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松实小卷蛾、松梢螟的为害性和空间格局及在序贯抽样技术中的应用的研究结果表明,二虫对松树为害具有选择性,松实小卷蛾幼虫主要为害侧枝,为害程度火炬松>黑松>湿地松>马尾松,松梢螟为害则以主梢为主,为害程度 黑松>湿地松>马尾松>火炬松.松实小卷蛾和松梢螟的空间格局分别为负二项分布和奈曼分布,松实小卷蛾明显超过防治指标,急待全面防治,松梢螟低于防治指标,可不防治.  相似文献   

2.
通过松实小卷蛾雄蛾对(E)-2-癸烯醛、(E)-2-十二碳烯醛、(E,E)-2,4-癸二烯醛和(E,E)-2,4-十二碳二烯醛4个化合物的室内行为反应实验。结果表明,4个化合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松实小卷蛾雄蛾的兴奋、起飞、定向飞行等反应;松实小卷蛾雄蛾对(E,E)-2,4-癸二烯醛的反应最为强烈,是松实小卷蛾信息素的关键组分,其余3个化合物也是其信息素中不可或缺的组分。能够引起松实小卷蛾雄蛾明显行为反应的最低刺激量为0.01μg。  相似文献   

3.
两种主要松类蛀梢害虫在湘乡的发生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年以松实小卷蛾为主的松类蛀梢害虫在湘乡严重发生,文章介绍了松实小卷蛾、松梢螟在湘乡的发生现状,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危害规律,并对导致大暴发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今后加强对此类害虫预测预报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枝梢害虫主要包括微红梢斑螟、松实小卷蛾、油松球果小卷蛾、松果梢斑螟等。在春季蛀食幼树嫩梢髓部,被害梢弯曲枯死,影响幼树高生长和材质。近年来生产上应用林业措施、化学和生物防治等综合治理来抑制害虫数量。具体方法是剪除被害梢果,营造混交林,幼虫孵化盛期喷洒氯氰菊酯和氧化乐果混合剂,卵期释放赤眼蜂。防治微红梢斑螟还可在成虫期设置性诱剂(Z_(11-16):AC、Z_(11-16):ALD、Z_9E_(11-14):AC)诱捕器诱杀。  相似文献   

5.
竹小蜂在湖南省严重危害楠竹。1991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采用4种农药进行防治试验表明,竹腔注射40%氧化乐果乳油原液2毫升或1:5倍液10毫升,防治效果在94.6%以上。在竹林大年时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用40%氧化乐果注射林内的小年竹腔,可有效地防治竹小蜂的危害,且工效高,成本低,易推广。  相似文献   

6.
我省油松种实害虫包括油松球果小卷蛾、球果梢斑螟、微红梢斑螟、松梢小卷蛾、松实小卷蛾、一点实小卷蛾及中华松果长蝽、球果窃蠹、球果瘿蚊等种类,油松球果小卷蛾占总虫数的75%以上,是优势虫种,以此虫为靶子害虫进行防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Bt 乳剂属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nsis),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害虫和果树害虫的防治。为探索其防治油松种实害虫的  相似文献   

7.
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马尾松种子园,观察了雌球花和2年生球果松实小卷蛾在松冠上不同方位及垂直分布的规律;并在卵、初孵幼虫期开展4种化学杀虫剂的防治试验,其中以2.5%敌杀死乳油1500~2000倍液喷洒树冠,防治松实小卷蛾效果较好,可达87.2%~84.3%。  相似文献   

8.
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马尾松种子园,观察了雌球花和2年生球果松实小卷蛾在松冠上不同方位及垂直分布的规律;并在卵、初孵幼虫期开展4种化学杀虫剂的防治试验,其中以2.5%敌杀死乳油1500~2000倍液喷洒树冠,防治松实小卷蛾效果较好,可达87.2%~84.3%。  相似文献   

9.
简要综述了松实小卷蛾寄主及分布、生物学特性、虫害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天敌资源及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松实小卷蛾的发生与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落叶松实小卷蛾防治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夫钧 《中国森林病虫》2001,20(6):24-25,29
通过几年来的持续观察与研究,落叶松实小卷蛾Petrova perangustana Snell.可通过化学防治、生物控制等多种手段进行防剂。化学防治以40%氧化乐果800倍液为佳。有5种天敌可用于生物防治利用,其中小蜂对害虫蛹的寄生率可达36%以上。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松阿扁叶蜂在丹凤的发生危害、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的基础上,从不同防治方法、不同药剂中筛选出了该虫几种防治方法和防治有效药剂,采用树盘垦复,防效达85%;用40%氧化乐果乳油机动喷烟防治3龄前幼虫,防效达95%;用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15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 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1~3龄幼虫防效均达93%;在郁闭度0.7以上的林分,用18 kg/hm2敌马烟剂、林丹烟剂防治1~3龄幼虫,防效达90%。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首次发现黄杨绢野螟严重为害九里香。该虫在福建尤溪1 a发生1~4代,以第4代低龄幼虫和第1、2、3代休眠3龄幼虫在缀2~3片叶所结的薄茧内越冬。第1、2、3、4代幼虫孵化盛期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上旬、9月下旬和11月中下旬,成虫羽化盛期分别为6月下旬、9月中旬、11月上旬和翌年5月上旬。采用吡虫啉、功夫、啶虫脒乳油1 500倍液喷雾防治,校正死亡率均达91.8%以上。最佳防治时间为每年3月中旬~6月上旬。防治该虫应采用园艺防治、人工诱杀、植物检疫、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741杨对舞毒蛾不同龄期幼虫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7种不同系号的转抗741叶片为材料,对舞毒蛾幼虫进行逐龄分别饲养,系统测定各系号抗虫杨叶片对舞毒蛾不同龄期幼虫的死亡率,体重增长速率,发育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抗虫杨叶片对1龄幼虫均表现出较高的毒杀作用,其中处理3d的死亡率均达到35%,处理5d死亡率达80%。对2,3龄幼虫除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外,主要表现为对其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影响其正常的取食,降低体重增长速率和减慢发育速率。  相似文献   

14.
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松墨天牛在福建闽北1a发生1代,以3~5龄幼虫在蛀道内越冬,极少数以低龄幼虫在树皮下越冬。4月上旬越冬幼虫在木质部内做一椭圆形蛹室化蛹,历时13~15d后成虫羽化。羽化后的成虫从蛹室向外咬圆形的羽化孔道飞出,6月上中旬是成虫羽化出孔的高峰期。成虫的雌雄性比为1∶1。在林间,成虫寻找松树嫩枝树皮补充营养,5~9d后开始交尾产卵,产卵前在树皮上咬刻槽,造成泪滴状松脂流下,1刻槽产卵1粒,少数可产2~4粒。卵期6~10d。幼虫孵化后取食松树内皮和韧皮部,在树皮外可见白色纤维状或褐色粉末状木屑与粪便的混合物。3龄幼虫咬一长椭圆形蛀入孔进入木质部,此后树皮外不再出现蛀屑。幼虫在蛀入木质部前死亡率极高,只有31 68%能蛀入树干中,幼虫期易受白僵菌侵染。幼虫期260~310d。  相似文献   

15.
会泽新松叶蜂是华山松的主要食叶害虫。该虫在会泽县者海林场 1年发生 2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冠周围的枯枝落叶层中结茧越冬。第 1代 3月下旬为产卵盛期 ,6月中旬~ 8月中旬为蛹期 ,7月中旬~ 8月中旬为成虫期 ;第 2代 7月下旬~ 9月上旬为卵期 ,11月上旬~次年 3月中旬为蛹期 ,3月中旬~ 4月下旬为成虫期。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及生活习性 ,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化学防治以 4 0 %氧化乐果 1∶80 0倍液最好。室内和田间对幼虫喷药的防治效果在 90 %以上  相似文献   

16.
释放周氏啮小蜂对桑园内美国白蛾进行防治试验。一是放蜂数量与防治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地投放3万头小蜂,美国白蛾的寄生率最优达到68%。二是周氏啮小蜂扩散距离所需时间,在越冬代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释放周氏啮小蜂,周氏啮小蜂扩散到50m、100m、150m、200m所需的时间分别为20天、25天、30天、35天。在第一代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释放周氏啮小蜂,花角蚜小蜂扩散到100m只需要20天,三是是周氏啮小蜂扩散距离与寄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离放蜂点越近处,周氏啮小蜂的寄生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相似文献   

17.
18.
黑星天牛是板栗的一种主要害虫。采用 6种农药对板栗黑星天牛幼虫进行虫孔注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40 %氧乐果乳油 30 0~ 5 0 0倍液进行防治效果好 ,用药量每虫孔 6ml,防治效果达 97 6 %~ 10 0 %。虫孔注药法是防治板栗黑星天牛幼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珍珠梅纽扁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珍珠梅纽扁叶蜂Neurotoma sibirica Gussakovskij在海城1 a发生1代,以预蛹在土壤中越夏、越冬,翌年4月上旬化蛹。4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至6月上旬,5月中、下旬为盛期。卵出现于4月下旬,于5月中旬开始孵化,孵化盛期为5月下旬。老熟幼虫于6月中旬下树入土。珍珠梅纽扁叶蜂有13种天敌,其中显背臀姬蜂Notopygus insignis Kriechbaumer为中国新纪录属、种,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是优势种。利用3种农药对珍珠梅纽扁叶蜂3龄幼虫进行防治试验,效果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吉松叶蜂(GilpiniamassonianaXiao)属松叶蜂科Diprionidae,是危害马尾松的一种新害虫,近年来在安徽滁县沙河集林业总场发生相当严重。经研究,此虫一年发生2代,以预蛹越冬。该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我们编制了“马尾松吉松叶蜂地面茧数”查定表;制定了防治指标;其防治适期为2—3龄幼虫出现高峰期:第1代为5月15-30日;第2代为10月10—25日。以2.5%溴氰菊酯乳油2000—5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效果均在94%以上;以2.5%溴氰菊酯乳油等加柴油配成油烟剂进行喷烟防治,效果在96%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