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参考作物蒸散量是灌溉设计、灌溉计划等的基础数据,利用滇中地区19个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计算了滇中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分析了ET0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征及气象要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的ET0于1982年发生突变,1960—1982年变化趋势不明显,1982—2002年呈现下降的趋势,2003—2012年ET0呈现增加的趋势,多年平均ET0约为1 223.7 mm。ET0的空间特征表现为中部高,东西低,春季最大,夏季高于秋季,冬季最小,高值区出现在元谋地区。ET0与风速、气温和日照时数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偏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年尺度上,风速、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的组合可以预测ET0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石河子地区1961—2012年4个气象站数据,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分析了ET0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并结合各气象要素的多年相对变化定量分析了气象因子对ET0的贡献。结果表明:近52年来,石河子地区平均ET0以1.19 mm/a的趋势增加,2004年为突变年,并存在27 a左右的周期。ET0变化对各气象要素的敏感性以及气象因子对ET0变化的贡献有所不同,其中,平均气温的贡献率较小,但其敏感系数最高,对ET0变化的贡献是最大,使平均气温成为ET0变化贡献最大的气象因素。突变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贡献率较大,但其敏感系数较低,平均气温为主导因子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3.
参考作物蒸散(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预报在农业水资源配置、区域干湿演变评估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气候预测系统(Beijing Climate Center Second-Generation Climate Prediction System,BCC_CPSv2)模式预报数据和1991-2020年淮河流域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利用分位数映射法对模式预报的气象要素进行概率订正,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ET0,并评估了订正前后BCC_CPSv2模式对淮河流域月ET0和气象要素的预报性能。结果表明:1)模式对平均气温、净辐射和相对湿度的预报值较观测值偏小,风速预报值在3-6月偏小,其他月份偏大,4个气象要素预报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1.84℃、1.70 MJ/m2d、15.79%和1.39 m/s;气象要素预报偏差导致2-6月ET0预报值较...  相似文献   

4.
赵璐    梁川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4):26-30
利用FAO-56 Penman-Monteith法计算四川省4个分区1960—2010年逐月的潜在蒸散量(ET0),采用贡献率法分析ET0近50 a来变化成因。结果表明:整个四川省、四川盆地和盆周山地日照时数和风速下降对ET0的负贡献超过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上升以及相对湿度下降对ET0的正贡献,使ET0呈下降趋势;川西北高原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上升以及相对湿度下降对ET0的正贡献超过风速和日照时数下降对ET0的负贡献,使ET0呈上升趋势;川西南山地平均、最低气温、日照时数和风速的下降对ET0的负贡献超过了最高气温上升和相对湿度下降对ET0的正贡献,使ET0呈下降趋势。四川省和四川盆地日照时数下降是ET0下降的主要原因,盆周山地和川西南山地风速下降是ET0下降的主要原因,川西北高原最低温度上升是ET0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作物系数和需水量是制定作物灌溉制度和计算区域水资源平衡的重要参数,不同气候和不同栽培条件下作物系数和需水量会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大田试验,以水量平衡法计算作物需水量、以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照作物蒸散量和作物系数。结果表明,鲁北地区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生育期内作物需水量减少101.5mm,作物系数降低17.6%,水分利用效率增加29.3%。  相似文献   

6.
基于甘肃省29个气象站点1984-2019年逐日气象资料,分析ET0时空变化规律,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通径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多种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揭示ET0与气候因子间的内在关系,并探明甘肃省ET0对各气候因子敏感性及贡献大小。结果表明:近36a甘肃省ET0整体呈现显著(α=0.05)上升趋势,并于1998年发生突变。研究期内ET0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甘南高原小,河西平原大,高值区ET0在1049.3~1260.9mm区间变化。主成分分析表明温度、湿度和辐射对ET0的影响较大,风速影响相对较小,聚类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日最高温度Tmax、相对湿度RH、风速u、降水量P、日照时数n为5个关键气候因子,Tmax是最主要因素,P作用最小。ET0对气候因子敏感性存在差异,对RH最为敏感,且Tmax、n、u起正向作用,RH起反向作用,RH、Tmax、n、u贡献率分别为3.79%、7.22%、-0.42%和3.70%。近36a甘肃省ET0呈现增大趋势是由于RH、n减少和T升高、u增大共同作用的结果,T升高是造成ET0增加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为该地区科学配置灌溉用水,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揭示气候变化条件下水文循环−蒸散发环节的响应机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多种方法探索性结合运用为ET0变化驱动因子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了在气象要素类型不完整条件下采用Penman-Monteith方法估算小麦生长季蒸散量,运用2014/2015和2015/2016年度两个小麦生长季新乡历史日天气预报数据和对应日气象实测数据,以及修正后的太阳辐射参数和调节系数,首先验证天气预报气温值的准确性,并以预报气温为基础,估算实际水汽压和太阳辐射,最后利用天气预报气温和平均风速值,以Penman-Monteith公式为基础估算参考作物蒸散量。结果表明:日天气预报温度数据可以代替气温观测数据;用天气预报中的最高和最低气温估算的水汽压和太阳辐射能满足Penman-Monteith公式的要求;用天气预报数据估算的辐射项的精度高于空气动力项的精度。总体上,用天气预报数据估算的日参考作物蒸散量中辐射项的精度高于空气动力项,用天气预报估算值总体偏低,但低估范围在7%之内,经统计分析,用天气预报估算与利用Penman-Monteith估算的日参考作物蒸散量相关性较高(R2=0.77)。因此,采用日天气预报的气象资料估算参考作物蒸散量这一方法可行,建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用辐射法估算参考作物蒸散量,这给农业灌溉预报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保证,并对指导当地农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依据2006-2007年田间试验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鲁北地区主要作物(冬小麦、夏玉米、棉花、苹果和韭菜)各生育期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利用农田水量平衡方程及土壤水分胁迫系数计算作物不同生育期实际蒸散量,计算得到相应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鲁北地区目前产量状况下冬小麦、夏玉米、棉花、苹果和韭菜全生育期的需水量分别为491.2、371.0、425.8、666.8和891.8mm,作物系数分别为1.32、1.34、0.85、0.99和1.33.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流域潜在蒸散发(ET0)时空演变规律,阐明淮河流域ET0变化的主要原因,为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干旱评估及农业用水评估和规划等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淮河流域内及其周边29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逐日实测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Mann-Kendall法研究了ET0的基本变化趋势,并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OF)分解了流域各站点组成的ET0矩阵,得到流域年和四季ET0气象场的时空分布结构,通过分析典型分布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揭示了流域ET0气象场的变化规律。[结果]流域年ET0多年均值为858.4 mm,除春季外,其他三季和年ET0均呈下降趋势。流域年ET0整体以同增同减、流域西北和东南区域反相变化两种空间分布模态为主,其中,模态一以1980年为界,有从“全流域高ET0”的空间分布形式转变为“全流域低ET0  相似文献   

10.
陕西关中地区ET0计算公式的适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明确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计算公式在陕西关中地区的适用性,该文按照FAO(1994)对Penman-Monteith公式的设定条件,采用称重式蒸渗仪测定ET0。以该实测值为标准,对具有代表性的ET0计算公式:FAO-17Modified-Penman(FAO-MP)、裴步祥修订的Modified Penman(PBX-MP)、Penman-Monteith(PM)、ASCEPenman-Monteith(ASCE-PM)公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不同ET0计算公式在该地区的适用性及计算值产生偏差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ASCE-PM计算值与实测值最接近,线性回归系数为1.03(R2=0.87),绝对误差为0.31mm;其次为PM、PBX-MP、FAO-MP。气象因子对辐射项和空气动力项的不同影响造成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其中,大气温度、日照时数及相对湿度对辐射项影响较大,风速对空气动力项影响较大。ASCE-PM公式可应用于陕西关中半湿润地区ET0计算。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上游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研究参考作物蒸散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辨析气候要素对蒸散发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验证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P-M)方法在黄河上游地区适用性的基础上,分析了10个气象站点近50a来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特征,计算了参考作物蒸散量对4种气候要素的敏感系数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FAOP-M方法在研究区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参考作物蒸散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主要集中在生长季的3-10月。高海拔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年值多呈显著增加趋势,低海拔则明显减少,且变化过程不同。气温和风速敏感系数的年内变化分别呈显著的波峰型和波谷型,日照时数的变化不明显,相对湿度的敏感性呈生长季略有增加趋势;年际变化方面,气温的敏感系数呈显著增加趋势,低海拔地区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气温、日照时数的增加和相对湿度的降低导致了高海拔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增加,高海拔地区的蒸散发主要受气温、日照时数等能量制约;低海拔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减少主要受日照时数和风速减小、相对湿度提高的影响,水分条件的限制更显著。该研究对于结合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开展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管理,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四川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参考作物蒸散量是估算作物需水量的关键因子,对指导农田灌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1961-2009年四川地区5个盆地站点和5个高原站点的逐日气候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分析了当地ET0的日值、月值、季值和年值的变化特征,并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对影响ET0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与高原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日均值、月均值呈单峰或双峰型曲线变化,有明显的季节特点,最小值出现在冬季,最大值出现在夏季。(2)盆地地区各站点的年ET0呈波动递减趋势,且下降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高原地区木里、松潘两站点的ET0呈上升趋势,其他站点呈减少的趋势。(3)四川地区的年、季参考作物蒸散量与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气压等要素关系密切,但近50a来日照时数的显著下降是导致盆地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减少的主要原因,风速的变化是导致高原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了解不同草原类型下参考作物蒸散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该文利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研究了内蒙古地区46个站点1961-201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及其辐射项和动力学项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变化特征,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近50a来内蒙古各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年平均值均介于570~1 674 mm之间,该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及其构成项的值西高东低,而且从高到低的5个草原类型依次为:荒漠、草原化荒漠、荒漠化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各区生长季内参考作物蒸散量约占全年的80%。内蒙古各站点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率在-48~50 mm/10a之间,荒漠、草原化荒漠、荒漠化草原和典型草原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均不明显,草甸草原参考作物蒸散量显著上升(P=0.001)。各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辐射项的年值和月值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除草甸草原外各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动力学项的年值和月值呈下降的趋势。风速是影响荒漠、草原化荒漠、荒漠化草原和典型草原西部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的首要因子,风速下降导致该地区蒸散呈下降的趋势;日平均温度是次要因子,但气温升高对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的作用有限,参考作物蒸散量并未随气候变暖而显著增大;相对湿度是第三因子,与参考作物蒸散量呈负相关(P=0.006);日照时数是第四因子,其值降低导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下降。典型草原东部和草甸草原地区各站点受气象因子综合影响使参考作物蒸散量呈上升的趋势。该研究探讨了内蒙古各类型草原参考作物蒸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内蒙古各类型草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松嫩平原西部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发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3,他引:13  
为了预测气候变量扰动引起的区域参考作物蒸散发的变化,该文以松嫩平原西部为研究区,运用FAO Penman-Montieh方程计算了34个站点1951~2001年的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发,并计算其对气温、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最后分析了敏感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参考作物蒸散发对相对湿度最为敏感,其次是气温,最后是风速和日照时数;5~9月,气温和日照时数的敏感系数呈单峰型分布,在7月份达到最高值,风速敏感系数呈单谷型分布,在7月份达到最低值,相对湿度敏感系数的绝对值表现为持续上升趋势;生长季气候变量敏感系数的空间差异性较大.日照时数、气温、风速等3个气候变量的敏感系数都在研究区西南部形成高值区,而相对湿度则在研究区西南部形成低值区,在研究区东北部形成高值区.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北疆地区20个气象站点1966-2012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生长季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利用线性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因子贡献率、敏感系数等方法,对该地区ET0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气象要素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疆地区生长季ET0多年平均值为939.43mm,47a间以16.30mm×10a-1的速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水汽压>风速>日照时数。水汽压升高、风速减小、日照时数减少对ET0的减小作用超过温度上升对ET0的增大作用,是导致近47a北疆地区ET0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西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为了深入认识参考作物蒸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该文基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研究了西北地区126个站点1961-2009年的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及其辐射项、动力项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影响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9年来,西北地区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显著下降,其变化趋势通过了95%的显...  相似文献   

17.
利用淮河流域171个站点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该区近40a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并对ET0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年ET0为898mm,近40a总体以17.5mm/10a的速率减小(P〈0.05);空间分布显示西北部大部站点ET0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仅东南部个别站点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各气象因子对ET0变化的贡献表现为两方面,即ET0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和气象因子的多年相对变化率,在4个主要因子中(平均温度、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风速),ET0对相对湿度的变化最敏感(敏感系数最大),而风速的多年平均变化率最大。从各因子的贡献率看,对ET0贡献最大的是风速,平均温度的贡献最小,4个因子对ET0变化的总贡献率为-4.96%,总贡献率为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ET0呈下降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湛江地区适宜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模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用湛江市日平均、旬平均、月平均气象资料,以6种方法计算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并以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结果为标准,评价其他方法在湛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Hargreaves-Samani方法的年平均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与FAO56 Penman-Monteith没有显著差异;月平均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除个别月份外,其他5种方法与FAO56 Penman-Monteith方法都有显著差异;不同方法计算结果与FAO56 Penman-Monteith法的均方偏差不同的时间尺度表现不同,日值计算,1948 Penman方法最小,Irmark-Allen次之;旬值计算,1948 Penman方法最小,Hargreaves-Samani、Irmark-Allen次之;月值计算Hargreaves-Samani最小,1948 Penman次之.1948 Penman、FAO24 Penman与FAO56 Penman-Monteith法的相关系数较大,Priestley-Taylor、Irmark-Allen次之,Hargreaves-Samani法的较小.  相似文献   

19.
黄土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多种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参考作物蒸散量的计算公式大多存在地域性限制,分析其应用情况能够反映这些公式在中国部分地区的应用前景.该文根据1996~2000年陕西省榆林、延安与西安三站的逐日气象资料,以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为标准, 对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的10种方法进行比较.线性回归,平方根误差与平均偏差方法检验的结果显示:Penman系列方法之间关系密切,Kimberly PM-72方法最好.不同方法之间在夏季的差异较大,春秋季较小.在需要数据较少的方法中Privstley-Taylor方法接近penman-Monteith方法.FAO-Rad、FAO-BC、Hargreaves与Makkink4种方法与其差异明显,而且存在地域差异.在本区应用这些方法时需要对其参数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当地的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