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土地利用规划是在一定地球化学特征下开展和实施的,应重视地球化学调查评估成果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综合考虑地球化学特征对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影响,提高规划的科学合理性.该研究探索了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评估成果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体现了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信丰县为例,简析该区地球化学特征背景因素,提出将土壤地球化学特征运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的思路,有助于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农业地质调查总体综合评价项目研究基础上,以松嫩平原南部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区为研究对象,面积约8.29km~2,采集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典型农作物(玉米、水稻、大豆)及对应根系土壤样品,进行硒元素的测试分析,并对分析结果信息进行系统处理研究,查明研究区内硒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其在土壤中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硒元素的生态地球化学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松嫩平原南部表层土壤中硒含量为0.204mg·kg~(-1),达到了中等程度,在全国硒的地球化学分带中,处于低硒带分布区。大豆中硒元素的平均含量较高,反映大豆对土壤中硒元素的利用程度较高。玉米中硒平均含量最低,反应玉米对硒元素的吸收利用程度较差。松嫩平原南部地区居民硒摄入量处于极低水平,93%的居民硒摄入水平处于安全线以下,约53.5%人群处于缺硒状态。  相似文献   

3.
王敏  高宗军  庞旭贵  代杰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50-20054
[目的]了解章丘大葱产地表层土壤地球化学环境特征及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方法]以生态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章丘大葱产地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数据,系统研究境内表层土壤元素的分布特征、组合特征及剖面特征。[结果]分析土壤中20种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其中大部分元素受深层土壤控制明显,具较强的承继性。但是,S、Se、Hg、N、P等元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结论]研究区土壤中大多数元素基本保持成土母质母岩的原始状况,物质主要来源于深层土壤母质,但一定程度上受表层各种作用的改造。  相似文献   

4.
以生态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利用沾化冬枣产地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数据,系统研究了沾化境内表层土壤元素的分布特征、组合特征及剖面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入探讨了沾化地区表层土壤形成的地质背景。研究结果表明,沾化地区在接受黄河冲积物之后还受到了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受黄河冲积物、湖泊湖积物及人为污染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境内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亚热带水稻土碳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特点与长期固碳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稻田是我国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稻土有机碳循环既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和土壤肥力的基础,又与土壤固碳功能、温室气体产生和排放密切相关。近10年来,本研究团队以探讨水稻土固碳(肥力提升)与减排科学原理为目标,瞄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控制阀"假说与"激发效应"、水稻土固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机理等前沿性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遵照以典型案例(典型景观单元和长期定位试验监测)揭示区域水稻土有机碳演变基本规律与固碳潜力,借助模拟试验阐明水稻土长期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运用同位素示踪和生物分子技术,系统研究了亚热带水稻土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点与长期固碳效应。研究表明,过去30年间,水稻土有机碳处于持续增加状态,增幅达60%,年平均固碳速率为0.28 t/hm~2,具有明显固碳效应;且水稻同化"新碳"的输入抑制了水稻土原有有机碳的矿化,表现出明显的负激发效应,证实了亚热带水稻土的"阻滞效应"。量化了水稻生长期间光合碳对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贡献及其对氮素的响应特征;发现水稻光合碳向土壤微生物快速转移,同化根际碳的微生物主要为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发现稻田土壤具有微生物光合同化大气CO_2并将其转化为土壤有机碳的能力;农田土壤固碳功能种群主要包括固碳细菌和藻类。阐明了稻田土壤有机质周转过程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揭示了"水稻—微生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机理,以及土壤C、N、P等元素耦合的微生物计量学调控机制。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构建土壤芯片并实现了土壤微界面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动态模拟和监测。提出基于丘陵区稻草"易地还土"和稻田施用生物质炭的固碳减排新措施。研究成果为亚热带水稻土有机碳积累、生产力提升和农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
着重从三峡库区奉节、巫山一带的地貌特征、土地资源概况、土壤类型、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特色农业等方面对该区的农业地质条件进行了概述。从地质角度,对土壤类型及其与母岩的关系、土壤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重点的论述。结合在三峡库区奉节、巫山一带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初步总结了农业地质的工作方法,并对该区农业地质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樊正烈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172-13174
利用1:50000遵义市、遵义县2幅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对该区土壤中环境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地球化学异常作了分析,认为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受控于母岩,但表层土壤长期经受相同的风化作用后,其土壤微量元素具有相似的特征,出现土壤微量元素总量均匀化现象,说明土壤中元素经过长期风化后,各元素在不同区域土壤中的含量基本相同,出现均匀化现象,依据这个特征可判断土壤的风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章丘大葱生产基地硒元素的生态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成果,对章丘地区大葱产地土壤中的硒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表层土壤及大葱中硒的生态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植物中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的关系。研究表明,章丘地区土壤中硒含量充足,适宜发展特色富硒大葱。  相似文献   

9.
章丘大葱生产基地硒元素的生态地球化学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成果,对章丘地区大葱产地内土壤中的硒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表层土壤及大葱中硒的生态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植物中硒含量同土壤硒含量的关系。研究表明,章丘地区土壤中硒含量充足,适宜发展特色富硒大葱。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方水稻土酸化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明确中国南方水稻土酸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防控水稻土酸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中国南方江苏、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和云南6个省份(自治区)的20个水稻土长期定位监测点,统计分析水稻土pH演变特征及阶段性变化规律,并探讨施肥量及土壤氮素含量对水稻土酸化的影响。【结果】1988-2013年25年间中国南方水稻土显著酸化,土壤pH下降0.59个单位,平均每年下降0.023个单位。水稻土酸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起始的14年中水稻土pH急速下降,平均每年可下降0.051个单位;近10年间,土壤pH趋于平稳。增施化肥特别是化学氮肥可导致水稻土酸化,二者与土壤pH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由此推算出化学氮肥每增施100 kg·hm-2,水稻土pH可下降0.65个单位。减少有机肥的施用也可引起水稻土酸化,有机肥施用量与土壤pH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肥每减少100 kg·hm-2,水稻土pH下降0.51个单位。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与pH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每增加100 mg·kg-1,水稻土pH约下降0.1个单位。【结论】在过去25年间,中国南方水稻土显著酸化,酸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施肥初期土壤pH显著降低。减少化学氮肥的施用和增施有机肥是控制水稻土酸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葡萄品质与土壤地球化学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葡萄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功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葡萄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和葡萄品质与土壤性质、土壤地球化学元素间关系的研究。指出:葡萄品质评价正由单一指标向综合指标过渡,并逐步形成较完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葡萄品质与土壤地球化学关系研究有了初步进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葡萄品质受地域性影响差异较大,影响葡萄品质的各项因素中,土壤地球化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葡萄品质。本文提出了建立完善、统一的葡萄品质评价体系,并基于母岩—土壤—植物系统的矿质营养元素迁移规律,提出了土壤地球化学因素影响葡萄品质机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珈玮  李淑杰  徐搏  解小雨  王光灿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442-10445,10452
为利于吉林西部葵花产区种植结构调整和区域农业发展规划,根据种植区土壤类型、地质背景等因素,选择农安巴吉垒、大安龙沼和通榆新安作为研究区,在分析盐碱化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吉林省西部葵花种植区的地球化学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榆工作区各类土壤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质量均属于一级;大安工作区草甸风砂土、盐化黑钙土、石灰性草甸土属一级,而淡黑钙土和草甸碱土属三级;农安工作区草甸黑钙土和草甸碱土属二级,石灰性黑钙土、盐化草甸土和石灰性草甸土属三级.研究区总体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质量不佳,需要加大生态补偿与恢复.  相似文献   

13.
兰州白兰瓜产区的土壤地球化学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兰州白兰瓜产区的土壤地球化学环境具有:1)有机质的含量低,积累速度慢;2)元素的横向迁移速度不显著,没有显著的规律,垂向迁移比较显著,而且,不同使用年限的砂田,元素迁移的速度不同,一般新砂田最快,中砂四元素淋虑速度显著降低,老砂田又有所回升;3)不同元素的正向迁移规律和速度,在不同使用年限的砂田上表现不同;4)富硅、富铝。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鲤鱼、鳙鱼、武昌鱼这3种常见淡水鱼类的亲缘关系。[方法]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鲤鱼、鳙鱼、武昌鱼种群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武昌鱼与鳙鱼、武昌鱼与鲤鱼的遗传距离相近,分别为0.654 70、.652 2,而鲤鱼与鳙鱼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5873。[结论]鲤鱼、鳙鱼间的亲缘关系比武昌鱼、鳙鱼,武昌鱼、鲤鱼之间的亲缘关系近。  相似文献   

15.
宋利云  龙昱  蔡萌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010-2011,2071
从岩石风化至成壤过程在空间上分布区域的地质背景、地貌特征、成土成壤特征以及成土成壤物质的流入特点等方面,系统地进行了土壤母质来源、农用地地貌特征、成土成壤单元类型、"土壤四大特性"等分析,指出封闭型、类封闭型成土成壤单元是名特产品产出的空间条件;研究区内农用地的土壤母质来源地层单一,且未经过远距离搬运,保持了岩层岩石成土矿物的特性,是形成名特农产品麦萝品质的特色之本。  相似文献   

16.
沾化冬枣产地土壤地球化学环境对冬枣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土壤的地球化学性质对冬枣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数据,对调查区内表层土壤的地球化学环境与冬枣品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区内土壤营养元素中的Cd、Ni等重金属元素对于冬枣的营养成分影响较为明显。[结论]根系土中的B、Mn、MgO、Cd、Zn、K2O等对冬枣果实中Cr、Hg元素的富集起较大作用,可通过改善施肥方法对冬枣根系吸收重金属的过程进行干预,以降低有害元素在冬枣果实中的富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贵州省六盘水地区马铃薯种植区开展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并对调查区域的马铃薯进行采样、监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中所含元素的含量基本与所种植的土壤环境相吻合,因此种植环境元素含量不同会影响马铃薯品质,选择含有适量必须元素的土壤种植马铃薯对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沾化冬枣产地土壤地球化学环境对冬枣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土壤的地球化学性质对冬枣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数据,对调查区内表层土壤的地球化学环境与冬枣品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区内土壤营养元素中的Cd、Ni等重金属元素对于冬枣的营养成分的影响较为明显。[结论]根系土中的B、Mn、MgO、Cd、Zn、K2O等对冬枣果实中Cr、Hg元素的富集起较大作用,可通过改善施肥方法对冬枣根系吸收重金属的过程进行干预,以降低有害元素在冬枣果实中的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