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防治东亚飞蝗的长期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为了掌握有利防治时机,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与措施,必须对其不同生育期的不同虫态密度做到心中有数。现将我们在工作中积累的有关调查方法的实践经验介绍如下:一、查卵调查蝗卵取样大小,以0.44平方米为宜。在荒地查卵可取0.667米见方的样片;  相似文献   

2.
自中央农业部把"侦查蝗虫试用办法"通告各地参照实施后,因为是一件新的工作,各地对其中有些问题在认识上还不够明确,实施方面也存在了一些问题。这里就把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意见写在下面:(一)侦查工作在贯彻一九五三年治蝗方针上的重要性。中央农业部一九五三年的治蝗方针是"防重于治,  相似文献   

3.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 Bienko)是我国北方草原和农牧交错地带最重要的优势种害虫之一,尤其近些年来亚洲小车蝗在各地起飞严重,作为前锋聚集迁移成为蝗灾北移的主力军。因此,加强亚洲小车蝗聚集行为的研究,对于了解其爆发成灾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室内外首次对亚洲小车蝗是否存在聚集产卵行为进行研究,发现亚洲小车蝗喜欢选择已有卵囊和泡沫的产卵杯中产卵,而不喜欢在没有卵囊和泡沫的无卵杯中产卵,表明该蝗可利用挥发性气味区分有卵杯和无卵杯,并且可被其卵囊和泡沫挥发物吸引产卵。这些结果初步显示亚洲小车蝗存在聚集产卵的现象,卵囊及泡沫物质有可能是调控其产卵行为的信息化合物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飞蝗发生的地区常有好几种土蝗混合发生,在某些地区和年份,土蝗的密度可以远超过飞蝗。由于飞蝗和土蝗是混合发生的,蝗卵的识别能直接影响查卵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侦查工作是决定灭蝗胜利的基本条件,据各地反映,侦查工作中最感困难的就是对蝗虫的识别问题.查卵的时候不认识飞蝗的卵,查蝻的时候也不认识飞蝗的蝻,更不会鉴别它的龄期,这样便无法得到准确的情报,那里还谈得到掌握除治的有利时机呢?因此在目前来说,识别飞蝗和鉴别龄期的方法.就成了侦查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飞蝗的形态,生理和习性又是随着环境而改变的,  相似文献   

6.
翻耕蝗区土壤对东亚飞蝗蝗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耕翻土壤对蝗虫产卵的影响。[方法]研究了东亚飞蝗产卵对实、松土的选择性和不同层次土壤蝗卵的发育情况。[结果]结果表明,经过耕翻耙磨土壤后,东亚飞蝗蝗卵能够正常出土的仅占6.1%。[结论]该研究为垦荒种植和蝗区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春季土壤含水量可因各种原因发生变化,从而使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自然越冬的卵在春季处于不同含水量土壤的孵化环境中。关于春季不同土壤含水量变化对自然越冬蝗卵孵化情况影响的详细报道尚未见到。试验选取2008年4月5日、12日、17日和21日4个不同时期,对田间挖取的蝗卵用不同含水量的土壤(10%-26.5%)进行处理,以比较不同含水量土壤对春季自然越冬蝗卵在孵化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的越冬蝗卵在孵化率、卵孵化期持续天数、卵处理日期至孵化日期之间间隔天数(或孵化日期早晚)上的差别与不同含水量土壤处理有明显关系,与处理卵的日期早晚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 中华稻蝗是农业害虫之一,也是山西土蝗综合治理砑究的主要种类。笔者于1989~1992年,对中华稻蝗卵胚胎发育、卵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进行了观察测定,并对其在发生期测,报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现简报如下。1 卵胚胎观察方法5月初到田间、渠埂等地挖取蝗卵。在室内用手扒去卵囊表面上的胶汁物,在太阳光下晒一晒,使之干燥,然后一粒一粒用摄子或指甲轻轻刮掉卵粒上的胶汁壳,最后把卵粒放在底面盛有吸水纸的培养皿内或其他器具中,并给湿度。每日观察记载胚胎发育进度,分出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9.
2009年4月从田间挖取中华稻蝗卵置于5℃的冰箱的保存,分3次取出放入室内花盆中自然孵化。测得蝗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4.48℃.有效发育积温138.9日度。  相似文献   

10.
竹蝗是毛竹的主要害虫,大量蚕食竹叶,严重地影响竹林的正常生长.人们采用灯光诱杀、喷药、挖卵块等办法进行防治,对其危害、蔓延虽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投劳投资大、成本高、且污染环境.若能在毛竹林中空地、竹林周围,或附近山场栽植泡桐,既能很好地消灭竹蝗,又能使泡桐速生丰产而很快地得到泡桐木材的收入,且不污染环境,可谓一举三得.这是因为泡桐树上滋生芫青,而竹蝗喜欢在泡桐叶上产卵,芫青的幼虫却又喜食竹蝗卵粒.据调查发现,一只芫青幼虫一生可食竹蝗卵60~120粒.泡桐树上不断繁衍的芫青是竹蝗的天敌,可有效地控制竹蝗的危害并达到灭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饲养和室外观察的方法对吉林地区的长翅燕蝗生活史及主要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林地区长翅燕蝗1a发生1代,卵在土里越冬,越冬蝗卵翌年5月上旬开始孵化,5月中旬是孵化盛期,蝗蝻发育期为30~35d,每个龄期历时6~7d,6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约1周雌雄两性开始交尾,雌雄交尾约2周以后,雌性蝗虫开始产卵,产卵一直持续到7月末。长翅燕蝗所处的生态环境,对长翅燕蝗的各项生命活动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东亚飞蝗发生量间的关系,为东亚飞蝗发生基数的调查及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东亚飞蝗不同时期的发生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春季蝗卵发生量与夏蝗发生量不显著外,其他时期各发生量间均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在蝗虫发生量调查及防治上,工作重点应放在相关的主要原因上.  相似文献   

13.
简要综述了阜南县生态控蝗、牧鸭治蝗的主要成效;总结了生态控蝗、牧鸭治蝗的措施和模式,为防蝗治蝗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今年的夏蝗发生比较严重,其特点是:在滨湖和沿海的主要蝗区发生较轻,并且防治主动及时;内涝蝗区发生较多,有些地区由于发现较晚,准备不足,使防治工作陷于被动局面。对我国飞蝗防治工作,就个人认识提供下列几点意见,希望大家多予指教。一彻底消灭蝗灾是一项征服自然的艰巨任务达到根治飞蝗的目的,必须兴修农田水利,改进  相似文献   

15.
黄脊雷蓖蝗Rammeacris kiangsu Tsai是我国竹林的重要害虫,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为弄清其卵滞育发育特性,调查了卵期温度及低温处理对其卵孵化的影响,检测了恒温条件下胚胎的发育进度及卵粒含水量、过冷却点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卵期温度条件下黄脊雷蓖蝗卵的孵化前期均较长,且孵化不整齐、孵化期间长;低温处理30、60或90 d可显著促进其卵的孵化,低温处理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说明黄脊雷蓖蝗的卵存在滞育现象,低温能明显降低其卵滞育强度.胚胎头幅、触角长度及体长的测量结果显示,25℃温度条件下的黄脊雷蓖蝗的胚胎发育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前期的持续发育阶段、中期的发育延迟阶段和后期的发育恢复阶段.产卵后40 d左右卵进入滞育,40-75 d为卵的深度滞育期.黄脊雷蓖蝗的卵粒产下后水分含量较低,在25℃的温度条件下,于产卵后25 d前后有一快速的吸水过程,其后卵粒的含水量增加缓慢,可见其卵粒的吸水发生在进入滞育状态之前.在25℃的条件下,黄脊雷蓖蝗卵粒过冷却点的变化亦包含3个阶段,即胚胎发育初期的较高阶段、中期持续而稳定的较低阶段及后期的提升阶段,可以认为黄脊雷蓖蝗越冬卵耐寒性的提高与其滞育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1989~1991年田间凋查与系统饲养结果表明,影响笨蝗发生轻重的主导因素是温度、地形、降水、植被和天敌等。甲基异柳磷、马拉硫磷、氧化乐果、来福灵防治效果达90%以上。封锁带以40米宽防效最好。种植豌豆对笨蝗有较好的诱集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红褐斑腿蝗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褐斑腿蝗在冀西山区1a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卵期35~60d,蝻期60~82d,成虫260~280d.日均温度0℃以下时,成虫进入越冬休眠期,翌年3月上旬开始活动,成虫在极端最低温度-17℃可生存越冬;蝗卵孵化早晚与环境温湿度和天气变化等关系密切,蝗卵在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发育快、出土早,反之则慢出土晚,自然孵化率73.5%.蝗蝻分6个龄期,各龄期以其触节数、体长、翅芽形状和体色区别.可人工捕捉蝗蝻和成虫,处理越冬寄主、中耕深翻灭卵,化学防治标准为谷黍田蝗蝻2~4头/m2,小麦苗期成虫4头/m2.  相似文献   

18.
中华稻蝗卵滞育的消除及滞育强度的可逆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要探讨了连续温度及波动温度对中华稻蝗卵维持和消除滞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低温处理的中华稻蝗卵.在20、25℃的温度条件下,62%左右的卵进人了滞育.而在30℃的温度条件下,虽然累计孵化率达74%.但孵化断断续续很不整齐;低温对中华稻蝗卵潍育的消除效果明显,消除滞育的低温处理期间需40d以上;从低温转移到高温条件后,高温有降低中华稻蝗卵滞育强度、促进中华稻蝗卵滞育消除的作用;8、25℃交替温度处理,中华稻蝗卵滞育的强度出现可逆变化,这种可逆性变化,对于卵块维持滞育、抑制秋季或冬季的发育、保证越冬卵的安全越冬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业部主持的冀、鲁、豫、苏、皖五省及天津市治蝗座谈会,于7月5—6日在北京召开。到会的有五省,一市的农业行政领导干部和治蝗技术人员;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全国供销总社及中国民航局等有关单位代表共25人。在两天会期内,首先汇报了各地夏蝗的发生与防治情况,并研究了有关秋蝗防治工作的意见。一 1957年夏蝗发生与防治情况  相似文献   

20.
试验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温度及土壤含水量与卵孵化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东亚飞蝗的卵在恒温30℃、35℃,土壤含水量20% 的组合情况下,孵化率最高、孵化所需时间最短、孵化整齐度最好。该结果可作为养殖过程中,较理想的孵化蝗卵的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