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以从云南省禾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11个杂交粳稻新品种为对象,在安宁河中上游流域进行适应性研究。根据各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碾米品质性状表现及产量比较分析,筛选出适合安宁河流域不同生态环境的杂交粳稻新品种。结果表明,滇禾优61和滇禾优34可进入下一年的观察试验,而滇禾优615表现最优,可在安宁河中游和上游地区进行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正>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2022年7月29日《关于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22年第一次审定会议初审通过品种的公示》,楚雄州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常规粳稻楚粳48号、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选育的3系杂交粳滇禾优61、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和云南禾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3系杂交粳滇禾优61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2系杂交粳云两优502在列。这是云南省选育的粳稻品种首次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3.
普洱市双季早稻种植以耐寒性较差的杂交籼稻为主,早稻种植期间常因"倒春寒"而影响产量。2014年普洱市种子管理站在孟连县采用杂交粳稻滇禾优34、滇杂46进行"早籼改早粳"试验示范种植10 hm2,滇禾优34增产10.5%,滇杂46增产45.8%。"早籼改早粳"有利于大幅度提高产量和品质,对双季稻推广种植具有极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新品种筛选试验,筛选出适于新平县粳稻种植区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适口性、市场销路优的优质粳稻品种滇禾优615和玉粳24号,以及特种稻米云粳37。  相似文献   

5.
海拔及栽培措施与杂交粳稻品种互作对产量性状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品种、秧龄、氮肥量以及施肥方式4因素按正交试验设计L9(34)在海拔分别为1290、1650 m的蒙自和保山进行试验,研究海拔及栽培措施与杂交粳稻品种互作对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在两地对供试滇型杂交粳稻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依次为氮肥施用量>品种>施肥方式>秧龄.各组合产量及产量要素在不同海拔的两地表现出一致的增减趋势,产量较高的是第5及第8处理组合,两组合均由滇杂32构成,并且具有秧龄大、纯氮量高及二次施肥的共同特点.在不同海拔区对产量贡献比较大的因素是穗数及每穗粒数,因此在生产应用中,滇杂粳稻应选择穗数及每穗粒数较多的组合,协调好2个产量构成要素能获得高产.在试验的海拔范围内,滇杂粳稻的产量及产量性状在不同的栽培措施下均表现比较稳定,说明滇杂粳稻有较强的适应性,这为滇型杂交粳稻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按《2021年国家高海拔粳稻品种区域试验实施方案》在保山市进行粳稻品种区域试验,以鉴定评价新选育的粳稻品种在长江上游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粳稻区和陕西省(汉中)籼粳混栽区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抗逆性、品质及其它重要特征。为国家解决上述地区高海拔水稻品种耐寒、稳产稳收等问题和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为相应地区水稻生产提供品种支撑。结果表明,7个参试种中,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是滇禾优801、滇禾优811和云科粳5号,建议这几个品种可继续进入下一轮试验,并在适当区域扩大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7.
正云南禾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3000万元,伴随着云南种业的民营化进程应运而生,主要从事优质杂交水稻、玉米品种育繁推一体化工作。目前为止,公司经营品种三十余个,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包含有杂交釉稻、杂交粳稻、杂交玉米三大主要分支。其中更是拥有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包含多个滇杂系列品种,地宠1号等。其中滇禾优34作为公司第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发的一个品种更是在梗稻育种界打开一个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的性状变化规律,为指导广适性杂交粳稻新组合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将多年选育的220份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分别种植于温、湿度差异较明显的温室和试验田,对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质量等10个与产量相关的性状进行考察,并对性状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相关性和聚类等分析。【结果】不同环境条件下,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除穗长和一次枝梗数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差异均达显著以上水平;其中最明显的是高温、高湿条件下,植株的株高极显著增高,有效穗数极显著减少,材料间的性状变异幅度增大,离散程度更高。相关性分析表明:2种环境条件下,单株产量与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的相关性均最大,但有效穗数与其余8个性状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聚类分析将220份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材料聚为4类,分别占总材料数的14.5%、38.1%、27.3%和20.1%,第Ⅰ和Ⅱ类群品种单株产量较高,但其性状易受高温、高湿环境影响,株高显著变高,穗数显著减少,导致其单株产量显著减少;第Ⅲ和Ⅳ类群品种单株产量低,但不同环境条件下性状变异程度相对较小,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其中第Ⅲ类群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性状最稳定。...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品种、秧龄、氮肥量以及施肥方式4因素按正交试验设计L 9(34)在海拔为1290m的云南蒙自进行试验,研究栽培措施对滇杂粳稻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供试滇型杂交粳稻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依次为氮肥施用量>品种>施肥方式>秧龄。产量最高的是由滇杂32构成的第8组合,秧龄为60d,按270kg/hm2的纯氮标准以底肥和移栽7d后分别追施50%。所有处理组合中对产量贡献较大的是穗数及每穗粒数,因此在生产应用中,滇杂粳稻应选择穗数及每穗粒数较多的组合,协调好2个产量构成要素能获得高产。滇杂粳稻的产量及产量性状受到栽培措施的影响与在海拔为1650m的保山区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说明滇杂粳稻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这为滇型杂交粳稻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品种、秧龄、基本苗、密度等栽培因子对两系杂交粳稻产量性状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秧龄对两系杂交粳稻产量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秧龄的延长,分蘖下降,有效穗数减少,分蘖成穗率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等。  相似文献   

11.
<正>滇杂701是云南农业大学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近期选育的一个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表现为糙米红色、产量高、适应性好,适宜在云贵高原粳稻区和四川部分稻区推广种植。2010年和2011年参加云南省区域试验,表现出较好的丰产、稳产性和抗逆性,2012年11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滇审稻2012024号)[1]。滇杂701自2012年引入大理示范种植,较主栽  相似文献   

12.
滇型杂交粳稻的研究与开发在云南高原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为云南水稻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们对滇型杂交水稻在旱作条件下的表型特征特性却知之甚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鉴定育成滇型杂交稻组合的耐旱特征特性,并对生长速率,其他表型性状与经济产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滇型杂交稻旱作节水栽培和今后的耐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滇型杂交粳稻品种(组合)耐旱性有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中滇杂35产量和结实率均明显高于其它4个参试品种(组合)。小区产量与每穗实粒数和减数分裂期的生长速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93,达极显著水平,与结实率的相关系数达0.9,为显著水平,表明在以小区产量为目标的育种项目中,使用这些性状可以大大地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3.
禾优1693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该品种具有生育期短、品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该品于2018年通过陕西审定,本文通过介绍该品种选育、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和抗性及高产示范栽培情况,总结该品种在四川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稳系数法对2006、2007年贵州省粳稻区域试验参试杂交粳稻组合滇杂35进行产量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滇杂35在贵州山区不同生态区域表现出很好的丰产性和稳定性,可在责l州山区粳稻不同生态区域推广应用。高稳系数分析法分析品种丰产稳定性,计算方便、结果准确,能更好地体现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杂交粳稻滇禾优34香味的分子基础进行研究,为选育有香味的杂交粳稻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滇禾优34的母本不育系H479A和父本恢复系南34中的与香味相关的甜菜碱脱氢酶基因Osbadh2-E7进行克隆分析;利用KOH浸泡法对滇禾优34的F_2代群体叶片进行香味表型鉴定,并利用Osbadh2-E7等位基因特异引物对滇禾优34的F_2代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南34中的OsBADH2基因可表达1个正常、有功能的甜菜碱脱氢酶蛋白,而在H479A中是1个典型的、广泛存在于香稻品种中的功能缺陷突变型基因Osbadh2-E7。对滇禾优34的F_2群体植株香味的表型鉴定表明:有香味的植株占总株数的31.8%,χ~2检验表明:无香与香味植株符合1对基因控制的3∶1的分离比例,且有香味为隐性。利用Osbadh2-E7等位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对F_2群体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23.1%的杂合基因型植株也会产生香味。【结论】由于H479A中的Osbadh2-E7突变等位基因,导致滇禾优34种植生产的籽粒中有1/4的籽粒是纯合突变基因型,从而使食用的稻米产生香味。除此之外,F_2群体中部分杂合基因型的籽粒也可能产生香味,对这些籽粒产生香味的机制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毕节地区2006年杂交粳稻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优质高产的杂交粳稻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徐稻201、9优481、3优18、滇粳优8号、滇粳优12号等5个引试的品种,在植株长势、分蘖情况及产量方面,均不同程度地优于对照毕粳37,可在毕节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抗病优质滇型粳稻恢复系南34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34是应用籼粳杂交经系统选育成的抗病优质滇型粳稻恢复系.用滇型杂交稻和南34配制的杂交组合杂交优势强、恢复度高、抗病、制种产量高.与滇型三系不育系已配制出系列组合,已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组合有滇杂31和滇杂32.  相似文献   

18.
滇优34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以云南省农科院育成的优质长粒型粳稻品种滇粳优1号为资源,采用云南农业大学滇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历经9年时间选育而成的第1个长粒型杂交粳稻组合,于2007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在嵩明、大理、龙  相似文献   

19.
对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2份水稻材料中,在株高﹑穗长﹑实粒数﹑粒长、粒宽﹑粒长宽比﹑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9个农艺性状上存在极显著差异,分蘖及总粒数性状差异显著。22份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中,杂7﹑杂18﹑杂8、杂4﹑杂3和杂17有较强的丰产性,耐寒性好,可在云南省中高海拔地区推广种植;杂1、杂2、杂6、杂12、杂13、杂14、杂16、杂19、杂20、杂21等10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比楚粳23(CK2)高,这些组合可在云南高原粳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滇型杂交粳稻亲本的遗传差异,对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多年来选育出的34份恢复系和29份保持系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滇型杂交粳稻63份亲本材料的10个农艺性状可简化为6个彼此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主成分):即单穗产量、大穗、穗数、株形、穗形、穗性状因子,该6个主成分的特征根累积贡献率高达91.42%。基于主成分分析在欧氏距离的水平上进行系统聚类,以3.5的距离将63个材料划分成7大类群,其中第7类群有48份材料,占76.19%。第1,2,4,5,6等5个类群的材料全部为恢复系,说明在滇型杂交粳稻的恢复系中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然而,对于保持系和第7类恢复系而言,需借助分子手段进行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其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