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鲈鱼种日摄食节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雨  刘红 《水产科技情报》1997,24(3):99-103
花鲈鱼种的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其摄食活动主要在白天进行,并以5:00 ̄6:00和15:00 ̄18:00最为活跃,表现出晨昏摄食的特点,花鲈的日摄食强度随日投饲次数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幅逐步减小,日摄食率与日投饲次数之间近似幂函数关系:Y=5.4420X^0.109,饲料的能量转换效率随日投饲次数的增加而提高,日投喂四次时,接近最高值,若继续增加日投饲次数,能量转换效率不再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黄盖鲽仔鱼生长、发育、摄食及PNR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黄盖鲽(Limandayokohamae)仔鱼生长、发育、摄食及PNR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0.5-19℃范围内,温度对其卵黄囊期仔鱼的生长基本上无影响,不适当地升高温度对卵黄耗尽至变态期之间仔鱼的生长不利,较高的温度可促进仔鱼的发育使之提早进入变态期,10日龄内过高的升温可明显增加仔鱼的死亡率与畸形个体数。黄盖鲽仔鱼在20日龄以内的摄食无明显节律性;温度对近变态期以前仔鱼在10:00-14:00之间的摄食强度基本上无影响,仔鱼的摄食强度随日龄的增加而逐步增加;适宜的轮虫投喂密度在10日龄内为10个/ml,15-20日龄为20个/ml。黄盖鲽仔鱼的混合营养期很短,约在24小时以内;仔鱼开口摄食期为孵化后4-6日;升温可使饥饿仔鱼提早进入PNR。  相似文献   

3.
斑Ji的摄食与生态转换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9月在山东省莱州市过西镇 ,对养虾池中斑Ji(Clupanodon punctatus)(叉长49.0~130.0mm,体重1.38~27.39g)的摄食与生态转换效率进行 了研究。采用Elliott-Persson(1978)方法,从研究斑Ji的镊禽周率出发,对其排空率、摄食率以及食物转换进行了定量。结果显示,斑Ji属白天摄食类型,摄食高峰在每 日的15:00~18:00时。从18:00时至翌日3:00时,全消化道内含物(占  相似文献   

4.
大口鲇仔鱼摄食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大口鲇仔鱼摄食行为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大口鲇仔鱼具有主动、集群捕食活饵能力,而不摄食静止的死饵;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摄食高峰在傍晚和清晨。出膜后第3天至第6天的仔鱼日摄食强度分别为2.78、4.6、5.8、8.3个/天·尾。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对食物的选择性、摄食量及摄食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网箱和差减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幼蟹对沙蚕、贝肉、针和虾等几种饵料的选择性、摄食量及摄食节律。结果表明,幼蟹对这几种食物的选择性由强至弱依次为:沙蚕〉贝肉〉虾〉鱼;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每天在傍晚至20:00时出现了个摄食高峰。讨论了幼蟹的食物选择性与驯食、摄食节律与投喂时间以及摄食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真鲷幼体的摄食与营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真鲷幼体摄食与营养研究结构表明:真鲷幼体的日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的摄食强度大于夜间,早晨及停晚分别出现日摄食的两个高峰。葡萄糖为真鲷幼体生长的重要能源物质之一。主要贮存于幼体的肌肉和肝脏中,氨基酸是幼体生长的重要物质,其鲷幼体体内必需氨基酸的可能种类有11种。  相似文献   

7.
杜金瑞  张其永 《水产学报》1980,4(2):207-216
本文对厦门东渡、后江埭、杏林湾和中山公园渠道的鲻鱼食性及摄食强度作了研究,从取得的鲻鱼材料分析,幼鱼摄食以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主,唯从杏林湾取得的幼鱼和成鱼材料鉴定分析,鲻鱼从幼鱼到成鱼,其食性无明显变化,都摄食底栖硅藻。由此可见,鲻鱼对食物种类并无明显选择性。其食性可随生态条件的不同产生适应性变化。鲻鱼的摄食强度与水温季节性变化关系密切。水温逐渐升高,摄食强度随之增大。五月份水温26℃时,摄食强度最大,胃饱满系数达到3.65‰;平均水温在一月份下降到10.2℃时,胃饱满系数仅为0.19‰。  相似文献   

8.
陈洲 《齐鲁渔业》2002,19(1):39-39
1.豆浆培育法 先将黄豆用水浸泡至豆瓣之间凹隙胀平,然后边磨边加水,使1kg黄豆磨出20kg豆浆。豆浆磨成后要立即投喂,泼洒要均匀,一般上午8:00~9:00,下午2:00~3:00投喂。青、草鱼喜在池边浅水处觅食,因此,青、草鱼苗池首先要在池四周泼洒1次  相似文献   

9.
环境对中华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鳖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种群一样,时刻受到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鳖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自身的生理特点,对生态因子如温度、水质、光线、声音等都有特殊要求,现总结如下。1 温度的影响1.1 摄食 自然界鳖的摄食强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季摄食多,冬春季摄食甚至停食。鳖的摄食强度的季节性变化完全受水温的影响,鳖在20℃时开始摄食,随着水温升高,摄食强度增大,30℃~31℃时摄食量最大,但32℃以上摄食量反而下降。1.2 生长 鳖的生长快慢与摄食量和对饵料的吸收转换的效率直接相关。在一定的范围内,鳖对饵料吸收…  相似文献   

10.
鲢、鳙、草鱼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鲢、鳙和草鱼的昼夜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并对影响摄食节律和摄食强度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的结果表明,这三种鱼都有明显的摄食节律。鲢、鳙鱼的饱满指数在每天4时最低,天亮前后开始升高,8时起明显升高,12时至20时是一天中的最高阶段,20时以后逐渐下降,午夜24时后,大约有6小时停食。草鱼的饱满指数也是以每天4时最低,12时和20时分别出现两个摄食高峰,两个高峰之间,即16时左右摄食强度有一个低落的阶段。试验也揭示了这三种鱼的日摄食率,即每天按单位体重的进食量。按日平均饱满指数法测计,鲢鱼日摄食率的最低值为5.6%,最高值为16.8%,平均为11.4%;鳙鱼的日摄食率最低值为2.5%,最高值为16.4%,平均值为6.7%;草鱼的日摄食率的最低值为26.3%,最高值为49.9%,平均值为38.6%。在全年中三种鱼的日摄食率都以在7、8月份为最高,这就是鲢、鳙、草鱼一年中摄食的最旺盛期。  相似文献   

11.
漠斑牙鲆仔鱼摄食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志强  冯丹 《水产科学》2007,26(3):171-17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漠斑牙鲆仔鱼摄食节律。试验结果表明:漠斑牙鲆仔鱼摄食具有昼夜节律性,其摄食活动主要在白天进行,在10:00光照度为400lx时摄食最为活跃,抵达摄食高峰,仔鱼夜间不摄食,全天表现明显的摄食节律。  相似文献   

12.
在室内流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20、40、60、80尾/1.5m3)讨长吻■幼鱼摄食、生长及饲料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长吻■幼鱼的摄食强度虽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日摄食率3.86%-4.52%;密度愈大,幼鱼的生长、饲料及蛋白质转化率的下降趋势愈明显。中高密度条件下,长吻■幼鱼摄食强度、生长率及饲料转化率相近。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 Dybowski)的食性及其随体长和空间的变化,2022年10—11月用网目2~8 cm的流刺网和网目0.9~3.5 cm的定置刺网在黑龙江抚远和呼玛江段采集到138尾黑斑狗鱼,鉴定和测量其体长和体质量及胃含物种类与重量,研究摄食习性及其随体长和空间的变化。结果表明:这些黑斑狗鱼的饵料生物共有27种(包含未鉴定种),分为5个类群:鱼类、两栖类、甲壳类、水生昆虫和其他饵料,其中鱼类为黑斑狗鱼最主要的食物类群,数量在食物中占90.17%,然后依次为两栖类、水生昆虫和甲壳类。食物类群随着黑斑狗鱼的体长增加存在不显著的差异。体长350~450 mm组黑斑狗鱼主要摄食幼鱼;体长450~550 mm之间时开始摄食的饵料鱼个体增大,还摄食两栖类和少量水生昆虫;550~650 mm体长组的黑斑狗鱼则全部以鱼类为食。不同空间的黑斑狗鱼食物组成无明显差异。平均饱满指数和空胃率结果显示,黑斑狗鱼的摄食强度随着其体长的增长显著变化,摄食的高峰期在450~550 mm体长组之间,摄食强度无明显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越鳠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和摄食形态学。样本251尾,2008年6月~2009年5月采自云南元江。结果表明:越鳠的食物由水生昆虫幼虫和小型鱼类等15类组成,水生昆虫幼虫和小型鱼类的出现率分别为73.8%和64.2%,所占比重分别为40.0%和46.9%,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幼虫为越鳠的主要食物。随着体长增加,食物类别减少,摄食强度降低;水生昆虫幼虫的出现率降低,成虫出现率增加;体长160 mm以上个体胃中出现陆生昆虫且其出现率持续上升。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不明显。越鳠是一种偏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底层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幼虫。  相似文献   

15.
秦忆芹 《水产学报》1981,5(3):245-251
1.东海外海的绿鳍马面魨是一种主食浮游甲壳类,兼食软体动物和珊瑚的杂食性鱼类。2.1-6月绿鳍马面魨摄食强度有两次高峰,分别出现在2-3月和5月。4月摄食强度最低,这可能和产卵习性有关。产卵前和产卵后均大量摄食,而在产卵盛期则少食或不食。3.绿鳍马面纯的摄食强度以南部鱼群为最高,中部鱼群次之,北部鱼群最低。饵料种类组成也不一样,北部鱼群主要是摄食浮游甲壳类,而南部和中部鱼群除摄食浮游甲壳类外还摄食不少珊瑚、角贝和扁卷螺。4.绿鳍马面魨-昼夜内,主要在下午到上半夜摄食,而在下半夜到上午则较少摄食和暂停摄食,明显地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产生此现象,不仅仅是由于追食饵料生物所引起,主要与其本身生活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斜带石斑鱼仔鱼的摄食节律及日摄食量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张海发 《水产学报》2004,28(6):669-674
鱼类的日摄食节律分为白天摄食、晚上摄食、晨昏摄食和无明显节律四种类型。为了解斜带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日摄食量及昼夜摄食规律,对孵化15天的仔鱼(全长4.86±0.38mm)在不同昼夜节律下的日摄食量和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实验包括自然昼夜组(对照组)、持续光照组和持续黑暗组,各组对轮虫的日摄食量分别为142个/尾、156个/尾和47个/尾;白天摄食量比例分别为总摄食量的91.3%,80.5%和71.7%。对照组在正午(14:00)出现一个明显的摄食高峰;持续光照组在下午(16:00~18:00)出现明显的摄食小高峰;黑暗组则未出现明显的摄食峰。持续光照组在夜间的群摄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黑暗组在白天的群摄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持续光照组摄食强度小幅度增加,日摄食量为对照组的109.9%;而黑暗组摄食强度则明显下降,日摄食量为对照组的33.1%。综上所述,斜带石斑仔鱼摄食节律明显,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仔鱼的摄食与光照有着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黄海中部小黄鱼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与昼夜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在黄海中部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摄食的体长和昼夜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摄食强度没有明显的体长变化,而食物组成却有明显的体长变化。随着体长的增大,鱼类和虾类的比例有所增加,而磷虾类、桡足类和端足类的比例则减少。饵料生境宽度在体长大于109mm后有明显的增加。经检验,小黄鱼平均每个胃中含有的饵料个数显著减少而饵料重量则增加,这符合"最佳摄食理论"。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黄鱼在体长达到109mm时,出现了明显的食物转换现象。小黄鱼的摄食强度在各个季节都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午夜24:00和早晨08:00是2个摄食高峰期。  相似文献   

18.
养殖条件下梭鱼仔、幼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导了在半咸水池塘中梭鱼仔幼鱼的摄食习性.梭鱼仔幼鱼在全长20毫米前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20毫米后,由于浮游动物数量急剧减少,摄食的种类迅速增多.梭鱼仔鱼适口的开口饵料是桡足类的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适口饵料生物的宽度为口宽的25—71%。梭鱼稚鱼昼夜摄食强度有一定的节律:日出前后开始摄食,日落前饱食指数最高;夜晚基本不摄食。  相似文献   

19.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群体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1998年7月至2000年6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的生物学测定资料,本文主要研究其群体组成、生殖、摄食等特点,为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二长棘鲷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二长棘鲷周年叉长优势组为110—140mm,占58.9%,体重优势组为30—70g,占64.6%,平均叉长为123mm,平均体重为55.3g;由0-Ⅵ龄7个年龄组所组成,以0龄组占优势,平均年龄仅0.71龄,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其初次性成熟的叉长为117mm,生殖期为12月至翌年3月;周年均有摄食,各月摄食强度变化较大,平均摄食等级为1.46,平均摄食率为88.8%,摄食强度与叉长成显著的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二长棘鲷种群结构趋于简单化、小型化、低龄化。  相似文献   

20.
实际生产中,对鱼类的投喂控制仍是以人工经验判断和时序控制为主,易造成饲料浪费和环境污染。实时检测鱼群摄食强度,可用于指导投喂,进而提高饲料利用率,并降低残饲污染。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和轻量型S3D算法的鱼群摄食强度实时识别算法,可精确定位视频流中“强、中、弱、无” 4种鱼群摄食强度状态。首先将I3D网络作为基准,使用Inception模块和深度可分离卷积构建3D时空Sep-Inc模块;其次,利用3D时空Sep-Inc模块、池化层和3D卷积层交替搭建轻量型S3D网络;最后,开发了基于PyQt5的金鳟鱼摄食强度识别系统。结果显示:S3D算法对4类摄食强度的识别准确率可达92.68%,比C3D和R2+1D算法分别提高9.75%和14.15%,同时Parameters参数和GFLOPs参数也大幅下降,识别摄食强度标签的速率达到17 f/s。研究表明,本算法不仅适用于金鳟,也有望适用于其他游泳型鱼类,并可提供投喂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