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一星瓢虫不同虫态对几种杀虫剂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条件下,以氧化乐果为对照药剂,测定了抗蚜威、赛丹、比丹对十一星瓢虫(Coccinella undecimpunctata L. )卵、幼虫、蛹、成虫的触杀毒力,结果表明,3 种药剂对十一星瓢虫不同虫态均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抗蚜威>赛丹>比丹>氧化乐果。初步结果认为,利用这几种药剂作为棉区用选择性杀虫剂取代氧化乐果等广谱性杀虫剂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吡虫啉对异色瓢虫捕食和繁殖行为的影响,观察喷施稀释2400、3600、4800、6000倍的吡虫啉药液和清水(CK)后,异色瓢虫的捕食量、取食率、产卵历期和产卵量。结果表明:随着吡虫啉浓度的增加,异色瓢虫的捕食行为减弱、捕食量减少、产卵量减少;但是,喷施稀释6000倍的吡虫啉药液后,异色瓢虫的捕食量和产卵量均大于清水对照处理,说明低浓度吡虫啉药液对异色瓢虫的捕食和繁殖有促进作用。因而,在实际生产中,田间蚜量较大时,可在释放异色瓢虫后,喷施低浓度吡虫啉与异色瓢虫协同防治蚜虫。  相似文献   

3.
不同药剂对麦蚜的防治作用及对麦田天敌昆虫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了明确杀蚜药剂对麦蚜的防治效果、适宜的防治时期、对生态环境安全性和粮食作物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对4.5%氯氰菊酯、40%氧化乐果、40%毒死蜱、3%啶虫脒、10%吡虫啉等9种防治麦蚜的药剂进行了筛选,发现各药剂对麦蚜的防效较好,喷药后7 d防效均在90%以上.9种农药在喷施后的3 d内,对麦蚜的主要天敌蚜茧蜂和瓢虫影响较大,两种天敌数量锐减,但到7 d时各处理蚜茧蜂数量均有回升,其中不同剂型的吡虫啉、啶虫脒和鲁植顺克处理的蚜茧蜂数量同对照相差不大.由于瓢虫本身数量较少,而且喷药期内麦田瓢虫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因此,种群数量回升不明显.在5月3日、5月8日、5月13日用4.5%高效氯氰菊酯、40%氧化乐果、5%蚜螨虫净超微乳油、20%吡虫啉可湿性液剂四种药剂进行了不同时期防治麦蚜农药试验,表明在麦蚜发生初盛期喷施杀蚜剂可以有效防治麦蚜.各农药处理小麦收获晒干后的农药残留量均在国家安全标准之内.根据试验结果,建议在麦蚜发生初盛期喷施吡虫啉或0.7%阿维.BTWP,可以减少喷药次数,提高作物产量,同时保护田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所用 1 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由石家庄化工厂提供 ;40 %久效磷可溶性浓剂为青岛农药厂产品。将未被污染的新鲜棉叶分别置入试验药剂稀释的系列浓度中浸渍 5秒钟 ,清水为空白对照 ,晾干后放入培养皿中 ,每皿两片 ,并接入试虫 (异色瓢虫 4龄幼虫、成虫 ) 1头 ,放入足够的食物 ,每处理30头 ,保湿保温培养 ,处理后 48小时检查试虫死亡情况 ,计算毒力回归式和 LC50 值。在田间小区试验中 ,棉花苗蚜设吡虫啉每公顷有效用量 3.2、4.5、7.5g,久效磷水溶剂 1 0 0 0倍 (每公顷有效用量为 90 g) ,空白对照共 5个处理 ,喷雾量为每公顷 2 2 5升 ;伏…  相似文献   

5.
2017年对北京市上庄镇等地的监测结果显示,禾谷缢管蚜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为0.95~14.64,对啶虫脒的抗性倍数为0.26~1.40,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倍数为0.36~3.67,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为0.28~7.20,对抗蚜威的抗性倍数为0.91~2.92,对氧化乐果的抗性倍数为0.06~1.71。其中河北省沧州市、河北省涿州市的禾谷缢管蚜种群对吡虫啉分别产生14.64和10.23的抗性倍数,河南省许昌市的禾谷缢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7.20的抗性倍数,故应加强其抗药性治理。麦长管蚜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为0.05~7.41,对啶虫脒的抗性倍数为0.03~0.18,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倍数为0.98~3.34,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为0.37~9.17,对抗蚜威的抗性倍数为0.20~20.05,对氧化乐果的抗性倍数为0.24~1.15。其中湖北省枣阳市的麦长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9.17的抗性倍数,河南省许昌市的麦长管蚜种群对抗蚜威产生20.05的抗性倍数,应加强抗药性治理,控制麦长管蚜的抗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茶蚜生态学和防治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成松  韩宝瑜 《茶叶》2002,28(1):8-11
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广泛分布于我国茶区,近年来在江苏、浙江和安徽茶区为害较重,每年4-6月、9-10月形成虫口高峰。已鉴定50余种天敌,重要天故为七星瓢虫Cocciltella septempunctata L.、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las)的各种变种(变型),大草蛉Chrysopa seplempunctata Wcsmeal,中华草蛉C.sinica Tjedea、门氏食蚜蝇Shaerophoria menthastri L.、黑带食蚜蝇Syrphus balteatus de Geer、大灰食蚜蝇S.corollae F.、四条食蚜蝇Paragus guadifasciatus Meigcn和蚜茧蜂Aphidius sp.,以及虫疫霉Erynia sp.。该蚜虫趋嫩危害嫩梢,采摘对其种群有一定抑制效应;通常施药治蚜,但易造成名优茶中的农药残留。近年关于茶蚜化学生态学的研究发现,茶蚜蜜露、蚜害茶梢释放的互利素强烈地引诱瓢虫、草蛉和蚜茧蜂,调节它们的搜索行为。茶蚜体表含有的苯甲醛和多种烃类也有一定的引诱效应。  相似文献   

7.
七种杀虫剂对异色飘虫成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 Bt基因棉对棉蚜不具有抗性 ,但棉蚜的防治不容忽视 ,黄河流域棉区整个棉花生长期需防治3~ 4次。在防治棉蚜的同时 ,应重视天敌的保护利用 ,棉蚜的捕食性天敌以瓢虫类为主 ,其中苗蚜的天敌主要为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 ,但由于近年麦田麦蚜的发生严重 ,防治次数和用药量增加 ,滥用农药 ,加上七星瓢虫抗药性较低 ,造成七星瓢虫种群数量锐减 ,降低了向棉田迁移的基数 ,天敌数量下降明显。田间调查发现异色瓢虫 ( Leis axyridisPallas)已成为棉田棉蚜的优势捕食性天敌种类。2 0 0 3年初步研究了棉田 7种常用的有机磷类、菊酯类和新烟碱类杀虫…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对人工饲料加豆蚜及纯豆蚜饲养的七星瓢虫对茶蚜的捕食能力进行评价,以倒数法拟合Holling圆盘方程,明确不同饲养方式七星瓢虫对茶蚜的捕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当N→∞时,每头豆蚜饲养的七星瓢虫成虫的后代1~4龄幼虫以及雄雌成虫在1 d内对茶蚜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0.7692、94.3396、303.0303、588.2353、222.2222、500.0000头.当N→∞时,每头混合饲养的七星瓢虫成虫的后代1~4龄幼虫以及雄雌成虫在1d内对茶蚜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9.6736、112.3596、277.7778、555.5556、120.4819、188.6793头.豆蚜饲养七星瓢虫和混合饲养七星瓢虫成虫两种方式饲养的七星瓢虫第1代各龄幼虫对茶蚜的捕食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n=6),混合饲养七星瓢虫幼虫羽化的成虫对茶蚜的捕食量极显著低于豆蚜饲养七星瓢虫幼虫羽化的成虫对茶蚜的捕食量(P<0.01,n=6).本研究表明,混合饲养的七星瓢虫对茶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在七星瓢虫对茶蚜的防治应用中具有广泛前景.  相似文献   

9.
不同诱集作物对棉田刺吸性害虫及其天敌的生态作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在棉田周围种植玉米、绿豆和向日葵等诱集作物,研究其对棉田蓟马、盲蝽的诱集效果和对草蛉、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等自然天敌的保护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棉田四周种植这3种诱集作物,对棉田蓟马和盲蝽的诱集效果不明显,但对棉田草蛉、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的保护增殖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0.
茶树害虫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我国茶树害虫的天敌资源异常丰富,每一种害虫通常都有数种天敌同时对其起着有效的抑制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茶树害虫的天敌约500种,其中许多是某类害虫的优势种。如七星瓢虫、黄斑盘瓢虫、异色瓢虫、中华草蛉、狭带食蚜蝇等是捕食茶蚜的优势种,红点唇瓢虫、台湾小瓢虫等是捕食长白蚧、椰圆蚧等的优势种,单白绒茧蜂和茶尺蠖绒茧蜂是寄生茶尺蠖幼  相似文献   

11.
花生害虫严重危害青岛花生生产。本研究对该地区花生田昆虫群落多样性及主要害虫和天敌发生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地区昆虫种类丰富,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天敌种类较为丰富。花生田主要地上害虫为花生蚜、西花蓟马、花生须峭麦蛾、斜纹夜蛾;主要天敌为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大灰优蚜蝇、东亚小花蝽、卷叶蛾绒茧蜂等共48种;三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花生蚜与其天敌昆虫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西花蓟马天敌昆虫对西花蓟马的控制力不强,天敌昆虫对花生须峭麦蛾和斜纹夜蛾具有一定的控制力。该结果可为田间害虫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气候对棉田瓢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疆地区棉蚜天敌种群动态和控制蚜害的研究中发现,棉蚜天敌的优势瓢虫类群主要有多异瓢虫、十一星瓢虫、十三星瓢虫、七星瓢虫、二星瓢虫、异色瓢虫。多异瓢虫为优势种,占瓢虫类群的70%~80%。为了明确多异瓢虫、七星瓢虫在棉田的种群发生特点,以便为有效地利用天敌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研究了棉花生长中后期气候因素对瓢虫的影响以及棉田蚜虫与天敌的种群变化。1研究方法试验于2000年6-9月在石河子市郊区棉田进行,采用随机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00株,调查棉田蚜虫和天敌(主要是多异瓢虫、七星瓢虫)种群的消长,记录瓢虫类各个虫态的数量,每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开展成年不同性别异色瓢虫对高粱蚜捕食功能反应的研究。[方法]将野外采集的供试异色瓢虫样本进行性别区分,随后对其进行48 h的饥饿处理,在处理后以1头/皿放于培养皿中,并放入不同数目的高粱蚜虫,24 h后统计培养皿内剩余高粱蚜数目。[结果]随着环境中高粱蚜虫数目的不断增加,异色瓢虫的捕食量逐渐减少并趋于平稳。[结论]不同性别的异色瓢虫对高粱蚜的捕食功能性有差异,雌性异色瓢虫捕食量较大,雄性次之。  相似文献   

14.
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豆黄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是长春地区大豆田中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之一,为明确这种天敌昆虫对豆黄蓟马成虫的控制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其捕食作用以及密度和种内干扰对其捕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成虫对豆黄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方程,回归模型为Na=0.934 6N/(1+0.0339N);异色瓢虫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制约,平均捕食量随自身密度增大而减少,回归模型为A=13.534P~(-0.702 9);异色瓢虫成虫间存在种内干扰,干扰反应回归模型为E=57.218P~(-1.246)。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豆黄蓟马成虫有较好的捕食作用和控制潜能。  相似文献   

15.
1伏蚜防治伏蚜繁殖能力强,蔓延迅速,为害性大。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一旦暴发,从棉株下部迅速向上部转移,整株卷叶“流油”发亮,对产量影响很大,当卷叶株率达到5%时,要立即防治。可用40%久效磷乳油稀释1000~1500倍,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75...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随着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棉田天敌量日益上升.根据清丰县测报站2000-2004年测报调查资料,对棉田捕食性天敌的发生规律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1天敌种类据调查,清丰县捕食性天敌主要有蜘蛛、瓢虫、捕食蝽、草蛉、食蚜蝇等,发生数量所占比例约为38%、32%、19%、3%、2%。其中蜘蛛的种类较多,主要有黄褐新园蛛、草间小黑蛛、三突花蛛等;瓢虫主要有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异色瓢虫等;捕食蝽主要有小花蝽、华野姬猎蝽等;草蛉有中华草蛉和丽草蛉等;食蚜蝇以大灰食蚜蝇、长扁食蚜绳为主。2发生期5月初始发生天敌。在棉花的全生育期内共有…  相似文献   

17.
贵州茶园异色瓢虫色型及不同色型间生殖隔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色瓢虫Haronmia axyridis(Pallas)是贵州茶园蚜虫最重要的天敌,分布极广,常发生于春茶初期蚜虫种群中,一般自然控制率在35%左右,该虫除捕食茶蚜外,还捕食小麦,油菜,果树,林木,草等60多种植物上的蚜虫。  相似文献   

18.
江苏沿海棉区瓢虫优势种群的消长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规棉品种为对照,通过对江苏沿海地区Bt棉田内瓢虫种群消长动态的调查分析,明确了龟纹瓢虫、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为当地棉田的优势种群,其中龟纹瓢虫占种群比例的95%以上;两类棉田内三种瓢虫各占瓢虫总虫量的分布比例相近,差异不显著;与常规棉田比较,转Bt基因抗虫棉田的龟纹瓢虫、七星瓢虫和瓢虫总量分别比常规棉田增加63.76%、1250%和66.35%,经t检验,差异迭极显著水平;异色瓢虫比常规棉田减少15.38%,t检验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应用转Bt基因抗虫棉后,棉蚜上升为重要害虫,每年需化防3~5遍,国家对久效磷等5种有机磷高毒农药禁用并即将停止生产,需替代药剂。为此,笔者测定了抗生素类、烟碱类等四种中等毒力药剂:阿维菌素、吡虫啉、增效吡虫啉、增效丁硫威及复配剂共11种处理对棉蚜的防治效果,并以久效磷、甲基对硫磷常用量作对照比较。1材料和方法试验于2005年在山东滨州市东郊连作棉田进行。共设13种药剂处理,即1%阿维菌素(浙江海门化工厂产)(1)EC3000倍;(2)4000倍;(3)5000倍;(4)1%阿维菌素6000倍+10%吡虫啉(杭州尔达有限公司产)WP10000倍;(5)1%阿维菌素8000倍+10%…  相似文献   

20.
六斑月瓢虫成虫对几种蚜虫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斑月瓢虫是华中、华南地区栖息于蔬菜、果树等作物上的一种重要的食蚜天敌.其成虫能捕食豆蚜、玉米蚜、桃蚜、高售指管蚜和桔二叉蚜等.当5种蚜虫同时存在时,其较喜食桃蚜.在一定的猎物密度范围内,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其捕食量逐渐增加,两者之间存着密切的相互性.单头成虫对豆蚜、玉米蚜、桃蚜、莴苣指管蚜和桔二叉蚜的日捕食量上限分别为127、141、256、111和233头.当猎物密度不变时,随着捕食者自身密度的增加,其个体日捕食量减小,因而六斑月瓢虫成虫各个体之间在捕食蚜虫的过程中存在相互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