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星天牛Psacothea hilaris Pascoe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调查黄星天牛种群在云南省蒙自蚕区桑园的空间分布结构和建立相应的抽样技术,有利于对害虫的预测预报及制定防治策略。利用6种聚集度指标以及Taylor的幂法则、Iwao m*-m回归分析法建立的2种回归模型测定黄星天牛幼虫在桑树上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且聚集度随着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大。利用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解析幼虫种群的聚集因素主要由环境因素组成,如气候、食料、桑园周围种植的其他宿主植物等。根据Iwao m*-m回归关系建立了黄星天牛幼虫抽样数公式和序贯抽样模型,在田间应用该模型调查样本的累计虫口数量超过上限时,即判为需要实施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针对元阳县蚕区桑树褐斑病发病严重,影响桑叶产量与质量,对当地蚕业生产影响很大的情况,展开对桑树褐斑病的发病因素分析与防控技术介绍,以期为元阳县桑褐斑病防控提供指导参考。对桑树褐斑病的分布与危害、发病规律与症状、发病因素及防控措施进行简要概述,对元阳县发病严重的桑园开展调查与发病原因分析。元阳县蚕区桑园地势低,通风差,栽植密度大,套种高杆作物玉米等,桑树长势弱,管理差的桑园褐斑病发病严重,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文献影响桑树褐斑病发病因素观点一致,即桑树品种、气候气象、桑园管理。通过在桑树褐斑病受灾严重区域建立长期有效预测预报工作,对元阳县蚕区防控中不足的地方,提出了提高蚕农防病意识、科学施肥、农药防治与物理机械防治结合等措施,以期对桑树褐斑病进行有效防控,促进蚕区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新疆荒漠草地害虫脊萤叶甲(Theonesilphoides)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通过频次分布和聚集度指数的测定以及m*-m回归和Taylor幂法则分析。结果表明,脊萤叶甲幼虫为聚集型中的负二项分布。m*-m回归分析表明脊萤叶甲幼虫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幼虫个体间相互吸引,个体群呈聚集分布。Taylor幂法则分析结果表明,脊萤叶甲幼虫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随着虫口密度的升高,其聚集程度增强。通过m*-m回归检验方程确定脊萤叶甲幼虫最适抽样数为440株,仅为实际抽样数的44%。5种抽样方法中,以Z字形法最好,平行线法次之。  相似文献   

4.
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是云南蚕区的桑树主要病害。于2007、2008年调查以上2种病害在海拔由低到高的蒙自、保山、楚雄、陆良、祥云、鹤庆6县(市)坝区桑园的发生情况是:桑褐斑病的发生危害随调查地域的海拔升高呈逐渐加重的趋势,春末夏初、夏末初秋是桑褐斑病危害高峰期,重病区陆良、鹤庆点桑园9月份的病情指数最高可达71.18、68.80,其中病害对湖桑32号的危害重于农桑14号;桑里白粉病在各调查点桑园均呈零星分布危害,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夏末初秋是桑里白粉病危害主要时期。根据2种病害在各试验点的发生情况,建议正常年份陆良、保山、鹤庆坝区桑园重点防治桑褐斑病,兼治桑里白粉病,楚雄、祥云坝区桑园以防治桑褐斑病为主,2种病害在蒙自坝区桑园的发生危害较轻,不作为重点防治病害;当桑园田间调查病情指数为20时,应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并重视冬季、开春时节对病害的防治,以减少病原基数。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聚集度指数(C、I_δ、(?)和(?)/m)、Iwao 的(?)—M 回归分析方法,测定了青海土蝗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青海土蝗呈随机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α>0),个体群的分布是随机的(β≈1)。根据空间分布信息,运用 Iwao 的序贯抽样技术,绘出了青海土蝗的序贯抽样图和序贯抽样表。  相似文献   

6.
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泰勒幂法则、Iwao法M=α+β、扩散型指数Iδ对草坪草条锈病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草种、不同播种方式和不同发病程度下,草坪草条锈病均表现为聚集分布且存在着个体群.聚集均数(λ)的测定表明草坪草条锈病的聚集原因系由病原菌本身特性和环境条件引起.并确定了病叶密度和不同允许误差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7.
桑粉虱成虫在桑园中的空间格局经测定属负二项的聚集分布。利用空间格局参数M、α、β值,估计了个体群大小与平均数(X)的关系,分析了成虫在桑园间的聚集原因,探讨了X与K_c值的关系。应用Iwao法建立了资料代换模型及理论抽样模式,组建了在不同密度(X)下的序贯抽样表。  相似文献   

8.
桑树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大志  陈伟  廖安武 《四川蚕业》2005,33(1):24-24,30
桑褐斑病又称焦斑病、烂叶病,是桑树叶部的主要病害。以前凉山蚕区桑树栽植以四边桑、大行桑为主,桑褐斑病发生较少。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凉山州栽了大量的成片密植桑园。通过田间调查,桑褐斑病在成片密植桑园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有逐步蔓延之势。为减轻桑褐斑病的发生危害,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草坪草条锈病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秦勒幂法则、Iwao法M^*=α β-↑x、扩散型指数Iδ对草坪草条锈病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草种、不同播种方式和不同发病程度下,草坪草条锈病均表现为聚集分布且存在着个体群。聚集均数(λ)的测定表明:草坪草条锈病的聚集原因系由病原菌本身特性和环境条件引起。并确定了病叶密度和不同允许误差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0.
草原蝗虫空间格局及其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今  秦冬梅  马隆喜 《草业学报》2004,13(2):118-122
根据改进的m*=α′ β′m γm2模型和聚集度指标,研究了草原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蝻期蝗虫呈聚集分布,在聚集的个体群内,个体间是相互排斥的.成虫期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而个体群的分布是均匀的.以聚集度(m*/m)的时序动态表明,蝗蝻初期呈均匀分布,盛期呈聚集分布,成虫期为均匀分布.在测报和防治中,混合种群的理论抽样数为20~40个样点.  相似文献   

11.
《四川蚕业》2017,(1):25-27
在桑园管理及养蚕制种环境条件一致的前提下,作者分别就桑瘿蚊危害(夏伐桑危害率34.13%,春伐桑危害率32.72%)对桑树春叶产、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桑瘿蚊危害对桑树春叶产、质量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对春伐桑的影响更为严重。各地应重视桑园病虫防治,认真做好桑瘿蚊的预测预报工作,并在预测预报基础上强化桑瘿蚊的综合防治,以提高桑树春叶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吴永斌  魏敏  刘长仲 《草业科学》2012,29(8):1313-1321
为了明确蓟马在苜蓿(Medicago sativa)上的空间格局,应用聚集度指标和Iwao的回归法分别检验了蓟马在苜蓿上的分布型。结果表明,蓟马在苜蓿上是以个体群为基本分布成分,个体群间的分布属聚集分布,其聚集强度随苜蓿刈割次数的增加而下降,而蓟马的聚集是由于某些环境因素以及本身习性引起的。此外,本研究还应用Iwao模型中的参数建立了最适抽样数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桑螟幼虫在广西桑园的空间分布型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集度指标测定桑螟幼虫在广西矮杆密植型桑园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分布。通过1wao-Kuno的理论抽样数公式建立理论抽样模型确定了在一定虫口密度水平下的理论抽样数。为了筛选出科学适宜、操作简便的抽样方法,接下来将对抽样方法进行差异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詹寿明  王建新 《蚕业科学》1989,15(3):157-159
<正> 桑瘿蚊Epimyia sp.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浙江省一些主要蚕区发生日趋严重,而有关桑瘿蚊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研究尚属空白。笔者根据1986年7月在临安县堰口乡的实地调查资料,引用平均拥挤度(?)和平均虫口密度(?)的比值(Lloyd)、平均拥挤度(?)和平均密度(?)的相关回归(Iwao)、方差(S~2)和平均密度(?)的幂法则(Taylor)及若干聚集度指数等方法,判断桑瘿蚊幼虫的田间分布型式。在初步明确桑瘿蚊幼虫分布型的前提下,确定调查取样数量。  相似文献   

15.
章晔  许梅 《江苏蚕业》1997,(3):17-19
<正>为寻找桑树病虫害的防治策略,经几年努力,开展全方位的桑树病虫害调查,现已发现,如皋市有桑树病害17种,害虫39种,天敌11种,并已初步弄清了其种群分布情况.1 种群分布全市主要桑树病害有黄花型萎缩病、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桑褐斑病、桑漆斑病.萎  相似文献   

16.
从云南省各县(市)的调查情况看,由于2009年的晚霜气候因素的影响,桑褐斑病的初发病期比正常年份推迟发病15~30 d;并且随着海拔的升高(海拔高度由低到高是保山市、楚雄县、陆良市、祥云县、鹤庆市)呈逐渐加重的趋势。夏末秋初是桑褐斑病危害的高峰期,重病危害区祥云点桑园10月份的病情指数最高达68.07,鹤庆点桑园9月份的病情指数最高达86.36,其中病害对湖桑32号的危害重于农桑14号和女桑。根据病害在各试验点的发生情况,建议祥云、鹤庆坝区的桑园在夏末、早秋季提早防治桑褐斑病,楚雄、陆良坝区桑园在早秋季开始防治桑褐斑病,保山地区的桑褐斑病零星发生,危害较轻,可不做为重点防治,并且还要重视冬季、开春时节对病害的防治,以减少病原基数。  相似文献   

17.
龙眼红粉病是由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Link引起,是海南省龙眼主产区龙眼果实生长期新发生病害,该病害在海南发生较普遍。本文利用6种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Iwao M*-m回归方程检测和Taylor幂法则对龙眼红粉病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并进行了聚集原因的分析。结果表明:龙眼红粉病发病期病株垂直分布下,有7个田块属聚集分布,第8个田块属均匀分布;水平方向上,病株上部、中部、下部,均为聚集分布,该结果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测定了桑天牛卵的多种聚集指标和分布型,得知桑天牛卵属聚集分布,且符合负二项分布,抽样方法以平行线法为好,并以Iwao法计算了理论抽样数和进行序贯抽样。  相似文献   

19.
桑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怀平 《四川蚕业》2003,31(3):19-20
桑褐斑病俗称烂叶病 ,烂斑病 ,是桑树叶部主要病害之一 ,据笔者调查 :近年来 ,在各蚕区时有发生。桑树感染褐斑病较轻时 ,虽然叶质较差 ,但仍可养蚕 ;发病重时 ,整个叶片布满病斑 ,造成叶片枯萎脱落或腐烂 ,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今年春季 ,笔者所负责的草坝片区出现了大规模的桑褐斑病 ,造成全区 2 0多万株桑树不同程度得病 ,其中尤以新嫁接小桑园为主。笔者在防治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的积极措施收到了立杆见影的效果 ,供同行参考。1 症状桑树感病初期 ,病斑为褐色 ,水渍状 ,呈芝麻粒大小斑点 ,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多角形。一般情况下病斑…  相似文献   

20.
针对云南省桑褐斑病危害严重,化学防治效果差的情况,开展了秋伐防控桑褐斑病技术(以下简称秋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介绍了秋伐技术模式及秋伐控病的技术原理。总结了秋伐技术在降低桑褐斑病的病叶率和危害损失率,提高桑叶利用率,提高小蚕饲养桑叶的质量,增加养蚕批次和养蚕量,降低管理用工和农药使用量等5个方面的优势。提出了桑园秋伐应根据天气适时剪伐,合理采用秋伐技术模式,科学配置养蚕布局,并加强桑园管理等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