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规模养猪场占养殖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其发生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机率日益加大,有的大中型养猪场即使免疫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也照样发生该病。究其原因和防控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1病因1.1外地引种本来规模养猪通过正规的防疫、消毒等措施是可以切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传播的,由于从外地多家猪场的引种,而且很多疾病都是隐性感染,没有经过足够时间的隔离,不同猪场的猪混群后暴发疾病的可能性加大。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及防控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可损害生猪免疫系统,引起生猪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猪瘟、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猪巴氏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沙门氏菌病等。有蓝耳病存在的猪场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虽然已经列入国家强制免疫范畴,各级兽医主管部门与众多的养猪业业主也高度重视对该病的防控,强制免疫密度基本上都达到农业部规定的要求,但是疫情仍时有发生,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适合本地区的免疫疫苗来控制猪蓝耳病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笔者对发生在本地区某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疫苗的使用效果进行了评估,得出的结果显示,合适的疫苗是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首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且难以根除的流行病,为了控制规模化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从生物安全体系、饲养管理和免疫预防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控制该病流行的策略,以期给养殖户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于1987年在美国首次发现,2006年我国部分省市猪群暴发高致病性蓝耳病,让猪场面临的蓝耳病问题变得更加不可端倪。目前,国内可以将蓝耳病控制得很好的猪场还是少数,不少猪场对该病形成了恐惧心理,"谈蓝色变"的局面一时无法打破。因此,本刊编辑部就猪病专家针对蓝耳病的一些答疑汇编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疾病,该病给猪场和养猪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原 经病原分离鉴定,动物试验等技术攻关得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原为多种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一个中型猪场发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由于先后误诊为猪瘟、猪流感、弓形体病、链球菌病等,结果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仅药费就用去10万多元。经临床剖检和实验室诊断,作者确诊该猪场发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继发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综合控制措施,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一控制经验在我国部分地区当前猪病防治工作很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特点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变异株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该病传播迅速,分布广泛,能引起严重经济损失。在总结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病原学特点、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方法:增强生猪的特异性抗病力;加强母猪、断乳仔猪、保育仔猪、育肥猪的保健;提高猪场的管理水平。在治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时还需预防继发感染并对症治疗;减少应激并正确使用各类药物。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黑龙江省某猪场发生的猪病确诊,首先采用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和病理解剖初步怀疑是猪圆环病毒病和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然后无菌取病猪脾脏、淋巴结进行细菌分离,分离纯化后的细菌经革兰氏染色、生化实验和动物实验,鉴定为猪链球菌;提取脾脏和淋巴结DNA、RNA经PCR检测出猪圆环病毒和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毒的核酸阳性条带。说明了该病猪确系猪圆环病毒、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毒和猪链球菌的混合感染。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不敏感,对头孢咪唑、环丙沙星、氟哌酸高度敏感。并结合猪场的发病情况和试验结果提出了防疫方案和治疗措施,为猪场防治猪圆环病毒病、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与链球菌混合感染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邯郸市某规模化猪场的母猪突然死亡,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通过对该猪场死亡猪只的临床情况调查、剖检症状观察和对无症状猪、发病猪、濒死猪的ELISA抗体检测和病原PCR试验检测,确诊该猪场处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初发期,并有疫情暴发、流行的风险。经过对该猪场饲养管理水平的改进,年后实现了猪场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净化。  相似文献   

11.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上海松江区8个生猪重点养殖地区的60份样品(血液样品50份、组织病料10份),以及10个规模化猪场的100份样品(血液样品81份、组织病料19份)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该区猪群中没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隐性感染和健康带毒。同时,熟悉并完善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引起的,以繁殖障碍、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猪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传染病,是一种免疫抑制病,并常常继发感染,造成更大的危害,目前已进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高发季节,猪蓝耳病虽然不是人畜共患病,但它对养猪业的危害非常严重,不但影响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极性,而且影响猪肉市场的稳定。今年以来猪肉价格的节节攀升,原因之一是去年夏季以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生和流行,造成我国不少省市的猪场部分猪的淘汰、死亡。因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夏季以来发生的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HP-PRRS),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在临床上认识高致病性蓝耳病是争取防治工作的主动性,减少损失的重要一环。本人依据2000多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临诊经验,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解剖变化和防治要点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同行共同探讨。1流行病学特点猪群突然起病,传染快速,不论品种、年龄、大小猪均发病,一般是断奶猪先病,架子猪、怀孕后期母猪、肥猪随后发生。有的猪场因传入途径不同发病过程也不一样。仔猪发病  相似文献   

14.
1.1.1经典猪繁殖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卷土重来。自从1995年我国有猪群感染蓝耳病以来,猪群的阳性率逐年增高。2004年就有专家惊呼“全国猪场一片蓝”12006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出现后.猪场都关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危害.忽略了经典蓝耳病的存在,2008年许多母猪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现象,实验室检测结果多数有蓝耳病病毒存在,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一区县猪场2012年9月送来一头发病猪的病料,根据畜主叙述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剖解变化,对此病料样品进行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和猪圆环病毒Ⅱ型的检测。采用荧光PCR方法检测送检的肺脏、脾脏、肾脏、肝脏、淋巴结,结果在淋巴结中检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在脾脏和淋巴结中检出猪圆环病毒2型。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中草药组方排毒逐瘀散,对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某猪场100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猪进行治疗效果试验,结果显示该组方对防治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当前猪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20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突袭中国养猪业,全国从南到北,一时间谈“蓝”色变。最近一年来,由于采取了多种措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大规模暴发已不多见。然而疫病引起猪只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仍是巨大的,猪场经营者在猪病防治上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多,猪病仍是目前影响养猪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由于工作关系,近一个时期在广东、江西、福建、河南、河北及东三省等地区搞猪病诊断与治疗工作,对当前猪病流行特点和防控对策做了初步总结,现将体会写下,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8.
自2006年5月底以来,南方地区许多猪场爆发了以高烧持续不退、呼吸急促、全身发红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猪高热病,后被确诊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该病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给猪场及养猪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007年夏季,该病继续卷土重来,我国有25个省的猪场相继发病,给我国养猪业带来沉重的打击。造成繁殖母猪急剧减少,猪存栏量大量降低,猪价高居不下。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养猪生产。今年夏季高热天气将至,如何针对性布置安排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养殖技术》2007,(5):49-49
5月8日,针对广东近期发生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农业部召开防控工作研讨会。农业部要求各级兽医部门要保持高度警惕.正确分析疫情形势,加强猪蓝耳病监测。一是即将进入该病高发季节。该病夏秋季多发,高温高湿季节是该病发生的诱因之一。二是猪蓝耳病病毒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20.
防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现在全国统一用NVDC-JXA1株,对变异毒株有较高保护力(该疫苗对强毒攻击的保护率超过80%,据农业部对疫苗使用情况的跟踪调查,健康猪场经合格疫苗免疫注射后,均未新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但其对经典毒株有无交叉保护力,目前有关疫苗研制单位正进行后续试验。笔者指出,现在许多养猪场(户)在听说有国家调拨苗后,就放松了对经典毒株的免疫,误认为只要使用了国家调拨苗即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不管对高致性的,还对经典的“蓝耳病”都能交叉保护。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从2003年开始,许多专家通过临床及血清学调查后发现.猪场相当普遍地存在“蓝耳病”感染率、且发病率非常高,后虽然有“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出现,但猪群中经典“蓝耳病”高感染、发病的现状并没有消失。猪一旦感染了“经典蓝耳病”后,会造成猪肌体免疫系统的破坏,而沦为其他疫病的易感群,使猪群极易感染环状、猪瘟或伪狂犬或细小病毒病等病毒病,导致动物肌体的进入叠加性恶化,继而又会面临各类细菌病的攻击,造成混合、多重感染而大量死亡,使兽医无力回天(在临床上一些人误把上述情况也认为是“高致病性蓝耳病”感染的结果)。这不仅会让养猪企业蒙受惨重损失,也会直接威胁到国家动物防疫的整体效力。况且“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娘家”是源于“经典蓝耳病”,因此,若让“经典蓝耳病”处于不设防的状况中,就等于是在为“高致病性蓝耳病”提供庞大的“后备军”,后患无穷。因此,建议政府专业主管部门也要强化养猪业对经典“蓝耳病”的防范,科学专业的引导养殖户在免疫经典“蓝耳病”程序不变的基础上,增加“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的防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