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西洋鲑     
大西洋鲑和太平洋鲑类(大马哈类)没有任何亲缘关系,从分类学角度讲,太平洋鲑鱼隶属于鲑科大马鱼属;而大西洋鲑则隶属于鲑科鲑属,与虹鳟鱼在生态学、生物学以及分类地位上相似。大西洋鲑有陆封型和洄游型两种。陆封型的个体较小,生长速度较慢,终生生活于淡水湖泊中;而洄游型的大西洋鲑生活史与太平洋鲑鱼相似,在海水中生长,淡水中繁殖,属溯河性洄游鱼类。它不象太平洋鲑类只在某个海区(白令海峡)生活,而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环球旅行者”。大西洋鲑历史上曾广布于大西洋北部以及从安哥娃湾(Ungava Bay)、安大略湖到北美 Conneticut  相似文献   

2.
大西洋鲑的生态学资料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大西洋鲑Salmosalar属鲑科,鲑属。有洄游型和陆封型两种,洄游型的大西洋鲑生活史与太平洋鲑相似,在淡水中产卵繁殖,海水中生长发育,为溯河性洄游鱼类(不像太平洋鲑只在某个海区生活),而被称为“环球旅行者”。陆封型的大西洋鲑终生生活于淡水中。1分布在亚洲仅发现一种大西洋鲑(Salmosalar),而太平洋鲑有六种:Omcorhynchustshawytscha、O.gorbuscha、O.nerka、O.keta、O.kisutch和O.masu其中仅有一种(O.tshawytscha)重量可达到或超过大西洋鲑的重量,其余种类的个体较小。从大西洋鲑的起源上看,历史上大西洋鲑广布…  相似文献   

3.
大西洋鲑(Salmon salar)属鲑科、鲑属,原产于大西洋北部和北美,分洄游型和陆封型两种,洄游型大西洋鲑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养殖鱼类品种之一,也是目前人工养殖产量最高的冷水性鱼类。洄游型大西洋鲑人工育苗在淡水中进行,成鱼养殖阶段则在海水中进行,这与终生在淡水中养殖的陆封型大西洋鲑有着本质的区别。洄游型大西洋鲑更适于进行集约化养殖,其特点是经济价值高,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但由于其在我国没有自然分布,且人工育苗技术难度较大,故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开展大规模养殖。大连龙胜海洋渔业养殖有限公司于2004年初从美国引进洄游型大西…  相似文献   

4.
关于大西洋鲑的起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了解鲑鱼类的起源问题,不仅为研究鱼类进化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对引种驯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论证移植陆封型大西洋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部分有关大西洋鲑起源问题和生物学方面的资料,现整理出本文供研究者参考。鲑鱼类是冷水性洄游鱼类,但生命中的一部分时间在海水中渡过,然后返回到淡水中产卵繁殖,这一复杂的生活方式的起源是很难了解清楚的。多世纪以来,很多鱼类学家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兴趣,象19世纪不朽的鱼类分类目录一书的作者A.Gunther认为鲑鱼类是淡水种类,它们已经形成了到海水中去寻取丰富食物的习性。FrancisDay认为:…  相似文献   

5.
世界海水养鲑以挪威最多。自60年代中期开始,挪威许多大的海水养殖公司已从养殖虹鳟为主逐渐转为经营海水养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鲑的价格比海水养殖的虹鳟高一倍,但生产费用两者几乎一样。大西洋鲑个体较大,养殖周期为两年的大西洋鲑,在最后的6个月里可以使体重成倍增长,足可长到4-6公斤。  相似文献   

6.
用χ-射线照相术检测北极红点鲑摄食强度的变化引言北欧的水产养殖业主要建立在两种鲑鱼——虹鳟(SalmogairdneriR.)和大西洋鲑(SalmosalarL.)养殖基础上的。为促使商业化养殖发展,已有不少关于这两种鱼摄食水平的资料公开发表。这些报...  相似文献   

7.
银鲑(CohoSalmon,Oncorhynchus)在淡水中产卵,发育,直到长成鱼种游入大海。在海里长成成鱼后,再回游到淡水进行产卵而完成其生长周期。银鲑的原始栖息地主要在太平洋的东部,亦即美国和加拿大的西海岸。银娃鱼肉呈鲜桔红色,口感好,很能引起人们的食欲,是作生鱼片和其它佳肴的上乘原料。冷水鱼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有效的防止各种心血管和其它疾病。据此,加拿大的部分省份由政府出资在电视上作公益广告,建议人们多食像银鲑一类的冷水鱼以利防止疾病。由于其食用价值和保健价值,银鲑已经成为北美、欧洲,以及亚洲餐桌上最…  相似文献   

8.
银鲑(Silver or coho salmon)在淡水中产卵发育直到长成鱼种游入大海。在海里长成成鱼后再洄游到淡水进行产卵而完成其生长周期。银鲑的原始栖息地主要在太平洋的东部,即美国和加拿大的西海岸。  相似文献   

9.
鲑鳟鱼的营养价值及其食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人们所说鲑鳟鱼,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并不特指某一种鱼,而是鲑鱼和鳟鱼的统称。而鲑鱼和鳟鱼各自又包括许多种类,如大西洋鲑、太平洋鲑、银鲑、北鲑等都属于鲑鱼,虹鳟、河鳟、金鳟等都称为鳟鱼。因此严格地讲,应该称其为鲑科鱼类,它包括鲑亚科和白鲑亚科所属的所有种类。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采用分类学方法从鱼体的结构特征上发现,世界上现共有鲑科鱼类66个品种。人们之所以将如此多的鲑科鱼类笼统地称之为鲑鳟鱼,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大西洋鲑和虹鳟这两种鱼在鲑鳟鱼总产量中一直占有绝对优势有关。如2000年全球鲑鳟鱼产量中排在前三位的是…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秦岭细鳞鲑个体生物学参数,探讨其个体小型化现象,分析了1991~1992年在秦岭黑河流域采集的178尾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生物学数据。结果显示:秦岭细鳞鲑体质量为39.84 ± 68.33 g,体长(L)-体质量(W)关系式为:W = 3×10-5 L2.9105,R2 = 0.982,雌雄性比为1:1.44。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雌、雄秦岭细鳞鲑的肥满度、比肠长、脏体比、腹腔脂肪指数等四个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对比1991~1992和2014年在黑河流域调查采集的秦岭细鳞鲑数据,发现平均体质量和100 g以下个体所占百分比无明显差异。综合分析现有关于秦岭细鳞鲑个体小型化的报道,本研究认为秦岭细鳞鲑个体小型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水温对不同规格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摄食和生长的影响,采用自制饲料在不同温度(6℃、10℃、14℃、18℃和22℃)下对小(7 g)、中(68 g)、大(169 g)三种规格的细鳞鲑进行饲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规格细鳞鲑在18℃时获得最大摄食率,中规格细鳞鲑在14℃和18℃获得最大摄食率,而大规格细鳞鲑在14℃时获得最大摄食率(P0.05)。小、中规格细鳞鲑在14℃和18℃时的特定生长率最高,而大规格细鳞鲑特定生长率在14℃时有最大值(P0.05)。相同水温条件下,细鳞鲑的最大摄食率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特定生长率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鱼体能值随体重的增加而升高。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最大摄食率(C_(max))的影响可以用下式模拟:lnC_(max)=–6.8282+1.1603ln W+0.3729T–0.0095T~2–0.0157Tln W;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湿重特定生长率(SGR_w,%/d)的影响可用下式拟合:ln SGRw=–1.9390–0.2184ln W+0.4376T–0.0147T~2,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能值E_t(k J/fish)的影响可用如下方程进行较好拟合:ln Et=1.0012+1.2070ln W–0.0002T~2–0.0021Tln W。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最大摄食率和鱼体能值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而对湿重特定生长率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认为细鳞鲑养殖的适宜水温范围是14~18℃。  相似文献   

12.
我国鲑鳟鱼养殖品种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我国蛙鳟鱼(本文特指鲑亚科鲑属、大马哈鱼属和红点鲑属的)养殖品种迅速增加,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虹鳟鱼1种发展到10余种,主要有:虹鳟(道氏),褐鳟,金鳟,银鲑(银大马哈鱼),大鳞鲑(大鳞大马哈鱼),大西洋鲑,太平洋鲑,北极红点鲑,白斑红点鲑,花羔红点鲑,硬头鳟(全雌),彩虹鳟(全雌或3倍体),山女鳟(孟苏大马哈鱼)等。以上鱼类  相似文献   

13.
冰水女皇—七彩鲑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彩鲑鱼(Salvelinusfontinalis),在我国某些地区又被称为美洲红点鲑,是世界上著名的五种鲑鱼之一(其它四种分别是:北极鲑、雷克鲑、多丽鲑和公牛鲑)。七彩鲑鱼主要分布在加拿大东部以及美国东北部大部分水域,是广盐性淡水三文鱼。在加拿大和美国西部山区也有分布。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七彩鲑鱼越来越多的认识,它也就逐渐被传播到其他国家了,如南美或欧洲很多国家。七彩鲑鱼色彩鲜艳,体质强健,拼抢凶猛,嘴大牙坚,咬合有力,深受钓鱼爱好者的青睐。七彩鲑鱼还具有肉质坚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烹、烤、煎、炸、蒸、炖、…  相似文献   

14.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亚东鲑DNA条形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亚东鲑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线粒体COI基因638bp碱基序列,探讨了该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鲑科三种鱼类(亚东鲑、大西洋鲑和红点鲑)鉴定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亚东鲑33个个体共享1种单倍型。利用Kimura-2模型分析得到亚东鲑与大西洋鲑遗传距离最小,为0.079;大西洋鲑与红点鲑遗传距离最大,为0.141;亚东鲑与红点鲑遗传距离为0.120。基于COI基因片段序列构建的NJ显示,亚东鲑和大西洋鲑首先聚到一起,然后再与红点鲑相聚。结果表明COI基因片段作为三种鱼类DNA条形码进行分类鉴定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与渔业》2009,(7):7-7
美国一公司制造出基因改造的鲑鱼,并尝试在超市销售。该公司CEO表示,基因改造后的鲑鱼和大西洋鲑鱼并没什么差别,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基因改造的鲑鱼生长非常快速,仅仅只需一年多便可从卵成长至体重3-4公斤,而一般的大西洋鲑则需花上4至5年才能成长至相同的体型。除此外,他们将鲑鱼改造成无法生育,即使逃回野外也不能繁殖。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摄食ω-3脂肪酸有利于防治某结疾病。然而在鱼的冻藏过程中,ω-3脂肪酸的稳定性如何仍是一个凝问颇多的领域。我们发现大西洋鲑肌肉中的ω-3脂肪酸即使在不利的贮藏条件下也仍较为稳定。鲑鱼片于-12℃下冻藏3个月只损失很少甘油三酸酸,且在甘油三酸酯的脂肪酸组成方面无选择性变化,但是LPL(溶血磷脂)和游离脂肪酸增加。对冻藏前后甘油三酸酯和卵磷酯进行了立体有择分析,磷脂确实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非随意  相似文献   

17.
2000~2009年,全球鲑科鱼类养殖产量合计达1989万t,2010年养殖产量已达到240万t以上,产量一直在稳步上升。十年累计产量超过10万t的有大西洋鲑(Sdmosdar)、虹鳟(Oncorhynchttsmykiss)、银大麻哈鱼(0.kisutch)、大鳞大麻哈鱼(0.tshawytscha)、褐鳟(Sdmotrutta),能够形成单独统计产量的有5属13种,大西洋鲑、虹鳟、银大麻哈鱼占鲑科鱼类养殖总产量的97%。养殖产量居前三位的是挪威、智利、英国。全球共有67个国家和2个地区(台湾、法属留尼旺岛)开展鲑科鱼类养殖,其中欧洲33个国家、美洲13个国家、亚洲11个国家和1个地区、非洲6个国家和1个地区、大洋洲4个国家,虹鳟是养殖最普遍的种类,遍布5大洲的64个国家和2个地区。  相似文献   

18.
正大西洋鲑属于鲑形目、鲑科、鲑属,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北部,有洄游型和陆封型两种。我国于2000年从美国引进陆封型大西洋鲑发眼卵,经过孵化、繁育、驯化等技术措施,已成功实现了陆封型大西洋鲑人工养殖。目前,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人工养殖规模不断扩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大西洋鲑(Salmo Salar)全雌二倍体和正常二倍体鱼种在集约化养殖中的优劣性,对比了二者在摄食、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参数,结果表明,全雌二倍体在前期生长、饲料消耗和病害死亡等方面稍显劣势;但在性腺发育淘汰、后期生产速度和产出成鱼比例等方面优于正常二倍体鲑鱼。对比实验表明大西洋鲑鱼全雌二倍体和正常二倍体在循环水系统养殖过程中各有优劣,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选取不同的鱼种进行养殖。  相似文献   

20.
《海鲜世界》2004,(4):26-26
太平洋大比目鱼与大西洋大比目鱼相似,而且有些科学家认为它们应该属于同一个品种。它们是所有鲆鲽鱼类中个体最大的品种,也是海洋鱼类中个体最大的品种之一,可以生长到27米(9英尺)长。曾经记录到的最重的个体体重达到318公斤(700磅).而且达到227公斤(500磅)的也有多次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