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关于辽东山区水保生态修复中生态移民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控制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发挥生态的自我繁衍和修复能力,可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移民是生态脆弱区长远得到保护的需要、治本之策,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生态移民实施的模式主要有区域性农村居民点整体迁移,实现无人区管制的模式、缩并零散村屯,建设中心村的生态移民模式。移民搬迁政策性极强,不可避免会出现移民安置、耕地占用及恢复发展等问题。地方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确保生态移民的顺利进行。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及其相关政策是确保生态移民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彭阳县生态修复项目区2002年被列入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生态修复试点项目,经过3年实施,项目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项目区总的林草覆盖度由初期的0.4提高到0.57,山变绿了,动植物群落得到良性发展,生态修复既有效保护了天然植被又促进了畜牧业发展,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宁夏西海固地区积极扎实、富有成效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既有效推进了迁出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又有效治理和开发利用了黄河河套平原自流灌区周边沙荒地资源,实现了沙退人进,同时极大地改善了山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移民群众的脱贫致富空间,较好地实现了移民"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致富"的战略目标,为西部贫困地区实现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生态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多赢目标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介绍了该区做好生态移民工作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值得重视和推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利部实施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取得了"多、快、好、省"的效果,即:林草植被增多、农民收入途径增多,植被恢复速度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快,水土流失控制好、产业结构调整好、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好,省钱、省时、省工。建议在大范围内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完善配套措施,正确把握生态修复着眼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辽东山区生态修复试点工作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东山区2003年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据调查,项目区林草植被迅速恢复,植被盖度达到85%以上。水土流失明显减弱,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推广替代能源技术,促进农村生态建设。舍饲圈养取代传统散养,促进草畜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得以调整,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村容面貌整洁,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增强。针对生态修复资金短缺,建议国家加大投放资金力度,地方政府积极配合,采取整合资金,捆绑使用。针对管理,提出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封与禁,制定规划时,必须在全面了解封禁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植被状况基础上,明确要封禁的类型、方式、年限、措施、范围等,这样才能确保封禁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江苏赣榆丘陵山区生态修复区修复效果的总结分析,为赣榆县及周边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根据。结果表明:经过3年的生态修复,项目区内植物种群逐步增加,植被覆盖率逐年提高,从修复前的43.5%提高到96.1%。植物群落呈现多样性、稳定性,植被群落向良性循环发展,人工幼林长势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量由2758t/km2减少到1369t/km2,减沙效益为50.4%。本项目仅进行3年的监测工作,对今后人工补植林成林后,该区的林草变化情况、植被群落的演替趋势、动物及土壤结构的变化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监测,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潜力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分析了黄土高原实施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从生态脆弱性、植被生产潜力、气候资源潜力、粮食农产品自给潜力等方面探讨了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潜力 ,进而提出了实施生态修复的对策 :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和侵害 ,充分利用生态自我恢复能力 ,提高植被覆盖度 ,同时加强相应的配套措施 ,植被恢复才能稳定长久。注重自然修复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人工促进生态修复 ,缩短修复周期。充分考虑黄土高原社会经济环境的区域差异性、多样性 ,根据各类型水土流失及生态退化区的具体特点 ,因地制宜地确定修复措施。水土保持科研院所应加强生态修复的基础研究工作 ,为大面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是制定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和措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黄河源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发展规律,进一步摸清黄河源区生态修复工程各项措施的防护情况和生态治理效益,对生态修复区域进行了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在源区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可以有效地提高植被覆盖度和生物生长量,不仅使生态建设成果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而且能有效减缓草场沙化和退化速度,随着植被的恢复,生态修复区土壤侵蚀程度明显减弱,水源涵养功能及土壤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项目区生态趋向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金强河采金废弃区生态修复效果,研究了不同修复模式对植被数量、多样性、保存率、盖度和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修复3年后,回填整地+覆土+种草+种树+封育修复模式的植被数量、多样性、保存率、盖度及0~2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最高或最多,且林草间作的互作效应明显,修复后的样地内没有形成雨水径流痕迹,地表疏松程度表现为坚硬,修复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0.
“十五”期间,黄委会、水利部先后在黄河流域7省(区)37个县(旗、区)开展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和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内植被状况明显改善,水土流失明显减弱。在试点工程的带动下,以封禁为主的生态修复在黄土高原地区迅速发展,目前黄河上中游7省(区)已有54个地(市)的294个县(旗、区)开展了以封禁为主的生态修复,实施封禁保护面积近30万km2。介绍了具体的工作成效和经验。  相似文献   

11.
宁夏地区中南部干旱区域林草植被生态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地区中南部干旱区域气象资料、植被分布、水资源状况等为依据,估算了现有林、草地生长季的最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并对降雨消耗性及径流消耗性林草地生态需水量进行了降水资源平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位于南部山区、年均降雨量在350~550mm之间的隆德和泾原县降雨消耗性林、草地最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均能依靠降水得以满足,林草植被生长状况良好。(2)位于南部山区、年均降雨量在350mm左右的彭阳县和原州区,降雨能够满足林、草地最小生态需水量的需求,而适宜生态需水量不能得到满足。因此,该区域要合理考虑林草地种植结构。(3)年均降雨量在175~280mm,位于中部干旱带的海原、盐池和同心县以及南部山区的西吉县降雨消耗性林、草地最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均不能得到满足。该区域不宜于大面积发展林草业。  相似文献   

12.
右玉县地处长城沿线,属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严重。2001年,被列为黄河上中游12个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之一。项目区总面积70km^2,经过三年的实施,自然植被明显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自我修复效果显著。实践证明,在人少地多地区,生态修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是多快好省实现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 ,吉林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缺乏统筹协调、全面规划和优势植物品种 ,植被恢复结构和治理措施单一 ,生态功能较差。其对策是 ,东南部长白山区以封禁治理为主 ,中东部低山丘陵区以坡耕地和疏林地改造为主 ,对西部平原风沙区 ,在加强综合治理的同时 ,实施全封、半封和轮封 ,改良“三化”草场 ,实施生态移民 ,搞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 ,制定封禁治理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4.
以建昌沟小流域为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取林草覆盖度、土地利用覆盖优势度指数、林地质量、基本农田实现率、农业产投比、人均粮食、人均收入、人均第三产业产值、系统抗逆力、土壤侵蚀率、土壤侵蚀模数、对农业依赖程度等反映小流域植被修复后生态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了辽西水土流失区小流域植被修复后生态健康状况。研究表明,该小流域经过10余年的生态建设,历经起始阶段、恢复阶段后进入稳定健康阶段,其健康指数由1997年的0.207增加到2007年的0.723。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效应是反映生态移民生态效应的重要指标之一,生态移民水土保持效应的价值评估是关系到生态移民的功能有效性、农户补偿力度与政府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国内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不足的现状,以山西省吉县4个乡镇7个行政村为研究案例区,采用"3S"方法、费用-效益分析、问卷调研及深度访谈、土样室内分析等方法,对生态移民迁出村的水土保持效应进行了价值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吉县研究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带来了较为显著的水土保持效应,这种效应主要源于土壤肥力损失的减少,同时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陕西生态移民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陕西奔小康 ,难点在农村 ,农村奔小康 ,关键在山区。实施生态移民可以有效地促进植被恢复 ,加速生态环境的改善 ,是整体走向富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但领导不力、观念陈旧、思想狭隘、投入不足 ,严重制约了生态移民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 ,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加大投入、搞好培训、提高素质 ,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石漠化的生态治理技术与治理模式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石漠化是制约中国西南岩溶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生态环境问题。总结石漠化生态治理现状和特点,旨在为制定更为合理的石漠化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系统总结了中国石漠化治理历程和发展阶段,以及目前中国石漠化治理的单项生态技术和综合治理模式。[结果]中国石漠化治理技术有工程技术7类26种,生物技术4类15种,耕作技术3类14种和其他技术,包括林草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畜牧业模式、水土保持模式、生态移民模式、生态旅游模式、综合治理模式和其他治理模式等8类生态治理模式。[结论]生态技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治理目标影响,其适宜性因时而变。当前中国的石漠化治理应从减小人口压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中阳县生态修复区植被恢复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阳县生态修复区的植被恢复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封禁措施对生态修复区植被恢复的效果。采用物种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对修复区的主要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4年封禁治理的生态修复项目区,林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而对照区则以一年生草本为主;生态修复区样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比对照区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形成明显乔、灌、草结构的群落应该是该地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后的主要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态修复策略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实施植被生态修复的经验和黄土高原生态安全考察成果,论述植被生态修复的特点和功能,提出植被生态修复的核心内涵是将人为促进群落演替的人力与天然群落演替的自然力结合起来,实现区域生态系统整体恢复与局部快速恢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黄土高原植被生态修复的目标是:区域内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平均增加10%-15%;地带性植被的代表种盖度在群落中占到20%-25%;植被总覆盖度75%-85%;水土流失强度有显著性减少。目前植被生态修复的关键问题是有关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措施积累不足,方法简单,效益不高。未来应采取正确生态修复思路,尽快解决生态修复中关键技术理论;科学规划,在典型地区黄龙森林区和安塞森林草原区建立示范点,实施综合的植被生态修复措施,建立法律保障体系,为黄土高原植被生态修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推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青海省湟中县大南川流域、上新庄流域开展了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青海省水保局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湟中县水保部门对生态修复试点工作边实施、边探讨、边总结,以"制定封禁管护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切实保护植被"为中心,辅以建围栏、设封禁标志牌、补植补种等人工措施,加快植被自我修复;与农、林、牧等部门密切合作,在生态修复试点区配套实施退耕还林(草)、推广太阳灶和沼气池、建设良种奶牛繁育基地等能源、农牧业发展项目,解决了试点区群众取火、养畜、增收等问题。总结了湟中县生态修复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