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利用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对陕西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异因素与特征做了理论上的探讨,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划依据,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对陕西省旅游资源进行了区划研究。研究结果将陕西省旅游资源划分为4个旅游资源区,16个旅游资源亚区,各旅游资源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特征,在开发利用上也具有不同的方向,采用不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创新,结合1978~2003年的相关资料,对陕西省的相对资源进行了时空动态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以全国作为参照区,陕西省三种产业资源承载力严重超载;但从动态角度分析,从1996年以来,陕西省资源承载力呈增长趋势;同时,分析了综合资源在陕西省内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3.
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 ,并通过对原方法改进创新 ,以全国为参照区 ,分别计算分析了 :1陕西省二十年来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 2陕西省与中国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相对资源超载力的差异。 3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陕北地区、关中地区、陕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内部区域差异。结果表明 :1陕西省自然资源承载力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远远大于经济资源承载力的贡献 ,综合资源承载力的增长整体上一直低于全省人口的增长。 2与东部地区相比 ,陕西省综合资源承载压力远大于东部地区 ,与西部地区相比 ,其综合资源承载力超载程度也高于西部整体水平。3全省不同地区的资源承载力差异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4.
对陕西省108个县(区)的耕地资源指标和贫困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运用Excel软件和Supermap软件处理耕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系列指标。结论:1)陕西省耕地资源丰富县与贫困县相关性分析结果为无相关性;陕西省耕地资源禀赋与经济贫困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为无相关性;所以陕西省耕地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没有相关性。2)陕西省贫困地区分布特点:全省贫困县主要分布在陕北和陕南;耕地资源丰富县主要分布在陕北和关中的山区;耕地资源丰富且贫困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陕北和关中的山区;既非贫困县又非耕地资源丰富县主要分布在关中的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20 a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并改进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分析:①以全国为参照区,陕西省20a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②以东、西部地区为参照区,陕西省2002年相对资源承载力;③以全省为参照区,陕北地区、关中地区、陕南地区2002年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区域问差异。结果表明:①陕西省自然资源承载力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远远大于经济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综合资源承载力的增长整体上低于全省人口的增长;②以东、西部地区作为参照区,陕西省综合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但原因并不相同;③以全省作为参照区,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的资源承载力差异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水资源态势及可持续利用策略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系统分析陕西省水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水资源开发利用的40字方针,探讨陕西省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对策,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有益于陕西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中将生态足迹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有机结合,构建了生态足迹视角下的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并以陕西省为研究靶区,对其近20年的土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对土地资源的消耗不断增加,土地权益逐年降低,而土地资产和负债呈先增后减的波动变化趋势,2019年土地负债约占GDP的5.99%;同时,该区域土地资源利...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农业水资源安全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小麦、玉米、稻谷和豆类4种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从陕西省人均粮食标准入手,推算全省粮食总需求量,再根据陕西省各类粮食作物需水量和粮食作物的雨水有效利用量,最终得到全省粮食安全条件下的农业水资源最低标准,即陕西省的农业水资源安全阈值为68.63×108m3。根据陕西省多年的实际灌溉用水量可以得出陕西省农业水资源处于不安全状态,即为实际灌溉用水量低于农业水资源安全阈值。陕西省要保证粮食安全就必须加大节水农业的发展及提高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量。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总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78年以来陕西省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的变化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耕地资源数量呈持续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为建设用地、灾毁等;粮食总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粮食总量年变化率与粮食播种面积年变化率、耕地面积减少量和因其导致的粮食减产量变化趋势高度一致,说明耕地面积的减少直接导致粮食产量的减少,耕地资源数量是影响陕西省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的动态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0.
陕北旅游资源的整合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陕西省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正在逐步下降,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旅游资源挖掘不够,缺乏新的旅游增长极。陕北近几年已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理应开辟为陕西省新的旅游增长极,但其旅游业发展过分依赖于红色旅游,使得本区旅游业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立足于市场分析和资源特色,陕北需要进行黄土地貌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为此,本文在分析了陕北旅游资源整合属性的基础上,论述了陕北旅游资源整合问题并进行了旅游功能分区,提出了陕北旅游资源的整合策略,以期为陕北乃至全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水资源的陕西生态安全基尼系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量化的方法来衡量陕西省的水资源与耕地资源、GDP和人口布局等的匹配程度,进而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确保生态安全提出对策。参照洛伦兹曲线原理及基尼系数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得到水资源与耕地资源、GDP、人口匹配的基尼系数分别是0.6015、0.6573、0.5687,都远超出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得出了陕西水资源与耕地资源、GDP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的结论。因此今后必须统筹安排陕西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动态关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78-2008年统计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耕地面积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短期内会偏离这种均衡;陕西省经济发展对耕地数量变化的解释水平为10%左右,预测期内不断增强,而耕地数量变化能够解释经济发展的35%以上,但预测期内先增强后减弱。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应集约利用土地,发展节地型产业和低碳经济,提高耕地占用的经济成本,加大财政强农惠农补贴力度。  相似文献   

13.
榆林市地处晋陕蒙能源金三角的中心腹地,这里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每平方米地块平均蕴藏6 t煤,100m3天然气,140 t盐,被美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后备基地。但是它属于我国北方农牧业交错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资源的非可再生性,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区域生态环境的极度脆弱性,加之多年来粗放型的资源开发使得榆林市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损失巨大。因此,以榆林市为典型区,选取了榆林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方面的相关指标29项,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价了近年大型能源开发下生态脆弱区榆林市资源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结果表明:资源环境是影响榆林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社会进步因子和经济发展因子次之。近年来,研究区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比较低下,表明榆林市大规模能源开发利用在创造巨量财富的同时,当地资源环境子系统也因此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的陕西省耕地变化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详细调查数据 ,应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速率、土地利用类型新增速率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全面刻画了陕西省 1 991— 2 0 0 1年耕地的动态变化。结论是 :在 1 991— 2 0 0 1年间 ,陕西省全省耕地在减少 ,各地减少的程度不同 ,延安减少最多 ,渭南减少最少 ;耕地变化存在明显地区性差异 ,耕地变化比陕西省耕地变化大的地区有延安、铜川、咸阳和商洛 ,其它地区耕地变化比全省耕地变化小。耕地转移的方向各地明显不同 ,增加耕地的来源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陕西省耕地与人口空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根据陕西省各市、县的统计资料,分析了陕西省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和人口的相对变化率空间分布,并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模型,计算出1953年至2005年主要年份的耕地重心及人口重心坐标,得到两者动态演变轨迹,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耕地和人口各自空间变化区域差异显著,但变化分布格局大致相同,陕南地区相对变化较小,陕北地区和关中地区中部部分区域相对变化较大。52年来耕地分布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11.67 km,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17.35 km,两者整体走势相似,两重心之间的距离推近了6.29 km。耕地面积与人口总数之间相关度不大,但耕地分布与人口分布呈高度正相关,人口重心的移动是导致耕地重心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渭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面向生态的概念的提出 ,拓展了水资源研究的内涵 ,代表着今后水资源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为一个全新的科学理念 ,如何与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有机结合起来 ,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命题。本文立足于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以实现流域水资源永续利用为目标 ,分析了陕西省渭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模式的内涵 ,提出了其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 ,从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未来需求出发 ,探讨了陕西省渭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模式的基本内容 ,分析了陕西省渭河流域 2 0 0 0年、2 0 1 0年、2 0 2 0年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方案 ,并从 4个方面论述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研究成果 ,不仅丰富了水资源的理论研究 ,而且可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华县耕地分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用地分等工作作为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果可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土地开发整理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多方面。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TD/T 1004—2003),采用因素法对华县耕地进行等别划分,结果为:自然质量等别九等至十四等,利用等别为十等至十八等,经济等别为四等至九等,三个等别整体空间分布规律大致相似,均呈现出阶梯式带状分布特点。经验证,该分等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合,可为准确量化和有效管理华县耕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临夏县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农民的主要生产及生活资料,耕地为农民提供了除生产、生态功能以外的社会保障功能,且在耕地功能中占有重要地位。文中以甘肃省临夏县为研究区域,从耕地社会保障功能构成入手,运用替代市场法、分解求和法等方法,分别计算了临夏县耕地基本生活保障价值、失业保障价值。结果表明:耕地具有巨大的社会保障价值,且以基本生活保障价值为主。研究耕地社会保障功能及价值测算,对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征地补偿及耕地保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