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几年来杂交稻纯度海南鉴定和本地大田种植鉴定结果,汕优63组合中的杂株93%以上是珍汕97A和珍汕97 B(现简称A、B)。这两种杂株在种子外部形态上与汕优63种子无明显差异。为探讨汕优63种子室内纯度鉴定技术,研究A、B种子与汕优63种子的典型特征和区别方法,从1989年冬到1990年春,经室内反复观察鉴定,再与海南穗期鉴定结果比较,初步认为,根据种子腹白程度进行室内纯度鉴定,其方法简便易行,准确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以野败型细胞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及其保持系珍汕97B的总DNA为模板,从100个引物中筛选到OPA12对珍汕97A能扩增出一条1600 bp的特异带.用OPA12扩增野败型细胞质的龙特浦A及其保持系龙特浦B、矮败型细胞质的协青早A及其保持系协青早B、恢复系明恢63、珍汕97A/明恢63的F1和F2个体的总DNA,不育系、F1和F2所有调查个体都有16  相似文献   

3.
一、水稻品种(品种登记号为GS01001—1989~GS01010—1989): 名称来源扬稻2号 BG902系选威优35 V20A×二六窄早浙辐802 用四梅2号辐射选育汕优63 珍汕97A×明恢63 73—07 红梅早×7055 汕优桂33 珍汕97A×3624—33 秀优57 秀岭A×C57 紫金糯复虹3号×(辛尼斯×南粳15r)F1 双桂1号桂阳矮C17×桂朝2号桂朝2号晚籼×早籼二、麦类品种(品种登记号为GS02001—1989  相似文献   

4.
汕优63是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于1980年用珍汕97A×明恢63配制而成的一个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几年来曾多次参加南方稻区区试,  相似文献   

5.
稻瘟病和褐飞虱目前是我国水稻产区最重要的病虫害。汕优63曾经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组合,然而其易感白叶枯病、稻瘟病、褐飞虱和品质等问题导致其近年来在生产上基本没有了面积。本试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4、Bph15同时导入到汕优63的亲本明恢63和珍汕97B中,以改良汕优63的褐飞虱抗性;同时将抗稻瘟病基因Pi1、Pi2导入到已改良的珍汕97B中,使后者同时获得褐飞虱和稻瘟病抗性。褐飞虱苗期鉴定结果表明:改良的杂交稻(聚合Bph14,Bph15或单基因)的褐飞虱抗性较对照(汕优63)显著提高;穗颈瘟田间自然发病结果也表明:聚合Pi1、Pi2的杂交稻发病率仅为约6%,明显低于对照汕优63(约90%)。田间农艺性状考察也表明改良型杂交稻的主要农艺性状与对照基本一致,产量高于对照或与对照相仿。这些改良组合可以为进一步培育绿色超级稻提供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大面积杂交水稻制种上,九二○每亩用量已达12~15克,有的高达16~20克。这不仅加剧了九二○市场供求矛盾,提高制种成本,而且使种子商品质量和播种质量都明显下降。针对这些问题,江苏省沿海地区农科所研制出了8种调花生长素(下文称处理),在杂交水稻汕优63(珍汕97A×明恢63)制种上,以单用花调灵和单用九  相似文献   

7.
混入汕优63制种田母本珍汕97A(不育系)中的杂株主要是珍汕97B(保持系)。因A、B两系是姊妹系,其生物学典型性状抽穗后方有部分明显区别。因此,制种田母本的去杂工作一般都在后期进行。抽穗扬花期如不及时、彻底将保持系去除,将会引起生物学混杂,严重影响种子纯度,降低杂种优势,给大田水稻生产造成一定损失。大面积制种进入抽穗扬花期后,制种农户多注重割叶、打“九○二”、人工辅助授粉等农活操作,而忽视对杂株保持系的及时去除工  相似文献   

8.
汕优63及其亲本穗发芽若干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1年对杂交水稻汕优63制、繁种田的穗发芽研究表明,除恢复系明恢63的穗发芽率低于5%外,其余包括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和杂交种汕优63的穗发芽均高于20%,后3个品种的穗发芽均随着籽粒的发育而逐渐提高。至始穗后24天出现一急剧上升时期,这种穗发芽的田间变化趋势与品种本身潜在发芽率的变化一致,杂交稻制繁种过程中的穗发芽主要与保持系的胎萌特性有关。GA可提高结实率50%,同时也促进了穗发芽(为对照2倍),在被调查品种中裂谷率与穗发芽的程度并非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9.
水稻优良恢复系明恢63两个恢复基因恢复力的单独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是选配杂交稻组合广泛应用的主要不育细胞质资源,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能力由两个恢复基因控制。以前的研究表明,明恢63具有2个恢复基因Rf3和Rf(μ),分别位于第1和第10染色体上。为了分别准确估计这两个恢复基因的遗传效应,根据分子标记基因型,从珍汕97/明恢63衍生的241个F9重组自交系群体中选择两个自交系R124和R1183,它们分别含有单个恢复基因Rf3和Rf(M),将R124和R1183与珍汕97A杂交,分别得到F1A和F1B,再自交得到F2A和F2B。在武汉和海南分别考察F1的育性,F1A的自然结实率海南和武汉分别为53.4%和60.2%,F1B的自然结实率海南和武汉分别为70.5%和75.7%。而珍汕97A/明恢63的杂种汕优63结实率为81.4%。F2A和F2B群体育性分离均符合1个主基因1:3的孟德尔期望分离比,表明,R124和R1183分别只含有一个恢复基因Rf3和Rf(M)。Rf(M)的效应较大,恢复力强,它单独几乎可以使育性恢复正常。利用标记辅助选择方法,转移两个恢复基因可以快速选育优良恢复系。  相似文献   

10.
T优5537系福建省农科院以珍汕97B/地谷B//龙特B复交后代与珍汕97A经多代回交于1996年选育而成的不育系,与四川农业大学引进的恢复系R537配制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2002年2月通过福建省审定。2002年引入我县作晚稻试种,表现高产、稳产,综合性状好等优点,667m2产量达475.2kg,比对照品种汕优63增产6.94%,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杂交水稻新组合。现将T优5537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特征特性T优5537在我县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28d,比汕优63长2.2d。株高99.2cm,株型集散适中,叶态好,叶色葱绿,剑叶功能期长,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后期青枝腊秆…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籼杂交稻亲本的DNA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何光华  裴炎  杨光伟  谢戎 《作物学报》2000,26(4):449-454
利用9个随机引物对42个中籼“三系”杂交稻骨干亲本(保持系和恢复系)进行了DNA遗传差异 分析。 结果表明: 恢复系、 保持系遗传多样性小。 恢保间遗传一致性高达0.87, 遗传 距离则为0.1377。 保持系已选育出较多的材料遗传差异超过了珍汕97B, 而恢复系选 育仍 未突破明恢63, 杂交稻遗传差异未明显大于汕优63。 双亲遗传差  相似文献   

12.
7个籼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异交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7个籼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62A、D63A、D64A、D23A、G46A、金23A珍汕97A为材料,视珍汕97A为对照,在海南对它们的异交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颖花开花率从高到低依次为D23A、D63A、D62A、D64A、珍汕97A、金23A、G46A;D62A等6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率均高于对照珍汕97A;除G46A、金23A外,其余4个的午前花率均比对照珍汕97A高;D62A、D63A、D64A等3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平均张颖时间均比对照珍汕97A长,其余三个短于对照珍汕97A.柱头生活力系数大小依次是:对照珍汕97A、D62A、G46A、D63A、D23A、D64A、金23A.异交结实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是D62A、D63A、D23A、金23A、D64A、G46A、珍汕97A.  相似文献   

13.
1982年试验面积6.6平方米,根据当年春季句容县在海南岛纯度鉴定结果,选择6个代表不同纯度的制种单位的杂交稻种子作供试材料。其杂交组合为四优2号,于5月23日播种,6月13日移栽。1983年试验面积13.3平方米,当年春季南鉴时,用一个粳稻品种和汕优6号杂交稻分别与珍汕97A进  相似文献   

14.
汕优组合制种,由于珍汕97A分蘖期不集中,花期长达14~18天,而父本花期一般为12~14天,往往出现珍汕97A头花落空、盛花不逢、尾花缺粉的现象。同时,由于珍汕97A颖花开颖角度小,柱头双边外露少,加之开花时间比父本迟二三小时,因而父母本异交率低,致使制种产量长期处于低产状态。1992年,我们针对上述原因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使配制的1971.2亩汕优77和汕优63平均  相似文献   

15.
邱木生  林贵发  王方明 《种子》2005,24(7):107-108
T优5570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和福建省种子总站用T55 A与明恢70配组而成的三系晚籼型杂交稻新组合,2003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福建省用龙特A配制的特优组合因产量高,深受农户喜爱,每年都有较大面积的种植.福建省取消了特优组合纯度92%的地方标准后,由于龙特A育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具有自花结实特性,与其配制的杂交组合纯度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96%标准,为避免质量风险,种子生产经营企业不敢生产经营.T优55 A(珍汕97 B/地谷B∥龙特浦B)是从F4选株与珍汕97 A杂交、经多代回交转育而成.该不育系各种性状与龙特A相近,但育性稳定,制种纯度高,克服了因龙特A育性不稳定而导致,配制的组合容易造成纯度不达标的缺点.T55 A与明恢70配成的T优5570,抽穗整齐,纯度高,株叶形态好,穗大、粒多、高产,2003年被福建省确定为全省重点示范品种,可作为特优组合的替代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16.
罗志宏 《种子科技》2001,19(1):50-51
汕优82是福建三明市农科所以珍汕97A为母本,明恢82为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灿稻新组合,我县于1999年引进试种,表现出产量高、抗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2000年参加汀西州中稻区试,产量为8414kg/hm^2,较对照汕优晚3增产16%,较汕优63增产3.3%,全生育期125d,与汕优晚3相当,比汕优63短10d,同时表现出抗瘟性和抗寒性强,是目前湘西山区(属一季中稻区)较理想的早熟接班品种。  相似文献   

17.
汕优63是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谢华安在1981年用珍汕97A与明恢63杂交育成的杂交稻。至1991年,全国推广面积超4.4亿亩,被誉为“明星”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福建省尤溪县管前农技站刘文炳、卓保营和尤溪县种子公司陈明生、福建省种子公司张功宙等协作,选用抗性好、开花习性好、丰产性好,带1/8粳型血缘的……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制种不育系穗上发芽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杂交水稻制繁种生产中,经常发生穗发芽现象.本试验对以培矮64S、协青早A、珍汕97A、K17A等7个不育系为母本,以中9308、明恢63、中2070等17个恢复系为父本,对杂交种子进行田间穗上发芽的测定、新收种子室内发芽试验及种子α-淀粉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种子穗上发芽率和穗发芽指数具有显著差异;平均穗上发芽率和穗发芽  相似文献   

19.
张传贤  吴晓宏 《种子》1990,(4):45-47
汕优系统组合在我国杂稻生产中占很大比重,目前推广面积达一亿亩左右,占杂交稻面积的60%以上。宁波等地区珍汕97A 是主要的不育系,但它在成熟过程中遇雨而穗上发芽的现象十分显著。这些地区珍汕97A 一般年份芽谷率10%左右,轻年也有2~  相似文献   

20.
建湖县是国家级杂交稻种子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江苏省杂交稻珍汕97A不育系原种和汕优63等组合定点繁殖制种单位。1992年,全县杂交稻种子生产在经历了前期干旱、后期多雨和病虫害多发的不利条件下喜获丰收。5.05万亩制种田,总产883.8万公斤,平均亩产175公斤,是自1977年连续制种16年来亩产超过150公斤的第5个年头。为确保汕优63种子的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