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淡水育珠蚌疾病临床诊断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蚌病防治难,首先是蚌病临床诊断难。几年来,我们从浙江省12个县市及赣、鄂等省300多病例2000多样品蚌的诊断、治疗和跟踪调查的实践中,逐渐探明了多种病原、病症和复杂多样的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结了一些简便易行的临床诊断方法,从而使蚌病的有效防治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2.
淡水育珠蚌疾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养蚌育珠如同其它水产养殖,及时发现病情,经过科学的临床诊断,分清不同疾病类型,针对相应的病原病因,给予切实有效的治疗,绝大多数蚌病是可以治愈的。生产实践证明,先杀虫后杀菌和滤过豆浆药饵、内服外用相结合,是淡水育珠蚌疾病防治中最为简便、经济和有效的方法。1蚌病防治的水体施药1.1杀灭寄生虫:通过蚌病流行病学调查记录显示,除典型的寄生虫疾病外,更多的是寄生虫与细菌性病并发症。统计结果为,细菌性蚌病中约49.5%受寄生虫的危害。原虫和线虫是蚌病的主要寄生虫。目前商品渔药中的许多杀虫剂,只要使用浓度适当…  相似文献   

3.
是一种小型的杂食性淡水鱼类,在全国各个水系皆有分布。在养蚌水域里,不仅与珠蚌争食,消耗水体溶氧,而且它的这种必须通过受精卵寄生于贝类鳃瓣上繁衍后代的繁殖习性,大大影响了蚌体的呼吸,导致蚌体体质下降,极易间接引发或加重蚌病,甚至直接造成珠蚌死亡,严重影响育珠生产。2001年4~9月份,对来自金华、兰溪等区市蚌病门诊病例257个,其中对14个有鱼卵寄生的100多只病蚌样品进行解剖化验。从病例统计结果显示:4~9月是的繁殖季节。因此,珍珠蚌的整个生长期几乎都会受鱼卵寄生,其中5~7月为高峰期。通过解剖…  相似文献   

4.
珍珠蚌从天然野生状态被迫高密度吊养于水体养殖后,严重改变了它原有的自然习性,容易发病是很正常的现象。随着养蚌育珠队伍逐渐扩大,种蚌或育珠蚌的大范围跨地区跨水域养殖极为普遍,疫病的地区间蔓延日趋严重,控制蚌病成了育珠生产成败的关键。蚌病治疗难主要也因为病蚌不易被人察觉。生产中往往是通过入池检查死蚌或观察群体蚌的喷水能力来衡量蚌体的健康程度。大多数珠农一旦发现蚌喷水下降,就立即采取冲水或换水措施来改善环境,以便提高其喷水能力,但时常收效甚微,到底什么原因呢?一、蚌体喷水能力下降的原因1.水质(1)溶氧:适宜珍珠蚌生…  相似文献   

5.
随着群众性养蚌育珠生产的日益普及,蚌病的流行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2001年春季以来,江、浙一带的养蚌区,蚌病呈泛滥之势。其中诸暨养蚌户更是深受其害。2002年湘、鄂等省的蚌病亦十分严重,控制蚌病成了育珠生产成败的关键。但由于大规模人工育珠生产的历史较短,研究蚌病的历史更为短暂,蚌病防治的理论和技术并未被广大水产科技人员所普遍掌握,养蚌户对蚌病的科学防治更是知之甚少。正因为如此,在养蚌育珠管理上产生了许多误区。本文结合多年来的蚌病防治工作经验,试图剖析实际生产中的一些问题,旨在唤起珍珠蚌养殖户科学…  相似文献   

6.
三角帆蚌疾病流行趋势及预防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蚌病防治门诊部2004~2005年484个病例的诊治资料统计分析,发现育珠蚌几乎全年可以感染寄生虫,4~9月是细菌性蚌病高发阶段;外套膜疾病、车轮虫感染和附着生物危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NO2-N、NH3-N含量高、pH值偏低等水质不良问题是诱发蚌病的重要因子。建议预防蚌病应重视调节水质,及时防范附着生物蔓延,经常杀虫。  相似文献   

7.
蚌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育珠蚌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如蚌种近亲繁殖,养殖性能下降;水面重复养殖多年,育珠所需微量元素减少,抗病育珠能力减弱;水环境恶化,水源污染,各种病原体的侵袭;手术操作中消毒不严重、蚌体瘦弱、抗病力差等,这些都是导致蚌病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珠蚌吊养在水中,肌体包被在双壳中,因而蚌病不易发现,一旦患病,很难控制和治疗。因此,蚌病应该以防为主,治疗为辅,根据笔者多年的生产经验,有如下体会。1、自繁自育,严禁外购小蚌。手术蚌,可以自己繁育培养,尽可能不购或少购外地幼蚌,切断病源菌的传播途径。目繁自育可有目的地…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淡水珍珠优质、高产的主要技术经验: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最佳期是4—5月上旬;采用稻田流水泥养幼蚌;选当年1~ 幼蚌作手术蚌;培育珠蚌改吊养为笼养。并对育珠池的理化生物条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12hm2东风水库吊养三角帆蚌25280只,于2012年8月暴发细菌性蚌病,病蚌出现大批死亡。10月15日将病蚌就近分开,4000只转入53.3 hm2石山脚水库,1850只转入0.2 hm2池塘。水库用生石灰局部泼洒。池塘进行严格清塘消毒,病蚌在转池时进行了药物浸泡,之后,每10d泼洒一次生石灰。吊养1个月,两水库的珠蚌照样大量死亡;池塘珠蚌死亡逐渐停止,11月15日完全停止,剩珠蚌1650只,成活率为89.2%。  相似文献   

10.
蚌病防治重在消毒与管理育珠专业户谈起蚌病不免谈虎色变。我县有蚌病损失几万至十几万元的,有两个育珠面很大的邻县,一个1994年发病率达60%多,一个发病率达50%多,经济损失惨重。但是也有的育珠蚌在病区不发病,其经验是四个字“严消、细管”。现把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11.
蚌病的预防     
河蚌育珠,是农民的一项传统副业,但蚌病严重影响珍珠产量,减少收入,甚至造成全军覆没,挫伤群众的养蚌积极性。育珠蚌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如手术操作中消毒不严、蚌体瘦弱抗病力差、各种病原体的侵袭,这些都是致病的因素。蚌被吊养在袋内,肌体包被在双壳中,病蚌不易被发现,一旦得病,将很难控制,回此,蚌病应该以防为主,治疗为辅,根据笔者多年的生产经验,有如下体会:1.自繁自育,严禁外购小蚌。手术蚌,可以自己繁育、培养,尽可能不购或少购外地幼蚌,杠绝病源侵入。在选择亲蚌时,还应尽量避免近亲繁殖,优生优育,增强后…  相似文献   

12.
蚌病群体控制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系统生态学角度,探讨了三角帆蚌养殖群体和养殖系统的特征,以及系统控制、育珠生产模式与蚌病群体控制的关系。完全突破了现有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以个体为着眼点的基本理论和模式。围绕蚌病群体控制技术的核心问题——蚌病群体诊断技术,建立了育珠蚌群体的健康评价指数(H)和育珠蚌日死亡率(Yi)的计算公式,并把0.01%的日死亡率作为养殖系统的预警值。阐述了蚌病群体控制技术的具体措施及其应用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张元培 《内陆水产》1993,(12):28-30
育珠蚌的病害,按病原性质,可分为传染性蚌病、侵袭性蚌病和者它因素引起的蚌病。  相似文献   

14.
徐永祥 《内陆水产》2003,28(7):27-27
2001年4月份我县的部分养蚌农户中发生蚌嗜水气单胞菌病,且病情严重,死亡率很高。笔者于5月份携病蚌前往湖南省水产研究所找有关专家研究防治对策,经过病原分离、转接,结果在病蚌中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病原株,确诊为蚌嗜水气单胞菌病。经过近3年的探索,已经初步掌握了蚌嗜水气单胞菌病的发病规律、诊断方法、预防和治疗措施。现向广大养蚌农户作简单的介绍。1什么是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是水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条件致病细菌。目前,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已提取3个变种,即白鲢嗜水气单胞菌,牛蛙嗜水气单胞菌和甲鱼嗜水气单胞菌。珠蚌最易感染的…  相似文献   

15.
育珠蚌在15-30℃的水温范围内,生长发育正常,珍珠质分泌旺盛,珍珠生长快。夏秋季节是蚌体、珍珠生长的关键时期。抓好夏秋季育珠蚌的管理,对提高珍珠产量、质量和养蚌育珠的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夏秋季管理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生态防蚌病的新措施近年来蚌病猖獗,死亡率极高。加之珠价一跌再跌,使珠农亏本停养。造成原因主要是:一、水面重复养殖多年,育珠所需微量元素减少,抗病成珠能力减弱。二、育珠多年,水质瘦化,致病菌蔓延。三、珠蚌接种时消毒不彻底,病毒感染。四、水源感染、污染。...  相似文献   

17.
卞伟 《内陆水产》2002,27(1):19-20
随着养蚌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伴之而来的蚌病日益严重,危害极大。尤其是蚌瘟病,发病传播迅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三角帆蚌死亡率高达65%~90%,甚至全部死亡,无一幸存。它能给养蚌育珠造成毁灭性打击,使珠农遭受惨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蚌的病害防治,不可麻痹大意。1蚌病的预防蚌病的预防应贯彻“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患于未然的积极方法。预防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1改善生态环境所有蚌病都与生态环境有关,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育珠蚌能否健康、快速地生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两种育珠蚌即池蝶蚌和三角帆蚌进行培育有核珍珠和无核珍珠生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育珠性能明显优于三角帆蚌;池蝶蚌育珠蚌的成活率、所育珍蛛层厚度和珍珠质量均高于三角帆蚌的育珠蚌;至2005年4月,池蝶蚌育珠蚌的成活率、珍珠产量和所培育无核珍珠的3级、8、9、10mm以上珍珠比例都高于三角帆蚌的育珠蚌,显示出较大的经济优势和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年产珍珠约200吨左右,其中淡水珍珠占95%以上,我国培育淡水珍珠的主要河蚌品种为三角帆蚌然而,近十年来,由于这种育珠蚌感染了病毒性“蚌瘟”病,并在全国各珍珠主产区广泛流行,导致我国淡水珍珠产业遭到严重的损失,育珍蚌死亡70%左右。一、病毒性“蚌瘟”病在我国流行情况我国首次发现三角帆蚌病毒性“蚌瘟”病,是1975年在江苏省珍珠主产区的吴县,当年该县仅黄棣乡死亡育珠蚌数达200万只,并迅速在各地蔓延,1979  相似文献   

20.
蚌病防治应本着“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针。发现蚌病,尽早医治,不仅疗程短、用药少,更重要的是疗效高、损失少,治愈率可望达 80%,对于非细菌病,治愈率可达 95%以上 .  若延误治疗时机,发病时期较长,病情日益恶化,治愈率就低,甚至难以治疗,不仅医疗费用增加,且收不到好的效果。   一、细菌性疾病   1.病原菌   为嗜水气单胞菌及其它气单胞菌,发病初期,病蚌体内有大量粘液排出体外,蚌壳后缘出水管喷水无力。排粪减少,两壳微开,呼吸缓慢,斧足有时残缺或糜烂,腹缘停止生长。随着病情加重,病蚌体重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