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树扦插育苗的茶苗素质好坏以及成活率高低,除受苗圃及大田管理技术影响外,苗圃所用基肥种类也有一定关系,一般认为磷素能使茶苗根发达、健壮,故扦插苗圃常在基肥中施用一定数量的磷肥。腐植酸半钙是一种含磷量较高的新肥料,其含水溶性磷为7.93%  相似文献   

2.
茶园中磷肥的利用效率取决于茶树体内与磷元素吸收、转运及生理利用等相关蛋白的协同调控,而磷转运蛋白(Phosphate transporter proteins,Phts)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茶树品种龙井长叶(Camellia sinensis cv.Longjing-changye)为试验材料,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首次克隆获得茶树磷转运蛋白编码基因Cs Pht1:4(Cs PT4)的全长c DNA。该基因全长1 642 bp,开放阅读框(ORF)1 620 bp(Gen Bank登录号:KY132100),编码53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s PT4基因编码蛋白分子量为59.12 k D,理论等电点(p I)为8.51;具有典型的Pht1家族特性:"6-亲水-6"跨膜结构。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蛋白分布于质膜上,与Softberry软件预测结果一致。荧光定量PCR表明:Cs PT4在正常生长的茶树根、茎、嫩叶、老叶中均有表达,在老叶中的表达量较高,在根部表达量最低。低磷处理,根和叶中Cs PT4上调表达水平均先上升后下降;根部Cs PT4表达量48 h内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叶部。缺磷处理,根和叶中Cs PT4上调表达水平均升高;根部和叶部分别在72 h和48 h达最大值。本研究为茶树响应低磷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用^32P研究土壤pH值对茶树吸收磷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智 《中国茶叶》1989,(2):26-27
茶树是喜酸作物,适合在酸性土壤上生长。但在宜茶的土壤pH范围内,水溶性磷很容易被吸附、固定,磷肥利用率往往较低。因此,研究土壤pH值对茶树磷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对于加强茶树磷素营养,提高茶园中磷肥利用率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试验采用同位素~(32)P示踪法,研究了不同pH值土壤上茶树对磷的吸收、利用和分配的规律。试验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崔广林  李隆云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11):2118-2125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青蒿氮、磷、钾的吸收、累积与分配规律。选用当地主栽青蒿品种渝青 1 号为材料,设置高肥、中肥和低肥 3 个施肥水平。于苗期、分枝初期、分枝盛期及蕾期采集植株样本,分为根、茎、 枝和叶 4 部分,测定氮、磷、钾含量,计算青蒿主要生育期植株养分吸收、累积和分配情况。结果表明:青蒿对钾肥 的需求量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高肥和中肥处理整个生育期氮在不同器官中的含量为叶>枝>根>茎。低肥处理整 个生育期氮在不同器官中的含量为叶>枝>茎>根。高肥、中肥和低肥 3 个处理整个生育期磷在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均为叶 >枝>茎>根。苗期和蕾期生长阶段高肥、中肥和低肥 3 个处理钾在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均为叶>枝>茎>根,分枝初期和分 枝盛期生长阶段 3 个施肥处理钾在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均为枝>叶>茎>根。不同施肥处理对养分积累趋势影响不大,但可 显著影响各器官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养分积累量及分配比例。养分累积吸收量在生育前期较少,生育中后期急剧增加。 养分累积量以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青蒿中氮磷钾的吸收、累积与分配规律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存在差异,生产中 应根据土壤肥力和产量目标,采取合理施肥措施,达到经济施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缺磷对茶树幼苗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周3次用含0、40、80、160、400、1000μmol/L磷(P)的营养液浇沙培10月龄扦插"黄观音"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苗17周。随供P浓度的增加,茶树根P含量呈线性增加,但茎和叶P含量呈曲线增加;在所有供P处理中,根P含量最高,其次是叶P含量,茎P含量最低,高供P处理的植株尤为明显。缺P降低茶树根茎叶K含量,但对根茎叶Ca含量影响不大。缺P降低根Mg含量,增加茎的Mg含量,但对叶Mg含量影响较小。不供P叶有稍高的C含量,较低的N含量和较高的C/N比;供P对根和茎C和N含量及C/N比影响较小。总之,缺P不仅影响茶树根茎叶营养元素的含量,也改变其在根茎叶之间的分配。  相似文献   

6.
今年五月份在我县的舒洪、东渡、双溪口等乡镇的一些幼龄茶园和改造茶园出现茶树新梢生长变态,茶芽不发或死亡等系列症状,造成当地茶农的恐慌。发现这种"怪病"后,我们通过深入调查,并请专家鉴定,确诊为施用碳酸服类除草剂双磺隆的药害。1双磺隆药害症状双磺隆是由破酸眠类除草剂甲碘隆和绿磺隆的混合制剂,是一种高活性广谱内吸除草剂,在土壤中持效期长、结构稳定而降解缓慢而对许多作物(如阔叶作物)存在残留药害。茶树是属阔叶作物,茶树体内(特别是新梢嫩叶)含有多种丰富的氨基酸,而该除草剂的药理恰是被植物根、茎、叶吸收,…  相似文献   

7.
不同形态磷肥对红壤玉米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连娅  王瑞雪  郑毅  汤利 《玉米科学》2019,27(5):158-16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用不同形态磷肥对玉米干物质累积、产量、磷素吸收累积动态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低磷红壤玉米对施用不同形态磷肥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等养分施用量的条件下,与过磷酸钙(SSP)和钙镁磷肥(CMP)处理相比,施用磷酸二铵(DAP)和磷酸一铵(MAP)处理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抽穗期、成熟期的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磷素累积量及经济学产量和玉米磷肥利用效率均较高。至成熟期,施用DAP较SSP和CMP处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提高46.7%和72.9%、磷素累积增加68.8%和100.5%,其子粒磷素累积量增加88.7%和101.4%。与施用SSP和CMP处理相比,施用DAP处理玉米子粒产量依次提高47.1%和73.8%。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氮肥处理对水稻植株吸磷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水稻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氮肥处理对水稻磷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入量过高会影响水稻植株对磷肥的吸收利用。不同的氮肥施用比例及追施次数对水稻吸收磷素有影响,即随着氮肥的增加,磷肥的吸收量有所提高。缓释尿素控制了氮素的释放速度,有利于调节植株吸收磷素,并且间接地提高水稻植株对磷养分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试验、示范研究溶磷生物肥料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及其对土壤、植株磷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溶磷菌液玉米整个生育期磷肥利用率达21.75%~37.98%,植株从土壤吸收磷素养分的效率达10.94%。从植株磷素吸收效率分析,磷肥减量1/3处理与全量磷肥处理吸磷量无明显差异,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植株吸收效率明显降低。溶磷生物肥在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域示范应用,可使化学磷肥用量减少1/3而产量均有所增加,在吉林省中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增产幅度为8.2%~11.7%,在西部干旱地区幅度为4.1%~8.3%,在东部湿润冷凉区增产幅度为5.6%~13.0%。溶磷生物肥料对不同生态区域的不同土壤类型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茶树各不同部位铅的累积量。结果表明,茶树品种间和部位间的铅含量差异极显著,大叶种茶树的铅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小叶种茶树。茶树不同部位中铅含量地上部:生产枝>成熟叶>嫩梢,地下部:吸收根>细根,对于整株茶树而言,铅含量:生产枝>根>成熟叶>嫩梢。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适合湖南永州烟稻轮作体系下烟叶生产的磷肥施用量,为烟草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在湖南永州设置CK(P2O5164.3 kg/hm2)、T1(磷素施用总量降低10%)、T2(磷素施用总量降低20%)3个处理,比较分析磷肥减量施用对土壤磷含量、微生物群落及烟株中磷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磷肥减量处理土壤中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下降幅度分别为21.82%~40.95%和42.37%~58.18%;减磷10%和减磷20%处理的烟草茎和叶中磷含量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14.09%~26.19%和13.38%~26.32%;根际土壤中总磷和有效磷含量的下降幅度大于烟叶和烟茎,烟株含磷量仍处于适宜生长的范围内。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减少施用10%和20%磷素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T1和T2处理都显著减少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与解磷微生物的丰富度。T1和T2处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中与磷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降低。磷肥减量...  相似文献   

1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4B1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不同小麦品种秸秆还田对农田磷素平衡的影响,优化麦田养分资源管理,以当前江苏省农业生产上主导品种和有苗头的小麦新品种(系)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小麦品种成熟期植株磷素含量与分布,分析其秸秆还田与不还田条件下土壤磷素盈亏的差异.结果表明,磷高效吸收型小麦品种的籽粒磷含量较高,其磷素携出量和回田量较高;在常规磷肥施用量49 kg P·hm-2条件下,若秸秆不还田,磷高效吸收型品种种植土壤中磷呈现少量亏损状态;而磷低效吸收型品种的籽粒磷含量较低,其磷素携出量和回田量较低,无论秸秆还田与否,土壤磷均有盈余.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直接还田显著增加了小麦磷素回田量,减少了小麦磷素携出量.秸秆不还田时,麦田土壤磷盈亏量为-4.7~25.2 kg· hm-2;秸秆直接还田时,所有小麦品种种植土壤中磷素均呈盈余状态,土壤磷盈亏量为4.0~30.3 kg·hm-2.在供试的32个小麦品种中,秸秆不还田方式下农田磷素大量盈余的品种有9个,秸秆还田方式下农田磷素大量盈余的品种有28个.在当前秸秆还田的大趋势下,要维持农田磷素平衡,对大部分小麦品种均应适当减少磷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3.
VA菌根对茶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茶区主要分布于南方红、黄壤地区.由于生长环境条件的影响,茶苗生长缓慢,茶园投产周期长,收效慢.国内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VA菌根能促进植物养分,特别是磷素养分的吸收,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有显著作用.然而,在茶树方面,虽然对VA菌根形态作过较深入的研究,但有关VA菌根对茶树的生理效应方面研究得较少.本文采用盆栽方法,研究VA菌根对茶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茶树对氟的吸收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不同氟处理水平和处理时间下,茶树对溶液氟离子的吸收动力学特性及茶树生长对溶液氟的反应.结果表明:茶树对氟的耐受性与品种有关.低氟(<50 mg/L)能够促进茶树生物量的积累和根系的生长,但高氟(≥50 mg/L)不利于茶树的生长;1mg/L氟处理下,茎和叶中氟含量与处理时间呈线性正相关(R茎2=0.9164,R叶2=0.9706),根中氟含量变化不显著;10 mg/L氟处理下,根、茎和叶氟含量与处理时间均呈线性正相关,并于32 d达到最大值.低氟下(0.1~10 mg/L),茶树根系吸收溶液氟符合Michalis-Menten动力学模型,说明茶树根系吸收氟可能存在一个主动的过程;高氟下(50~100 mg/L),表现出被动吸收的过程,根系和茎氟含量迅速上升,叶在50 mg/L氟处理下达到饱和状态.茶树根系氟吸收短动力学曲线具有二型性,即开始是快速的吸收随后是缓慢的饱和吸收,这可能与根细胞壁吸附氟离子和氟离子跨根细胞膜运输有关.茶树氟的吸收速率与转运速率均与氟处理浓度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磷铝互作对茶树生长的影响,设置了3个铝浓度以及5个磷浓度进行磷铝交互处理,分析茶树根系生长、有机酸分泌以及磷铝元素吸收的变化。结果表明,低磷(0.01 mmol∙L-1)或高铝(1 mmol∙L-1)均能显著促进茶树新根生长,且低磷高铝共同处理下茶树新根根尖数、根长、平均直径及干物质增加量均达到最大值;高铝能够使高磷(0.5 mmol∙L-1)条件下受阻的新根恢复生长;除高磷处理外,提高环境中的磷铝浓度能够显著促进另一元素在茶树根部的积累。一定范围内磷能够显著促进铝在嫩叶中的积累;但磷充足时(>0.05 mmol∙L-1)铝却会抑制磷在嫩叶中的积累。在磷充足时,提高铝浓度均能促进草酸、苹果酸、柠檬酸的分泌;提高磷浓度能促进柠檬酸的分泌,低磷能促进草酸和苹果酸的分泌,且低磷高铝协同促进苹果酸的分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磷、铝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茶树新根的根长、根尖数、磷铝吸收及有机酸分泌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可见磷铝互作能够显著影响茶树根系生长及有机酸分泌。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不同施钾水平对茶树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沙培盆栽方法,以“瑞香”品种的10月龄扦插苗为试验材料,设5个钾处理浓度,分别为0、100、200、600、2000 μmol·L-1,每周浇3次含钾营养液,15周后,分别测定茶树植株根、茎、叶中Ca、Cu、Zn、Mn、Mg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施钾水平,影响茶树对矿质营养元素吸收与分配.当缺钾(供钾为0μmol·L-1)时,茶树叶片Ca、Mn的含量明显高于茎部和根部,Mg、Cu、Zn含量均在根部最高.Ca在叶、茎中的含量与钾处理的浓度均呈负相关,在根部则呈正相关;根部Cu、Zn的含量与钾处理浓度均呈正相关,而茎、叶中均呈负相关;Mn、Mg在根、茎、叶中的含量均与钾处理的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施NH~+_4水平的增加,茶树根系中茶氨酸和天冬氨酸逐渐增加。根系吸收NH~+_4后合成谷氨酸,再运往地上部。冬季(休眠期)树体内茶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水平高,次年春季茶树萌发时,这三种氨基酸又下降,并且这种低水平一直维持到夏末。在夏季施用NH_4可增加根中茶氨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平和县蜜柚园磷肥使用现状及土壤磷素平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确磷肥施用及土壤磷素状况,对于指导磷肥科学施用,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农户调研和土壤调查的方法,获得369个农户的磷肥施用现状及29个果园的土壤剖面样品,分析平和县蜜柚园磷肥施用现状及土壤磷素状况。结果表明:平和县蜜柚园磷肥量平均为P_2O_5 971 kg/hm~2,96%的农户磷肥投入量超过P_2O_5 400 kg/hm~2,磷肥投入量与蜜柚产量无明显相关关系;三元复合肥和二铵是主要磷素来源;磷肥的平均盈余量为P_2O_5 954 kg/hm~2,不同乡镇间磷肥用量以及磷素平衡状况变异较大,小溪镇和坂仔镇盈余量相对较小;蜜柚园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639 mg/kg、385 mg/kg、172 mg/kg,不同土壤剖面有效磷含量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合理控制磷肥用量,选择低磷的配方,减少磷素过量盈余和淋失,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对平和蜜柚产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不同小麦品种及秸秆处置方式对农田磷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不同小麦品种秸秆还田对农田磷素平衡的影响,优化麦田养分资源管理,以当前江苏省农业生产上主导品种和有苗头的小麦新品种(系)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小麦品种成熟期植株磷素含量与分布,分析其秸秆还田与不还田条件下土壤磷素盈亏的差异。结果表明,磷高效吸收型小麦品种的籽粒磷含量较高,其磷素携出量和回田量较高;在常规磷肥施用量49kg P·hm~(-2)条件下,若秸秆不还田,磷高效吸收型品种种植土壤中磷呈现少量亏损状态;而磷低效吸收型品种的籽粒磷含量较低,其磷素携出量和回田量较低,无论秸秆还田与否,土壤磷均有盈余。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直接还田显著增加了小麦磷素回田量,减少了小麦磷素携出量。秸秆不还田时,麦田土壤磷盈亏量为-4.7~25.2kg·hm~(-2);秸秆直接还田时,所有小麦品种种植土壤中磷素均呈盈余状态,土壤磷盈亏量为4.0~30.3kg·hm~(-2)。在供试的32个小麦品种中,秸秆不还田方式下农田磷素大量盈余的品种有9个,秸秆还田方式下农田磷素大量盈余的品种有28个。在当前秸秆还田的大趋势下,要维持农田磷素平衡,对大部分小麦品种均应适当减少磷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20.
磷素是植物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国内外不少研究资料指出:磷肥的肥效与土壤性质、肥力基础、作物种类和农业技术措施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可见,要想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地施用磷肥,使花生增产,必须逐步摸清各种土壤的供磷能力及其与内外影响因素的关系,这是合理施用磷肥提高其肥效的基本依据。为此,我们将1964年以~(32)P作示踪剂,应用同位素稀释法,对山东省3个花生产区的土壤磷素供应状况及其对磷肥的吸收利用率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