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测定了蚕蛹、茧层的红外吸收图谱,选择了相应波长范围的红外涂料和红外灯泡,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堆放厚度条件下测定了蚕茧的干燥曲线,并与不采用红外线的干燥曲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红外线未能够提高蚕茧的干燥速率。实验还测定了0.25—25μm范围内单片茧层的红外线透过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测范围蚕蛹的水分含量很高(约80%),蚕茧干燥的主要目的是除掉蚕蛹中的水分。但茧层包含着蚕蛹,红外线无法穿透茧层对蛹体进行快速干燥。而且,茧层的红外吸收率很低,也不能通过茧层快速吸收红外线热能,然后传给蚕蛹来提高干燥速率。这便是红外线不能提高蚕茧干燥速率的原因。本研究结果得到这一创见性的结论对国内外蚕业界探讨蚕茧干燥的理论与实践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日本蚕茧干燥理论与技术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蚕茧干燥是制丝的最初前处理工程,为了适应缫丝自动化的发展,日本的蚕茧干燥技术和干燥机械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本文介绍日本干燥理论与技术,供参考.一、茧干燥理论日本多年来对茧干燥法进行了种种试验.如红外线干燥法、高频干燥法,真空冻  相似文献   

3.
香川敏昭 《江苏蚕业》1995,(4):59-61,54
<正>利用电磁高周波对家蚕茧进行杀蛹、干燥处理.可看到高温对蛹体的致死作用,致死时间因雌雄个体差异各有不同.茧的干燥速度的经时变化与气热干燥完全不同(黑田、山本1952;清水、入户野1949).另外也进行了红外线干燥蚕茧的试验(松本,1984).  相似文献   

4.
原料茧进行干燥的目的有二:杀死茧内的蚕蛹,避免蚕茧在短期内发蛾出蛆;发散茧内部分水分,使茧内不致发霉,便于贮藏。但进行干燥的最大意义是不降低原料茧的工业价值,保全茧质适应缫丝生产的要求。因此,对原料茧在干燥加工过程中变异情况的瞭解,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求取到合理的干燥工艺设计,使茧子的解舒不致恶化或少恶化,而有利于缫丝生产。蚕茧的干燥进程蚕茧干燥的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蚕茧表面水份蒸发和水分从茧层内部及蛹体内层向其表面传递(扩散),蚕茧烘干过程中,蛹体蒸发的水分约占整个蒸发量的70—80%,而鲜茧茧层水分约占10—20%上下。作者曾以鲜茧置于红外线烘干器中,用摄氏100°左右温度实测不同单位时间内水分蒸散量,从实验结果可以分析出蚕茧干燥进程由四个彼此按序进行的阶  相似文献   

5.
蚕茧在干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状况,是选择合理工艺参数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以干燥理论分析了蚕茧干燥的特点,认为通常把蚕茧干燥过程看成如同一般湿润物料干燥那样,分为恒率干燥阶段和减率干燥阶段,应该是有条件的。事实上茧层几乎没有恒率干燥阶段。指出了,认为茧层在蚕茧恒率干燥阶段保持为湿球温度,而采用较高空气温度将有损于茧质。简要介绍了作者测试蚕茧茧层和蛹体温度的方法、仪器及所得的数据。试验表明,在蚕茧恒率干燥阶段,茧层温度高于湿球温度,蛹体温度几乎保持为湿球温度;在减率干燥阶段,茧层和蛹体温度均随烘率的降低而上升;在整个干燥过程中,空气温度高于茧层温度,茧层温度高于蛹体温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进行了微波用于蚕茧干燥的实验研究,测定了不同微波强度对蚕茧干燥的影响、采用分段微波干燥的影响、蚕茧堆放厚度(层数)不同时的干燥速率曲线等,还进行了蚕茧缫丝结果比较和蚕茧微波干燥的工业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低输出功率可避免蛹体破裂,采用一段干燥,时间为30分钟左右,二段干燥需15—20分钟,仅为热风干燥时间的1/10—1/15。蚕茧叠层厚度对干燥速率没有影响,而且微波干燥可提高解舒率和清洁。所以,微波干茧是有开发前景的。  相似文献   

7.
微波干燥蚕茧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陆生海  宋亚英 《蚕业科学》2003,29(2):210-212
采用不同质量比功率、铺放厚度和分段干燥等方式,对微波干燥蚕茧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比功率对微波干燥影响较大,而铺放厚度对微波干燥影响较小;质量比功率大于8W/g时,出现茧内蛹体破裂,会影响蚕茧干燥质量;采用分段干燥有利于干燥过程的进行;微波干燥可提高蚕茧干燥效率和茧丝洁净度。  相似文献   

8.
王黎明 《蚕业科学》1990,16(2):99-103
本文介绍了46-1-4循环热风烘茧机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及主要部件的设计与参数选择,并着重对测试项目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和说明.试验结果表明,该机采用电子计算机检测、控制干燥过程的工艺参数、蚕茧在各个干燥阶段的干燥条件能按预置的工艺要求自动进行调整.具有工艺合理、自动化程度高、机械性能可靠、蚕茧干燥质量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金琳 《蚕桑通报》1995,26(4):14-15
中国古代杀蛹贮茧史中国丝绸博物馆金琳蚕茧的干燥贮藏,主要是为了防止化蛾,损坏蚕茧,以延长缫丝时间。古代没有现代蚕茧干燥技术,只能用鲜茧缫丝,春茧收获后,即急速缫丝,每年只有几天时间,故丝少绸少,只能供王公贵族享用。长期以来蚕茧加工、贮藏技术一直是制约...  相似文献   

10.
陈锦祥  朱跃星 《蚕业科学》1993,19(4):238-241
<正> 本文论述了蚕茧干燥的特点,并利用含湿(hd)图论证了热风温度是影响蚕茧干燥速度的首要因素。认为提高初干热风温度可以明显增强现行蚕茧干燥室的干燥能力。现简报如下。 1 蚕茧干燥的特点 蚕茧由多孔性的纤维(茧层)和生物体(蚕蛹)组成,前者含水率低,约为12%—15%,后者却高达70%以上,且其中的绝大多数水分都要在干燥过程中除去。可见,蚕茧干燥的主体是蛹体。这也决定了蚕茧的干燥特征曲线接近蛹体,而与茧层不同。即在恒定的干燥工艺下,蚕茧干燥的特征曲线上明显地存在着预热、等速、第一减速、第二减速这四个阶段。等速干燥阶段的特点是,干燥速度快、蚕茧感温与热风温度的差距大、且干燥速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蚕茧生产成本变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时间和空间为维度,梳理了1991~2010年间我国蚕茧生产成本资料,从蚕茧生产成本与蚕农收益的关系、蚕茧生产成本波动及成本结构的变化、7个蚕茧主产省(区)的蚕茧生产成本比较、蚕茧与其它农作物的比较效益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蚕茧生产成本变化与养蚕收益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全国蚕茧生产成本在1991~2010年明显呈现出"谷—峰—谷—峰"的变化特征;蚕茧生产总成本中人工费用占比明显高于物质费用;7个蚕茧主产省(区)的蚕茧生产成本相比较,四川省的生产成本最低,陕西省最高;与其它竞争作物蔬菜、水果、棉花相比,蚕茧生产成本依旧相对较高,比较效益较低。创新省力化养蚕技术及培育高产蚕、桑新品种,提高蚕农收益,是保障蚕丝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家蚕天然彩色茧分为黄红茧系和绿茧系。黄红茧是通过来自桑叶的类胡萝卜素在茧丝的丝胶中分布形成的,包括:黄茧(内层黄茧和外层黄茧)、淡黄茧、肉色茧、锈色茧、红色茧等;绿茧是桑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在家蚕中肠和血液进一步代谢后在丝素和丝胶中积累引起的,分为互补绿茧和独立遗传绿茧。家蚕天然彩色茧相对于普通白茧有一些独特的优良性状,如色彩艳丽柔和、更加柔韧、更强的抗辐射性能等,是理想的健康环保纺织材料。对家蚕天然彩色茧分子水平的研究不仅有重大的生物学意义,也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利用家蚕天然彩色茧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就家蚕天然彩色茧(黄红茧系和绿茧系)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蚕茧供给反应和收益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利于政府采取有效的支持政策促进蚕茧生产和实现蚕农增产增收,依据广东省1980~2004年蚕茧的产量、收益、价格、国家定购数量,以及桑树种植面积、物质费用、劳动费用和自然灾害等时间序列样本数据,并基于蚕茧供给反应模型和利润模型,实证分析了广东省蚕茧价格和生产成本等因素对蚕茧供给和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省蚕茧产量、种植面积和收益对价格的反应十分显著;提高价格和产量可明显增加蚕农收益;增加生产成本虽然可以提高产量,但会减少桑树种植规模和蚕农收益;国家定购政策对广东省的蚕茧生产发展影响重大;从时间趋势上看,广东省的蚕茧生产总量和规模存在递减趋势,并且早、晚稻的种植对蚕茧生产存在竞争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家蚕茧质性状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据世代平均值分析的多元回归程序 ,分析了家蚕全茧量、茧层量性状的各类基因效应的方差及其对性状表现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在茧质性状的遗传控制方面 ,显性效应、加性效应、上位效应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品种不同 ,基因效应估值不同 ,在世代间遗传变异大小也不相同 ,并且存在上位效应  相似文献   

15.
家蚕茧分级和检验方法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仪器评茧和提高蚕茧质量,从技术层面研究了统一的家蚕茧分级标准,初步确定了蚕茧分级办法、质量标示、质量综合得分计算方法、检验方法及茧价计算方法等。依照统一的蚕茧分级标准及方法,可促进蚕茧收购与销售“按质评级、分等计价”,有利于“优茧优价”政策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家蚕种质资源库中四种不同茧色的家蚕品种即绿色茧P50、黄色茧金秋、白色茧玉丰以及红色茧HHM的五龄第1~6天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对种质资源库中其他蚕品种五龄第4天血液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且分析了不同蚕品种以及不同茧色之间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黄酮类化合物的峰值依品种特性出现在五龄第3或第4天,绿色茧的黄酮类含量变化规律与其他品种截然不同,品种间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差异很大,可能与品种的全茧量及五龄发育经过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17.
改革流通体制推进蚕茧业产业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分析蚕茧产业特点入手,通过对省内几个蚕茧生产、经营产业化典型的解剖,提出了制约蚕茧生产、经营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因素,以及发展蚕业产业化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家蚕茧丝相关性状的性连锁QTLs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的茧丝性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以茧丝性状成绩差异较大的家蚕品种兰10和菁松为亲本组配回交1代分离群体(BC1M),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Mapmaker软件构建含有17个SSR或SNP分子标记的家蚕性染色体的遗传连锁图,并对茧丝量、全茧量、茧层量、蛹体质量、茧丝长等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扫描,获得与上述5项茧丝相关的QTL位点,其LOD值分别为11.175、6.196、11.036、5.156和8.717。研究结果为家蚕茧丝相关QTL位点的精细定位与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从家蚕荧光茧色品种选育、荧光茧色遗传学研究、荧光色素研究和荧光茧色与蚕茧解舒、蚕茧质量关系研究等方面,总结了家蚕荧光茧色及荧光色素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进一步研究家蚕荧光茧色及荧光色素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雄蚕品种的茧质性状研究及其对雄蚕产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龙 《蚕桑通报》2011,42(2):14-18
对现行推广的雄蚕品种与3个常规品种茧进行了茧质性状差异比较,结果表明:雄蚕茧具有茧层率高、干壳量高、茧幅整齐度高、全茧量低、含胶率低等特点,雄蚕蛹的鲜量、干量及含水量均明显低于常规对照品种。绘出了雄蚕茧的恒温干燥曲线图,确认雄蚕茧的干燥规律与常规品种相似,但干燥速度快于常规品种。分析了雄蚕茧的茧质性状对雄蚕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