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细胞膜脂脂肪酸成分分析法筛选抗寒巨桉种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了选育抗寒性好的巨桉品种,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巨桉12个种源的80个家系样品的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和成分,采用KOH-CH3OH-BF3酯化、硅胶脱色和程序升温的方法,将细胞膜中的主要脂肪酸-棕榈酸(16:0)、棕榈油酸(16:1),硬脂酸(18:0)、油酸(18:1)、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完全分离,运用归一化方法得出了上述各种脂肪酸含量,通过对IUFA分析、筛选出了抗寒性好的18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高、低芥酸油菜品种籽粒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累积模式及相关性,以甘蓝型油菜低芥酸品种绵油88和特高芥酸品种绵油309为材料,调查了油菜在开花后10 d、15 d、20 d、25 d、30 d、40 d、45 d和50 d的油菜籽粒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高、低芥酸油菜品种在脂肪酸累计过程中,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累积模式基本一致,油酸、花生烯酸、芥酸的累积方式上差异较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棕榈酸含量与油酸、花生烯酸、芥酸含量呈负相关,与亚麻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高芥酸品种中,油酸含量与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相关性较低;在低芥酸品种中,油酸含量与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的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芥菜型低芥酸油菜品种新油4号、5号的单株含油率进行连续定向选择,提高了品种含油率;对其脂肪酸组分之间以及与含油率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初步得出,亚油酸含量与油酸、亚麻酸含量、含油率呈负相关,油酸含量与含油率成正相关,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的遗传与母本有密切关系。由此提出了几种优化脂肪酸组分的方案,以期为芥菜型油菜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巨桉12个种源80个自由授粉家系的细胞膜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结果表明:巨桉茎叶中膜脂肪酸的组成主要是棕榈酸(16:0)、棕榈油酸(16:1)、油酸(18:1)、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能较好地反映巨桉家系抗寒性的相对强弱,生长性状和IUFA值在种源和家系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IUFA值与纬度相关性显著,与其它因素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5.
用-0.3MPa和-1.1MPaPEG6000对海岛棉军海3号的幼苗根系进行水分胁迫实验,结果棉花根质膜(PM)蛋白质含量随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不同胁强条件下,蛋白质组分变化较大。复水后新产生的多肽部分消失,但仍有新肽保留,表明有“旱激蛋白”产生。PM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16:0)、硬脂酸(18:0)、亚油酸(18:2)和亚麻酸(8:3)组成,-0.3MPa和-1.1PMa根际胁迫,棉花根质膜(PM)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指数(IUFA)降低。  相似文献   

6.
耐热性不同的2个大白菜品种经38℃高温胁迫后O2^-含量明显增加,但耐热的亚蔬1号增幅远小于不耐热的“106”品种。高温胁迫使亚蔬1号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P)活性提高,“106”品种除CAT活性稍有提高外,SOD和ASP活性均下降。2个品种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不明显,但亚蔬1号仍稍高于“106”品种;抗坏血酸(AsA)含量均减少,亚  相似文献   

7.
耐热性不同的2个大白菜品种经38℃高温胁迫后O-2含量明显增加,但耐热的亚蔬1号增幅远小于不耐热的“106”品种.高温胁迫使亚蔬1号的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P)活性提高,“106”品种除CAT活性稍有提高外,SOD和ASP活性均下降.2个品种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不明显,但亚蔬1号仍稍高于“106”品种;抗坏血酸(AsA)含量均减少,亚蔬1号降幅小于“106”品种.结果显示,在高温胁迫下,亚蔬1号较“106”品种具有较高的酶性和非酶性活性氧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白菜型春油菜的主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白菜型油菜属春油菜类型,全省均有种植,生育期因品种不同变化范围在91天-109天,千粒重平均2.9g,具天然黄籽,耐低温,耐瘠等优点,种子含油量平均40.02%;脂肪酸组成平均含量:棕榈酸3.11%,油酸19.53%,亚油酸18.55%,亚麻酸10.40%,茶生烯酸11.29%,芥酸36.96%,我省品种具高油酸,高亚油酸,低芥酸的特点,硫代葡萄糖甙平均含量94.84μmol/g。  相似文献   

9.
不同茶树品种脂肪酸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不同茶树品种脂肪酸和糖苷类物质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茶叶中含有月桂酸、豆蔻酸、棕榈酸、亚油酸及亚麻酸5种脂肪酸,组成特点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亚麻酸含量最高,且不同品种其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茶叶中主要存在以苯甲醇、苯乙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Ⅰ,Ⅱ,Ⅲ)、水杨酸甲酯、香叶醇等为配基的糖苷类香气前体,组成特点以萜烯醇类为主,且不同茶树品种其糖苷类香气前体配体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溶剂系统的选择,建立了用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稻叶中MGDG和DGDG的方法.该方法也适用于其它植物叶中半乳糖脂的分离纯化.硅胶柱层析在除去大量色素和中性脂方面效率较高,反相HPLC适于制备少量的标准MGDG和DGDG纯品.通过专一性脂肪酶水解和碱水解,并经HPLC分析,水稻MGDG和DGDG中α-亚麻酸(183脂肪酸)的含量占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96%以上,不含有163脂肪酸,由此可以确定水稻属于183植物.在MGDG的甘油部分C-1位上总是连接α-亚麻酸,而C-2位上除大部分连接α-亚麻酸外,还连接有少量的182,181和161脂肪酸;在DGDG的C-1和C-2位除大部分连接183脂肪酸外,都还连接有少量其它脂肪酸  相似文献   

11.
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对无芥酸甘蓝型油菜品种lisadra(B.napusL.cv.)和高亚油酸、低亚麻酸芥菜型油菜JN63(B.juncea)杂交产生的F4代各株系进行了脂肪酸组分分析。并选出其中5个优良的株系,采用半粒法对各种系单株的脂肪酸组分进行了分析,在这些单株中发现一个高油酸、无亚麻酸、无芥酸的特殊材料464-5-1-5,以及一系列的高油酸、高亚油酸、低亚麻酸、无芥酸含量的材料,为油菜的品质育种提供了很好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十八碳烯酸的进一步改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低(无)芥酸油菜中不同十八碳烯酸含量的进一步调整是油菜脂肪酸组成改良的第二步目标,本研究通过向普通无芥酸油菜导入低亚麻酸基因,探讨了这一改良的可能性,遗传分析表明,油酸,亚麻酸的遗传受1组主效基因控制;亚油酸的遗传受2-3组主效基因控制。相关分析指出,3种十八碳烯酸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连续4代对亚麻酸含量进行负向选择,获得了亚麻酸含量为4%左右,油酸含量高达70%或亚油酸含量高于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大豆品种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给大豆的种质资源评价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近30年来河北省审定的41个大豆品种的脂肪酸组分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和品种之间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中的脂肪酸含量高低顺序为:亚油酸,油酸,软脂酸,亚麻酸,硬脂酸。亚油酸含量最高的是‘开育9号’,为56.89%;亚麻酸含量最高的是‘冀承豆3号’,为9.06%;不同大豆品种各脂肪酸含量均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油酸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1.2%,最小的是硬脂酸,变异系数为4.64%,通过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亚油酸含量与亚麻酸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试验选用4周龄来航鸡雄雏研究饲糖中添加不同饱和度和双键位置的脂肪酸的油脂对生长鸡组织脂质成分含量及其脂肪酸的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饲料中添加6%富含软脂酸(16:0)和油酸(18.0m-9)的棕榈油(1组)比较,添加6%的富含亚油酸(19:2n-6)的红花油(2组)、6%的富含α-亚麻酸(18:3n-3)的亚麻油(3组)、3%的红花油+3%的亚麻油(4组)以及3%的亚麻油+3%的富含二十碳五烯酸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CO2萃取南烛叶有效成分的色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超临界CO2对南烛叶冻干粉进行萃取,并对萃取物进行气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南烛叶中含有C016(棕榈酸)、C018(硬脂酸)、C118(油酸)、C218(亚油酸)、C318(α-亚麻酸)和C020(花生酸)等6种脂肪酸,其中C318(α-亚麻酸)含量最高,达36.4%;南烛叶还含有槲皮素和其它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在萃取物中占3.52%,黄酮总量占11.64%。  相似文献   

16.
大豆脂肪酸5种组分中亚麻酸含量是影响大豆品质主要因素之一,与其他4种脂肪酸比例直接影响大豆油脂品质特性及贮运加工,大豆油具有适宜亚油酸与亚麻酸比例。文章通过高效气相色谱法对品种‘合丰25’(高亚麻酸含量品种,5.94%)与加拿大稳定品系‘L-5’(低亚麻酸含量品种,2.75%)及其组配重组自交系群体中选取高/低亚麻酸品系各2份,盆栽试验分析脂肪酸组分及含量。结合KEGG中大豆脂肪酸代谢途径筛选与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相关候选基因,对筛选RIL群体后代品系发育各时期作实时定量PCR,分析其在‘合丰25’和‘L-5’及后代品系中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相同基因在不同品种之间对亚麻酸含量调控机制不同,不同时期基因表达量对亚麻酸积累量具有不同程度影响。研究结果为探索大豆亚麻酸积累规律及其候选基因影响,选育理想脂肪酸组分比例大豆新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10个不同品种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品种的薄壳山核桃的脂肪相对含量及脂肪酸组成成分。测定结果表明:核桃仁中的脂肪相对含量为69.11%~78.19%,出仁率为36.79%~59.47%,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90.00%,其中以油酸最高,其次是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花生酸,且油酸和亚油酸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不同品种的薄壳山核桃油脂肪酸组成相同,但脂肪酸相对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相对含量为73.01%~58.76%;多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为主,相对含量为32.20%~19.69%,且出油率与出仁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同出籽率和果皮厚度没有明显的关系。图3 表3 参12  相似文献   

18.
选用60周龄白来航蛋鸡随机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组,研究产蛋鸡饲粮中脂肪酸饱和程度和双键位置不同的油脂对蛋黄脂质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分别在饲糖中添加:6.2%的富含亚油酸(18:2n-6,LA)的红花油(Ⅰ组),6.2%的富含α-亚麻酸(18:3n-3,ALA)的亚麻油(Ⅱ组),3.1%的亚麻油+3.1%的红花油(Ⅲ组),3.1%的亚麻油+3.1%的富含二十碳五烯酸(20:5n-3,EPA)、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的鱼油(Ⅳ组),饲养20天,于第5,10,15,20天,测定各组鸡蛋蛋黄脂肪酸组成,第20天测定蛋黄脂质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鸡采食量、产蛋率、蛋重、体重变化以及蛋黄中三酰甘油、游离胆固醇和磷脂等脂质成分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蛋黄中脂肪酸组成受饲粮油脂种类的影响,Ⅰ组鸡蛋黄中LA  相似文献   

19.
比较研究了添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维生素E对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一个双键)、亚油酸(二个双键)、花生四烯酸(四个双键)、二十二碳六烯酸(六个双键)在50℃下氧化分解的抑制率及脂肪酸氧化速率对EGCG氧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意义的时期内,EGCG对不同不饱和脂肪酸的抗氧化活性比维生素E强,EGCG在不饱和度高的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氧化速率比不饱和度低的不饱和脂肪酸中要快得多.  相似文献   

20.
以大豆品种“鲁豆4号”为受体导入花生全DNA。测定了39份D3代变异系的种子蛋白质、粗脂肪、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结果表明,粗脂肪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最高比受体对照增加14.92%,有31份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蛋白质和亚麻酸含量比受体大豆明显下降,下降水平达极显著的分别有34份和22份材料,最高下降百分率分别达到11.44%和33.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