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MRI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及超声(US)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乳腺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均行DCE-MRI及US检查。按照美国放射学会推荐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进行分类,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 105例患者共检出125个病灶,病理诊断良性病变52例(41.6%),恶性病灶73例(58.4%)。以BI-RADS分级4类以上为检查阳性,4类以下为阴性,DCE-MRI对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高于US(94.4%vs 76.7%,P=0.043);DCE-MRI对良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与U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7%vs 88.5%,P=0.578);DCE-MRI、US及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0.849和0.938(P0.001),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单项检查(97.3%vs 90.4%vs 76.7%和72.3%vs 69.3%vs 84.5%,P0.05)。结论 MRI动态增强成像及超声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中准确率均较高,二者联合应用优于单一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阴道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病例1308例,将阴道镜检查结果与镜下定位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阴道镜对宫颈炎症、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8%(1125/1150)、94.9%(93/98)和100.0%(60/60)。结论:阴道镜检查对早期发现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亚临床人乳头状病毒感染(SP I)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联合碘油CT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提高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方法:对疑似肝癌复发患者30例行超声、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碘油CT检查,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评价不同诊断方法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检出微小肝癌病灶72枚,超声病灶检出率为62.50%,DWI为68.06%,DSA联合碘油CT为97.22%,DSA联合碘油CT对病灶的检出率高于超声及D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对微小肝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1.11%、50.00%,DWI为66.67%、50.00%,DSA联合碘油CT为97.22%、100.00%,DSA联合碘油CT诊断微小肝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结论:与超声及DWI相比,肝动脉DSA联合碘油CT对微小肝癌的诊断敏感性最高,对提高微小肝癌检出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临床触诊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性。方法:应用双盲法对53例(55侧)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前触诊、超声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5侧中,病理证实41侧有淋巴结转移,临床触诊和超声检出侧分别为35侧和39侧,触诊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8.3%、50.0%、63.6%,超声则分别为87.8%、78.6%、85.5%,两组间的灵敏度及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特异度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腋窝淋巴结的灵敏度及诊断符合率均高于触诊,可作为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钙化在CT诊断和鉴别甲状腺结节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甲状腺结节病例,全部经螺旋CT检查并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良性病变72例,恶性病变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40例甲状腺结节中共检出钙化66例(47.1%),而甲状腺恶性病变中钙化的检出率较甲状腺良性病变的高(61.8%vs 33.3%,P<0.01)。检出钙化的66例甲状腺病变中,微小钙化的检出率为45.5%,而甲状腺恶性病变中微小钙化的检出率较甲状腺良性病变的高(54.8%vs 29.2%,P<0.05)。检出钙化的66例甲状腺病变中,<45岁的有25例,≥45岁的有41例,其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患者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CT检查显示钙化提示甲状腺恶性病变,而有微小钙化或为年龄<45岁则高度提示甲状腺恶性病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3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将12导联DCG检测缺血性ST段改变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导联DCG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84.3%,特异度为81.0%,预测准确度为83.8%;诊断冠脉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符合率分别为73.5%、91.9%和93.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DCG对冠心病的诊断符合率也相应增高(P<0.01)。136例中,99例有缺血型ST-T改变,检出率为72.8%,其中有症状37例(占37.4%),无症状62例(占62.6%)。心肌缺血于6:00~12:00的发生率最高(176/310,占56.8%),22:00~6:00发生最小(50/310,占16.1%),两个时间段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2导联DCG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的敏感性较高,能较好反映心肌缺血部位对应冠脉病变,是有价值的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无创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眼科B超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cine angiography,FFA)在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治的29例(31眼)疑似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眼科B超、FFA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一致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中,眼科B超检查和病理诊断一致性高于FFA检查(P0.05);在脉络黑色素瘤诊断中,眼科B超的检查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45%、33.33%;FFA的检查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85.00%、20.00%;两者联合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一致性最高,检查敏感性、特异性达到100%、88.89%。结论: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断中,应联合眼科B超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具有理想的敏感性、特异性,比单一应用更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少见部位结核病的影像学诊断的经验与教训。方法:对10例发生在少见部位结核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及临床追踪。结果:10例少见部位结核病的患者中,均缺乏传统结核病的影像学特征,单靠影像学检查未能确诊,需作新的结核菌素(PPD)试验、痰菌检查及抗痨治疗后方可确诊。结论:少见部位的结核病缺乏特异性的影像学特征,单靠影像学检查诊断疾病容易被误诊,需结合其他诊断手段加以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高频彩超、CT检查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91例甲状腺癌患者的高频彩超和CT的影像学诊断资料,并对照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高频彩超诊断出病灶直径≤1.0 cm的甲状腺微小癌84例,诊断符合率为77.4%(65/84),而CT的诊断符合率为33.3%(2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频彩超诊断出病灶直径〉1.0 cm的甲状腺癌165例,诊断符合率为79.71%(165/207),而CT的诊断符合率为84.5%(175/2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彩超是诊断甲状腺微小癌较有效的检查方法,而对病灶〉1.0 cm的甲状腺癌的检查高频彩超和CT均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要点.方法病人均行X线平片,CT,MRI检查.累及股骨下段、胫骨上段、胫骨下段、股骨颈,胫骨粗隆.结果早期骨梗死X线平片无明显异常,中期CT表现为髓腔不均匀钙化,晚期MRI表现为典型的地图样表现.结论MRI检查是诊断早期骨梗死最为有效的方法,X线平片对中晚期病变有帮助,CT较平片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阴道B超和宫腔镜检查对宫腔内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50例子宫腔内病变患者行阴道B超检查、诊断性宫腔镜检查,在宫腔内定位摘取病变组织或诊断性刮取内膜。结果宫腔镜的诊断符合率为85.3%(128/150),阴道B超的符合率为54.0%(81/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阴道B超是筛选子宫腔内病变的方便、简捷、有效与经济的方法。宫腔镜检查能直视宫腔内病变,定位取材,诊断准确率高,宫腔镜检查结合定位病变活组织检查是诊断子宫腔内病变可靠和理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胆总管轻度扩张患者进行脂餐试验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胆总管轻度扩张(内径6~10mm)的病例行脂餐试验。结果:30例中非梗阻性生理扩张12例(其中胆囊切除术后代偿性扩张8例.老年性扩张4例),轻度或部份梗阻的病理性扩张18例(其中胆总管下段小结石10例,胆总管下段小肿物及壶腹部肿物5例,炎症性狭窄2例,胆道蛔虫1例)。结论:胆总管轻度扩张患者进行脂餐试验有利于生理性或病理性胆管扩张的鉴别,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且脂餐后胆管的显示段往往增宽、延长、可以提高病因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及其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SAR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患病后一系列胸片进行分析。结果:2例SARS患者均以发热为首发表现.其体征较轻.与影像学改变不符。X线表现:(1)病交分布:单肺叶1例;双下叶1例,最后累及双肺各个肺叶。(2)病灶形态:病变形态多样,肺纹理改变、斑片状及片状2例.右肺门影模糊、大片状、弥漫性磨玻璃样病变1例。结论:胸部X检查是诊断SARS的首先方法,其预后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影像的动态改变对指导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和PTC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梗阻性黄疸的螺旋CT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表现,了解它们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40例,其中作CT扫描35例(CT组),PTC检查20例(PTC组),同时行CT及PTC检查15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或)PTC检查资料。结果CT组特点:胆总管结石25例,表现为胆总管内高密度影;胆管癌7例,表现肝门区软组织肿块或胆总管下段突然中断伴胆管扩张;胰腺癌3例,表现为胰头部软组织肿块,伴以上胆管扩张。PTC组特点:胆总管结石13例,表现胆总管内充盈缺损影;胆管癌5例,表现胆总管突然狭窄。胰腺癌2例,表现为胆总管中下段受压变窄或完全中断。结论螺旋CT、PTC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肺动脉栓塞的CT与MRI征象的分析和比较,探讨肺动脉栓塞的CTPA与MRPA的特征性表现,提高肺栓塞的CTPA与MRPA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临床和DSA证实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和MR肺动脉造影(MRPA),请两位以上的有经验的医生,将CTPA及MRPA的征象进行归类、统计学分析.结果: 24例患者CTPA检出病变(血栓)23例占95.83%,累及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有46处.MRPA检出病变21例占87.5%,累及肺动脉及其分支37处.结论: 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CTPA较MRPA敏感,可作为肺动脉栓塞的无创伤性影像学检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低场磁共振STIR序列对膝、踝关节外伤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对23例有膝关节及踝关节急性外伤史、X线检查阴性患者的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中MRI检查中共检出阳性病灶31处,其中T1WI显示19处(61.3%);T2WI显示18处(58.1%);STIR显示29处(93.5%)。结论低场磁共振STIR序列能清楚地显示关节骨挫伤及韧带损伤的病变特点及严重程度,是低场磁共振检查关节外伤病变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超声 Sono CT技术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 Sono CT技术和普通超声成像对 8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ono CT在显示病灶边界、病灶基底部、检出小病灶等方面优于普通超声 (P<0 .0 1 )。结论 :Sono CT技术有助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定性诊断 ,可作为胆囊疾病检查筛选或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钙化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分析96例乳腺钼靶X线片钙化的特征。根据钙化的形态及分布作出诊断,并与临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96例乳腺钙化病变中良性病变76例,恶性病变20例,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钼靶X线诊断正确率90%。结论:钙化灶的形态、分布特征与乳腺病变性质密切相关,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四联超声检查技术对子宫内膜早期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因阴道不规则出血就诊并行超声检查的2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行四联超声(腹部二、三维,阴道二、三维,高精细血流成像,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检查;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将检查结果与"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判定为恶性病变140例,均为子宫内膜癌;良性病变112例,其中子宫内膜增生76例,子宫内膜息肉36例。四联超声诊断恶性病变124例,误诊8例,漏诊16例,诊断灵敏度为88.6%,特异性为92.9%,Youden指数为0.815。结论四联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早期病变诊断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作为子宫内膜病变鉴别诊断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维阴道超声(3D-TVS)对育龄妇女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8例育龄妇女子宫异常出血患者进行3D-TVS检查,同时进行三维成像,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及二维经阴道超声(2D-TVS)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8例中子宫内膜息肉29例,子宫黏膜下肌瘤11例,宫内节育器(IUD)异常9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9例。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2D-TVS的诊断符合率为72.4%,3D-TVS的诊断符合率为94.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41,P<0.01)。结论3D-TVS能直接观察子宫及宫腔病灶的立体形态,能直观显示病灶与内膜、肌层的空间关系,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尤其对宫腔小型病变如黏膜下小肌瘤、内膜息肉的诊断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