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联合发文部署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全国现有坡耕地23.93万km2,年均土壤侵蚀量占到全国总侵蚀量的近1/3。因地制宜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山丘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退耕还林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很严重 ,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坡耕地是该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类 ,对不宜耕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分析了该流域目前退耕还林(草 )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就科学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还牧与保障食物安全的协调发展问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坡耕地水土流失是现代土壤侵蚀最突出的问题 ,人口增长是坡耕地扩展的主要原因。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与大江大河的治理紧密相联系 ,又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食物安全的关键。应大力推进坡改梯基本农田建设 ,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在粮食生产一定程度上还必须依靠坡耕地的情况下 ,推行坡耕地水土保持耕作法 ,发展农林 (果 )、农牧复合式水土保持型坡地生态农业是解决粮食生产与退耕还林还草矛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于RS和GIS的岷江流域退耕还林还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大力开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岷江属于长江上游重要的支流之一 ,其水保工作将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直接产生影响。退耕还林还草的科学问题在于水土保持 ,利用 RS和GIS数据以及通用水土流失模型对岷江上游进行侵蚀强度分级和填图、坡耕地的提取 ,最后统计分析坡耕地和侵蚀强度间的关系 ,确定区域内退耕还林还草的标准 ,并且对退耕还林还草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水土流失量进行了初步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坡耕地的水土保持和持续耕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土流失是环境日益恶化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而坡耕地则是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长江等河流的泥沙6 0 %~ 70 %源于坡耕地 ,如何有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 ,是有效实施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为防治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坡改梯得到了大力推广和政府的支持 ,但其局限性也限制了坡改梯在陡坡耕地、沙质土壤等条件下的有效应用。另外一个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是退耕还林 ,但日益加剧的人地矛盾使得这一措施的实施困难重重。因此 ,我们必须寻找既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 ,又能实现坡耕地持续耕作的技术措施 ,而等高固氮植物篱技…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最脆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对长江中下游危害日益加剧。坡耕地是该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类,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进行坡耕地处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要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建议从加快生态经济型防护林(草)体系建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推广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抓好农村能源替代工程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增强法制意识等5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滇东北山区水土流失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军  陈川 《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99-101
滇东北山区是云南省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的特困山区之一。这里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繁,严重的水土流失,构成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危害日益加剧。数量众多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体,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和进行坡耕地治理是当务之急。在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该把滇东北山区水土流失防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议从加快生态经济型防护林(草)体系建设,实施必要的生态移民,积极进行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强化法制意识、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和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5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15°以上坡耕地利用与退耕还林技术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陕西省在对 15°— 2 5°和 2 5°以上坡耕地利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设施差 ,水土流失严重 ;(2 )地种植粗放 ,生产稳定性差 ;(3)人多地少 ,退耕缓慢 ;(4)种植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分析了其退耕还林的可行性。提出了陕西省 15°— 2 5°和 2 5°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估退耕还林工程对流域水土流失的控制效应,选择三峡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茶园、柑橘园、板栗林),以坡耕地为对照,观测和分析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物理性质及径流泥沙输出情况,结果表明:茶园、板栗林、柑橘园与坡耕地比较,年径流输出量平均减少了17.92%,大小关系为板栗林(110.71 m~3/hm~2)柑橘园(164.16 m3/hm~2)茶园(171.74 m3/hm~2)坡耕地(181.38 m3/hm~2),板栗林径流量显著小于其他三种模式;年泥沙输出量大小关系同样为板栗林(141.92 kg/hm~2)柑橘园(343.78 kg/hm~2)茶园(394.79 kg/hm~2)坡耕地(1 210.77 kg/hm~2),退耕模式相对于坡耕地泥沙输出量显著减少,平均减少了75.76%;退耕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很大改善,退耕还林模式土壤容重降低,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增加,有利于水土保持功能的发挥。说明退耕还林后新形成的林地和园地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土效益,对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控制和土壤改良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根据长江上游各省水土流失遥感分析资料、国土资源数据、农业区划和有关的水土流失研究成果,综合分析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现状与特征,指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49.63km^2,年平均土壤侵蚀量21.79亿t/a,大部分地区属中、强度侵蚀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4390t/km^2.a。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和坡耕地垦殖是造成水土流失加大的主要因素。防治对策应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核心,以坡耕地合理利用和保水保土措施为重点。切实加强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