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质量监测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分区的指标体系,划定了化州市36个耕地质量监测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化州市耕地质量监测分区方案符合化州市耕地质量的实际需要,将为华 南地区耕地野外监测提供技术支持,为广东省及全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快速地确定县级耕地质量监测指标、建立评价体系,以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为研究区域,在农用地分等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相关性分析法确定指标建立监测的第一套指标体系,同时把原农用地分等指标作为第二套指标体系;选用等别面积累积曲线等方法把2套指标体系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将标准粮产量与计算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验证结果精度。结果表明:1)与原农用地分等相比,新建立的指标在平原区中精简了障碍层深度和表层土壤质地2项指标,丘陵区不变;2)依据2套指标体系计算的农用地等别结果大体一致,而新建立的计算结果精度要高出0.01。在不降低监测结果精度和准确性的前提下,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指标在原农用地分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性分析法进行确定;依据这种方法确定的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指标体系可以保障监测结果准确可靠,节约监测成本和提高监测效率。  相似文献   

3.
在原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基础上,以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全面调查句容市耕地自然质量状况、土地利用状况、投入-产出状况,以经过论证的耕地质量等级指标体系、方法体系、参数体系等为基础,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的思路与要求,更新评价耕地质量等别,形成完整、实用的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其结果可以为基本农田划定选区、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划定选区、高产农田规划项目选址等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炎陵县为例,对区域内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监测,研究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逐步形成区域内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为耕地整治措施完善、农用地分等成果全面更新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农用地分等更新的基本农田规划问题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A市B区为例,在农用地分等更新的基础上,评价规划划定基本农田的质量。分析表明,不考虑农用地分等更新本轮规划划定基本农田利用等为16.82等,考虑农用地分等更新后基本农田利用等提高了0.08等,但仍比上轮规划降低了0.11等。最后,分析了本轮规划划定基本农田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城市发展定位对基本农田保护考虑不足;二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忽视对基本农田质量的检查;三是土地整理后优质耕地未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四是农用地分等成果更新不及时。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加强对基本农田质量的考虑;将土地整理后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及时进行农用地分等更新,将农用地分等成果纳入"一张图"工程。  相似文献   

6.
以A市B区为例,在农用地分等更新的基础上,评价规划基本农田的质量。分析表明,不考虑农用地分等更新本轮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利用等为16.82等,考虑农用地分等更新后基本农田利用等提高了0.08等,但仍比上轮规划降低了0.11等。分析了新一轮规划基本农田布局调整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城市发展定位对基本农田保护考虑不足;二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忽视对基本农田质量的检查;三是土地整理后优质耕地未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四是农用地分等成果更新不及时。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加强对基本农田质量的考虑;将土地整理后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及时进行农用地分等更新,将农用地分等成果纳入"一张图"工程。  相似文献   

7.
粤西南丘陵山区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与产能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粤西南丘陵山地区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与产能情况进行研究,以化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农用地分等的相关技术方法,研究了近年来化州市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和产能的状况.结果显示,化州市2003-2011年耕地总体质量有所提升,平均自然质量有0.21个等别的提升,利用等质量有0.18个等别的提升,经济等质量提升了0.33个等别.耕地总面积净增了1069.86hm2,在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过程中,充分完成了耕地总面积不减少的任务,并且耕地的总产能增加了4.08万t,为保障化州乃至全省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狄春雷  谭永生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9):4242-4246
分析了长株潭地区农用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理解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内涵的基础上,对长株潭城市规划区进行农用地分等定级一体化研究,并对长株潭城市规划区农用地等别、级别的面积、分布特征、等级间相互关系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以期为科学量化长株潭地区农用地数量、质量及分布,为长株潭地区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提供参考,为科学核算耕地生产力,确定土地整理中的耕地质量标准服务.  相似文献   

9.
以化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农用地分等的相关技术方法,研究了近年来化州市新增耕地的利用情况与质量等别状况.结果显示,化州市2009-2011年间共新增耕地1 135.38 hm2,主要分布在缓坡台地或低丘山坡上,基础设施齐全,利用程度较高.新增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和经济等分别达到14.7、10.4等和5.7等,与周边原有旱坡耕地相比,自然质量等高0.9个等别,利用等别高1.2个等别,经济等别高1.2个等别.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等别限制因素及提升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中部典型县域为例,探讨耕地质量等别分布特征,系统分析区域耕地质量等别限制因素,提出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的提升对策。以县域农用地分等更新成果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叠加分析与数据统计,综合对比分析耕地质量等别与不同分等因素的关系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5个典型县域耕地质量等别总体较高,以中、高等地为主,有少量优等地分布,各区域耕地质量存在共性的自然和利用限制因素,也存在特有的限制因素,土地整治应因地制宜提升耕地质量。这说明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建设,既要改良耕地质量共性限制因素,更要着眼于不同区域的特有限制因素,制定区域差别化的耕地质量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以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为基础,从耕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出发,选取新疆阿勒泰市为研究示例,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和土壤监测评价方法,建立指标体系分析影响区域耕地质量变化因素,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模型评价耕地质量等别和综合水平,同时描述多时段内区域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情况,揭示耕地质量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变化趋势和规律。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表明阿勒泰市耕地整体质量呈上升趋势,其中自然等别变化平缓,利用和经济等别波动性较大;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得出区域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波动幅度较小,变化趋势与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和农用地分等,基于2种方法在宁夏的应用,对评价结果、评价方法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耕地质量等级和农用地分等在评价耕地质量高、中、低上面,结果总体较为一致,但是不具备可比性。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反映耕地自然属性,统筹考虑土、水条件,评价结果9大区域内可比,主要为耕地质量提升提供衡量基础。农用地分等评价反映耕地生产能力,统筹考虑土、水、光温条件,评价结果全国可比,常用反映实际产能的国家利用等,主要用于耕地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13.
标准样地是耕地质量的代表地,实际上也是区域典型农用地等别质量的标志地。可以说,标准样地具有作为耕地质量监测点的特质,基于标准样地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是指在建立农用地分等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前提下,选取标准样地,通过使用标准化监测手段,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对标准样地进行周期性监测。本文依托广西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成果,探索性研究基于标准样地的耕地质量监测点的设置,以期对构建广西全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运用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可以更好的为土地整理工作服务,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以具体项目为例,根据农用地分等的方法、因素以及权重,确定整理前后耕地的自然等和利用等的变化,从而充实了土地整理的可行性研究,同时在成果的应用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农地评价体系有农业部的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体系和国土资源部的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体系.该研究以吉林省九台市为代表样区,依据《耕地地力评价指南》和《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对其进行耕地地力评价和农用地分等.通过比较分析耕地地力评价和农用地分等的评价结果,得出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分布趋势相同,一致性较强,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农用地利用等和经济等分布趋势不同,有一定的差异.该文还提出可以通过转换为粮食产量高低这一媒介将二者进行衔接.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用地数质并重管理的需要,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通过资料收集和外业调查对样点区域耕地的自然禀赋状况做了细致调查和分析,在确定样点区指定作物自然质量分的基础上,计算了其相应的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并完成国家级等指数的转换.研究得出,样点区的农用地质量为国家级X级.耕地质量等级检测可为实现耕地占卜平衡、数质并重管理、耕地保护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数量-质量占补平衡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严峻形势,并结合当前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农用地分等和占补平衡之间的关系,以海南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成果为研究数据源探究了耕地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土地自然质量等为基础,通过建立自然质量等指数-标准粮食产量线性回归模型,为耕地占补平衡上升到质量平衡层面提供量化保证,并以海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实施占补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后可以保证占补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不低于先前的水平.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占补平衡体系的建立可以保证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相当的要求,采用按等折算为土地占补平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耕地作为土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耕地质量等级更新研究对于科学利用耕地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以睢宁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划分分等单元并建立参数体系,计算自然质量分值、利用系数及经济系数,得出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指数,划分出耕地质量等别,对县级耕地质量等级进行更新评价,用于对耕地数量、质量的一体化管理,为科学用地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选取江西省贵溪市作为研究区域,运用系统聚类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转移矩阵分析和拟合分析,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的叠加与处理,分析耕地地力评价与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结果的关系,得出两者的线性回归方程,实现成果的衔接和转换。结果表明:(1)耕地地力等级和农用地自然等别之间的"级""等"变化差异程度不同,水田区和旱地区同一评价单元的耕地地力等级多数低于农用地自然等别;(2)水田区的"等""级"差异程度远低于旱地区;(3)建立了水田区和旱地区耕地地力评价综合指数与农用地自然等指数之间的衔接模型,水田区衔接模型的相关程度明显高于旱地区。利用衔接模型可以在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之间进行转换,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岩溶山地区耕地质量评价是岩溶山地区耕地质量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以广西靖西县为研究区域,以农用地分等成果数据、第二次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实地调查数据和其他资料数据为数据主要来源,应用MapGIS软件叠加分析,获取综合反映耕地质量特征的评价指标属性数据,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耕地质量得分并划分质量等级,进而分析耕地质量总体特征及空间地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靖西县耕地质量利用等别以中、高等地为主,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8.58%,水田质量整体上高于旱地,耕地质量空间分异特征呈现“西北部低,中、东部高”的特点,与当地实际情况符合,能够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