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陇南陕南滑坡泥石流发育程度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陇南陕南地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高发区。利用陆地卫星遥感影像特征差距 ,结合野外调查分析 ,建立了滑坡、泥石流分区标准。通过对遥感影像解译 ,并结合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得到全区滑坡密度分区情况和泥石流作用强度分区情况。分析了滑坡、泥石流成因。对不同发育程度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2.
以位于子午岭-六盘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的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为研究区,收集其遥感影像、降水量、土壤、基础地理和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资料,采用遥感监测技术解译获取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盖等信息,应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计算土壤侵蚀模数,进行土壤侵蚀强度评价和水土流失面积统计,得到2018年千阳县水土流失程度、面积与分布,并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水土流失消长情况。结果表明,2018年千阳县水土流失面积为328.71 km~2,比2011年减少了88.58 km~2,水土流失治理成效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基于在中国西北生态脆弱区天然气管线建设的工程实例,利用夏季陆地卫星(TM)图像为基本信息源,应用遥感解译分析、野外样方调查等方法,以植被类型、土地利用、土壤侵蚀为基本评价因子,对天然气管线建设前、后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西北生态脆弱区建设天然气输送管道,必须采取积极、适宜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及时进行生态恢复,可使工程对环境影响降至最小,进而达到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耕地遥感监测人机交互式图像解译系统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基于卫星遥感的耕地监测系统包括两部分内容:应用GIS的人机交互式遥感卫星图像解译;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为满足农业部门经常性的对耕地数量变化的需求,该文提出应用GIS的人机交互式解译成图系统,适用于华北地区大面积陆地卫星遥感图像解译,解译速度和精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该区域森林资源集中,植被茂盛,同时山高坡陡,土层较薄,存在较大水土流失潜在危险。植被盖度是反映区域植被茂密程度的指标,可计算土壤流失方程中植被覆盖因子。以辽宁省第五次土壤侵蚀普查为基础,完成辽宁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植被盖度遥感解译与计算,统计不同覆盖度林草地面积及比例。  相似文献   

6.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经过多年实施已获得了大量数据成果,包括生成的土地利用、林草植被覆盖、林缘线、土壤侵蚀等遥感解译或空间运算成果,以及收集到的岩性、土壤、植被、降水、水利普查、规划、水土保持项目区分布等基础数据。以三峡库区重点治理区抽样县——湖北省秭归县为例,介绍了单项数据的功能性和拓展应用,探索了多期单项成果的挖掘应用价值和同期多项成果的综合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水利普查中侵蚀沟道的普查,是庞大复杂的一项工作。工作流程包括基础资料收集、沟道提取、野外核查、普查表填写和数据汇总5个阶段。辽宁省黑土区列入调查范围内的13个市共计49个县,提取侵蚀沟道47 200条。通过遥感解译及验证方法,全面调查了侵蚀沟道现状,取得的成果为科学评价水土保持效益及生态服务价值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基础数据,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宁夏片土壤侵蚀遥感普查实施过程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采用 1997~ 1998年的TM影像 ,通过目视和计算机解译 ,对黄河流域宁夏片土壤侵蚀情况进行了普查。普查结果与 1990年普查结果相比 ,水蚀面积增大了 1762km2 ,微度侵蚀面积增大 ,其他各级侵蚀面积减少 ;风蚀面积减小了 112 4km2 ,强度侵蚀面积略有增加 ,其他各级侵蚀面积均减少。介绍了遥感普查过程。  相似文献   

9.
县级土地资源清查,是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遥感资料为此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据我们十几年的实践,遥感技术与常规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既能保证精度,又缩短了调查周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广泛适用。主要作法是:1、建立资源卫星影象和航空象片解译标志;2、在卫片上判读Ⅰ、Ⅱ级土地类型;3、选择样区进行实地调查;4、航片细部判读与转绘;5、以土地类型为基本单元进行土地潜力评价;6、量算面积和编写报告。  相似文献   

10.
照相法结合数字图像技术计算植被覆盖度精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植被覆盖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一个重要因子,植被覆盖度的测量精度直接影响到土壤侵蚀模型参数的滤定或侵蚀量的估算。用0.1 m×0.1 m的绿色硬纸块铺设在面积已知的水平小区和坡度小区上模拟植被覆盖,用自行设计的照相装置对铺有模型的小区进行垂直照相。用GIS软件IDRISI分类计算和Pho-toshop软件环境下目视解译提取照片植被覆盖度。试验结果表明,这2种方法计算得出的覆盖度与实际覆盖度相差不大,分类计算得出覆盖度的绝对误差在0.6%~4.3%之间;从绝对误差的最小值、最大值、均值和方差来看,目视解译值比分类计算值更接近于实际覆盖度,但考虑到工作量和植被覆盖度计算精度的要求,选择GIS软件IDRISI来进行照片植被覆盖信息的提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会宁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植被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MODIS NDVI数据的解译,结合研究区野外调查资料,对甘肃省会宁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的植被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植被生长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通过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措施,该区植被盖度明显提高,2000-2011年植被NDVI指数增加的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7.74%,约4404.75 km2; (2)退耕还林还草区植被群落趋于稳定,且呈现出良好的生长势头;(3)严重水土流失的现象得到了遏制,山洪暴发次数明显降低,50个排洪沟暴发山洪的年均值比实施前减少了1/2多,而且山洪的流量和破坏力也明显降低; (4)广大农户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的水土保持效益广泛认同,而且大多数农户的家庭经济收入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对植被的影响规律,以宁夏盐池县为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进行植被调查,并收集研究区降水、气温等气象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处理,并结合多年的气象数据分析了宁夏盐池气候变化对各种植被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时间尺度上,气温与植被生长呈负相关;在短期内,植被生长与气温关系不很明显;降水与盐池地区植被生长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是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降水的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主要体现在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和生物量上。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于2006年开始进行全省第四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和全省水利工程环境遥感普查,卫星影像采用台湾福卫二号卫星原始数据,经过一系列的计算机处理,对卫星图像进行加工、改造,提高图像的判读解译效果,同时与已有的矢量数据更好地衔接,影像纠正包括几何精纠正、正射纠正、彩色融合、镶嵌拼接、信息增强、坐标转换等几个步骤,最终生成了符合解译要求的遥感影像。  相似文献   

14.
新疆土壤侵蚀遥感图像解译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卫星遥感图像解译分析新疆土壤侵蚀研究中,其信息源采用1:50万的陆地卫星假彩色影像图,系选用美国第1、2号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和第3号陆地卫星(Landsat)多光谱描仪四波段黑白卫星底片,进行影像增强处理,并叠绘地形要素编印而成新疆区计112幅土壤侵蚀类型强度分度图。同时还辅以其它比例尺的专题图件。  相似文献   

15.
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有很大的相关性,土地利用直接影响土壤侵蚀的形式、空间分布和强度。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是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的主要信息源,是准确掌握土壤侵蚀动态的基础和前提。为进一步提高高分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类型的判读正确率,全面支撑县域土壤侵蚀动态监测和水土保持规划,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基于高分影像解译和野外抽样调查获取的土地利用信息,将野外抽样调查所得的土地利用结果作为真值,从整个县域和抽样调查单元2个层面,通过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对比分析了遥感普查所得土地利用的类型、面积和分布等。结果表明:1)除园地和灌木林地比例相差较大之外,其他土地利用比例相当,因此遥感普查与野外抽样调查2种方法所得的土地利用结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遥感普查土地利用的耕地、园地和草地精度较高,分别为85.3%、91%和89%,林地次之,为78.6%,灌木林地和其他土地再次之,分别为68.2%和64.2%;3)遥感普查灌木林地的解译正确率偏低,只有68.2%,是由于灌木林地和草地容易混淆导致误判,灌木林地误判为草地的比例高达30.5%。2种方法都可以作为获取土地利用信息的可靠手段,而且高分遥感影像在大比例尺水土流失调查与制图中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灌木林地和草地二者之间的误判还需在解译时多加注意,可从纹理与明暗的分析,野外实地调查的增加和影像处理技术等方面提高其判读正确率。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其结果,为提高土地利用高分遥感影像解译精度提供了定量的依据,为土地利用信息获取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路线与方法,对县域土壤侵蚀动态监测和水土保持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是水利普查的内容之一。按照辽宁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技术要求,通过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填写普查表、数据汇总,对全省进行了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对普查成果从行政区和流域两个层面进行了汇总分析,为辽宁省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为今后进行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章引入信息源的概念,把信息源分为地面信息源和遥感信息源两类,简述了从信息源着手解译土壤侵蚀卫星影象的过程。提出亚热带气侯区土壤侵蚀的解译。实际上是地表物质、地貌、植被三个基本土壤侵蚀因子的综合解译。文章还以湖南省为例,分析了全省的自然概况,运用地学相关分析和卫片多时象分析,建立了这三个土壤侵蚀因子的解译标志。  相似文献   

18.
居民地信息遥感提取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确、客观地提取居民地信息,对于城镇规划和耕地保护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河北省青县地区为研究区,基于陆地卫星TM图像,分别利用光谱阈值法、NDBI指数法、监督分类法及非监督分类法提取出了研究区的居民地信息。然后,利用目视解译、屏幕数字化勾绘出的居民地面积,对以上4种方法在居民地信息提取上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光谱阈值法是提取研究区居民地信息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庆云 《土壤学报》1984,21(4):351-357
湖北省土壤的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的特点。长期以来,由于土壤调查手段的限制和分类诊断指标不齐全,迄今不仅对土壤分类命名有争议,而且对土壤分布界线也无定论[1-3]。随着全国、全省土壤普查成果资料汇总工作的需要,急待研究与确定我省境內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界线。遥感图象具有宏观性、多时间性、多波段性、综合性等特点,为客观地解译土壤类型和分布界线提供了科学手段。近年来国内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4-7]。本研究旨在应用卫片的宏观性,解译我省境内红壤、黄棕壤、黄褐土的地理分布,并提出核查验证的土壤分类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对1992年6月、2002年6月两个时期的陆地卫星影像,采用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土地利用类型的计算机解译,定量分析了龙口市10年间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园地、水浇地、水体,林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城乡用地、旱地、草地面积增加,其中城乡用地增幅最大;土地利用转换类型复杂多样,转换比例相对较大,说明龙口市土地利用方式受人为活动和经济发展影响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