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佛山市非 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等,对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蔡李佛拳)的价值特征;提出了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灵活性、地域性、差异性等特点,保护难度较大.传统的保护措施包括法律手段、培养传承人、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等,但这些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随着数字采集技术、遥感技术、存储技术、空间建模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数字化技术为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技术基础.该文针对中国数字景观技术及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根据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建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地图系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化、可视化.通过数据库和数据管理系统,构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与服务系统.在该文的实验与分析中,将数字景观技术分别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物遗产上进行应用与分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掌握龙江农业地区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基本状况,提高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实现农业区域开发与遗产保护的稳步发展,形成互利机制,丰富龙江地区的优秀文化遗产,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归纳法、综合分析法等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在龙江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湖北武陵山区地理标志产品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湖北省武陵山民族地区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了该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不足之处,并探讨今后的发展对策,并建议:申报"芭蕉侗族恩施玉露茶叶文化系统"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试点;完善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实施传统特产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文化遗产的多重保护;领街申报绿茶技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传统特产的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与繁荣传统特产相关的文化产业;加强药材传统炮制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5.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后,已经进入了后非遗时间和空间中,同时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征的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更是"文化中国"之于世界的一种民族国家认同。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我国的发展极其重要。傩仪身体语言作为我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对其保护和传承,本文为了能够让大家明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祁门傩舞为例探究后非遗身体语言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在农村,市场经济给农村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文化日益丧失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在农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实意义.在农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唤醒农民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和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制,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7.
姚玲玲  于小俸  王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75-10576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作用3个方面探讨了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意义,并以湘西风凰县为例,具体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构想,建议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民族乡村旅游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方面着手。并具体阐述了相关策略.以期增加农民收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地区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从而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8.
介绍菊花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探讨其发展对策,并提出建议。即收集与整理菊花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省级与国家级名录;建立菊花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加强菊花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的申报;鼓励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培育菊花品牌;建立各种地理标志菊花的国家质量标准;对传统菊花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的双重保护。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波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大。因此,如何行之有效地保护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愈来愈重要和迫切。结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氏麝火疗法保护的实践与经验,探讨传承与保护省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健全机制,专项投入;加强宣传,积极保护;精心整理,完善建档;培养队伍,后继有人;生产保护,持续发展;品牌优势,效益凸显。  相似文献   

1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完整,就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必须。在我们的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大局下,在全球文化加速文化碰撞与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成为我国各级文化不骂你和文化工作这的重要职责。本文就吉林市满族博物馆的职能、特点,以及对国家级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和问题加以阐述,说明非遗活态保护传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未来十年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重庆武陵山片区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对策,是改变武陵山片区贫穷面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建议:①加强申报传统名优特产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②尽快建立各种国家地理标志特产的国家质量标准;③鼓励使用各种地理标志专用标志;④加强传统特产的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⑤实施传统特产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文化遗产的多重保护;⑥发展与繁荣传统特产相关的文化产业;⑦加强地理标志特产的农村扶贫开发。完成这7个方面的改进工作,重庆武陵山片区的面貌将换新颜。  相似文献   

12.
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介绍了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探讨其发展对策,并建议该市:(1)收集与整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2)着重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领衔申报砖茶技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实现传统特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双重保护;(5)重点建设通城县麦市镇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6)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7)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保护;(8)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产业;(9)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  相似文献   

13.
胡再  熊晚珍  孙志国  王树婷  黄莉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636-10639,10642
分析了十堰市特产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即:收集与整理传统特产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与传统工农业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建立传统特产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加强传统特产资源地理标志保护的申报,建立各种地理标志特产的国家质量标准,利用地理标志整合与培育名优特产品牌,实施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保护,加强地理标志特产的产业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14.
信阳市位于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含5个国家级贫困县。该市具有丰富的特产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有2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3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介绍了信阳市特产资源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从地理标志申报、专用标志使用、品牌培育、国家质量标准、工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双重保护、旅游开发、产业扶贫开发等方面探讨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湖北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湖北有丰富的传统特产资源,现有65种地理标志产品、42件地理标志商标、24种农产品地理标志,原有2种原产地标记。该省历史悠久,是楚文化的发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现有7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介绍该省地理标志特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概况,探讨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保护发展对策,并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静  安佑志 《农学学报》2016,6(12):95-100
近年来,文化资源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无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省级正式名录和扩展名录为主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贵州省级非遗项目以省级正式名录为主,其中民俗类非遗数量最多,曲艺、传统医药和传统美术项目数量较少;(2)非遗大部分集聚分布在少数民族聚集地黔东南州,其中少数民族类的非遗数量和种类都占较大比重,由此可知该地非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本研究可为非遗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依据,促进贵州省的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六安特产资源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并从地理标志申报、国家质量标准、专用标志使用、品牌培育、工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双重保护、旅游开发、产业扶贫开发等方面探讨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方面,介绍了湖南武陵山片区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现状,并从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农业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文化产业、旅游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探讨了该区域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科尔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尔沁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分析了科尔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现状,并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图书馆的发展等3个方面论述了科尔沁地区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