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育苗生产中对单胞藻的需求日益增加 ,尤其在贝类育苗中对藻类的需求更为突出。单胞藻在培养过程中 ,特别是在高温季节 ,常会遇到各种困难 ,甚至造成培养失败 ,从而给育苗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胞藻在培养过程中 ,受到敌害生物的污染。笔者通过几年来对单胞藻的培养 ,初步总结出在单胞藻培养过程中的敌害生物防治方法。1 单胞藻培养用水的处理单胞藻培养用水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作为生产性藻种培养用水 ,必须要经过煮沸灭菌 ,冷却至室温后再使用。在冷却过程中必须加盖 ,无盖的容器可用清洁的白纸盖在…  相似文献   

2.
在海产单胞藻培养过程中,敌害生物的污染是影响单细胞藻生长繁殖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往往会因为敌害生物的危害而造成培养失败。现根据我们近年来的生产实践,谈几点看法。1 预防措施敌害生物的污染途径主要是水、工具、容器、空气、肥料、昆虫以及藻种不纯、操作不严等几个方面,所以在日常的单胞藻培养过程中,首先要针对这几方面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1.1 严格消毒1.1.1 水的消毒 单胞藻培养用水经过常规沙滤后,还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一级培养用水应煮沸消毒,冷却至室温后方能使用,冷却过程中必须用瓶盖或经消毒  相似文献   

3.
戴海军 《海洋渔业》2002,24(1):37-37
在育苗生产中对单胞藻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在贝类育苗中对藻类的需求更为突出。单胞藻在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造成培养失败,从而给育苗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胞藻在培养过程中,受到敌害生物的污染。笔者通过几年来对单胞藻的培养,初步总结出在单胞藻培养过程中的敌害生物防治方法,现归纳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单胞藻是水产苗种生产必不可少的饵料生物,尤其在贝类育苗中对藻类的需求尤为突出。单胞藻在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造成培养失败,从而给育苗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胞藻在培养过程中,受到敌害生物的污染。  相似文献   

5.
<正> 单胞藻是鱼、虾、蟹幼体的基础饵料,是贝类幼体的优良开口饵料。在单胞藻的大量生产中经常会由于敌害生物的污染和危害,造成生产不稳定,不能保证育苗生产中活饵料的持续供应,从而影响经济苗种的产量。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出几点经验,仅供参考。 1 保种期间 1.1 藻种必须“纯”:大部分生产单位的藻种是由一些科研单位购入,为确保“纯种”,应该再次进行藻种分离,使后期的培养有较大的保  相似文献   

6.
敌害生物污染是造成单胞藻培养失败的主要原因。作者从藻种的纯培养、容器和工具的消毒与 灭菌、敌害生物的清除、抑制和杀灭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概括。指出各种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应尽量做到合理运 用和综合运用,使单胞藻培养顺利进行,进而对水产养殖业以及改善养殖水域水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在单胞藻的培养中,常会发生敌害生物的污染,而导致培养失败。为防治污染,保证单胞藻培养的成功。现把敌害生物对单胞藻的危害及防治简介如下,以供生产者参考。1敌害生物对单胞藻的危害1.1直接吞食一些较大的敌害生物,如轮虫、游仆虫、尖鼻虫、变形虫、海生残沟虫等,直接吞食藻细胞。由于单胞藻生长繁殖较快,如果敌害生物的数量不多,吞食量不大,则影响并不显著。但当敌害生物大量繁殖后,吞食量也增大,则对藻类产生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轮虫的吞食量达到惊人的程度,在两三天内可以把藻细胞吃光,使藻液变清。1.2通过分泌有害物质对单胞藻起抑制和毒害作用一些较小的敌害生物,如小白虫、微孢子虫等通过其分泌的抗生物质对培养藻类产生毒害作用。当敌害生物分泌的抗生物质的量还较少时,培养藻类繁殖不快,生长不良。当敌害生物大量繁殖,抗生物质大量分泌后,即造成培养藻类下沉死亡,使培养失败。敌害生物分泌的抗生物质对培养藻类的毒性大小,依不同种类而异,有些种类毒性大,虽然还未在培养液中达到大量繁殖的程度,已能使培养藻类严重受害。但一般情况下,当敌害生物在培养液中达到较大数量后,才会造成严重后果。一种生物对藻类的危害作用,可能是一个方面的,也可能两个方面同时发...  相似文献   

8.
青蛤(Cylina sinensis),是我国新兴的一个海水养殖优良品种,而人工育苗主要在7~9月高温季节进行,此时单胞藻培养难度大,经常由于单胞藻供应不足造成育苗失败,成为决定育苗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我站在2007年高温期单胞藻培养中,通过方法改进,取得良好效果,利用40个10000ml和5个20000ml细口玻璃瓶,每天提供单胞藻8~12m^3,成功培育出壳长2.5~5mm的青蛤幼贝1.2亿粒。  相似文献   

9.
从1980年开始,经过四年的努力,在上海地区用盐卤制或海水培育对虾苗已告成功。1983年的育苗量已达352.7万尾,平均每吨水体出苗6.8万尾,但育苗成本比较高。为了降低成本和增加育苗量,现就育苗中的饵料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目前,上海地区在对虾人工育苗过程中,从对虾溞状一期开始投喂单胞藻,溞状二至三期投喂轮虫,糠虾一期开始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当对虾幼体需要摄食大量轮虫时,而轮虫的生产却没有达到高峰;当轮虫需要摄取大量单胞藻时,而单胞藻却供应不上。因此,一定要以较大的精力和设备从事单胞藻和轮虫的培养,以适应大规模生产对虾苗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目前刺参育苗设施中60%-70%的水体用于幼体孵化和培育,30%-40%的水体用于培养单细胞藻类,供投喂耳状浮游幼体。培养单胞藻的工作,通常要早于幼体培养2个月之前进行。这不仅造成幼体培育水体缩水、生产周期延长,而且培养和储存大量优质单细胞藻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山东省文登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经过多年的育苗生产发现,刺参浮游幼体并不是必须以单胞藻类作为主要饲料来源,采用以面包酵母为主、多种营养成分综合配制的饵料投喂刺参浮游幼体,也取得了很大成功。因此试验总结出取消单胞藻饵料培养环节,利用人工配制饵料培育刺参苗种的新技术。现将刺参育苗新技术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金藻类单胞藻细胞小,营养全面,是双壳类幼虫理想的饵料。金藻类单胞藻对生态条件要求较高,特别容易受污染,大量培养难度大。笔者在近几年开展的室内泥蚶育苗中,采用全封闭式塑料薄膜袋(虾苗袋)培养球等边金藻、湛江叉边金藻,达到日供应量2t的水平,极大提高了泥蚶幼虫培育的成活率,得到满意的效果。现把培养技术介绍如下:一、原种的选取原种的质量对培养结果影响很大,所以在选择原种时要求选取无敌害生物污染、生活力强、生长旺盛、藻液的颜色正常无大量沉淀和无明显附壁的藻种。一般生产单位,由于生产季节性强,设施、设备、…  相似文献   

12.
<正>单胞藻是贝类、虾蟹类等水产经济动物的天然饵料,同时也是轮虫和卤虫的天然饵料,在育苗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贝类苗种培育,直接关系到育苗的成败。目前,由于育苗厂家的不同及单胞藻培养规模的不同,选择的培养用水的消毒方式也有所不同,但对规模较大的水体的消毒以氯制剂为主,如漂白粉、漂白液、二氯异氰脲酸钠、三氯异氰脲酸及被人推崇为第四代消毒剂的二氧化氯。不同的含氯消  相似文献   

13.
牟氏角毛藻的生产性培养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为耐高温单细胞藻类,在泥蚶、牡蛎等贝类育苗生产中,角毛藻作为贝类幼体的优质饵料,与其它单胞藻相比具有耐高温、繁殖速度快、抗污染能力强等优点,所以角毛藻的顺利培养,将是贝类育苗成功的保证。角毛藻的培养方式与其它单胞藻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于其它单胞藻培养的关键技术,笔者通过几年的藻类培养生产实践,总结出牟氏角毛藻大面积培养的一些实用技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饲在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过程中,海水单胞藻是不可替代的活性生物饵料。不同种类的海水单胞藻在适口性、营养价值、消化难易及对牡蛎幼虫的毒性等方面情况差异,这必然要影响到牡蛎浮游幼虫的生长变态及成活率,从而影响到育苗结果。在本试验中,使用包括云微藻在内的六种在贝类育苗中常用的海水单胞藻作投喂试验,观察、比较了太平洋牡蛎浮游幼虫的生长发育及成活情况,并据此对这几种海水单胞藻及其组合的优势、生产上的适用性进行评判。目前,大部分太平洋牡蛎育苗场在育苗生产中使用云微藻,甚少使用其它藻类虽然也能够培育出种苗,但使…  相似文献   

15.
如何培养出大量的可供海珍品育苗使用的单细胞藻类,一直是海水育苗生产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20多年的教学和生产实践,发现教学中缺乏实践经验,对生产中的施肥认识不够、讲解不透,而生产中经营者过分注重育苗技术,忽视单胞藻生产培养中的施肥浓度调节,把培养失败片面归结为原生动物污染。单胞藻生产培养不稳定一度制约着海珍品人工育苗的正常发  相似文献   

16.
盛宝利 《河北渔业》2012,(1):45-45,59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堪称海参中的极品,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品种,尤其近几年,仿刺参养殖业更是迅猛发展,已成为山东和辽宁水产养殖的支柱性产业.仿刺参苗种人工繁育工作也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快速发展.目前仿刺参浮游幼体育苗阶段仍然需要培养单胞藻作为饵料,该过程任务繁重,且易受污染,造成饵料培养失败或饵料缺口,给育苗生产造成损失.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刺参育苗时间的不断提前,出现了单胞藻饵料培育难以与之同步、易老化等缺点,严重影响育苗生产.  相似文献   

17.
单胞藻培养是贝类、虾蟹工厂化人工育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育苗的成败。作者于1994年的梭子蟹和泥蚶人工育苗过程中,通过改进以往大型聚乙烯薄膜挂袋(容量0.2吨)单胞藻培养方法,首次提出采用小型的聚乙烯薄膜即对虾出苗袋藻类二级培养方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此后,该技术在浙江、福建乃至广东等地的泥蛐育苗、河蟹育苗中的单胞藻二级培养得到了快速、广泛、成功地推广。现介绍技术方法于下。二级聚乙烯薄膜(对虾出苗袋)挂袋的具体制作方法是:将二个新的聚乙烯薄膜袋(对虾出苗袋)套在一起,袋口用编织绳紧系于直径为…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随着泥蚶、牡蛎育苗生产不断发展,对单胞藻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连续数天阴雨天气及饵料室设施简陋等因素,单胞藻培养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从而给育苗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笔者于1998年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对金藻3011进行了不同营养盐浓度...  相似文献   

19.
<正>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Spengler)]俗称海蚌,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贝类。福建是最早开展西施舌人工育苗的省份,在育苗过程中常出现幼苗大批死亡导致生产失败。笔者根据近几年人工育苗经验,浅谈西施舌育苗过程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供大家参考。1.敌害生物敌害种类主要为枝角类、桡足类、甲藻类、藤壶、海蟑螂等。主要危害浮游幼虫,与幼虫争食微藻,影响幼虫生长。防治方法:育苗期间用水经砂滤后,再用海绵袋过滤,防止敌害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随着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的发展,尤其是河蟹的工厂化育亩,需要大量的单胞藻,仅靠半咸水中自然繁殖的单胞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势必探索一条短期内在人工半咸水中培养出大量单胞藻的途径,这样才能确保育苗生产对单胞藻需求量的日趋增加。为此我们在人工半成水中进行了单胞藻的纯培养实验,现总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以三角褐指藻和青岛大扁藻为培养材料。培养容器采用20000毫升细口瓶和80×40×30厘米的玻璃培养箱。培养容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