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建生 《水产养殖》2006,27(1):20-21
我国的对虾养殖池塘大多是20世纪80~90年代建造的,由于当时虾池建设的标准低,经过多年的养殖.虾池的老化程度日益加深。近年来这些虾池养虾产量低,易出现病害。使很多养殖户养虾严重亏损。甚至有一些虾池荒废。造成资源闲置。随着养虾业的发展,沿海地区适合开发养虾的地方已经开发利用。再大面积开发土地发展养虾已很有限。要使养虾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在改造低产老化虾池方面做文章。  相似文献   

2.
林财 《齐鲁渔业》2009,(8):13-14
柯屿垦区现有高位虾池面积1000hm^2(1.5万亩),均建于上世纪80年代,池塘老化淤积严重,完全不能适应精养高产的要求,经济效益欠佳。为了提升老虾塘的经济价值,调整养殖结构,促进渔民增收,2007年元月,我们利用用3口6670m^2经稍加改造的老化塘,开展传统地方特色品种金鼓鱼、长毛对虾、青蟹、缢蛏立体生态养殖技术试验,探讨鱼、虾、蟹、贝健康养殖技术,取得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林财 《水产养殖》2009,30(6):11-12
福建省福清市柯屿垦区现有高位虾池面积1.5万×667m^2,但均建于20世纪80年代,池塘老化淤积严重,完全不能适应精养高产的要求,经济效益欠佳。为了提升老虾塘的经济价值,调整养殖结构,促进渔民增收,2007年1月,利用3口6670m^2经稍加改造的老化塘,开展传统地方特色品种金鼓鱼、长毛对虾、青蟹、缢蛏立体生态养殖技术试验,探讨鱼、虾、蟹、贝健康养殖技术,取得明显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金钱鱼、长毛对虾、锯缘青蟹、缢蛏立体生态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屿垦区现有高位虾池面积1 000 hm2,但均建于上世纪80年代,池塘老化淤积严重,完全不能适应精养高产的要求,经济效益欠佳.为了提升老虾塘的经济价值,调整养殖结构,促进渔民增收,2007年元月,利用3口经稍加改造的老化塘,开展传统地方特色品种金钱鱼、长毛对虾、青蟹、缢蛏立体生态养殖技术试验,探讨鱼、虾、蟹、贝健康养殖技术,取得明显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南海沿岸对虾养殖场,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当时建筑虾池是半精养虾池,标准低,普遍水面较大、池子浅。多数是每口20-30亩,水深几十厘米至1米左右,虾池内未很好清理,排灌系统不健全或不分家。20余年养殖也未能很好地清理或改造,池塘出现老化现象。因此,对虾养殖中出现生长慢、病害多、经济效益低的情况。尤其近年来虾价低迷,继续养殖对虾效益低。因此,有些养殖户逐渐调整养殖品种,相当一部分虾塘发展混养,也有些改养锯缘青蟹(下称青蟹)(图见彩中插2)。  相似文献   

6.
时冬晴  叶建生 《河北渔业》2006,(11):19-19,49
我国的对虾养殖池塘大多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由于当时虾池建设的标准低,经过多年的养殖,虾池的老化程度日益加深.近年来这些虾池养虾产量低,易出现病害,使很多养殖户养虾严重亏损,甚至有一些虾池荒废,造成资源闲置[1~4].  相似文献   

7.
养对虾池塘是养虾致富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县4万亩对虾塘80%以上属于低产虾塘,塘大、水浅、水门不配套,进排水渠道系统不合理,虾池老化,底质有害物增加;暴发性虾病连年发生,致使养虾风险增大,产量及效益相对下降。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消除人为的养虾风险,提高单产和效益,必须有计划、  相似文献   

8.
由于气候关系,我国有些地区海水养殖池塘仅下半年养1季,池塘闲置率高,且虾塘连年使用,塘底淤泥多,即使年年清塘,也回避不了虾塘富营养化问题,产量长期徘徊在200kg/667m2左右。近年来浙中有些地区养殖塘效仿农业轮作模式,实施“种养结合,虾瓜轮作”新模式.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所谓“虾瓜轮作”就是养虾业与种植业轮作经营,循环利用同一口虾塘。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廉江县养虾(集团)公司龙营围万亩虾塘建于1986年并开始养虾。起初该场沿袭北方养殖模式,以小贝类、下杂鱼等生饵为主要饲料,而且投饵量过大,造成虾池污染严重,池底淤泥过厚,水质恶化,缺氧泛塘,细菌丛生,病害多,虾生产缓慢,成活率低。不仅连年失收,而且虾池提早老化,生产力受到破坏。为寻求解决污染的途径,从1990年起,  相似文献   

10.
漳浦县水产养殖公司前亭对虾场青年养虾能手陈惠坤,1986年和本场另一名职工合股继续承包该场3口虾池共12亩面积再次进行高产养殖试验获得成功。这一年,12亩虾池共收虾7千斤,平均亩产583斤,比1985年提高60斤。其中1号池面积2.5亩,收虾2千斤,亩产8百斤,比当地产量多4倍多,创闽南养殖对虾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1.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之一改造老化虾池养虾高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省湛江地区有1万多公顷养虾池是在1986年和1987年建设的,由于当时虾池基础建设标准低,经过10多年的养殖,虾池老化程度日益加深。近年来这些虾池养虾产量低,易出现病害,使很多养殖户养虾严重亏损,甚至有一些虾池荒废,造成资源闲置。随着人们利用沿海岸带开发建设高位池养虾的发展,沿海地区适合开发养虾的地方都己开发利用,再大面积开发土地发展养虾己很有限。要使养虾业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改造老化虾池方面做文章。因此,如何改造老化虾池,使早些年利用滩涂资源建成的虾池发挥应有的生产力,实现高产高效,是每个养虾工作者应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我们在国营三春集林场342亩虾池中养殖南美白对虾,该虾场以林场内大型取土坑为水源,采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开展循环水养殖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整个养殖过程总结如下,供内陆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者参考。一、生产条件1.养虾池虾场于2014年3月份完成养殖池的开发建设,总开发面积为342亩,共开发18个标准化养虾池。养虾池因地制宜,建设面积10~30亩不等,形成养殖水面250亩。养虾池设计水深1.5米,每3个养虾池在  相似文献   

13.
大面积罗氏沼虾高产养殖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氏沼虾为一种热带淡水虾,在国外60年代中期开始人工养殖。70年代中期引进我国。经过10多年的研究、试养,掌握了人工繁殖、饲养技术。小面积养殖亩产50-80kg。进入90年代,全国兴起养殖名特优水产品的热潮。1992年全国的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近万亩,总产量800t。  相似文献   

14.
琼海市现有虾池面积6495亩,其中老虾池(在海南是指低位池)5400亩,占养虾面积的83%。近二年来,他们通过宣传发动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对老虾池进行改造,使广大虾农改变观念,提高养虾技术水平,养虾的产量目前单造200公斤/亩,甚至有的达到500公斤/亩。充分发挥了老虾池的生产潜力,增加经济效益。现将他们的作法简单介绍如下:一、抓好技术培训和示范养虾是一门科学,没有养虾技术,要想取得养虾成功,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结合技术推广宣传,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二年来,举办对虾高产养殖及对虾健…  相似文献   

15.
对虾双季养殖是以不增加任何投资、在原有养虾塘的生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虾塘利用率,达到增产和增收的目的。 1.方法与措施 (1) 苗种的中间培育双季养虾必须具备养成塘和暂养塘,面积比例为5:1,即10亩养成塘,应有2亩暂塘;养殖的品种一般为东方对虾和长毛对虾,早季为东方对虾,晚季为长毛对虾。由于养殖前期塘水  相似文献   

16.
海康县从1988年开始试养斑节对虾,面积仅1000多亩,到1992年已发展至20000多亩。在养虾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地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养虾成败的关键。笔者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从虾塘条件、投饵技术、收获方法及养殖方式等方面,提出有关降低养虾成本的途径和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水产科技》1998,(1):28-28,33
针对我市养虾业的虾池老化、虾病严重、对虾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的现实,电白县爵山、龙山等沿海镇的部分对虾养殖户采取高位池养虾的方式,其技术原理是通过对养殖水源采取过滤、沉淀、消毒等措施,避免虾池养殖水体与海区污染水体自由交换,  相似文献   

18.
我省有虾塘面积达22.9万亩,近几年来从粤东至粤西,先后发生了大面积的暴发性虾病,尽管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防治,但效果不明显,而病情严重。据1994年统计,全省暴发性病面积达93254亩,占全省养虾面积157803亩的59%,使海水对虾生产出现大滑坡。近年来由于调整养殖品种结构,部分对虾塘转养鱼或养其它品种,精养虾池面积有所减少,对虾产量有所下降,虾农积极性不高。  相似文献   

19.
对虾与海参混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充分挖掘虾池本身生产潜力,彻底改变单一养虾模式,科学开发利用虾池养殖海珍品,从而提高虾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999年,我们在辽宁省杨树房近海养殖开发公司进行150亩对虾与海参混养试验,为了证明混养优越性,同时进行150亩单养对虾对比试验,现将整个养殖过程总结如下。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池塘选择及整修 本试验项目混养池选择在虾场的12号池,对比养殖池选择在13号  相似文献   

20.
吴琴瑟 《河北渔业》2012,(6):22-23,46
我国对虾养殖池塘多数是20世纪80- 90年代建造的,当前虾塘建造标准低,面积大、水浅,配套不规范,经过长时间的养殖,淤泥沉积,池塘污染老化严重,病害多、产量低.尤其近年来追求高产高效,养殖密度不断增加,造成池塘的残饵增加,生物排泄物及尸体等腐烂、分解,引起水质和底质的恶化,使水中营养元素的氮、磷等发生非正常变化,并产生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造成对虾池塘污染日益严重.破坏了虾塘原有的生态平衡.养殖对虾疾病不断发生,放虾苗后多次失败排塘,养虾难于成功,有的虾农谈虾色变,对养好虾缺乏信心.为何对虾养殖疾病多?往往对池底沉积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未能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清除.因此,要养好虾,要在对虾养殖前,整治好旧虾塘的底质,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质,只有底质好,才能水质好,"养水先改底".整治与修复好底质是养虾成功的首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