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配组方式对两系亚种F1籼粳分类特性及杂种优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1个母本(7个光敏核不育材料,4个常规品种)和9个具有一定广亲和性的父本配制99个组合(按NCⅡ设计),根据“程氏指数法”和超父优势指数,竞争优势(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了杂种的籼粳分类特性和12个性状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籼/粳杂种为偏籼(66.67%)和籼(33.33%)型,粳/籼杂种为偏籼(91.67%)和偏粳(8.33%)型,籼/偏粳杂种为籼(80%)和偏籼(20%),粳/偏粳杂种为粳  相似文献   

2.
以广亲和品种轮回422,02428与籼、粳稻配组及籼粳交、粳籼交、粳粳交配组,其中配组包括轮回422×浙湖139,轮回422×金陵玉籼,轮回422×1126,宁恢3号×轮回422,02428×金陵玉籼,02428×测49,40316×测49,40316×1126,M-201×86A4,城特232×1126,余红一号×86-3587-2以及M-201×日本优,测定亲本和籼粳杂交稻杂种一代F1的生化指标,以探讨各组合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及与育性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广亲和品种与籼、粳稻配组及粳粳交F1的POD活性在开花盛期可达到分蘖盛期的水平,孕穗期后,这些组合F1的游离氨基酸均呈下降趋势;从分蘖盛期开始,各组合F1的脯氨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籼粳交、粳籼交组合F1的脯氨酸含量下降得更多;测49的生化特性与籼粳稻杂交F1相似.  相似文献   

3.
利用RFLP标记对两系杂交水稻及其亲本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及54个常规水稻品种(系),按NCⅡ设计配制杂交组合;用45个籼粳特异探针,对供试亲本材料进行RFLP分析;以籼粳特异RFLP标记及形态指数分类法分析供试亲本及杂种的籼粳分化程度,研究双亲籼粳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分类方法均可将亲本和杂种明显地分为籼与粳两群,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但也有分类结果不一致的亲本和组合,在亲本中有1.9%不一致,在杂种中有20.3%不一致。两种方法分类结果不一致的亲本为经多次籼粳交育成的品种,两种方法分类结果不一致的杂种多为籼粳交和籼粳中间型品种间杂种;强优势组合亲本之间不但在DNA水平上差异较大,而且形态差异亦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4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籼粳型品系及1个粳型广亲和品种与籼型光温敏不育系配组杂交,对籽粒充实度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偏籼型品系G2123、G2417-1和偏粳品系G3005-4-1的杂种F1籽粒充实度表现正常,而粳型品系G2615及粳型广亲和品种02428的杂种F1籽粒充实度未达正常水平。G2417-1、G3005-4-1以及G2123具有较好的籽粒充实度一般配合力,而籽粒充实度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多数源于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配组,利用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配组可以克服杂种后代的籽粒充实不良现象。籽粒充实度的遗传力较高,且以基因的加性作用效应为主,父本即籼粳型品系的基因加性作用效应大于母本即籼型光温敏不育系的基因加性作用效应。试验表明籼粳中间型品系在克服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现象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北方粳型两系杂交水稻亲本籼粳成分与杂种产量和杂种优势的关系,以北方粳型两系杂交水稻亲本及组合为材料,利用程氏指数法对亲本和杂种进行籼粳分类比较。结果表明,北方粳型两系杂交水稻亲本程氏指数为16.92,偏粳;杂种的籼粳成分与父本呈极显著正相关;父本的籼粳成分与杂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不显著,母本的籼粳成分与产量杂种优势和穗粒数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亲本籼粳成分差异与产量及产量杂种优势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父母本的籼粳成分与杂种产量杂种优势呈二次曲线关系,存在临界极值。因此,北方粳型两系杂交水稻要获得产量杂种优势,父母本的籼粳成分要适度搭配。  相似文献   

6.
从列述的三系籼型杂交水稻33个组合、粳型杂交水稻21个组合和两系籼型杂交水稻5个组合及其亲本对白叶枯病抗性反应看出,品种间杂交组合双亲的抗性是不完全显性,表现为数量性状;当亲本之一呈高抗时,即可获得中抗(籼型)至高抗(粳型)的杂交水稻组合。籼粳和籼爪亚种间杂交组合则不然,从列述的12个组合中,大部分组合的双亲杂交是抗性不亲和;一般在双亲均呈抗性时,才可获得抗病的杂交水稻组合。  相似文献   

7.
3个广亲和品种与籼粳稻的亲和力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个广亲和品种02428、CPSLO_(17)和轮回422与籼、粳稻杂种亲和力和颖尖色的遗传研究表明,其杂交后代育性的遗传变异趋势相似.具有一个广亲和品种的组合,F_1花粉育性与结实率均在70%以上,F_2平均结实率为65.1%,呈连续的单峰分布,但60~80%的分离占绝大多数,F_3结实率提高较快;两个广亲和品种的杂交后代(轮回422×02428),育性明显提高,F_2结实率低于60%的单株很少,F_3群体育性已基本正常。不含广亲和品种的籼粳F_1为半不育,F_2呈正态分布.说明利用广亲和基因可有效地提高籼粳杂种的育性,广亲和力以主效基因控制外,微效多基因也有一定作用。颖尖色在F_2出现3:1或9:7分离,即受一对显性基因或两对互补基因控制,且与高结实率连锁.在某些杂交组合中,杂种早世代颖尖色可作为选择广亲和基因的标记性状。  相似文献   

8.
部分广亲和品种亲和性表达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6个水稻产格性测验品种进行统一测交鉴定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杂种育种的影响,试验重复2 ̄3a。结果表明:多数广亲和品种的亲和性具有明显的籼粳倾向性;亚种间杂交F1的小穗育性在组合间的变异较品种间杂产组合间的变异大;亚种间杂交F1的育性比品种间杂交F1更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相对而言,密矮64S、培矮64S、02428、Dular等4个广亲和品种所配杂种F1的育性在不同组合间的变异较小,并且  相似文献   

9.
对4个不同类型的籼粳型品系与籼型常规水稻,籼型光温敏不育系杂交F1的育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籼粳型品系的亲籼性均比对照02428的高,与籼型测验种杂交产生的F1杂种表现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4个籼粳型品系与光温敏不育系杂交,F1杂种也表现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育性,表明这些籼粳型品系对光温敏不育性具有恢复能力。可以用于两系杂交水稻的育种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62个籼籼、粳粳、野栽、广亲和性品种与籼(粳)组合F1的小穗育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某一特定组合的F1育性(平均结实率)较为稳定,不同组合间的F1育性表现十分复杂。籼籼、粳粳、广亲和品种与籼(粳)杂交组合F1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63.3%、58.5 %和57. 85%,而野栽组合、籼粳组合 F1育性分别为 29. 05 %和 34. 79 %。试验中还发现 IR36/Dular、广陆矮四号/南京 11、秋光/勐宋 1号(云 7)等杂交组合表现出异常杂交亲和性。广亲和性基因对F1的杂交亲和性有明显促进作用。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作者提出了基于F1育性的K值、L值双向分布图,并对K值、L值指导下的稻种资源归类,搜集寻找及其利用等进行了分析。本文还对不同稻种遗传分化对杂交亲和性的影响,F1育性在不同稻种分类及其相关研究中的作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对6个水稻亲和性测验品种进行统一测交鉴定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杂种育性的影响。试验重复2~3a。结果表明:多数广亲和品种的亲和性具有明显的籼粳倾向性;亚种间杂交F_1的小穗育性在组合间的变异较品种间杂交组合间的变异大;亚种间杂交F_1的育性比品种间杂交F_1更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相对而言,密矮64S、培矮64S、02428、Dular等4个广亲和品种所配杂种F_1的育性在不同组合间的变异较小,并且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也较小,表明其余和性表达的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水稻粳爪交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3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1个保持系为母本,以3个粳型、4个偏粳型、1个籼型恢复系或广亲和系为父本,按NCⅡ设计配组32个F1杂种,以汕优63为对照,采用程氏指数分类法对12个亲本分类。研究了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F1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中亲优势1.09%~107.86%,平均33.46%,竞争优势-17.09%~82.70%;单株产量竞争优势-36.82%~33.58%,平均-2.38%;而结实率的竞争优势仅3个组合为正向,变幅为-23.47%~3.41%,平均为-7.44%;杂种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4个性状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都表现为粳×粳<粳×偏粳<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为上述趋势,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粳×籼<粳×偏粳;这5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都很明显。父本变量对杂种抽穗期、株高、穗长、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及产量的影响大于母本和互作变量。母本变量对千粒重的影响大于父本和互作变量的总和。光敏核不育系4008S和恢复系培矮64、广亲和系YH101具有较好的产量一般配合力,产量特殊配合力最好的是80-4B/YH101,其次是80?  相似文献   

13.
籼粳交后代的育性是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难点与关键。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衍生的后代粳型亲籼恢复系为供试材料,在考察与5个不育系配组的258个杂种结实率基础上,筛选出10个育性亲和力好的株系,分析亲本和杂种的产量性状配合力,评价育种价值。结果表明:57个恢复株系及其杂种的主要产量性状存在明显差异,57个父本及其杂种的主要产量性状的频次分布图均呈正态分布,但杂种结实率明显偏低,受非加性影响大,双亲互作起主要作用。筛选出的10个株系结实率均值变幅为73.18%~82.49%。不同亲本在产量性状间的GCA存在明显差异,R9、R47、R52和R57的GCA较好,育种价值高。亲本GCA与杂代SCA无明显相关,根据性状特性的大量筛选可以获得所需的优势组合。产量性状狭义遗传率低,性状难以稳定,须在高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14.
选用3个籼质籼核的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和1个籼稻品种,与6个粳型广亲和品种(WCVs)配成正反交组合.通过比较杂种值与中亲值离差、配合力在正反交间的差异,分析了籼粳细胞质对杂种1代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及配合力的效应.结果表明,籼、粳细胞质的差异对杂种单株产量、株高、抽穗期的杂种优势表现和配合力有明显的影响.粳型细胞质更有利于亚种间杂种产量潜力的发挥,同时延长了杂种的生育期并提高了杂种的株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准确鉴定水稻材料的籼粳属性及利用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为开展水稻超高产育种和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基础。【方法】利用19对籼粳稻特异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引物,对12个浙优系列杂交稻及其双亲的籼粳属性进行了InDel分子标记鉴定,根据被检测水稻样品在多个InDel 位点上的籼型或粳型基因频率,参考卢宝荣的方法,将供试样品分别判定为“籼稻”、“偏籼”、“中间偏籼”、“中间偏粳”、“偏粳”和“粳稻”。采用Nei的方法求算13个亲本间(1个不育系和12个恢复系)的InDel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遗传相似性聚类,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InDel条带赋值进行主成分分析, 依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向量的平均分量值作平面散点图。统计杂种F1稻谷产量、每穗总粒数、每穴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及单穗重各产量性状的对照优势,以此分析InDel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1)参试材料籼粳属性的判别:不育系浙04A被鉴定为“粳稻”,8个恢复系被判定为“籼稻”或“偏籼”,由其所配组的8个杂交组合被判定在“中间偏籼”到“偏粳”之间,证实了这8个组合为典型的籼粳交组合;另外4份恢复系被判定为“偏粳”,所配组的4个杂交组合被判定为“粳稻”。(2)参试材料的聚类分析:当GS 为0.350时,35份试验材料被分为“粳稻”和“籼稻”2个主群,GS为0.638时,粳稻主群又被划分为“粳稻/偏粳”和“中间偏粳”2个亚群。其中,粳稻/偏粳亚群包括不育系浙04A、4个粳粳交恢复系及粳粳交杂种F1、3个粳稻对照种和粳稻秀水09;中间偏粳亚群包括8个籼粳交杂种F1。籼稻主群则包括8个籼粳交组合的恢复系、3个籼稻对照种和籼杂组合汕优63。(3)InDel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在以粳粳交、籼粳交组合整体作为分析对象时,InDel遗传距离与稻谷产量、每穗总粒数、单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仅以籼粳交组合为研究对象时,InDel遗传距离仅与单穗重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供试的12个浙优系列中的8个组合被证实为典型的粳不/籼恢型籼粳交组合,这些组合的双亲间具有较远的遗传距离;InDel遗传距离在不同类型品种间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预测能力,可用于单穗重的优势预测,即随着InDel遗传距离的扩大,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单穗重的增加上。  相似文献   

16.
籼×粳、籼×爪和爪×粳的不完全双列杂交F1的平均小穗不育率分别为49.4%、36.1%、38.9%,爪哇类型表现为籼粳的中间类型。爪哇类型参与的杂交组合平均小穗不育率最低(37.9%),籼型和粳型参与的杂交组合小穗不育率相近,分别为44.9%和44.2%。亚种间杂种绝大多数农艺性状都测定有杂种优势。性状杂种优势与杂种小穗不育率的相关不显著,表明水稻亚种间杂交并非亲缘关系愈远性状杂种优势愈强,杂种优势和远缘品种间分化程度取决于相对独市的基因系统。讨论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杂种优势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法研究水稻亲缘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水稻品种的亲缘关系,合理利用水稻品种资源,选用55对微卫星标记引物对23个水稻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UPGMA构建系统树图进行聚类分析和计算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引物的扩增产物带型清晰,结果稳定;23个品种分为4种类型,其中籼型8个,粳型6个,偏籼型5个,偏粳型4个;籼型品种之间和粳型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均较近,偏籼型品种之间和偏粳型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均较远.为了提高籼稻或粳稻品种和杂交种的优势,应注意采用偏籼或偏粳材料作为亲本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以粳S、籼S、粳A、籼A四类共8个不育系作母本,以包括广亲和系和恢复系的9个材料为父本,采用8×9NCⅡ设计交配,获得72个组合杂交种,依据F_1杂种结实率,对亲本亲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中_(7001)S、_(8801)S、协青早A、_(80-4)A具有较好的亲和性或可恢复性.根据父本与四类不育系的亲和性,将其分成四类:广亲和恢复系,广亲和选择性恢复系,广亲和系,恢复系.报道了培矮64、CPSDO_(17)具有恢复BT型粳A育性的能力;讨论了它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杂交粳稻强优组合选育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三系法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利用水稻不同亚种间的杂种优势,以现有主要不育系,包括灿型野败(WA)型育系、红莲(HL)型不育系和粳型BT型不育系,分别与不同类型的灿型或粳型保持系或恢复系杂交,根据F1的育性分析籼、粳不同品种对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恢保特性。结果表明:(1)在同一核背景下,不同质不育系的可恢复性为BT型不育系>HL型不育系>WA型不痛系;(2)WA型粳型不育系的育性可恢复性明显低于相应的灿型不育系,即使这类不育系携有广亲和基因,多数野败型籼稻恢复系仍很难恢复其育性;(3)鉴于大多数籼稻品种对BT型不育系均具一定的恢复力,因而选育广亲和BT型籼型不育系很难有效进行,且常见的广亲和和品种对BT型粳型不育系一般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能力,因此选育广亲和的BT型雄性不育系在实际上存在较大困难;(4)基于上述原因,为有效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以广亲和品种与现有恢复系杂交,在选育高配合力广亲和恢复系的基础上再与不育系杂交,较易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目前种植的糯高粱品种,单位面积产量较低,不能满足酿酒业的需要。为了促进高粱生产的发展,开展粳糯品种间杂交,分析 F_1代穗粒重与一些性状间的关系,了解性状的相关和遗传,为选育高产粳糯型杂交组合或糯性新品种提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按高粱籽粒淀粉结构不同分为粳、糯两组亲本。以5个粳性品种做母本,有晋粱5号、623B、牛心子、拖翻山和矮人籽(四川)。6个糯性品种做父本,有青壳洋高粱、牛尾砣、七匹叶、大红袍、湘九和水红高粱。1989年用温汤去雄,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成5×6=30个杂交组合。1990年将其中20个(4×5)杂交组合和亲本在本所实验场种植。随机区组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