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水稻品种黔两优58水稻不同种植密度和施用氮、磷、钾的效应。主处理为密度,设8000株/667 m2、10000株/667 m2、12000株/667 m23个水平;副处理采取3414+2试验方案,以氮、磷、钾肥3个因素为基础,4个水平,16个处理。结果表明:黔两优58水稻在正安县灰黄泥沙田当年的栽培条件下,氮、磷、钾肥的最大施用量为4.66 kg N/667 m2、5.73 kg P2O5/667 m2和7.78 kg K2O/667 m2。若不注意防治穗颈稻瘟病,则施肥的增产作用有可能被病虫害的加重抵消;穗颈稻瘟病损失率(%)=-17.0+3.69 N+2.82 P2O5;栽培密度以8 000株/667 m2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不同烤烟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特征,筛选适宜豫中烟区种植的优质烤烟品种,为品种区域化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川烟1号、鲁烟1号、豫烟13号和中烟100为材料,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不同烤烟品种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吸收特征。【结果】不同烤烟品种的干物质及养分吸收规律存在差异。豫烟13号、中烟100和鲁烟1号的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时间均早于川烟1号,干物质快速增长期持续时间均短于川烟1号。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以豫烟13号最高,川烟1号次之,鲁烟1号最低。整个生育期烤烟对养分的积累量依次为氮>钾>磷。成熟期除氮素积累量最低外,磷、钾素积累量均以豫烟13号最高,分别为1.04 g/m2和7.74 g/m2。豫烟13号、鲁烟1号和川烟1号的氮、磷、钾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早于干物质,中烟100的氮、磷、钾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稍晚于干物质。【结论】养分吸收是烟株干物质积累的前提;豫烟13号和中烟100对干物质及养分的吸收积累能力强,川烟1号长势及对养分的吸收较弱,在生产中可对不同烤烟品种进行差异化施肥。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毕节农科所新育成的马铃薯品种毕薯3号的高产栽培技术配套措施,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密度及施肥量对毕薯3号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氮、磷、钾对毕薯3号小区产量影响从大到小为氮>密度>钾>磷,对单株块茎数影响从大到小为密度>钾>氮>磷,对单株块茎重影响从大到小为密度>氮>磷>钾,对商品薯率影响从大到小为密度>钾>氮>磷。当每667 m2种植4 667 窝,每667 m2施纯N、P2O5、K2O量分别为6、3、6 kg时,最有利于毕薯3号经济性状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应用郭瑞林提出的同异分析法 ,对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部分大豆品种及 2个新品系在水、旱地不同栽培条件下的产量及其有关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旱作条件下 ,豫豆 2 3号、豫豆 2 2号、豫豆 2 1号为优良品种 ,豫豆 1 8号、豫豆 2 5号、洛 961为较好的品种 ,豫豆 1 6号、豫豆 1 9号、972 5为一般品种 (系 ) ,972 2为较差品系 ;在灌溉条件下 ,豫豆 1 8号、豫豆 2 2号、豫豆 2 5号为优良品种 ,豫豆 2 1号、豫豆 2 3号、洛 961为较好品种 ,豫豆 1 9号、豫豆 1 6号为一般品种 ,972 5、972 2为较差品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紫肉食用型甘薯品种川紫薯2号的优化栽培技术,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大田条件下研究移栽密度、氮施用量、磷施用量、钾施用量与川紫薯2号块根鲜薯产量、商品薯率、干物质率、淀粉率、可溶性糖和花青素含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4个栽培因素对鲜薯产量的影响依次表现为移栽密度氮施用量磷施用量钾施用量,对商品薯率、淀粉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依次表现为移栽密度磷施用量钾施用量氮施用量,而对干物率的影响依次表现为移栽密度氮施用量钾施用量磷施用量。川紫薯2号获得40 000 kg/hm~2以上的鲜薯产量的移栽密度为7.24万~7.54万株/hm~2;获得96.00%以上的商品薯率的移栽密度为4.99万~5.60万株/hm~2,共同的施肥量区间为氮施用量79.63~92.47 kg/hm~2,磷施用量90.60~97.86 kg/hm~2。获得26.30%以上干物率及16.56%以上淀粉率的移栽密度为6.54万~7.06万株/hm~2,氮施用量108.71~115.25 kg/hm~2,磷施用量107.29~120.28 kg/hm~2,钾施用量88.16~90.04 kg/hm~2。获得41.00%以上的可溶性糖含量的移栽密度为6.39万~6.90万株/hm~2,氮施用量为62.24~78.79 kg/hm~2,磷施用量为89.09~101.28 kg/hm~2,钾施用量为149.7~175.88 kg/hm~2。  相似文献   

6.
<正>引言品种和种植密度是玉米产量因素中的两个关键内容,为了进一步挖掘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增产潜力,结合我县具体情况,我们进行了春玉米不同品种不同种植密度的试验,以此为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1试验设计1.1品种。郑单958、陕单609、先玉335、榆单9号、陕单618。1.2密度。4500株/亩、5500株/亩。1.3施肥。亩施纯氮17公斤、纯磷8公斤,磷肥全部和氮肥  相似文献   

7.
作物对钾的吸收受到土壤速效钾含量、种植密度、氮和磷营养的供应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土壤钾含量过高或施钾量过大,往往会导致钾的奢侈吸收.以淄蓖5号和云蓖泰国202为试验品种,研究了沿海滩涂中度盐碱地不施钾条件下蓖麻钾吸收利用的特点及与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钾吸收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淄蓖5号在种植密度13 000株·hm-2、施氮量120 kg · hm-2的条件下产量最高,每生产100 kg的蓖麻籽吸收钾9.55 kg,云蓖泰国202在种植密度16 000株·hm-2、施氮.量为120 kg·hm-2条件下获得的产量最高,每生产100 kg的蓖麻籽吸收钾11.16 kg.两个品种苗期钾吸收速率很低,蕾期增加,开花期达到高峰,花果期和灌浆成熟期逐渐降低,云蓖泰国202在开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钾吸收速率明显高于淄蓖5号.两个品种的整株钾吸收量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花序中的钾吸收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茎杆和叶片的钾吸收量与产量呈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鉴于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开花期适量施用钾肥可进一步促进花序生长和籽粒灌浆,从而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8.
菜用大豆浙鲜豆3号密度与肥料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菜用大豆浙鲜豆3号的适宜密度为33万株·hm-2,复合肥(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均为16%)施用量为450kg·hm-2,此时产量可达15.701t·hm-2。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不同钾水平对两个甘蔗品种(BC2-32和YT55)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使两品种的总干重显著增加,根冠比降低;不同钾处理下,BC2-32的根干重,根冠比均比YT55高,地上部则相反;随着钾浓度的升高,BC2-32的总干重增长幅度比YT55大;施钾显著提高了两品种的各器官氮、磷含量以及全株氮、磷积累量和利用效率,BC2-32的地上部氮、磷积累量分别占全株氮、磷积累量的比例以及氮利用效率在各钾处理下均比YT55低,而磷利用效率在较低钾处理下低于YT55,在较高钾处理下则相反;施钾显著提高了两品种的全株钾积累量,降低了钾利用效率,在不同钾处理下,BC2-32的钾素利用效率都高于YT55。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田裂区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花生不同基因型品种对养分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差异,为豫北花生主产区潮土上麦套花生高效施肥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增加花生对氮、磷、钾的吸收量,豫花9719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最高,分别为286.9,36.2,107.5 kg/hm~2,豫花9620对氮钾的吸收量最小,分别为269.6,95.4 kg/hm~2,豫花9326对磷的吸收量最小,为34.3 kg/hm~2;花生吸收的氮主要分配在花生仁和叶中,分别占吸收总量的73.8%~77.7%和10.2%~13.1%,磷主要分配在花生仁和茎中,分别占总吸磷量的75.5%~86.0%和6.3%~15.8%,钾主要分配在茎和花生仁中,分别占吸收总量的38.6%~49.7%和27.0%~37.8%;不同基因型品种对氮、磷、钾在花生叶、茎、根、花生仁和花生壳中分配的比例有明显的差异;豫花9719的氮磷钾的养分利用率最高,为41.9%,其次是豫花9620,为32.6%,豫花9326的最低,为29.8%。在N,P_2O_5,K_2O施用量分别为180,120,150 kg/hm~2条件下,豫花9326是氮磷利用低效型的花生品种;豫花9719是氮钾利用高效型的花生品种;豫花9620是磷利用高效型、钾低效型的花生品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玉米新品种利合16号进行了氮、磷、钾不同肥量级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处理下,产量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即在北安区域生产中该玉米品种的最佳施肥量为N15P20K7,最佳密度设计为8.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脱毒甘薯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氮、磷、钾肥和密度4因素及其互作对脱毒甘薯豫薯7号产量的影响。[结果]4因素与甘薯产量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对脱毒甘薯产量的影响效应依次为钾肥>氮肥>密度>磷肥。氮、钾互作对甘薯产量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为氮、密度互作,氮、磷互作的影响效应较小。随着产量的提高,脱毒甘薯对钾的需求增加。在该试验条件下,豫薯7号的最高产量为53.0 t/hm2。[结论]脱毒甘薯产量在45.0 t/hm2以上时的农艺措施为:施N 63.42~74.73 kg/hm2,施P2O567.76~82.24 kg/hm2,施K2O 106.70~127.71 kg/hm2,密度4.6万~5.3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国审豫豆8号     
<正> GS豫豆8号系我所1980—1988年经8年12个世代选育成的高产抗病优质大豆新品种。原名郑长叶豆,198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0年12月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GS豫豆8号。同年被列入农业部“八五”期间重点推广项目。GS豫豆8号经1983—1990年152次省级和国家级区试、生产试验,均表现高产稳产,平均亩产162.4公斤,比对照种跃进5号增产21.2%,比豫豆2号增产13%,多居各  相似文献   

14.
<正> 豫豆8号(原名郑长叶豆)系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选育的高产、稳产尖叶型大豆新品种。1988年通过省品种审定,199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命名为“国审豫豆8号”(简称GS豫豆8号)。同年被农业部列为国家重点推广品种。GS豫豆8号先后经过河南省区试、国家级区试及生产试验152次,均表现高产稳产、抗病、抗倒、早熟、品质优等特点。一般亩产162.4公斤,比对照种跃进5号增产21.2%;比豫  相似文献   

15.
豫豆25号的营养吸收特点与施肥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豫豆 2 5号的营养吸收特点及施肥效果进行两年的研究 ,结果表明 :该品种对养分的吸收数量因施肥水平不同而异 ,需氮和锌等元素的数量较其它品种略高 ,中前期对磷、钾的需求较高 ,而开花后对氮的吸收较快。氮磷钾配施不仅能提高大豆的产量 ,而且能增加籽实的蛋白质 ,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玉米品种桥玉8号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方法]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玉米品种桥玉8号产量形成的作用效应,建立回归模型并分析各因子的作用规律。[结果]不同因素对桥玉8号产量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密度、施氮量、施钾量、施磷量;桥玉8号产量大于11 238.92 kg/hm~2的农艺措施优化方案为密度62 322~63 678株/hm~2、施氮量255~285 kg/hm~2、施磷量85~95 kg/hm~2、施钾量85~95 kg/hm~2。[结论]该研究为加快桥玉8号产业化的进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明 《农村科技》2006,(11):21-22
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材料①品种试验选新陆早13号和新陆早23号。②基本情况试验设置在125团农技推广中心25~#-2条田,土壤质地为粘土,有机质含量2.24%,全氮0.15%,速效氮36毫克/千克,速效磷25毫克/千克,总盐0.04%。2.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设置4个密度水平,Ⅰ:1.3万株/667米~2;Ⅱ:1.5万株/667米~2;Ⅲ:1.6万株/667米~2;Ⅳ:1.7万株/667米~2,各设3次重复。试验田面积为1.2公顷。  相似文献   

18.
油菜浙双8号栽培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双8号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育成的优质双低油菜新品种,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研究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方法,对浙双8号进行氮、磷、钾和移栽密度4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其667 m^2产量指标达到195 kg的适宜农艺措施是纯氮施用量17.16~18.225 kg,P2O5施用量3.925~6.07 kg,K2 O施用量6.365~6.723 kg,密度为5 743~6 148株。  相似文献   

19.
棉花最适播种密度及氮、磷、钾施肥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吉林白城地区棉花最适播种密度及施肥量,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设播种密度(X1)和氮(X2)、磷(X3)、钾(X4)施用量4个因素,每因素5个水平。结果表明,棉花的籽棉总产与所设因子为极显著回归关系,说明回归方程模拟非常准确;模拟方程的失拟项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所建立的回归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模型模拟的最优组合为棉花的播种密度在120 000株/hm~2,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50、15.9、85.8 kg/hm~2。寻优结果得出:播种密度在113 190~119 430株/hm~2,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40.65~159.35、15.97~18.18、86.60~97.40 kg/hm~2,可获得最高产量。单因子效应分析得出4因素对棉花产量影响的顺序依次为:棉花播种密度磷钾氮。模型的6个交互项磷、钾施用量互作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豫烟11号的适宜栽培措施,提高豫烟11号的产量和质量,设置了密度、施氮量和留叶数对豫烟11号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化学成分影响的L_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最大,施氮量对节距和叶宽的影响最大,留叶数对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最小,但对化学成分的影响较大;综合各指标来看,豫烟11号在豫西种植密度为1 112株/667 m~2、施氮量为5.0 kg/667 m~2、留叶数为20~22张时株高、叶宽、产量、产值和均价均达到最大值,化学成分相对协调,钾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