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年以来,商洛市生态移民专项项目的建设稳步推进使得退耕还林成果得以有效巩固。截至2015年,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达20万hm2、生态移民超过50 000人。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商洛市退耕还林政策和生态移民项目在实施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搬迁人数和投资完成情况进展缓慢、部分生态移民搬迁后出现返迁现象、移民的主观搬迁意愿不强烈、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滞后和部分移民安置点的社会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改善退耕农户生存和发展"为中心、把生态移民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强生态移民项目后续建设、规范移民集中安置点的社会管理等对策建议以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284-286
生态移民教育问题是影响到移民后续生计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汉中市生态移民为调查对象,选择6个移民集中安置点进行实地问卷调研和访谈,初步了解汉中生态移民教育培训现状,提出后续汉中生态移民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生态移民作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反贫困的重要对策,被广泛采用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中。陕西省南部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已见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农户居住环境显著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促进了当地的城镇化建设。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政府对移民搬迁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农户后续产业发展能力不足、移民安置点住房空置与空巢老人现象突显等问题。笔者在对陕南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于发展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是建国以来我国实施的一项最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切实解决好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使生态移民能够“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关系到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能否实现的前提条件。也是三江源区各级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已实施的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特点及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来临之际,党中央和政府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扶持以突破扶贫难点。对于贵州省内由于生态问题导致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环境的人口进行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同时落实各项具体的生态移民开发项目。基于贵州三个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安置点的调查研究,剖析移民家庭生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石棉后备土地资源特点和工程移民的安置任务研究,探讨在工程移民中的土地开发整理模式。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工程移民的土地开发整理中存在工程防护、开发未利用地、生物工程、权属调整和高效生态农业等5种模式,并且指出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点是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客土土壤的建设。工程移民中的土地开发整理模式选择必须因地制宜,同时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合理的生态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7.
左坤 《北京农业》2013,(12):234+243
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问题的现状可以看出,首先要解决的是找出移民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区域发展和移民发展、移民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针对产生移民问题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移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基于此,通过对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现状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问题的根源,提出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问题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陈晶 《甘肃农业》2014,(24):20-22
区域生态补偿是从"区域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和实践生态补偿问题,是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受损者与受益者之间进行的公平性调控。生态移民是我国影响深远的区域人地关系协调行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对解决生态移民工程现实困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生态移民的"适用地区"和"非适用地区"概念,重点研究了"非适用地区"生态移民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新巴尔虎右旗生态移民的田野调查,从移出地、移入地、移民对象、生活手段的选择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指出了生态移民工程的评估框架和评价标准,为生态移民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贵州两个移民安置点为案例,采用实地调查法与问卷调查法分析了生态移民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类型多元、就业满意度不高和就业环境不乐观等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千方百计增加岗位供给、千方百计提升移民素质技能和千方百计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