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烟后稻生产中种植品种多、移栽密度越来越低、氮肥用量过高导致产量下降的现状,以三系杂交籼稻、两系杂交籼稻和籼粳三系杂交稻为试验材料,设置品种、机插密度与施肥量正交试验,研究品种、机插密度和施肥量三因素对烟后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机插密度与施肥量对烟后稻产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影响程度表现为种植品种>机插密度>施肥量。单一因素比较可知:品种以甬优7860(籼粳三系杂交稻)产量最高,为10 500.5 kg/hm2;机插密度以18.525万丛/hm2(行株距30 cm×18 cm)产量最高,为9 967.1 kg/hm2;施肥量以纯N 180 kg/hm2产量最高,为9 900.5 kg/hm2。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决定因素是品种,结实率的决定因素是机插密度。在本试验条件下,烟后稻产量最高的组合为品种甬优7860(籼粳三系杂交稻)、机插密度18.525万丛/hm2(行株距30 cm×18 cm)、施...  相似文献   

2.
豫南沿淮稻区不同播期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包括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早熟晚粳和迟熟中籼5种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用毯状小苗机插栽培方式,在豫南沿淮稻区罗山县分6个时期播种试验,比较研究豫南沿淮稻区不同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产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实产(Y)与播期推迟天数(t)符合线性方程Y=a+bt+ct~2,决定系数r~2在0.991 7~0.999 8之间,均达极显著水平。播期对产量构成影响程度表现为每穗颖花数结实率有效穗数,对千粒质量影响不明显。豫南沿淮稻区水稻品种播期应在5月11—20日之间,以杂交迟熟中粳为主,搭配常规早熟晚粳和常规粳稻品种类型,不但可以表现较好的丰产性,而且可大幅度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3.
涝灾后不同补种时间及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机插稻淹水7 d以内,只要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仍能获得较多的有效穗数和9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机插稻、直播稻在较移栽适期分别推迟15~25、25~29 d栽插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基本苗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减少产量损失;早熟晚粳类型7月10日前移栽、迟熟中粳7月15日前移栽仍能安全齐穗,迟熟中粳品种7月5日前直播、中熟中粳类型7月10日前直播能够安全齐穗。  相似文献   

4.
辽粳系列水稻品种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芬  邵国军  韩勇  王铮 《吉林农业科学》2006,31(5):11-13,18
辽粳系列品种是指辽宁省稻作研究所选育的系列常规水稻品种。辽粳系列水稻品种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米质优良和抗病性强等优点。本文选用已审定并在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有代表性的18个辽粳系列水稻新品种,对其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每穗成粒数的可塑性最大,千粒重的可塑性最小;偏大穗型品种其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密切程度高,高生物产量是获得高产的物质基础;多穗型品种其穗数与产量的密切程度相对更高一些;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其他因素通过总粒数对产量发挥的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5.
以迟熟中粳淮稻5号为材料进行机插试验,研究不同移栽密度组合对机插水稻淮稻5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密度能使单株生产力增强,提高单株成穗数和单株经济产量,穗型增大,穗长增加,穗粒数增多,粒重和结实率也增加,茎秆矮壮,抗倒伏能力增强,群体茎蘖消长较为缓和,成穗率升高.但也存在着茎蘖数量不足,群体LAL和生物产量积累较少,最后成穗数不足等特征.综合来看,机插水稻淮稻5号以移栽密度组合A3B3群个体矛盾协调最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以常规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稻虾共作和不同机插密度对南粳9108、南粳5718 2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物质生产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常规种植相比,稻虾共作模式各密度下水稻前期生长慢,茎蘖数减少,后期叶面积指数衰减慢,群体生长率高,叶片光和特性较好,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有效穗和结实率降低,总干物质积累量和茎叶物质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水稻品种直播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表现。[方法]选用11个水稻新品种进行直播,开展品种比较试验。[结果]临稻16号、苏秀867适宜江苏水稻直播稻栽培;武运粳32号、泗稻785直播、机插皆宜;南粳9108、盐粳15号、淮稻5号适宜江苏水稻机插秧栽培;京粳1号、淮稻18号、连粳12号、圣稻18不适宜在江苏种植。[结论]该研究为筛选适宜江苏种植的直播稻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选择直立穗型粳稻品种北粳1号和半直立穗型粳稻品种铁粳11作为试材,研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7.5 t/hm2和15 t/hm2)对不同穗型粳稻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以增加北粳1号和铁粳11抽穗期及成熟期的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重;施用7.5 t/hm2生物炭可以显著增加北粳1号的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分别为7.7%和6.6%,但对铁粳11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没有显著影响;施用15 t/hm2生物炭时,北粳1号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产量分别提高9.8%、4.7%和11.2%,铁粳11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分别增加6.0%、6.1%和7.4%。生物炭能够促进北粳1号和铁粳11干物质积累并提高产量,但存在差异性,直立穗型品种北粳1号比半直立穗型品种铁粳11对生物炭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淮北稻区不同行距机插秧对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熟中粳水稻3个品种进行机插不同行距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穗粒兼容型的中熟中粳品种行距26.4cm产量较高,26.4cm行距在淮北稻区粳稻栽培技术条件下有一定的优势,在大穗型品种上增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分析籼粳杂交稻华中优9326机插和直播种植的穗型与产量特性,以明确大穗型籼粳杂交稻组合在直播和机插种植下的穗部性状差异。籼粳杂交稻华中优9326机插种植产量为13.43 t·hm-2,直播种植产量为12.57 t·hm-2,机插较直播增产0.86 t·hm-2。产量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机插种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提高。与直播种植相比,华中优9326机插种植穗长增加9.4%,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分别增加39.7%和28.9%,上、中、下部一次枝梗数分别增加43.8%、31.7%、43.8%。机插稻每穗总粒数为317.1粒,较直播稻增加26.0%。机插稻穗籽粒结实率为91.8%,较直播稻提高9.0百分点。机插稻上、中和下部穗籽粒结实率差异较小,而直播稻上部穗、二次枝梗籽粒结实率较高,中部和下部穗籽粒结实率较上部穗分别下降13.4和16.8百分点,中部和下部二次枝梗籽粒结实率较上部穗分别下降21.3和31.1百分点。直播稻籽粒结实率较低,主要是由于中、下部穗籽粒结实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高产、双低杂交油菜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四川省油菜区域试验中2个高产双低杂交油菜组合(代号为B02、D04)及双低对照种蜀杂6号进行了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及比较,结果表明:在高产双低组合及蜀杂6号中,单株有效角果数与每角粒数、每角粒数与千粒重均为负相关;在高产双低组合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差异达1%显著水平;在双低对照品种蜀杂6号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但差异不显著。笔者认为,鉴于每角粒数变幅较小,在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可把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作为四卅双低高产杂交油菜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稻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提 供科学依据,将黑龙江省垦区6个水稻品种(系) 种植在6个不同生态点,利用AMMI 模型对水 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每穴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 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 明:基因型(G)×环境(E)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明显;本试验中的各水稻品 种(系)在不同地点种植,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稳定性存在差异,垦稻08-924产量最稳定 ;850农场和军川农场较适合水稻进行区试试验;二次枝梗数和穗长除与结实率、产量相关 性不显著外,与其他指标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产量除与穗数达显著正相关外, 与其它性状均未达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几十年的调查研究发现, 银杏产量低而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立地条件差、管理粗放、雄株不足和授粉不良。70 年代以来通过推广施肥、老树更新复壮、人工辅助授粉和高接雄花枝等技术, 使临安市银杏年均产量由70 年代的44.4 t 上升到80 年代的85.2 t , 产量的年变异系数也相应下降, 实现了丰产稳产目标。表3 参6  相似文献   

14.
通过几十年的调查研究发现,银杏产量低面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立地条件差、管理粗放、雄株不足和授粉不良。70年代以来通过推广施肥、老树更新复壮、人工辅助授粉和高接在雄花枝等技术,使临安市银杏年均产量由70年代的44.4t上升到80年代的85.2t,产量的年变异系数也相应下降,实现了丰产稳产目标。  相似文献   

15.
《农业科学学报》2019,18(8):1690-1700
Smallhold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ommonly use intercropping to produce crops with higher yield and value. Many intercropping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but few studies have been performed in farmers' fields. We conducted a 4-year study using data from real farm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intercropped maize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ree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suitability of different maize varieties in intercropping. In the farm study, the grain yield of maize intercropped with watermelon was reduced by more than one third as compared to maize in wheat-maize double cropping, mainly due to lower ear density and lower 100-grain weight. Under real farm conditions, the yield of intercropped maiz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ear density and 100-grain weight, while yield of sole maiz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grain number per ear and 100-grain weight. In the field experiments, the maize cultivars commonly used in double cropping gave similar yields when grown in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and their yield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ear density and 100-grain weight.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ear density, rather cultivar, wa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productivity of intercropped maize. Therefore,maintaining high ear density is a practical way for promoting productivity of maize in farmers' intercropping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6.
采棉机产量监测系统采集数据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取农田作物产量信息,建立产量分布图,在消化、吸收美国AgLeader公司棉花产量监测系统PF3000的基础上,进行了棉花测产收获试验。在收获过程中,对流量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等进行了标定,并对产量数据进行了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现场标定可有效提高测产系统流量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但田问环境比较复杂,产量数据采集过程中仍会引入一些误差,需对产量数据进行误差处理。误差处理后得到的棉花产量分布图聚类性增强,较为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生长季节对甜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甜玉米在广东省周年种植的特点,以粤甜16、粤甜22、新美夏珍为材料,研究秋种和夏种甜玉米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初步明确影响甜玉米周年种植时单位面积产量波动的因素。结果显示,秋种时3个甜玉米品种的鲜苞产量、单穗重、百粒鲜重、穗粒数显著高于夏种,粤甜16、粤甜22、新美夏珍鲜苞产量秋种较夏种分别提高30%、45%、33%。甜玉米收获指数偏低,3个甜玉米品种在夏种和秋种时收获指数均低于42%,秋种较夏种提高3个甜玉米品种的收获指数,粤甜16、粤甜22、新美夏珍分别提高14%、27%、23%。表明夏种较秋种较高的光温水平,缩短甜玉米灌浆进程,降低甜玉米鲜苞产量和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穗位高系数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采用125份玉米材料开展大田试验,测定株高、穗位高、穗位高系数、单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等性状指标。同时对1985—2019年可查文献中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1)株高和穗位高对单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穗位高系数对单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2)玉米株高分布在175.10~295.00 cm,穗位高在53.50—127.67 cm,穗位高系数在0.29~0.49,随着株高、穗位高、穗位高系数的增加,单穗粒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株高为267.76 cm,穗位高为99.46 cm,穗位高系数为0.40时,单穗粒数达到最大值;千粒重随着株高、穗位高、穗位高系数的增加先呈直线上升趋势,之后不再增加,千粒重达到最大值时,株高为292.25 cm,穗位高为80.95 cm,穗位高系数为0.50;产量随株高、穗位高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穗位高系数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穗位高系数为0.42时,产量达到最大值。3)对文献和本试验的数据分别进行决策树分析,结果均表明,株高较穗位高...  相似文献   

19.
钾素用量对春玉米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四单19、东农250和丰禾1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钾素用量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钾能有效的提高春玉米的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减少秃尖长,提高玉米产量。但过量施钾对玉米产量的提高会产生不利影响。四单19以每公顷施K2O100kg产量最高,东农250和丰禾10以每公顷施K2O150kg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Silvicultural and genetic manipulation of Douglas fir and loblolly pine plantations have increased their productivity 70 and 300 percent, respectively, over natural forests on the same sites. Yet these intensively managed plantations are achieving less than 50 percent of their potential productivity. Future increases in yield will result from optimization of nutritional treatments, control of noncrop vegetation, and advances in tree breeding and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