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以黔江烟区主要种植品种云烟87为对象,在重庆市黔江区水市乡开展氮肥小区试验.试验设置3组处理,分别为处理1(纯氮施用量105 kg·hm-2)、处理2(纯氮施用量112.5 kg·hm-2)、处理3(纯氮施用量120 kg·hm-2),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云烟87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为112.5 kg·...  相似文献   

2.
以东农425、东农427和松粳6号为材料,设7个钾素水平,即K2O施用量为:K0(0 kg·hm-2)、K1(25 kg·hm-2)、K2(50 kg·hm-2)、K3(75 kg·hm-2)、K4(100 kg·hm-2)、K5(125 kg·hm-2)和K6(150 kg·hm-2)。研究了钾肥用量对寒地粳稻不同穗位籽粒灌浆过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钾肥施用量为75~100 kg·hm-2。品种间灌浆过程的变化规律相似,穗位间灌浆过程差异较大。各穗位的千粒重、结实率与最终的产量相关性显著。钾肥施用量可以调节不同穗位籽粒的灌浆强度,在最适钾肥施用量下,上部穗位籽粒起始生长势(R0)与中、下部穗位籽粒R0的平均差异缩小到0.089,而平均生长速率(GRmean)在K6处理下与中、下部穗位籽粒GRmean的平均差异缩小到0.016 g·d-1;适宜的钾肥施用量也明显提高了不同穗位籽粒中、后期灌浆的产量贡献率,最终使不同穗位的产量均衡,并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3.
控释/普通尿素配施对春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旱地春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对控释尿素输入的响应,以‘先玉698’为供试材料,在相同氮肥条件下(施氮区纯N均为225 kg·hm-2),设置4种控释/普通尿素不同配比,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比较普通尿素基施N 150 kg·hm-2+小口期追施N 75 kg·hm-2(T1)、控释尿素基施N 75kg·hm-2+普通尿素基施N 75 kg·hm-2+小口期追施N 75 kg·hm-2(T2)、控释尿素基施N 150 kg·hm-2+普通尿素基施N 75 kg·hm-2(T3)、控释尿素基施N 225 kg·hm-2(T4)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尿素在玉米生育后期可以维持相对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SPAD值,延缓植株衰老。与单施普通尿素相比,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配比混施处理下,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最大灌浆速率(Gmax)、籽粒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和灌浆持续期(T)均有明显提高。与CK相比,施氮区玉米籽粒的Gmax分别提高0.67%(T1)、7.39%(T2)、5.06%(T3)、7.38%(T4)。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比施用,可以显著增加玉米穗粒数,降低秃尖率,进而增加玉米产量。不同配施条件下,T2的产量最高,为12.11 t·hm-2。施氮处理较CK分别增产12.43%、25.75%、19.03%、17.22%。综上,合理的氮肥配施(T2)有利于延缓植株衰老,优化籽粒灌浆进程。本研究对宁南山区氮素高效利用及玉米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主要作物施肥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四川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调查资料,分析了四川省主要作物的施肥用量、施肥效率及作物产量等现状。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不同作物的肥料用量与肥料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水稻化肥纯养分288.0 kg hm-2,有机肥实物施用量为8265.0kg hm-2,单季产量7665.0 kg hm-2,肥料效率PFP值为26.6;小麦化肥纯养分261.0 kg hm-2,有机肥实物施用量为7788.0 kg hm-2,单季产量4320.0 kg hm-2,肥料效率PFP值为16.6;玉米化肥纯养分304.5 kg hm-2,有机肥实物施用量为11490.0 kg hm-2,单季产量5850.0 kg hm-2,肥料效率PFP值为19.2;油菜化肥纯养分253.5 kg hm-2,有机肥实物施用量为7873.5 kg hm-2,单季产量2445.0 kg hm-2,肥料效率PFP值为9.6。(2)同一作物在不同区域与不同种植制度条件下的肥料用量与肥料效益也存在较大差异。(3)四川省主要作物施肥存在肥料用量区域性失衡、肥料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应加强宏观调控,实施合理的化肥资源区域布局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优化肥料结构,提高作物产量,提高肥料效率。  相似文献   

5.
系统分析了脱硫废弃物、专用改良剂和不同量菌肥对盐化土壤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单施脱硫废弃物对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影响很小,但可以有效增加真菌数量;单施专用改良剂或菌肥后微生物数量增幅相对较大,改良剂效果优于菌肥;脱硫废弃物、改良剂和菌肥同时施用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单施脱硫废弃物和菌肥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作物收获后的指标影响很小;3种物料同时施用则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向日葵的株高、径粗、盘径、实粒数和百粒重都有显著增加。在施用脱硫废弃物和改良剂的前提下,菌肥施用量为45 kg hm-2的处理对盐化土壤改良效果最佳,但与施用量为30 kg hm-2的处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氮肥用量对白萝卜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冀西北的草甸栗钙土农田,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白萝卜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用量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白萝卜的产量,当氮肥用量达225 kg·hm-2时,白萝卜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肉质根产量和经济效益均达到最大值,但是氮肥用量为150、225 kg·hm-2时,白萝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不明显;除N225处理的肉质根中可溶性糖含量最低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外,其他各处理的叶片和肉质根中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差异;当氮肥用量为150 kg·hm-2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503.4 kg·hm-2·mm-1。过量施用氮肥不能提高白萝卜的品质和产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白萝卜叶片和肉质根对N、P和K养分的吸收也随之增加。本试验范围内,N 150 kg·hm-2、P2O5120 kg·hm-2、K2O 150 kg·hm-2是冀西北高寒区白萝卜高产、高效、低耗发展的合理施肥量。  相似文献   

7.
基于TOPSIS-RSR法的三七连作障碍消减效应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能有效消减三七连作障碍的技术措施,本研究选择出苗率(反映出苗状况)、存苗率(反映存苗状况)、地上和地下鲜重、干重及总干重(反映生长状况)等8项指标,引入TOPSIS法和RSR法,综合评价了添加土壤改良剂、有机肥、有益微生物等措施及其组合,共67个处理对三七连作障碍的消减效应。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消毒剂+有益微生物+有机肥(WY)及土壤消毒剂+土壤改良剂+有益微生物(WX)等措施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连作三七的出苗率和存苗率,促进三七植株生长,提高干物质积累,较好地消减障碍效应;尤以WY7(4 500 kg·hm-2石灰+22 500 kg·hm-2猪粪)、WY8(4 500 kg·hm-2石灰+450 kg·hm-2金宝贝微生物菌肥)、WX7(4 500 kg·hm-2石灰+4 500 kg·hm-2膨润土)、WX9(4 500 kg·hm-2石灰+675 kg·hm-2肥士特生物菌肥+4 500 kg·hm-2活性炭粉)处理的效果更为理想;TOPSIS法和RSR法均适用于三七连作障碍消减效应评价,且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可以看出,TOPSIS法结合RSR法准确地筛选出了WY7、WX9等能够有效消减三七连作障碍的处理;其他处理排序结果也与盆栽试验结果相吻合,表明TOPSIS法结合RSR法可增加对各处理评价的准确性,适用于三七连作障碍有效消减技术措施的筛选。  相似文献   

8.
为减少肥料用量,同时筛选适合于西北旱作区马铃薯生产绿色增效肥料,本试验以马铃薯品种‘陇薯6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常规复合肥1200kg·hm^-2(T1)、T1+420kg·hm^-2黄腐酸菌肥(T2)、70%T1+420kg·hm^-2黄腐酸菌肥(T3)、70%T1+300kg·hm^-2黄腐酸菌肥(T4)和不施肥5种施肥处理,探讨了黄腐酸菌肥对马铃薯根系形态、干物质、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常规肥料与黄腐酸菌肥的合理配施能够增强马铃薯的植株长势,改善土壤酶活性,减轻连作带来的病菌侵害程度。T3处理下马铃薯根系各指标表现最好,维持根系活力,且与对照CK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T3、T2与T1、T4及CK处理在70d后马铃薯植株增长幅度较大,其中,在110d,T3处理下地下部干物质比T1处理增长了77.2%~96.7%,比CK处理增长220%~273%。不同处理的马铃薯产量为T3>T2>T4>T1>CK。在T3处理下,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脱氢酶活性均保持较高的稳定性。T1与T4处理下的各项指标值均高于对照处理CK,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综合各指标表现情况,本研究推荐复合肥与黄腐酸微生物菌剂配施作为底肥的最佳用量为撒可富复合肥840kg·hm^-2+黄腐酸菌肥(有机质≥45%)420kg·hm^-2。  相似文献   

9.
2012年3—10月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石羊河绿洲灌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140 kg(N)·hm-2、221 kg(N)·hm-2和300 kg(N)·hm-2]对小麦//玉米间作系统生产力、间作优势和水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达221 kg(N)·hm-2时,小麦单作籽粒产量(5 036 kg·hm-2)和水分利用效率(25.13 kg·hm-2·mm-1)达最大值;当施氮量达300 kg(N)·hm-2时,小麦间作籽粒产量(3 078 kg·hm-2)和水分利用效率(39.76kg·hm-2·mm-1)、玉米单作籽粒产量(9 921 kg·hm-2)和水分利用效率(38.96 kg·hm-2·mm-1)、玉米间作籽粒产量(6 895 kg·hm-2)和水分利用效率(46.31 kg·hm-2·mm-1)达最大值;当施氮量为0 kg(N)·hm-2时,小麦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0.049)达最大值;当施氮量为300 kg(N)·hm-2时,小麦//玉米间作的土地当量比(1.33)达最大值;当施氮量为140 kg(N)·hm-2时,小麦相对于玉米的水分竞争比率(0.98)达最大值。与单作相比,小麦//玉米间作具有显著的间作产量优势和水分利用优势。间作方式中小麦的竞争能力大于玉米;小麦、玉米两作物对水分生理需求时间有效性差异是小麦//玉米间作高效利用水分资源的基础,合理施氮能促进间作种植产量优势和水分利用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新疆化肥利用的空间特征及增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1989~2005年新疆各地州农用化肥施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区域划分,并运用回归分析计算出各区域化肥的顷均施用量和增产效率.结果表明:根据施用化肥情况可将新疆分为3大区域,即低施肥量地区,平均施肥量115.88 kg·hm-2,增长量5.78 kg·hm-2·a-1:中施肥量地区,平均施肥量175.93 kg·hm-2,增长量10.41 kg·hm-2·a-1;高施肥量地区,平均施肥量219.59kg·hm-2,增长量11.22 kg·hm-2·a-1.这3个地区的单位面积施肥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中施肥量地区的化肥增产效率[kg(粮食)·kg-1(化肥)]居新疆最高,为21.45;低施肥量地区的化肥增产率为13.88;高施肥量地区的化肥增产效率为10.80,为新疆最低;但3个地区的化肥增产效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应重点加强中,低施肥量地区的施肥强度,以发挥其最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1.
施用启动肥对土壤特性、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滴灌条件下施用启动肥对石灰性土壤特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供试玉米品种为新玉109号,在全生育期等磷量下,设置了启动肥不同用量[0 kg·hm-2(CF,对照)、45 kg·hm-2(SF3.0)、90 kg·hm-2(SF6.0)、135 kg·hm-2(SF9.0)]的田间试验,研究启动肥施用量对土壤特性、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确定合理的启动肥施用量。结果表明:(1)启动肥施用3 d后在距滴头5 cm处0~10 cm土层中土壤有效磷平均增加了9.20mg·kg-1,土壤有效锌平均增加了0.28 mg·kg-1。(2)施用启动肥能够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显著提高玉米侧根数、平均直径、总表面积及总体积。(3)与对照相比,启动肥对玉米增产显著,施启动肥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为22731.9 kg·hm-2,增产率15.99%,收益从15474.9元·hm-2增长至20028.3元·hm-2,SF3.0、SF6.0和SF9.0处理较CF处理收益分别增加了4.1%、29.4%和9.4%,产投比从2.19提高到了2.54。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得出SF6.0处理效果最好,即启动肥中的P2O5合理施用量在35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竹炭基生物炭对茶叶品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竹炭对茶叶品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壤酶的影响,本研究以多年种植的茶园土为对象,茶叶为供试作物,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对照处理(CK1);有机肥7 500 kg·hm-2对照处理(CK2);有机肥7 500 kg·hm-2+竹炭1 125 kg·hm-2处理(T1);有机肥7 500 kg·hm-2+竹炭2 250 kg·hm-2处理(T2);有机肥7 500 kg·hm-2+竹炭3 375 kg·hm-2处理(T3),探究茶园多年种植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和胞外酶对施入竹炭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竹炭的施入对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T)、细菌生物量(B)、真菌生物量(F)、茶叶产量(Y)、Mg含量、过氧化氢酶(PER)活性、酸性磷酸酶(ACP) 活性、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和蔗糖酶(SU)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各处理表现为T2>T1>T3> CK2>CK1;对放线菌生物量(A)、真菌/细菌(F/B)比值、百芽重(BW)、发芽密度(BD)、水浸出物(WE)、咖啡碱(Caf)、茶多酚(Po)、氨基酸(Am)、儿茶素(Cat)和Vc含量也具有促进作用,各处理表现为T2>T3>T1>CK2>CK1。竹炭施入通过改变F/B比值和酚氨比,从而改善了病土食物网结构、土壤生态系统食物网营养结构以及茶叶的品质。在外界种植环境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竹炭添加量的增加,T、B、F、A、F/B、BG活性、PER活性、ACP活性、SU活性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酚氨比、G-/G+呈现下降趋势,压力指数先减少而后升高。竹炭添加量为2 250 kg·hm-2(T2)时更为有效。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解析茶叶品质、茶园土壤质量演变特征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松嫩平原秸秆还田对连作春玉米氮素供应与吸收的影响,在松嫩平原中南部,采用框栽和15N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设置5个秸秆还田量,分别为0(CK)、9.20、18.40、27.60和36.80 t·hm-2,均施入15N标记的尿素350 kg·hm-2(纯氮量约160 kg·hm-2),开展秸秆还田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改变了春玉米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利用比例,在一定秸秆还田量条件下,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苗期春玉米植株氮素积累中肥料氮所占比例增加,而拔节期后则呈相反趋势。通过方程拟合可知,秸秆还田量低于12.49 t·hm-2时可以较CK提高当季氮肥利用率,高于12.49 t·hm-2时则低于CK。秸秆还田不利于春玉米苗期和拔节期生长;秸秆还田量为11.25 t·hm-2时,最有利于春玉米产量的形成,秸秆还田量高于23.96 t·hm-2时则会引起减产。综上,在松嫩平原中南部,配施尿素350 kg·hm-2时,最适秸秆还田量为11.25 t·hm-2。本试验较系统地研究了玉米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供氮和下茬玉米氮素吸收的影响,为科学解析秸秆还田与土壤供氮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种肥同播条件下红壤耕地的适宜硼肥用量,在红壤旱地和水田通过开展种肥同播不同硼肥用量试验,本研究设置施硼肥量为0(T1,对照)、4.5(T2)、9.0(T3)、13.5 kg·hm-2(T4)4个处理,研究其对油菜出苗、生长发育、硼肥吸收利用效果、籽粒产量、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耕地增施硼肥,油菜花期可缩短9~20 d,全生育期缩短2~11 d。红壤中有效硼含量严重缺乏,增施硼肥可显著提高油菜生物量和菜籽产量。适宜的硼肥用量可通过增加成株率、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提高产量。施硼量为9.0 kg·hm-2时,菜籽产量达最佳水平,为2 131.6 kg·hm-2,较对照增产336.1%。收获期硼吸收量和各器官中硼含量随施硼量增加而增加,施硼量为13.5 kg·hm-2时硼吸收量和各器官中硼含量均达到最大值。硼肥利用率随施硼量增加呈降低趋势,土壤基础有效硼含量越低,硼肥贡献率越大,施硼增产效果越好。施硼量为9.0 kg·hm-2时,菜籽含油量和产油量达最佳水平,与对照相比含油量增加6.7个百分点,产油量达996.4 kg·hm-2,较对照增加401.5%。综合菜籽产量、含油量、硼肥利用率和产油量等因素,推荐红壤旱地硼肥施用量为9.0 kg·hm-2,水田可适当增加施用量,但不宜超过13.5 kg·hm-2。本研究为我省红壤耕地油菜生产硼肥施用和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土壤有机碳(SOC)的提升和持续的粮食增产和稳产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然而,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协调SOC提升,粮食增产及稳产的机制尚不明确。通过收集不同历史时期(1980s、1990s、2000s和2010s)曲周县粮食产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肥施用量等数据,以及对曲周若干个田间定位试验的整合,分析不同时期曲周县的碳投入量和作物产量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曲周县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空间上呈显著区域特征,临近县城范围内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较高;(2)从1980s到2010s曲周县粮食产量从2.9 t·hm-2提高到7.7 t·hm-2,产量变异系数从22.9%降低到3.3%,土壤有机质含量从8.5 g·kg-1提高到13.8 g·kg-1,全县农田平均碳投入从1.4 t·hm-2提高到9.3 t·hm-2;(3)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结果分析,与空白对照相比,优化处理的SOC显著提升,平均每年提高5.9%,粮食产量10年平均增加84.1%。同时变异系数降低了3.9%。通过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优化管理措施可以提高SOC含量,促进粮食增产和稳产。随着产量增加,秸秆数量进一步提高,将更多的碳投入到土壤中。产生了地上-地下的良性循环,协同实现土壤有机质提升、作物增产及稳产。  相似文献   

16.
我国蔬菜生产上化肥投入高,化肥减量潜力大。在对重庆化肥投入来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重庆主要蔬菜种类的施肥情况调查,并针对性地开展多点有机肥替代试验,研究蔬菜化肥减量和有机替代潜力以及对蔬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蔬菜生产化肥用量占重庆总化肥用量的35.3%,其对2010~2017年重庆化肥用量增加的贡献率为61.4%,远高于其他农作物。469个蔬菜种植农户施肥的调查结果表明,重庆蔬菜种植平均化肥用量为502.7 kg·hm-2(折N、P2O5、K2O合计),多次采收的蔬菜(茄果类、瓜菜类)和浅根系蔬菜(绿叶菜类、甘蓝白菜类)化肥投入最高,具有较大的化肥减量潜力,深根系蔬菜(根菜类、薯芋类)化肥投入较低。54个有机肥替代试验结果显示,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菜地土壤有机碳的投入增加681.6 kg·hm-2,有机养分投入增加47.2 kg·hm-2,显著提高蔬菜产量14.7%,每公顷化肥投入平均减少88.0 kg·hm-2,占总化肥养分投入的17.3%,其中氮肥、磷肥和钾肥分别减少27.26%、43.6%和17.2%,磷肥减量幅度高于氮肥和钾肥。综上所述,重庆蔬菜化肥投入普遍偏高,多次采收和浅根系蔬菜,具有较大的减肥潜力;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不仅减少化肥投入,还可实现蔬菜增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启动磷肥不同施用方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设置启动磷肥大田滴施(T1)、穴施(T2)和不施启动磷肥(CK)3个施肥处理,其中启动肥磷肥用量为P2O5 30 kg·hm-2,探究启动磷肥不同施用方式对玉米生长、养分分配和产量构成的影响;设置启动磷肥根箱土壤滴施(P1)、穴施(P2)和不施启动肥(CF)3个处理,其中启动肥磷肥用量为P2O5 0.2 g·kg-1土,探究启动磷肥施用后土壤中磷素的空间分布与迁移效果。结果表明,玉米四叶期和六叶期,T1和T2处理均显著增加了苗期玉米总根长,根表面积,地上、地下部生物量和N、P、K养分积累量。在六叶期,T1和T2处理玉米总根长较CK分别增加了21.10%和30.35%,根系表面积分别增加了23.48%和29.20%,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分别增加了31.24%和52.38%、33.61%和57.81%。与CK相比,T1和T2处理促进了玉米N、P、K养分的积累,同时促进了养分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转移。在玉米吐丝期至成熟期,T1和T2处理玉米N、P、K养分转移量较CK分别增加了29.75和44.73 kg·hm-2、10.76和14.65 kg·hm-2、2.20和24.67 kg·hm-2。玉米穗长、行粒数、产量和磷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T2>T1>CK,玉米穗秃尖长度表现为T2相似文献   

18.
不同用量专用生物炭基肥对贵州朝天椒提质增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生物炭基肥对贵州黄壤朝天椒的施用效果,采用大田试验,以自制生物炭基肥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生物炭基肥施用量[1 758(BCF1)、2 167.5(BCF2)、2 550(BCF3)、2 932.5(BCF4)和3 315 kg·hm-2(BCF5)]对贵州朝天椒产量、品质、养分积累、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FP)处理相比,施用生物炭基肥可以显著提高朝天椒产量,其中鲜椒增产12.0%~32.8%、干椒增产12.6%~31.6%,且以BCF2处理效果最佳;施用生物炭基肥对朝天椒的硝酸盐和Vc含量影响显著,其中硝酸盐含量降低了3.9%~14.4%、Vc含量提高了1.0%~19.3%,但对还原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无影响;与FP处理相比,施用生物炭基肥使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4.97~13.93、8.49~26.41 kg·kg-1,BCF1、BCF2 和 BCF3 处理的钾肥农学效率提高了3.12~8.32 kg·kg-1,以BCF1处理为最高,氮、磷、钾肥的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4.11~43.90、2.63~7.76、7.50~44.60个百分点,其中BCF2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和钾肥表观利用率最高,分别为55.0%和74.1%,BCF1和BCF2处理的磷肥表观利用率最高,均为10.3%;与FP处理相比,施用生物炭基肥后的朝天椒纯收入提高了19.4%~74.8%,以BCF2效果最佳。综上,本试验条件下生物炭基肥施用量为2 167.5 kg·hm-2时朝天椒生物效应和经济效益最好,可作为贵州朝天椒种植的最佳施用量。本研究结果为生物炭基肥在贵州黄壤朝天椒高产栽培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江汉平原地区中低产田小麦种植的最适施氮量,以适宜长江中下游流域种植的小麦品种郑麦9023与扬麦23为材料,设置0、135、180和225 kg·hm-24个纯氮施用量,研究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氮素利用效率以及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在0~225 kg·hm-2范围内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逐渐降低,而小麦的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生物量逐渐增加,同时籽粒产量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时最高,但与180 kg·hm-2施氮量处理并无显著差异。在0~180 kg·hm-2施氮量范围内,氮肥的增施可显著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收获指数。在180 kg·hm-2施氮量处理的基础上继续增施氮肥至225 kg·hm-2,并未显著增加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施氮量处理下,扬麦23较郑麦9023平均增产19.8%,且有效穗粒数较多、穗...  相似文献   

20.
对148个茶园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质量分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MBC的质量分数(ωmic)在38.1~680.2 mg·kg-1之间,平均为246.0 mg·kg-1,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主要受到土壤有机碳、pH、茶园管理方式、植茶年限、成土母质以及全氮量的影响.(1)茶园土壤的ωmic与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