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因组中的基因和基因密码子组成不同使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间不能交叉感染。通过计算有效密码子数(ENc)、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GC含量、GC3s含量、密码子适应指数(CAI),比较分析ApNPV和BmNPV同义密码子使用模式差异。ApNPV和BmNPV的密码子偏好性均较弱,但二者的ENc值和GC含量差异显著;除碱基组成外,还存在其它因素影响密码子使用模式,但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均较低,在基于密码子使用频率的对应分析中BmNPV的第1、第2向量轴贡献率均低于ApNPV;ApNPV的基因表达水平与GC含量、GC3s含量以及ENc值极显著相关(r分别为0.418、0.735、-0.628,P=0.000),而BmNPV的基因表达水平只与GC3s含量呈弱相关(r=0.214,P=0.010)。分析结果显示,ApNPV和BmNPV的密码子偏好性虽均较弱,但同义密码使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解旋酶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和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NPV,PcrNPV)在感染性及基因水平上的差别,克隆了PcrNPV解旋酶基因helicase,对该基因进行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感染性试验表明,ApNPV对柞蚕和蓖麻蚕的感染率分别为78%和57%;而PcrNPV对蓖麻蚕的感染率为79%,但几乎不感染柞蚕。对PcrNPVhelicase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基因长度为3 639 bp,编码1 212个氨基酸(登录号:EU143371)。基因的同源性分析表明,PcrNPVhelicase与ApNPVhelicase的同源性最高,达98.6%,与苜蓿银纹夜蛾NPV(Autographa califorlicaNPV,AcNPV)helicase和家蚕NPV(BombyxmoriNPV,BmNPV)helicase的同源性最低,分别为58%和58.8%。PcrNPV和ApNPV的helicase基因7个保守功能域上的氨基酸序列均相同,仅在靠近DNA结合区螺旋-转角-螺旋结构处的第974位上有1个氨基酸不同,推测该位点可能与宿主域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3.
5种家蚕病毒的密码子及密码对使用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5种家蚕病毒基因组密码子和密码对使用模式,初步探讨5种家蚕病毒的基因组进化和对宿主的适应策略。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碱基含量(GCall、GC1、GC2、GC3、GC3s)、有效密码子数(ENc)、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密码对(codon-pair)等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5种家蚕病毒的密码子偏好性均较低,病毒间的碱基组成及ENc值差异较小,碱基组成对密码子使用模式影响较小;不同病毒选择不同的偏好性密码子,不同病毒的密码对偏好性程度不同,其中,家蚕类葡萄斑点病毒(Bombyx mori macula-like virus,BmMLV)密码对偏好性最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povirus,BmCPV)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密码对偏好性最弱。聚类分析表明BmCPV和家蚕浓核病毒(Bombyx mori densovirus,BmDNV)的密码子使用模式相似,BmNPV和家蚕传染性软化病病毒(Bombyx mori infec-tious flacherie virus,BmIFV)的密码子使用模式相似;BmMLV、BmNPV和BmDNV的密码对使用模式相似,BmIFV和BmCPV的密码对使用模式相似。5种病毒的偏好性密码子和偏好性密码对不同,显示不同病毒的密码子和密码对的进化路径不同,对宿主的适应策略不同。  相似文献   

4.
费建明  李兵  沈卫德 《蚕业科学》2007,33(4):610-613
基于丰富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nucleopolyhedrovirus,PcrNPV)分子信息的目的,对PcrNPV DNA部分片段进行了测序分析,获得1个DNA结合蛋白基因p6.9的完整序列。该基因的读码框由24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79个氨基酸,分子质量约为9.8 kD,转录起始位点ATG侧翼序列符合Kozak规则,其上游34bp处具有晚期基因转录的保守起始序列taag,表明该基因为晚期表达基因。将PcrNPV与12种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P6.9蛋白氨基酸序列作同源性比较的结果显示:PcrNPV P6.9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家蚕(Bombyx mori)NPV P6.9的同源性为59%,与柞蚕(Antheraea pernyi)NPV的同源性为100%,表明PcrNPV与ApNPV的亲缘关系很近。  相似文献   

5.
柞蚕蛹增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蛹增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谢秉泉,周怀民,郑作运(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在Smith(1983)、前田进(1984)取人干扰素基因分别与苜蓿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DNA(Au-tographacalifornicaNPV-DNA)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6.
张洋  薛强  金英  李凤芹  闫伟 《蚕业科学》2017,43(6):957-961
柞蚕脓病是柞蚕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原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 NPV)。建立快速而准确检测蚕体样品中Ap NPV的技术,将有助于对病害的早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和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ORF142基因为靶基因,设计2组特异性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利用实时荧光PCR技术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设计与合成的2组引物均能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扩增出特异性产物,其中引物组2在63℃开始孵育60 min,反应起始扩增时间为12 min,当反应时间达到40 min时,扩增曲线的最大相对荧光强度(RFU)值达6 000,相对于引物组1具有更好的及时性,可缩短一半反应起始时间。初步建立的Ap NPV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相对于传统PCR方法,检测效率提高4倍左右。  相似文献   

7.
2019年5月,我国辽宁省丹东市某柞蚕养殖户发生柞蚕大量死亡,疑似发生了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该病为柞蚕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一直以来对我国柞蚕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实验首先通过病蚕临床症状和病理切片观察进行初步鉴定,然后进行PCR鉴定,检出了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同时通过细菌培养发现没有细菌感染.因此,该养殖户柞蚕所患疾病确诊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  相似文献   

8.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及抗病育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性状、复制机制以及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防治方法。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材料研究了家蚕对NPV的抵抗性及其遗传规律,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了高抗NPV的家蚕特优种质,探明了家蚕对BmNPV抗性的遗传规律。以306和NB为亲本,组配了近等基因系,筛选了与常染色体上抗NPV基因连锁的RAPD分子标记,并以NB为素材,育成了一批新种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电子显微镜、离心分离沉淀和不连续的垂直板 SDS-PAGE等生物化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myi NuclearPolyhedrosis Virus 简称 APNPV)的多角体蛋白、病毒粒子的结构多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纯化的多角体形态完整,病毒粒子具有典型的昆虫杆状病毒紫外吸收特征;经 EDTA 和热处理的多角体蛋白仅有一条主带,其分子量为29,500±500d;多角体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中富含 Asp 和 Glu,而 His 的含量较低(Cys 和 Met未精确测定);病毒粒子至少有23种结构多肽,其分子量范围在17,000~77,900d之间,其中有5条主要的结构多肽。  相似文献   

10.
为开展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宿主互作关系的研究,建立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细胞体外扩增体系,分析其对不同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差异。采用剪切分离后的蓖麻蚕蛹精巢组织材料,将分散的细胞在TNM-FH培养基中经数月换液培养后,获得了扩增的蓖麻蚕蛹精巢细胞系(BMC1)。BMC1的倍增时间约为65h。病毒的感染性实验表明:BMC1细胞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比较敏感,在感染的细胞中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多角体;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可以在BMC1细胞中表达,但难以观察到多角体形成和细胞的病变,提示BMC1可以作为BmNPV的稳定化表达受体;而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crNPV)单独感染BMC1细胞时,无明显病变,只有在与AcNPV混合感染时可观察到PcrNPV多角体形成。BMC1细胞对不同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具有差异,不同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性差异的机制有待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11.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Philosamiacynthiaricin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的超微结构的观察方法及观察结果 ,并对该病毒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描述。病毒多角体为 12面体和多面体结构 ,大小不一 ,平均直径为 2 4μm ;多角体碱解后释放出杆状的病毒束 ,大小为 32 0~ 4 17nm× 83~ 2 2 7nm ,核衣壳大小比较均一 ,约为 32 0nm× 83nm。通过多角体超薄切片的横切面观察 ,囊膜内包被的核衣壳数变动于 1~ 10之间 ,只包被 1个核衣壳的数目最多 ,约占总数的 80 4 % ,病毒束在排列图式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从野桑蚕分离的NPV与BmNPV、ApNPV间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卫德  李兵  季平  刘丽华 《蚕业科学》2003,29(2):148-150
将野外收集的野桑蚕核型多角体病毒(w-BmNPV)进行空斑筛选,纯化后的病毒通过碱裂解法抽提基因组DNA,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和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的基因组DNA为对照,用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野桑蚕分离的NPV和BmNPV、ApNPV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通过版本为1.3b的Treecomw软件分析,野桑蚕体内的NPV和BmNPV的同源关系较近,而与ApNPV的同源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3.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几丁质酶基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序列分析表明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苏州株 (BmNPVsu)编码的ChiA基因的ORF为 16 5 6个核苷酸 ,编码 5 5 1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 :杆状病毒编码的ChiA基因在DNA水平上、氨基酸水平上都具有较好的同源性 ,与灵菌的ChiA在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达 47 8%~ 5 8 5 % ,推测杆状病毒编码的ChiA基因由细菌通过基因的水平转移而来。在杆状病毒ChiA的系统树中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LdNPV)为一单独分枝 ,处于进化树的最根部 ,其余可分 2组 ,其中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HaNPV)ChiA、谷实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HzNPV)ChiA为一组 ,其它杆状病毒的ChiA构成了第二组  相似文献   

14.
杆状病毒(baculovirus)多角体蛋白(polyhedrin)是晚期高水平表达的蛋白质,对于维持病毒粒子在自然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在宿主之间的传播至关重要。PCR扩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32,获得重组质粒p ET32-polh,并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表达菌株进行原核表达,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带His标签,经镍柱纯化后用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多角体蛋白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该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识别Bm NPV的多角体蛋白。利用该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分析多角体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表达时相,结果显示多角体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且在病毒感染后48 h才可以被检测到。该多克隆抗体可用于Bm NPV多角体蛋白的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5.
彭建新 《蚕业科学》1992,18(4):259-261
<正> 关于家蚕(Bombyx mori)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已是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种杆状病毒。家蚕细胞系统是研究病毒与宿主相互关系,病毒的特异性,病毒基因表达的理想实验材料。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一材料已发展成为表达外源基因的载体宿主系统。目前国内正积极利用该材料,从事各种研究。系统地研究BmNPV在离体细胞中的复制增殖,特别是在较大规模培养细胞水平探索病毒增殖规律方面,对于进一步开发应用这一病毒资源,拓宽其应用价值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静止培养70毫升细胞规模下,研究了BmNPV的离体增殖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四角形多角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mNPVt是从BmNPVh中筛选出的一株四角形多角体病毒突变株。研究表明:BmNPVt的潜伏期、致病力、寄生部位、细胞病变同BmNPVh无甚差异;BmNPVt和BmNPVh之间存在干扰现象;Bm-NPVt的增殖类似于BmNPVh,但囊膜的形成方式两者之间不同。四角形多角体表面粗糙,具有小孔;它的外层电子密度较高,有一厚度为1500A的中间层。多角体蛋白晶格间距离为48A,分子量为29000dolt。同六角形多角体蛋白相比,四角形多角体蛋白的Glu含量较低,Tyr含量相对较高,胰酶酶切图谱两多角体蛋白存在差异。此外,多角体蛋白中Cu、Fe的含量和对酸碱溶解性,两多角体间也存在差异。BmNPVt为杆状,大小为330—340×85nm,纯病毒具有典型的杆状病毒紫外吸收特性,BmNPVt—DNA的变性温度为83℃,分子量为6.94×10~7dolt。镇江株、苏州株、日本株之间病毒DNA的EcoRI酶切图谱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家蚕核型多角型体病毒的发现、性状、复制机制以及对家蚕核型多体病毒的防治方法,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材料研究了家蚕对NPV的抵抗性及其遗传规律,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了高抗NPV的蚕特优种质,探明了家蚕对BmNPV抗性的遗传规律,以306和NB为亲本,组配了近等基本系,筛选了与常染色体上抗NPV基因连锁的RAPD分子标记,并以NB为素材,育成了一批新种质。  相似文献   

18.
柞蚕卵巢细胞原代培养及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柞蚕卵巢细胞采用原代培养法,经6—7天形成细胞单层。对培养2周以上的细胞单层,进行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试验,经2—3天可见部分细胞核内形成多角体,约半月感染率达60%左右。  相似文献   

19.
周垂钦  李云芝 《蚕业科学》1991,17(3):187-188
<正> 在蚕室地面及周围环境的土壤中存在相当数量的多角体病毒,这些病毒在土壤中可以较长时间保持活性,并可通过各种条件飞散传播,造成家蚕感染发病。用一般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对这些潜存的病毒不易彻底杀灭,给生产上造成的危害很大。作者用常规消毒剂和新研究出的消毒药物对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进行了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NPV)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载体表达系统的建立,使数百种外源基因得到高效的表达.该系统的产业化开发如大量培养昆虫细胞,存在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建立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ApNPV)载体表达系统,是利用柞蚕蛹为宿主进行外源基因表达.我国柞蚕资源丰富,柞蚕的蛹体大,以蛹滞育越冬,能够满足工厂化生产的需求.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有3个不同亚株,本实验研究了ApNPV A株系[简称ApNPV(A)]对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品种的柞蚕蛹的感染性,为利用柞蚕蛹表达外源基因的产业化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