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体外高效快捷地分离培养犬(canine)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实验分别用全骨髓差速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对犬BMSCs进行分离培养,利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获得细胞的表面标志抗体,并用成骨和成脂方向的诱导分化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全骨髓差速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都能成功培养出犬BMSCs,但后者相对前者获得的细胞经培养后其原代细胞分布更均匀,原代培养达到传代所需的时间更短,成活率更高;两种方法获得的P3和P8细胞的生长曲线基本保持一致;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犬BMSCs表达CD105、CD90和CD29,但是不表达CD34和CD31;且能成功诱导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证明采用全骨髓差速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均能够成功分离和培养犬的BMSCs,而密度梯度离心法是一种较全骨髓差速贴壁法更适合犬BMSCs的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及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方法骨髓标本取自医院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结合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hBMSCs,倒置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形态及表型进行鉴定。扩增到第三代的细胞应用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培养基培养,碱性磷酸酶及茜素红染色鉴定。结果细胞原代培养96h后,镜下观察细胞呈长梭型、多角型贴壁生长;接种8d后细胞呈漩涡状排列。经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CD73阳性,CD34、CD45阴性。第三代细胞成骨诱导14d后,经碱性磷酸酶染色细胞胞质中可见浅蓝色至棕黑色细小颗粒;成骨诱导21d后,经茜素红染色可见红色钙结节。结论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筛选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分离培养出较高纯度的hBMSCs,在体外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可能作为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的方法,建立了稳定的MSCs体外培养扩增体系,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观察了细胞的形态,研究了其增殖及生长特征,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细胞周期及CD29,CD44,CD45和HLA-DR的表达。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大鼠MSCs贴壁生长,为成纤维细胞样;CD45和HLA-DR的表达呈阴性,CD29和CD44的表达呈阳性;细胞周期的G0/G1期约占95%,具有原始细胞的特征。说明建立的体外培养扩增体系可获得形态单一、生长稳定、增殖性较强、较均一的大鼠MSCs。  相似文献   

4.
分离鉴定羚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开展羚牛细胞治疗与体细胞核移植的深入研究提供有效载体。分离培养来源于羚牛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染色体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通过定向诱导培养探究细胞的分化潜能。结果表明,羚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维持正常核型,对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 CD105、CD73、CD90、CD166、CD44呈阳性,对 CD14(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标记物),CD19(b细胞标记物),CD34(造血干细胞标记物),CD45(泛白细胞标记物)和 HLA-DR均呈阴性,具有成脂、成骨与成软骨多向分化潜能。表明成功分离羚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表面抗原与分化潜能进行鉴定,为羚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内源物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乳腺上皮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培养促进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提高奶山羊乳腺上皮增殖水平.[方法]采用分离培养的1月龄健康萨能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设乳腺上皮细胞单纯培养组和不同比例的乳腺上皮细胞与骨髓间充质于细胞混合培养组,培养24、48、72、96、120和168 h时观察各组细胞的生长状态并检测细胞增殖率和贴壁率.[结果]混合培养组增值率和贴壁率比单纯培养组高,且细胞扁平时间晚于单纯培养组,混合培养体系可促进BMEC的增殖,减缓细胞凋亡.当BMEC与BMSCs以2∶1的比例混合培养到96 h时细胞的增值率和贴壁率最高.[结论]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体系能够减缓乳腺上皮细胞的凋亡,促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提高细胞贴壁率.最佳共培养浓度为2:1,最佳作用时间为96 h.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试验旨在分离、多向诱导分化并鉴定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方法]无菌条件下采取经过健康筛查的犬腹部脂肪,机械剪碎,采用1 g·L~(-1)胶原酶Ⅰ型消化,用DMEM+10%FBS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抗原标志的表达,并检测其体外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结果]运用酶消化法可以从犬新鲜脂肪组织中分离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流式分析结果显示其高表达CD29(99.9%),低表达CD34(0.5%)和CD45(0.3%)。这些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可以分化成为骨、软骨和脂肪。[结论]犬腹部脂肪组织中分离得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体外分离及培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无菌采取兔股骨,用含20%FBS的DMEM培养液冲骨髓腔,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对MSCs进行纯化扩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的形态、生长情况、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显示,MSCs为贴壁生长细胞,形态均匀呈纤维样,增殖能力强,多次传代仍能保持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能够较好地纯化和扩增MSCs。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以鸭胚UCMSCs为研究对象,采用胶原酶Ⅳ消化法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表面标记分子CD29,CD44,CD71,CD73对纯化细胞进行鉴定,建立了鸭胚UCMSCs的体外培养体系。结果表明,UCMSCs能够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证明了鸭胚UCMSCs的多能性。  相似文献   

9.
新生牛与成年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方法,研究牛龄对BMSCs增殖特性的影响。【方法】用贴壁筛选法纯化新生牛与成年牛的BMSCs,传代扩增,测定生长曲线和贴壁率,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通过体外培养,可使体内环境下低丰度的BMSCs实现扩增。新生牛BMSCs易于分离纯化,贴壁率及增殖能力显著高于成年牛。【结论】新生牛比成年牛更适于BMSCs的提取。BMSCs的增殖生长特性与年龄密切相关,增殖能力和活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分离培养牛BMSCs的方法,分析了BMSCs部分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BMSCs的诱导分化和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牛肌源性干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牛肌源性干细胞(MDSCs)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方法,旨在为牛体细胞核移植研究提供优质的供核细胞。使用胶原酶消化牛骨骼肌,然后采用差速贴壁分离技术纯化获得MDSCs。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测定生长曲线,分析MDSCs的增殖能力,采用结蛋白(Desmin)、CD34和CD4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已成功地从牛骨骼肌中分离培养出具有干细胞特征的细胞,该细胞呈Desmin和CD34阳性、CD45阴性。因此,可通过体外原代培养获得高纯度肌源性干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