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调亏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辽宁地区花生农田CO2固定排放的影响,于2018、2019年设置测坑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全生育期充分灌溉(F)和花针期、饱果期调亏灌溉(D))下施氮量(0 kg/hm2(N0)、50 kg/hm2(N50)、100 kg/hm2(N100)、150 kg/hm2(N150))对花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固碳量及产量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F处理相比,D处理下花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固碳量及产量分别提高了7.59%、15.08%和7.16%(2年平均)。两种灌溉模式下,花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固碳量及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100 kg/hm2施氮水平下达到最大值。从苗期至饱果期,花生农田土壤CO2排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花针期达到最大值。与F处理相比,D处理显著降低了花针期、结荚期及饱果期土壤CO2平均排放量及全生育期CO2累积排放量...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东北半湿润区喷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春玉米最佳施氮管理模式,于2017年在东北地区开展了不同喷灌施氮管理对春玉米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田间试验研究.试验设置了3个总施氮量:N200(200 kg/hm2),N160(160 kg/hm2)和N120(120 kg/hm2),其中播种时统一埋施氮肥60 kg/hm2,苗期统一喷施氮肥10 kg/hm2,其余在拔节期和灌浆期按照3种施氮比例T1(1∶0),T2(2∶1)和T3(3∶1)通过水肥一体化喷施施入.结果表明:T1获得了最高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施氮量能够促进产量的增加,但N200和N160的平均产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处理中T1N200的产量最高,为12 489 kg/hm2;T1N160处理的氮收获指数最大,为74.98 kg/kg.施氮量增加,氮肥偏生产力随之降低,0~100 cm土壤内的硝态氮残留量随之增多.T1处理的平均硝态氮残留量最少,降低了氮素淋失的风险.综合考虑,推荐该地区采用总施氮量160~200 kg/hm2,其中播种期施基肥60 kg/hm2,苗期追施10 kg/hm2,其余在拔节期全部追施的施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探寻宁夏干旱区马铃薯高产高效的模式,通过设置水、氮、磷、钾4个因素交互作用对膜下滴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旱区马铃薯茎粗和干物质积累量越大,各生育时期马铃薯的茎粗和干物质积累量均为T9处理(灌水量1500 m3/hm2、施氮量240 kg/hm2、施磷量150 kg/hm2、施钾量30 kg/hm2)最大,累计最大量分别为22.60 mm和15.63 g/株。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马铃薯产量逐渐增加,随着施磷量和施钾量的增加逐渐降低;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先增加后降低,随着施磷量和施钾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T9处理马铃薯产量最大为30.21 t/hm2,与其他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T8处理(灌水量1500 m3/hm2、施氮量180 kg/hm2、施磷量90 kg/hm2、施钾量15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最高11.06 kg/m3,与T6、T5处理无显著差异,与其他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T8处理可作为干旱地区马铃薯高产高效水肥管理组合。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垄膜沟灌制种玉米产量及种子活力的影响,提出适宜高活力种子的最佳水氮耦合群体构建模式。2016-2017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节水试验站进行了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种子发芽率、活力指数和玉米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定额、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制种玉米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种子活力有显著影响。在灌溉量因素中,灌溉定额W2(4800 m3/hm2)产量比W1、W3分别增产14%、15%,发芽率、活力指数在W2水平下效果最佳,发芽率比低灌溉量和高灌溉量分别高2.22和0.27个百分点,活力指数高8.62%和41.52%;在施氮量因素中,施氮量N2(240 kg/hm2)产量较N1、N3分别高0.5%、5.3%,发芽率比低灌溉量和高灌溉量分别高3.61和2.88个百分点,活力指数高13.50%和19.60%;在种植密度因素中,密度D16(12.5万株/hm2)产量较其他两处理分别高28.8%、29.7%,水分利用效率高1.49~8.67个百分点。综合来看,本试验条件下,制种玉米产量和种子活力在W2N2D16处理下是最强的。采用水肥耦合(灌溉定额为4800 m3/hm2,施氮量(N)240 kg/hm2)及种植密度(密度12.50万株/hm2)的最优模式,可为提高制种玉米产量和种子活力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
以茄子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开展了设施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下限和施氮量对茄子冠层发育、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灌水下限为70%θFC、施氮水平为200 kg/hm2时,茄子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均较高,但较其他处理并不显著(P0.05);茄子产量达到5.56 t/hm~2,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7.52 kg/m~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70%θFC灌水下限可显著提高茄子可溶性总糖、还原性Vc和粗纤维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茄子硝态氮含量也不断提高,但不同施氮量对可溶性总糖、还原性Vc含量未有显著影响。综合分析表明,灌水下限为70%θFC、施氮水平为200kg/hm2的水氮组合对茄子的生长最为有利,该处理下冠层发育以及果实产量、品质均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水肥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索冬小麦最佳的水肥管理制度,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低水I1(60%ET_c,300.0 mm)、中水I2(75%ET_c,370.0 mm)、高水I3 (ET_c,495.0 mm) 3种灌溉下,设置低氮N1(180.0 kg/hm2)、中氮N2(255.0 kg/hm2)、高氮N3(330.0 kg/hm2) 3种施氮水平,测定不同生育期小麦土壤含水率、地上干物质累积量与最终产量指标,并计算农田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经济效益等指标,分析水肥耦合对各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量对农田耗水量影响显著,农田耗水量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加;适当的水肥配比可获得较高的地上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和经济效益,过量的水肥投入并不会使产量和经济效益持续增加;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经济效益与灌溉量、施氮量的相关性显著,建立了各指标与灌溉量、施氮量的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到各指标最大值对应的水氮量分别为410.0 mm、260.0 kg/hm2,370.0 mm、260.0 kg/hm2,410.0 mm、180.0 kg/hm2,400.0 mm、250.0 kg/hm2;通过回归与空间分析得出,灌溉量为359.8~428.9 mm (72.6%ET_c~87.5%ET_c)、氮肥量为225.4~280.9 kg/hm2时,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可同时达到最大值的95%以上。本研究可为研究区及其他环境相似地区的水肥制度优化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宁夏半干旱区燕麦种子生产的适宜播种量和行距,提高种子产量。【方法】课题组采用播种量(90kg·hm-2、120 kg·hm-2、150 kg·hm-2)与行距(15 cm、20 cm、25 cm、30 cm)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探究了播种量和行距对燕麦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利用通径分析进行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播种量和行距对燕麦种子产量、单株有效分蘖数、主穗长、单穗穗重、单穗小穗数、单穗粒数、千粒重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着播种量和行距的增大,燕麦种子产量基本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在播种量为120 kg·hm-2、行距为20 cm时,种子产量最高,达3 145.41 kg·hm-2。【结论】本次试验结果可作为宁夏半干旱区燕麦种子生产的播种量和行距配置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灌溉、施肥和增氧三者耦合作用对玉米产量及根系生长的影响,以鲜食玉米“晶甜3号”为研究对象,选取灌溉量、液肥量、增氧量为影响因素,以玉米“晶甜3号”的产量及根系生长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玉米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灌溉量、增氧量和液肥量,对根干重影响大小顺序为增氧量、灌溉量和液肥量。运用Design-Exper10.0对数据完成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组合:当灌溉量为3600m3/hm2、液肥量为650kg/hm2、增氧量为2000m3/hm2时,理论的玉米产量为9987kg/hm2,根干重为30.25g。试验结果与优化结果相符,满足玉米农艺性状要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寒地稻田区域水肥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以寒地黑土水稻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水分、氮肥、钾肥、磷肥施入水平,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二次饱和试验设计,结合二次回归分析建立水稻产量与水、氮肥、钾肥、磷肥之间的回归方程,然后基于农户调研数据对水肥资源的投入及产出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水稻增产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对水稻产量影响的大小排列顺序为:水>氮>钾>磷,产量随着各因素用量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氮钾>氮水>钾水>氮磷>磷水>钾磷,氮与钾耦合、氮与磷耦合、氮与水耦合、钾与水耦合、磷与水耦合均有协同作用,即对产量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钾与磷耦合具有相互替代作用,即对产量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以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最优水肥投入及产出时各因素的值为施氮量128.87 kg/hm2、施钾量85.56 kg/hm2、施磷量41.74 kg/hm2、灌水量5510 m3/hm2,此时得到的最佳产量15524.22 kg/hm2,最大经济效益(目标函数值)为43607.54元/hm2。因此,合理的水、肥配施比例不仅可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同时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进而提高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地膜玉米施用沼肥增产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沼肥N和化肥N的不同用量比例设置不同处理,对地膜玉米施用沼肥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沼肥用量越大,增产效果越明显,处理A和B每667m^2产量达752.2kg和726.4kg,比对照增产33.3%和28.7%,而且等氮量沼肥施用效果优于等氮量化肥,等氮量沼肥与化肥配施效果优于沼肥或化肥单施。  相似文献   

11.
探讨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华北地区冬小麦灌浆特性和水氮利用效率影响,以百农4199为试验材料,设置地下水埋深(GW2:2 m,GW3:3 m,GW4:4 m)和施氮量(N300:纯氮量300 kg/hm2,N240:纯氮量240 kg/hm2)2个因素,评估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灌浆特性、产量形成及水氮利用效率等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千粒质量与快速增长期时间拐点、平均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时间显著正相关;路径分析表明,地下水埋深主要是通过影响小麦单株籽粒质量、穗数、穗粒数来影响产量的,地下水埋深对产量影响的直接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34(P<0.05),施氮量主要是通过影响单株籽粒质量和穗数来间接影响产量;地下水埋深相同时,N240施氮水平氮肥偏生产力NPP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显著高于N300施氮水平.故建议地下水埋深大于2 m地区小麦高产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施氮量为240 kg/h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控释尿素对覆膜马铃薯氮素诊断指标、产量、经济效益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普通尿素(CF,N施量200 kg/hm2)和控释尿素(CRU1(N施量180 kg/hm2)、CRU2(N施量160 kg/hm2)和CRU3(N施量140 kg/hm2))对马铃薯叶片叶绿素(Chl)、氮平衡指数(NBI)、类黄酮(Flav)值、产量、经济效益、水分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马铃薯叶片Chl和NBI值均随施氮量的降低而降低,Flav值随施氮量的降低而增加。不同施肥量和生育期均显著影响叶片Chl、NBI和Flav值(P<0.01),但施肥量和生育期的互作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施氮量降低,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均降低,表现为:CF处理>CRU1处理>CRU2处理>CRU3处理>CK。控释尿素降低了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CRU1处理减产幅度最小。与CRU1处理相比,CF处理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5.18%和24.26%,但商品薯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降低6.50%和5.33%。相似的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也随施氮量的降低呈减小趋势,CF处理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能保持较高水平,且水分利用效率与CK、CRU2处理和CRU3处理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与施用控释尿素CRU1、CRU2和CRU3处理相比,CF处理耗水量提高幅度为2.79%~5.02%,对应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为2.33%~11.58%。【结论】CF能保证旱作全覆膜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可作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一个可行的施肥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水、盐、氮三因素对棉花生长的耦合效应及最优水肥制度,分别设置了4种灌溉定额(1 575,2 100,2 625,3 150 m3/hm2)、4种施氮量(0,150,300,450 kg/hm2)和4种土壤盐分(非盐化土、轻度、中度和重度盐化土),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水、氮、盐对膜下滴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定额、施氮量和土壤盐分与棉花产量之间符合回归模型,模型对水氮盐的耦合效果较好;单因素对棉花产量影响按因素排序由大到小为灌水量,土壤含盐量,施氮量;耦合作用的影响按因素排序由大到小为盐氮,水氮,水盐;水氮施加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均存在阈值,低于此阈值,棉花增产效果较为明显;中、重度土壤盐分含量明显抑制棉花生长;通过回归模型进行耦合分析,最适合研究区的水肥盐耦合方式为轻盐土壤、灌溉定额2 677 m3/hm2和施氮量202 kg/hm2.本研究将为盐碱区棉田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沼肥在蔬菜种植中的肥效,在试验大棚中连续进行3季上海青-茄子轮作试验,设置低(BF-L)、中(BF-M)、高(BF-H)沼肥施用量,从产量、土壤特性和重金属风险的角度探讨沼肥替代化肥的效果以及沼肥高负荷土地消纳的阈值。结果表明,在上海青种植中沼肥组相较化肥组均减产6%左右,其中BF-M组的平均产量为沼肥组中最高(39.7 t/hm2),而在茄子种植中沼肥组的产量均高于化肥组,其中BF-H组的平均产量最高,达到58.3 t/hm2,相较化肥组增产27%。沼肥连续施用2年后,土壤的总氮、总磷含量出现了明显的升高,且升高幅度远高于化肥组,其中BF-M和BF-H组土壤总氮含量较原土壤升高84%和85%,土壤总磷含量升高3.4倍和3.2倍。但是沼肥施用对土壤总钾含量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较原土壤只升高17%左右。另外,连续施用沼肥的土壤pH值更为稳定,能够有效缓解氮肥施用造成的土壤酸化问题,但沼肥施用组与化肥组均会导致设施栽培土壤EC较原土壤的升高,升高幅度均在70%以上,且随沼肥施用量的增加EC上升幅度增大,说明设施栽培中沼肥高负荷施用应关注土壤...  相似文献   

15.
不同喷灌水氮组合对马铃薯耗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黑龙江省克山县圆形喷灌机条件下不同水氮组合对马铃薯的耗水规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同时确定节水、节肥、高产目标下适宜的水氮组合方式,试验设置了2个灌水水平:灌水总量W1(80 mm)和W2(100 mm);4个追氮量水平:F1(45 kg/hm2),F2(56.6 kg/hm2),F3(70 kg/hm2)和F4(86.6 kg/hm2);2个施氮频次:C1为块茎膨大期1次施入,C2为块茎膨大期分2次施入,并选择雨养区作为对照.结果表明:马铃薯全生育期耗水量为313~332 mm,块茎膨大期耗水量最大,占全生育期耗水总量63.4%~66.0%,幼苗期和块茎形成期是需水关键期,应结合马铃薯生长状况和当地雨水情况,适当进行补充灌溉;相比于其余处理,W2F4C2处理产量最高,达到46 525 kg/hm2;不同水氮组合间马铃薯的淀粉、维生素C、粗蛋白含量及商品薯率无显著差异,粗蛋白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综合比较,建议在黑龙江半湿润地区,可采用高水(100 mm)高肥(86.6 kg/hm2)高频次(块茎膨大期分2次施入)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施用沼肥对西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沼肥、化肥以及厩肥单施及配合施用对西瓜蔓长、西瓜单果质量、产量、维生素C含量、还原糖含量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种植西瓜中,以厩肥为基肥增施化肥—沼肥处理(T6)可有效地促进西瓜植株的生长,西瓜产量达最高,为58271 kg·hm-2。但结合西瓜品质指标分析,基施沼肥追施化肥—沼肥处理(T9)既能改善西瓜可食部分品质指标,同时也能保证西瓜产量,该处理下,维生素C和还原糖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8.62 mg·kg-1和7.72%,硝酸盐含量为485.64 mg·kg-1,低于T6处理下的硝酸盐含量,产量方面与T6处理差异不显著,为56042 kg·hm-2。从西瓜产量方面分析,只基施化肥、厩肥、沼肥的(T1,T2和T3)三个处理均低于基施厩肥和基施沼肥的处理。在品质方面,凡是有沼肥施用处理的,西瓜可食部分的品质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为探寻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黑土稻田碳固定与碳减排效应的影响,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设置常规淹灌(F)与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选用110 kg/hm2(N)、99 kg/hm2(N1,减氮10%)、88 kg/hm2(N2,减氮20%)3种施氮量,测定了6种水氮管理模式下的水稻土壤呼吸CO2排放强度和CH4排放强度,水稻收获后各器官干物质量、碳含量及固碳量,并计算了净土壤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各处理土壤呼吸CO2排放量呈现单峰值变化,并在分蘖期达到峰值;各处理甲烷排放量呈现双峰值变化且在分蘖期与穗肥施入后达到峰值。相同灌溉方式下,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土壤呼吸CO2排放强度与甲烷排放强度也显著减少(P<0.05)。相同施氮量下,控制灌溉相比常规淹灌有效地降低了甲烷排放强度,但提高了土壤呼吸CO2排放强度。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水稻收获后总固碳量为319.37~489.00 g/m2<...  相似文献   

18.
旱作水稻水肥耦合模型及经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膜下滴灌旱作水稻水分、肥料与产量之间的关系,采用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进行膜下滴灌旱作水稻水肥耦合模型试验,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比较分析.在供试土壤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溉定额、氮、磷与水稻产量之间符合三元二次回归模型,其一次项、二次项及水氮交互项回归系数均达显著水平,三因素的增产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灌溉定额、施氮量、施磷量.采用此模型计算的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之间呈高度正相关,预测准确度达99%.由此计算得出最高产量灌溉定额及其施肥量、经济最佳灌溉定额及其施肥量.提出实现目标产量的水肥最优组合方案:若以9 300~9 600 kg/hm2为目标产量,则灌溉定额、氮、磷用量分别为9 730~10 500 m3/hm2,272~363 kg/hm2,136~147 kg/hm2;若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则最佳的灌溉定额、氮、磷肥用量分别为8 500~9 015 m3/hm2,225~240 kg/hm2,90~120 kg/hm2.对比不同种植模式表明,膜下滴灌旱作水稻的产量与播后上水直播基本持平,其成本与育秧移栽种植持平,但水分生产效率(1.06 kg/m3)远远高于其他3种种植方式.与传统育秧移栽种植相比较,膜下滴灌旱作水稻节水50%,节约肥料30%以上.  相似文献   

19.
以华北地区冬小麦为试验对象,参考直径20 cm标准蒸发皿的累计水面蒸发量E,通过2 a的大田试验(2012—2013),研究了大田地表滴灌条件下水氮耦合制度对作物耗水量、作物生理指标、产量、氮残留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内的耗水量、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受灌水定额的影响更为显著(P<0.05);滴灌条件下,当施氮量在120~290 kg/hm2时,水氮耦合效应对冬小麦耗水量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滴灌灌水定额为0.80E,施氮量为140~190 kg/hm2的水氮耦合模式下,冬小麦的产量较高,土壤硝态氮的当季残留较少,且进一步显著增加灌水定额和氮肥投入量将导致产量的明显下降;综合考虑冬小麦水氮利用效率和对地下水的潜在淋失风险,华北典型区滴灌水氮耦合的优化组合范围宜为灌水定额为0.80E,施氮量为140~190 kg/hm2.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煤基生物有机肥对滴灌条件下马铃薯产量和土壤理化特性及氮循环相关功能微生物丰度的影响,揭示煤基生物有机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氮循环的作用机制,在施用相同化肥基础上,分别增施0、1 500、3 000、4 500 kg/hm2(CF、BF1、BF2、BF3处理)煤基生物有机肥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CF相比,增施煤基生物有机肥显著增加了植株和块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块茎总产量5.30%~9.49%,且随增施量的增加而增加;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增加了有机碳含量。随有机肥增施量的增加,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呈现减少趋势,但均高于CF。增施煤基生物有机肥显著提高了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nirS)丰度,对固氮酶基因(nifH)和氨氧化细菌(AOB)的氨单加氧酶基因(amoA)丰度提高不显著。土壤有机碳是驱动nirS型反硝化菌丰度的重要环境因子。适宜增施煤基生物有机肥可以调控土壤细菌和真菌占比,调节土壤氮循环过程,与其他功能基因相比,nirS基因丰度变化对煤基生物有机肥的添加更为敏感。增施煤基生物有机肥有助于提升马铃薯田生产力,以增施4 50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