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中西交通发展的视野下,中古时期西域食物的东传大概可分为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三个阶段。丝路初兴的汉代是西域食物的初传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西域的农林作物在北方推广种植,饮食结构与烹饪方法也受到内迁少数民族的影响,呈现出胡汉融合的特点。唐代海陆交通发达,品种繁多的西域食物不仅从陆路输入长安,也从海上传入广州,胡食的兴盛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胡风文化影响,饮食结构和烹饪方法呈现出南北融合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茶、茶文化的研究,已经有不少的相关成果(1)。但是,对于这一时期的茶叶消费与生产问题,尚存阙疑。本文试图考察魏晋南北朝茶叶消费风尚与消费方式、生产产地与人工种植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在检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分裂数百年的原因时,常常将这一时期普遍存在的坞壁社会组织归结为大一统王朝末期分裂的因素,即潜滋暗长的地方豪强势力在王朝政治日益腐败与中央权威日益沦丧后,以坞壁屯聚的形式崛起,造成了社会的持久分裂。读完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夏毅辉先生的新著《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考论》一书(该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一个清晰而真实的历史图景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林立的现象恰恰是王朝分裂的结果。当然,作为研究这一时期“坞壁”现象的学术专著,《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  相似文献   

4.
朱和平 《农业考古》2001,(1):114-118,128
从总体上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生产目的主要为了满足劳动者自己需要,而不是出于交换目的。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就是在农业领域中,由于生产、生活和其它方面的原因,人们的经济活动与市场也发生了一定的联系。这种现象,尤以经济作物的种植最为明显,不仅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影响到了阶级结构。阶级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对其进行专门探讨,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一、经济作物种植中的商品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品性经济作物的种植,包括专门的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的生产者生产的产品投放…  相似文献   

5.
高二旺 《农业考古》2016,(4):190-194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姜的种植和食用逐渐普及。姜的种植主要集中在黄河以南,江南、巴蜀和渭川一带是几个重要的产地。姜的烹饪方法在《齐民要术》中有很多记载,不仅可以用姜制作酒和茶,还可以用来制作各种酱、齑、羹到等调味品,干肉和腊肉等食物。在蒸煮、炙烤以及在制作素食的过程中也往往用姜作为辅料。在这一时期,以清廉、勤俭为主要特征的姜文化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6.
正导读: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人们在个性上率性而动,服饰上不拘小节,文人雅士穿着随便,以袒胸露腹装为时尚。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在个性上率性而动,追求做的过程,而不在乎结果。《世说新语·任诞》就有一则故事佐证。某夜大雪,王子猷一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茶文化现象,与作为饮品的茶叶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其契合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所以为后世茶文化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陆羽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晓村 《农业考古》2007,3(2):154-157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的风气有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准备,到了唐代又正逢国家安定,国力强盛,饮茶之风就更为普遍。诸多文人对茶的研究和饮茶实践过程中,使饮茶这样一种生活习俗具有了较前代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说,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分支是在唐代建立起来的。因为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百姓经历长时间战乱,开始将精神寄托转向宗教,佛教、玄学等,因此,寺庙园林在这一时期兴盛起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背景、寺庙园林特点及其影响三方面介绍魏晋南北朝寺庙园林。  相似文献   

10.
从水利建设审视魏晋南北朝生态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动荡间的水利开拓兴修,通过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联系,探求该时期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演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文化艺术和庄园经济两大因素对魏晋南北朝园林的影响,并在介绍魏晋南北朝园林典型实例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艺术和庄园经济对后代园林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较系统的阐述了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发展概况及其艺术风格与特点。中国传统插花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就有了原始意念和雏形。魏晋南北朝时开始有了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隋唐时期形成一门专艺,此后广泛普及,迅速发展。至明朝,形成了完备的插花艺术体系,专著问世。但到清朝便停滞不前,中后期以后更衰落不振。在艺术风格上,各代虽有差异,但形式活泼自然,内涵丰富,善用木本花材,注重完整性与和谐统一性则是共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谭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316-2317
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在战国时期开始兴起,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出现了保墒、选种和播种技术,同时还出现了代田法、区田法等先进的耕作技术。这些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在今天我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庄子其人,个性好自由不受拘束,思想超乎常人想像之外,笔调流畅,时间、空间及世人的看法所不能拘束,生死富贵也不能束缚他。《庄子》其书,可与《老子》同样尊贵,同样成为道家学术思想之主流,主导了魏晋玄学的哲学思路,影响了佛教中国禅的形成,也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他的让心灵自由(心斋坐忘),更是道教上清斋醮最高修炼法门。庄子其人其书,对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至深且广。但庄子其人,有宋人、魏人之争;《庄子》其书,则有真假及篇章多少之辩。今以出土文物及现存史料看来,庄子应为宋人,《庄子》书应为庄子所著,而内、外、杂三篇的形成,则当在魏晋南北朝时,系沿袭晋·郭象之归类而来。  相似文献   

15.
王真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459-16461
古代农业文献是指中国农书。结合中国古代农业文献发展轨迹,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朝、明清时期6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献进行整理和概括。归纳了中国古代农业文献发生、发展及衰落的历程、规律、类型及其整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文献经历了初创时期;在北方发展时期,向南方普及时期,从高峰走向衰落时期4个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士人服石之风曾是汉末魏晋南北朝人们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一种象征。然士人服石与中古社会的容止观,其中特别是人物审美日益趋向病态化或女性化有关。由于这种容止观影响到了当时的选官择仕标准,使得许多士族人物通过“服石”这一极端方式来“改容姿”,从而造成了士人服石之风。  相似文献   

17.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南疆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古先民居住。两汉时期,新疆南疆地区多元民族分布格局就已正式形成,经过魏晋南北朝至辽宋金元时期多元民族的发展与变迁,至明清时期,近代多元民族文化格局已成定型,说明今天新疆南疆统一多民族格局是在古西域不同民族经过长时间演变、发展和融合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汉晋至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大豆种植面积发生一定的变化。西汉时期,黄河流域大豆种植面积相对战国时期大为下降,由主食逐渐变成副食;东汉时期,黄河流域大豆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到了北朝时期,又出现禾菽并重的地步。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气候变冷,导致饥荒时常发生,而大豆比较耐旱耐寒,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有利于老百姓渡过饥荒。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围绕着政治立场问题展开的探讨,为理解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提供了诸多启示,但也带来了视角单一的障蔽。将该文返置于中古文章学发展的脉络,能够在客观认识其文本属性、贴切归纳其文本特质的基础上,探知其进入文学史脉络的机缘,体会阮籍的一系列公牍书写对于两晋南朝文士提升"笔"体内涵,进而改善自身社会地位和文化生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