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肉鸡腹水综合征又称心脏衰竭综合征等,大多发生于4~5周龄,死亡多在5~7周龄,有时死亡率高达30%。该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病鸡精神不振,腹部下垂,不愿走动,严重者呼吸困难,皮肤高度淤血,遇刺激可加速死亡。  相似文献   

2.
肉鸡腹水症又称鸡水肿病、心脏衰竭综合征等,大多发生于4~5周龄,死亡多在5~7周龄,死亡率有时可高达30%。该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病鸡精神不振,腹部下垂,不愿走动,严重者呼吸困难,皮肤高度瘀血,遇刺激可加速死亡。病鸡剖检变化为腹腔内积聚大量黄色水样或胶冻样液体,心包积液,心脏扩张;肝肾肿大瘀血,有的肝脏发生破碎;骨骼肌严重瘀血。该病常年均有发生,冬季和高海拔地区更易发生。目前,饲料水平的提高,肉仔鸡生长速度加快,造成肉鸡生长过程中相对缺氧,使该病的发病率有所提高,大大影响了经济效益。几年来,我们与本区一肉鸡饲养场(存栏1万只规…  相似文献   

3.
肉鸡腹水症又称鸡水肿病,心脏衰竭综合症等。大多发生于4~5周龄,死亡多在5~7周龄,有时死亡率高达30%。该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病鸡精神不振,腹部下垂,不愿走动,严重者呼吸困难,皮肤高度瘀血,遇刺激可加速死亡。病鸡剖检变化为:腹腔内集聚大量黄色水样或胶冻样液体,心包积液;心脏扩张;肝、肾肿大瘀血,有的肝脏发生破碎;骨骼肌严重瘀血。目前,饲料水平的提高,肉仔鸡生长速度加快,造成肉鸡生长过程中相对缺氧,使该病的发病率有所提高,大大影响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最近,寿光市部分肉种鸡场的雏鸡发生一种以瘫痪为主的疾病,经深入调查研究,确诊引发瘫痪的主要原因为葡萄球菌并发感染。现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   寿光市四家肉种鸡场自 2000年入夏以来,接连发生了一种肉种雏鸡的瘫痪症,发病日龄在 1~ 5周龄,发病、死亡高峰在 1~ 4周龄。发病率在 1%~ 15%,死亡率在 2%~ 5%。病鸡生长发育不良,病程较长,一般在 5~ 10天。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多维素和复合 VB等药物均未收到良好的效果。 2临诊症状   病鸡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部分病鸡下痢。有些病鸡有脐炎,卵黄和液…  相似文献   

5.
我畜种场于 1 996年引进AA父母代雏鸡 1 0 0 0羽 ,成活率达 95%,育成率达 90 %,均匀度在 85%以上。2 0周龄开始补光 ,2 1周龄加料 ,2 4周龄开始产蛋。自2 5周龄始出现脱肛现象 ,连续 6天累计出现脱肛的病鸡达 4 5羽 ,占全群 4 .5%。此时全群的产蛋率为 3 0 %,双黄蛋比例占 2 %。1 临床症状脱肛鸡体型好、鸡冠大 ,采食正常。病鸡下蹲努责 ,泄殖腔外翻。时间稍长时泄殖腔呈暗红色 ,被其它鸡啄伤的则发生死亡。2 病理解剖死亡鸡卵巢发育良好 ,卵泡发育正常。脱肛鸡鸡蛋大小适中 ,未见双黄蛋。重症鸡出血较多 ,因被其它鸡啄食患部而极易死亡…  相似文献   

6.
在肉鸡生产中,除雏鸡在1周龄内由于孵化失误、脱水、鸡白痢杆菌病、脐炎、保温不当等原因引起死亡较多外,5周龄前一般死亡较少,但5周龄后死亡率普遍升高。在饲养后期鸡的死亡,增加了饲料成本、防疫费、药费及管理费用等,直接影响肉鸡生产的经济效益。要减少肉鸡饲养后期的死亡,除了认真做好免疫接种,消毒隔离和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7.
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发生于2~16周龄鸡,其中2~7周龄的仔鸡发生最多,特征表现为病鸡两侧小腿和肌腱束变粗、跛行。该病发病率很高,但死亡率不到1%。本病可在肉鸡中迅速传播,病毒通过呼吸道与消化道在鸡群中传播蔓延,引起病鸡死亡、淘汰、生长停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目前威胁养鸡业发展的最大疫病之一。据统计,该病以3~7周龄发病率最高,最小14日龄,最大126日龄,呈暴发性流行和突然发病。病鸡第2天即开始出现死亡,到3~5天为死亡高峰,第6天后则明显减少,7~10天恢复正常。另一个情况是,该病常并发鸡瘟、霍乱、白痢、鸡虫病等,导致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目前威胁养鸡业发展的最大疫病之一。据统计,该病以3~7周龄发病率最高,最小14日龄,最大126日龄,呈暴发性流行和突然发病。病鸡第2天即开始出现死亡,到3- 5天为死亡高峰,第6天后则明显减少, 7~10天恢复正常。另一个情况是,该病常并发鸡瘟、霍乱、白痢、鸡虫病等,导致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不仅感染鸡死亡,而且能破坏法氏囊引起免疫抑制或免疫机能降低,致使其他的传染病疫苗接种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并容易感染其他的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4~6周龄最易感。  相似文献   

11.
经 IBD 超强毒 HBD-1(vvIBDV-HBD-1)接种,4、6和8周龄 SPF 鸡或普通健康鸡可100%发病和死亡;可使10周龄普通健康鸡100%发病,85.7%死亡.剖检死亡鸡可见到与野外 IBD 病例相同的病理变化。IBD 疫苗及单克隆抗体均能提供对 vvIBDV-HBD-1攻击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疗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场自1986年以来,在发病的鸡只中,发现大肠杆菌病患鸡占有很大比例(82.4%),其中主要为5~8周龄的小鸡,且多呈败血症和毒血症死亡,而产蛋鸡的发病率却很低。但在1987年间,则见有580只成鸡发病,死亡严重。经综合诊断确定为鸡大肠杆菌病,并对发病鸡进行了对症治疗。现将诊疗情况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3.
(一)发病过程某乡镇鸡场饲养12000只土杂鸡,由于管理粗放,场地卫生环境较差,气侯变化影响,在5周龄时,鸡群发生眼型和皮肤型鸡痘,发病率为20%,7周龄时,鸡群感染了新城疫和葡萄球菌病;但场方误认为是鸡痘,未引起重视,其后鸡只陆续出现少量死亡,死亡一致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到2011年10月11日止,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肉用仔鸡群发生“突然死亡综合症”的死亡率,也研究了公母鸡综合症发病率的差异,和大多数病鸡的年龄影响。测定了突然死亡综合症病鸡的体重并与群平均体重进行了比较,对连续光照与间断光照对病鸡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连续光照发生的“突然死亡综合症”(SDS)比间断光照发生的多,公鸡的发病率比母鸡高;死亡率最高的时期为第3周龄和第4周龄,SDS病鸡的平均体重大于群平均体重。  相似文献   

15.
据报导,IBD多发生于20~60日龄鸡,14日龄以下很少发病。但是,1999年7月,杭州市郊某蛋鸡专业户饲养的5200羽伊莎商品蛋鸡却在3日龄发生本病。1 发病经过和流行病学调查 该养鸡户一次性引进伊莎苗鸡5200羽,按0.03%氟哌酸拌料和0.03%氟哌酸、0.1%Vc和5%葡萄糖饮水。至3日龄发现有死鸡和病鸡,当天死亡20余羽。经了解种鸡在18周龄上笼时未曾进行IBD免疫,也未在40周龄进行IBD油乳剂免疫,而孵化种蛋为55周龄时所产。2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萎顿,蹲伏,不愿走动,羽毛松乱,两翅下垂,少数病鸡因虚脱死亡。3 剖检变化 腿部肌肉局部有出血点和出血…  相似文献   

16.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种鸡中如有病鸡或带菌鸡,这些鸡所产生的种蛋同样有一定比例是带菌的,在孵化过程中可造成胚胎死亡,孵出的雏鸡有弱雏、病雏。同时该病在同鸡群中又可互相感染传播,给养鸡业造成很大损失。近日,本市相继有3个鸡场发生了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现将诊断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症状1.1雏鸡白痢:雏鸡5~6日龄开始发病,第2~3周龄发病并迅速达到死亡高峰,死亡率20%~30%,甚至更高。病鸡精神沉郁,低头缩颈,羽毛蓬松,食欲下降,少食或不吃。体温升高,怕冷,病鸡常扎堆挤在一起,闭眼嗜睡。突出表现是下痢,排灰色稀…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 DV)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病,3~6周龄的雏鸡最易感。本病往往突然暴发,传播迅速,发病率高达80%~100%,死亡率可高达70%,死亡曲线呈尖峰式。本病常与大肠杆菌病、新城疫、鸡支原体病混合感染。本病在许多地  相似文献   

18.
肉鸡传染性矮小综合症又称吸收不良综合症或苍白鸡综合症。1周龄以内的小鸡最易发病,发病率为5~20%。病鸡生长缓慢,有些甚至停止生长,到4周龄时仅为正常鸡的一半大小或更小。 多数病鸡腹部臌大,有些表现为腹泻,羽毛蓬乱,脚  相似文献   

19.
康娟 《动物保健》2014,(6):50-51
(一)流行特点鸡是IBD病毒的主要宿主,火鸡也可感染,鸭可感染并有分离出病毒的报道,鹌鹑和鹅在接种IBDV后的6~8周,既无症状也无抗体应答,各种哺乳动物都能抵抗本病。本病以3~6周龄的雏鸡最易感,成鸡和10日龄以下的雏鸡很少感染。一年四季均可见其流行。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污染物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本病潜伏期短,呈尖峰式死亡,感染2~3d即可出现临床症状,3~5d达到死亡高峰,5~7d死亡减少。  相似文献   

20.
1979年5月9日至9月8日,在兵库县姬路家畜保健所管区3个养鸡场,从患“卵坠病”鸡的心脏、肝、脾分离出近似纯培养的猪丹毒菌。用分离菌的培养原液给鸡接种于肌肉或腹腔,能使4周龄的雏鸡在2日以内死亡,成鸡无死亡的。本菌对青霉素、氯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