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辽宁省8 个地区的番茄种植区中采集、分离纯化得到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单孢菌株115 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腐霉利的抗药性,并对抗药性分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呈现加重的趋势,8 个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50 值分布在0.05~16.30 mg·L-1 之间,平均为3.99 mg·L-1,抗性频率达到83.48%,以中抗菌株为主,但在阜新和盘锦地区检测到高抗菌株。对抗性菌株BcOS1 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所选抗性菌株在第369 位和第373 位的氨基酸同时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灰霉病是葡萄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商品价值。明确弥勒市不同葡萄产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嘧霉胺、咯菌腈和氟吡菌酰胺的抗药状况,为葡萄灰霉病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弥勒市市辖的12个乡、镇(农场)采集葡萄灰霉病样本,分离和纯化得到197株灰霉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97株灰霉病菌对4种农药的敏感性。【结果】葡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嘧霉胺抗药频率分别为71.1%、100.0%,高抗频率分别为13.7%和23.8%;除在弥勒市弥阳地区检测到2株低抗咯菌腈菌株,其他地区未检测到抗咯菌腈菌株;分离的葡萄灰霉病菌均对氟吡菌酰胺敏感。【结论】弥勒地区葡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腐霉利和嘧霉胺双重抗性频率为71.1%。在实际生产中,建议以咯菌腈或氟吡菌酰胺与生物农药交替使用进行葡萄灰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广西番茄灰霉病菌的多重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进行259个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菌株对多菌灵(carbendazim)、腐霉利(procymidone)和乙霉威(diethofencarb)的抗性检测,结果分为6种抗性类型:单抗多菌灵的类型(B~RN~SD~S)占36.3%,单抗乙霉威的类型(B~SN~RD~S)占24.7%,抗多菌灵和腐霉利的类型(B~RN~SD~R)占20.1%,抗多菌灵和乙霉威的类型(B~RN~RD~S)占6.9%,抗腐霉利和乙霉威的类型(B~SN~RD~R)占5.8%,同时抗3种药剂的类型(B~RN~RD~R)占6.2%。各地双抗或多抗菌株出现的频率分别为田阳73.9%,田东61.9%,武鸣30.1%,南宁8.7%,柳州2.6%。大多数多菌灵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很高(EC_(50)>1000 mg·L~(-1)),大多数腐霉利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较低(EC_(50)<10 mg·L~(-1)),而乙霉威抗性菌株中,双抗或多抗菌株的抗性水平较低(EC_(50)<5 mg·L~(-1));单抗菌株的抗性水平较高(25.1884 mg·L~(-1)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宁波市设施蔬菜灰霉病菌的抗药性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宁波市6个不同地区共46个菌株对腐霉利和嘧霉胺2种常规防治药剂的抗药性。试验结果表明,测试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已产生了很高的抗性,整体抗性频率为80.43%,高抗频率为22.84%,对嘧霉胺的抗性则相对较低,整体抗性频率为34.78%,高抗频率为1.67%;不同地区间灰霉病菌的抗药性差异较大,6个地区以镇海的抗药性最为严重,慈溪、鄞州两地的抗药性则相对较轻。结果还发现,部分灰霉病菌株对腐霉利和嘧菌胺2种杀菌剂产生了双重抗性,镇海的双重抗性频率最高,达到了60%。为此,在设施蔬菜生产上应合理更换并交替使用与此2种药剂无交互抗性的药剂,以有效控制灰霉病。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Fr.)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与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从辽宁省番茄产区采集、分离纯化获得206株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氟啶胺的敏感基线。结果表明,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的EC_(50)值在 0.001 3~0.073 1 μg·mL~(-1)之间,平均值为(0.022 7±0.014 5)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EC_(50)平均值(0.022 7±0.014 5) μg·mL~(-1)作为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基线,用于田间抗药性监测。从206 株菌株中选取对氟啶胺敏感性不同的39株菌株,测定其对嘧霉胺、异菌脲、腐霉利、啶酰菌胺及咯菌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6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依次为氟啶胺咯菌腈啶酰菌胺异菌脲腐霉利嘧霉胺,氟啶胺与嘧霉胺、异菌脲、腐霉利、啶酰菌胺和咯菌腈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不同类型杀菌剂对贵州4个地区蓝莓灰霉病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5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发现不同结构类型杀菌剂对蓝莓灰霉病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地抑制作用,测试地区菌株对丁子香酚和氟硅唑相对比较敏感,表现为低抗,二者在测试地区的蓝莓灰霉病上均可作为首选药剂使用;不同地区菌株对腐霉利、嘧菌酯和多菌灵的敏感性差异较大,3种药剂只能在敏感或低抗菌株的地区作为首选,在中抗地区作为轮换药剂谨慎使用。为增强杀菌剂效果、延长使用时间,应根据地区病原抗性、杀菌剂持效期及作用类型科学确定药剂间的合理轮用或混用。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抗药性发展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自华北地区蔬菜作物上分离得到的85株灰葡萄孢菌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二甲酰亚胺类(腐霉利)、N-苯氨基甲酸酯类(乙霉威)、苯胺基嘧啶类(嘧霉胺)、酰胺类(啶酰菌胺)以及苯并吡咯类(咯菌腈)等6种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华北地区蔬菜作物上的灰葡萄孢菌对6种不同类型杀菌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防治灰霉病的常用杀菌剂嘧霉胺、啶酰菌胺以及新型杀菌剂咯菌腈的抗药性发展迅速。灰葡萄孢菌对传统杀菌剂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的抗性水平较高,总抗性频数分别为72.94%、51.76%、69.41%;多菌灵-乙霉威双抗频数为51.76%,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三抗频数为34.12%。灰葡萄孢菌对目前防治灰霉病的主要杀菌剂嘧霉胺及啶酰菌胺也已经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其抗性频数分别为64.71%和65.88%。而对于新型杀菌剂咯菌腈的抗性频数为36.47%。共发现了40种多重抗药性的类型,且有32种多抗类型未曾报道;1株灰葡萄孢菌对6类杀菌剂均表现敏感,抗性频数为1.18%;5株灰葡萄孢菌对6类杀菌剂均表现抗性,抗性频数为5.88%。实际生产应用中应尽量避免单一杀菌剂的长期重复使用,建议多种药剂配合使用以延长杀菌剂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葡萄灰霉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多重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检测葡萄灰霉病菌对多菌灵、腐霉利和乙霉威3种杀菌剂的多重抗药性,指导生产上葡萄灰霉病的药剂防治。【方法】从甘肃、山东、北京等14个省、市、自治区采集葡萄灰霉病样分离纯化得到109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单孢系菌株,采用最低抑制浓度法(MIC)测定了葡萄灰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二甲酰亚胺类(腐霉利)和氨基甲酸酯类(乙霉威)杀菌剂的多重抗药性。【结果】结果表明,葡萄灰霉病菌对多菌灵、腐霉利和乙霉威的抗药性菌株率分别达到了83.5%、14.7%和17.4%;抗药性类型有BenRDicSNPCS、BenRDicRNPCS、BenRDicRNPCR和BenSDicSNPCR4种,所占比例分别为68.8%、13.8%、0.9%和16.5%。【结论】我国不同地区的葡萄灰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二甲酰亚胺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普遍存在抗药性问题,对多菌灵的抗药性较为严重,因此,在生产上,应选择一些替代的新型杀菌剂和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9.
生防菌木霉与灰霉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本试验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单独施用木霉菌、化学杀菌剂腐霉利以及二者以不同比例混合配制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探究化学杀菌剂腐霉利对生防菌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中,单独施用木霉菌对灰霉病的防效为81.40%,当木霉菌与腐霉利以质量比8∶1混配时,防效高达88.32%,二者以其他比例混配的防效在65%~80%之间,均高于单独施用腐霉利。木霉菌与腐霉利以8∶1或3∶1的质量比混配,对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较好,在80%左右,且对草莓安全、无药害。以一定比例添加化学杀菌剂腐霉利可提高生防菌木霉防效的稳定性,并且可延缓病原菌对化学杀菌剂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苹果轮纹病菌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腐霉利的敏感性现状,建立敏感基线。【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山东、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和陕西等地的106株苹果轮纹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性,比较了不同省份苹果轮纹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腐霉利对供试的106个苹果轮纹病菌菌株的EC50值差别不大,在0.327 0~3.322 8 mg·L-1,平均EC50为(1.289 1±0.060 0)mg·L-1,呈连续性偏正态分布,可以作为田间苹果轮纹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基线。其中,陕西省的苹果轮纹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程度最高,其他依次为山西省、河北省、辽宁省和河南省,山东省的敏感性最低,山东省的EC50平均值是陕西省2.63倍。【结论】田间苹果轮纹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性水平较高,未发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群体,所测得的EC50平均值可作为苹果轮纹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基线。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地区黄瓜霜霉病菌毒力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通 《北方园艺》2011,(14):141-144
为选择黄瓜抗性品种,对来自全国8个省市18个黄瓜霜霉病菌株的孢子囊长度和宽度进行研究,以期明确定黄瓜霜霉病在各地区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8个黄瓜霜霉病菌株的孢子囊存在差异,来自同一城市的菌株间差异不显著,并从供试的10个黄瓜品种中筛选出7个对不同致病菌株反应型各异,抗病感病界限明显的品种,可初步作为黄瓜霜霉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的鉴别寄主,利用所筛选出的鉴别寄主将18个菌株分为12个致病性类型。  相似文献   

12.
啶酰菌胺对黄瓜灰霉病防治效果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6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6种药剂的抗性背景,发现它们对啶酰菌胺具有不同水平的抗性。同时结合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评价了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盆栽试验中,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具有低等抗性的2株灰葡萄孢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3.49%和53.04%,对3株高等抗性的灰葡萄孢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0.16%、51.67%和32.24%。说明灰葡萄孢的抗性发展已经严重影响了啶酰菌胺的杀菌活性。2013年和2014年的田间试验中,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施药量为375g·(667m2)-1时,防治效果分别为94.34%和90.39%。在施药量为300g·(667m2)-1时,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与对照药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都很显著。综上所述,现阶段啶酰菌胺对黄瓜灰霉病仍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抗南方根结线虫黄瓜砧木的筛选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搜集国内外黄瓜嫁接砧木资源108份,对其抗南方根结线虫能力进行鉴定,筛选抗或耐南方根结线虫的砧木品种,探讨用抗根结线虫的瓜类野生种作砧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以野生瓜棘瓜为砧木的黄瓜嫁接苗在嫁接亲和性、抗南方根结线虫能力、产量、株高和果实品质等方面,优于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以黑籽南瓜和火凤凰为砧木的黄瓜嫁接苗。  相似文献   

14.
黄瓜种质材料抗褐斑病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苗期人工喷雾接种方法在温室鉴定了20份黄瓜高代自交系(材料)对褐斑病菌071抗性.结果表明:有3份高度抗病材料,1份抗性材料,中抗材料1份,而其它均为感病和高度感病材料,说明现有的黄瓜种质资源蕴藏着对改良黄瓜品种抗病性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全轮配双列杂交试验,分析了黄瓜霜霉病抗性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遗传方差组成中,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都是显著的,控制抗性的加性作用比显性作用大,狭义遗传力值高,为95.24%。群体中显性等位基因频率少于隐性等位基因频率,该性状至少受两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6.
甘蓝抗枯萎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及抗性基因分布频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来源于山西省寿阳县的甘蓝枯萎病原镰刀菌株GLHW 1,在26~30℃条件下对87份甘蓝种质资源进行枯萎病抗性评价,并探讨抗性基因在不同生态地理种质类群中的分布频率。筛选出具A型抗性基因的高抗枯萎病材料36份。这36份高抗材料中,绝大部分(31份)来源于欧洲、日本及韩国等甘蓝枯萎病抗性育种研究较为先进的国家,只有2份(C59和C73)是来源于中国大陆的传统育种材料。通过对不同农艺性状的甘蓝材料与枯萎病抗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具不同结球类型、不同叶色、不同熟性的甘蓝材料中均存在抗或不抗枯萎病的育种材料。但总体而言,从日本及韩国引进的高圆形耐裂材料具枯萎病抗性的比率较高;叶色灰绿的甘蓝材料具枯萎病抗性的比率也较高;我国现有的早熟甘蓝育种材料中普遍缺乏枯萎病抗性基因,高感材料达77.78%。  相似文献   

17.
Isolates of Neofabraea perennans were group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ir pattern of resistance against thiophanate-methyl. ED50 values were 0.067?±?0.003?ppm (mycelial growth) or 0.202?±?0.028?ppm (conidial germination) for strains with baseline sensitivity, and 1.35?±?0.30?ppm or 9.75?±?3.18?ppm (respectively) for strains with partial resistance against thiophanate-methyl. Highly resistant strains were not inhibited even at 400?ppm thiophanate-methyl. The mycelial growth assay is recommended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benzimidazole resistance in bitter-rot fungi because of its enhanced sensitivity as well as simple and reproducible evaluation. A detailed protocol for this assay method is given.  相似文献   

18.
山西是我国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的主要产地之一,然而由于干旱缺水使得马铃薯生产发展受到严重限制。为筛选出抗旱性强的马铃薯品种,对引进的15个马铃薯品种进行盆栽抗旱性鉴定,分析了各品种的抗旱系数、抗旱指数、株高胁迫指数、离体叶片失水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株高胁迫指数和叶片失水率与抗旱系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可以作为鉴定马铃薯抗旱能力的指标。并依据此,从引进的15个品种中筛选出中薯19号、晋薯24号、晋薯16号和同薯29号等4份抗旱性较强的品种,适宜在晋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根据黄瓜白粉病抗性主效基因/QTL的插入/缺失突变,将其设计成共显性的In Del分子标记。通过群体连锁分析,发现In Del-MLO1标记与黄瓜白粉病抗性主效基因共分离。应用该标记对24份来自世界各地且白粉病抗性已知的黄瓜材料进行抗性验证,21份材料的抗性表型与标记的带型一致,说明在黄瓜进化和驯化过程中,造成抗病表型的该插入/缺失突变发生普遍。因此,该In Del标记适合于大多数黄瓜材料的白粉病抗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从而加快黄瓜白粉病抗病育种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黄瓜黑斑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及品种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瓜黑斑病近几年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已成为黄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为适应黄瓜抗病育种的需要,对黄瓜黑斑病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进行了研究,筛选出适合于黄瓜黑斑病苗期抗病性鉴定的方法:于黄瓜幼苗1~2片真叶期时,采用分生孢子浓度为1×107~2×107个?mL-1的悬浮液喷雾接种,以叶面不形成水滴为度,接种温度22 ℃左右,黑暗保湿48 h|接种后幼苗置于培养箱中,白天28~30 ℃、夜间20 ℃,13 h光照/11 h黑暗,前48 h温度为22 ℃左右、相对湿度为100%|以后仅夜间保湿,5~15 d调查发病情况。利用该方法筛选出10份高抗材料,8份中抗材料,以及2个高抗品种D9和W3,4个抗病品种3-1、LW11、BA74和A86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