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药剂呋虫胺20%可湿性粉剂30g/667m2、吡·噻35%水分散粒剂20g/667m2、烯啶虫胺60%可湿性粉剂15g/667m2防治水稻褐飞虱,由试验结果表明,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d防效达95%以上,持效期长达20d。其中呋虫胺、烯啶虫胺速效性好,药后3d防效达90%左右,可作为防治水稻褐飞虱药剂与目前常用药剂吡蚜酮进行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2.
5种药剂防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比较了吡蚜酮50%水分散粒剂、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烯啶虫胺10%可溶液剂、噻虫啉48%悬浮剂和噻嗪酮25%悬浮剂等5种药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噻虫啉48%悬浮剂150g/hm2对稻飞虱的防效最好,且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药后3、7、15d的防效均在80%以上;吡蚜酮50%水分散粒剂150g/hm2的防效次之,速效性一般,但持效性最好,药后15d的防效为88.14%,显著高于其它药剂处理;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120g/hm2也有较好的防效,药后15d的防效为84.67%;烯啶虫胺10%可溶液剂600g/hm2的防效一般,最高防效为76.66%;噻嗪酮25%悬浮剂450g/hm2防效最差,药后3~15d的防效均在66%以下,极显著低于其它药剂处理。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不同药剂对黑尾叶蝉的防治效果,2013年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烯啶·噻嗪酮70%可溶性粒剂、呋虫胺25%可湿性粉剂、烯啶虫胺60%可湿性粉剂、噻虫嗪25%可溶性粒剂和吡虫啉25%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对黑尾叶蝉均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稻田不同时期黑尾叶蝉的防治药剂。其中烯啶·噻嗪酮70%可溶性粒剂对黑尾叶蝉成虫和若虫均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迅速有效地控制田间虫量,药后1~10d的防效为68.53%~100%。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不同药剂对北美栎树星天牛的防治效果,在江西省奉新县北美栎树种植地开展了灌根施药试验,参试的40%氧乐果乳油、7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0.56%氯虫·噻虫胺颗粒剂在药后3d对星天牛幼虫的防效均在80%以上,药后30d防效均在90%以上,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另外,0.56%氯虫·噻虫胺颗粒剂和7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成虫的杀灭效果也较好,持效期在30 d以上。安全性观察发现,参试的6种药剂均对北美栎树安全。  相似文献   

5.
选取4种不同有效成分的药剂对稻飞虱进行田间防治效果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用25%吡蚜酮悬浮剂25~30 g、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8 g和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0~40 g对稻飞虱的防治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3~14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在80%以上,这3种药剂可作为稻飞虱防治的轮换药剂,而20%异丙威乳油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较差,不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6.
本文进行了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稻飞虱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噻虫胺EC 50 ml/667m2、30%噻虫嗪SC 4g/667m2、50%丙威·噻虫胺WP 24 g/667m2、25%吡蚜酮WP 24 g/667m2、11.5%吡·噻EC 100 ml/667m2施药后1 d,5种药的防效均在84%以上,速效性都较好;药后3~10 d,防效都在94%以上,7 d达到高峰,防效在97%以上;药后15 d,几种药剂的防效均保持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7.
单季晚稻飞虱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种药剂防治稻飞虱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25%可湿性粉剂20g/667m2、噻嗪酮25%可湿性粉剂50g/667m2、噻嗪酮25%可湿性粉剂50g/667m2 有机硅16.7g/667m2、阿维菌素4%乳油30mL/667m2 噻嗪酮25%可湿性粉50g/667m2、毒·噻40%可湿性粉剂50g/667m2、氟虫腈5%悬浮剂50mL/667m2对单季晚稻稻飞虱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15d校正防效分别为53.0%~75.8%、60.7%~83.0%、65.7%~85.1%、63.4%~83.4%、28.2%~86.0%、39.8%~70.8%,并且以吡蚜酮、噻嗪酮 有机硅、噻嗪酮处理区蜘蛛量相对较高.对以褐飞虱虫量为主的中等至偏重发生稻田,以选用吡蚜酮、噻嗪酮 有机硅、噻嗪酮为好.  相似文献   

8.
选用20%噻虫胺·醚菊酯悬浮剂、25%吡蚜酮悬浮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种药剂防治稻飞虱,进行药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0%噻虫胺·醚菊酯悬浮剂30g/667m2,25%吡蚜酮悬浮剂24g/667m2对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效,药后14天防效分别为93.18%、94.00%,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对其他有益生物未见药害。建议每667m2用20%噻虫胺·醚菊酯悬浮剂30g,25%吡蚜酮悬浮剂24g于稻飞虱若虫发生高峰期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9.
试验结果表明,使用20%噻虫胺SC 40 ml/667 m~2、50%吡蚜酮WP 16g/667 m~2、80%烯啶·吡蚜酮WDG 10g/667m~2、20%呋虫胺SG 20g/667m~2、75%吡蚜·呋虫胺WG 10g/667m~2,于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1次,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效,5种药剂中防效最好的是75%吡蚜·呋虫胺WG 10g/667m~2处理,达88.0%~94.21%;其次是20%呋虫胺SG 20g/667m~2、80%烯啶·吡蚜酮WDG 10g/667m~2处理,为83.5%~94.48%;20%噻虫胺SC 40ml/667m~2处理施药后3d、7d的防效较好,分别为87.8%和92.43%,与80%烯啶·吡蚜酮WDG 10g/667 m~2处理防效相当,施药后14d的防效较差,仅为87.53%,均差于其他各处理;50%吡蚜酮WP 16g/667 m~2药后3d的防效较差,为84.84%;施药后7d、14d的防效较好,为93.07%和92.13%,与20%呋虫胺SG 20g/667m~2、80%烯啶·吡蚜酮WDG 10g/667m~2防效相当。建议在生产应用上5种药剂交替使用,避免抗性的产生,保持药剂对水稻稻飞虱的良好防效。  相似文献   

10.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异丙威40%悬浮剂对水稻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药后2d40g/667m2的总体校正防效为80.6%,显著优于对照药剂吡蚜酮25%可湿性粉剂25g/667m2的防效,与对照药剂异丙威20%乳油150mL/667m2的防效相当,而药后7、14、21d40g/667m2的总体校正防效也分别达89.4%、91.5%~80.9%,表明速效性较好,持效期较长,安全性好,因此可以在生产上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杂拟谷盗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杂拟谷盗成虫触角形态及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杂拟谷盗成虫触角为棒形,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又分为9个亚节,不存在雌雄二型现象。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存在以下6类14种感器,包括Bhm氏鬃毛、3种毛形感器、1种栓锥形感器、6种锥形感器、1种刺形感器、2种指形感器。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长度、基部直径没有明显差异。结合感器的形态、分布和已报道的触角电位反应数据,对杂拟谷盗触角各类感器的功能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早稻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个我省主栽早稻品种进行了稻瘟病的抗性试验。结果表明,有8个品种对稻瘟病表现为很高的抗药性,6个品种表现为中抗,2个品种为感病。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培方式对稻曲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疏  秦姝  刘明霞  李颖  董海  孙柏欣 《植物保护》2010,36(6):165-167
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在辽宁省东港市稻区利用3个感稻曲病品种进行田间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对稻曲病发生程度的影响试验。不同施肥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总氮肥量越大,稻曲病发生越重。在施肥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在水稻生长后期(穗肥)氮肥量增大有利稻曲病发生。不同播期、插秧期试验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水稻播期、插秧期偏后,稻曲病发生有加重的趋势。不同插秧密度试验结果显示,水稻插秧密度越大,稻曲病发生相对越重。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文献计量的稻瘟病研究水平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客观分析国际水稻稻瘟病研究的发展动态,了解我国稻瘟病研究水平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水稻病害科研工作者和决策者制订稻瘟病研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采用了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对1910~2011年间该库收录的水稻稻瘟病研究文献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科研机构、期刊以及高被引作者等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检索获得该期间发表的水稻稻瘟病研究文献10 407篇,以美国、日本、中国、菲律宾、韩国、德国、法国、英国、印度及荷兰为世界稻瘟病研究十强,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在稻瘟病研究中占有明显优势。美国在期刊、研究机构、作者等方面均占据了绝对优势。我国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位于高发文机构前10名。中国在稻瘟病研究中高被引论文数量与发文总量所处的地位不相称,缺少高水平研究论文的现象值得注意。水稻稻瘟病研究的热点领域是对抗性基因以及分子标记等研究。由此可进一步证明,Web of Science是了解世界范围内稻瘟病领域发展动态的重要数据库。但由于该数据库的“精品”特性,以及对英语来源文献的偏好性,要了解非英语来源文献所代表国家的相应学科发展动态,还应辅以其它相应数据库。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地区生产上常用的水稻品种武粳15、武运粳7号、扬辐粳7号和扬粳9538为材料,探讨了水稻品种对灰飞虱若虫发育进程的影响。研究表明,灰飞虱若虫取食武粳15、武运粳7号、扬辐粳7号和扬粳9538后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7.30d、15.69d、21.14d和20.87d。经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灰飞虱若虫总历期在扬辐粳7号与扬粳9538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两个品种上若虫的发育历期与武粳15和武运粳7号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武粳15与武运粳7号之间灰飞虱的若虫历期也存在明显差异。这表明水稻品种不同,灰飞虱若虫的发育进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杂草稻防控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防控技术对杂草稻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30%丙草胺乳油处理杂草稻株防效为14.27%~41.04%,1次50%瑞飞特乳油处理防效74.09%~91.15%;鲜重防效以2次处理最高;各处理水稻结实率增加9.53% ~11.55%,实际产量增加28.9%~68.8%.其中,以水稻浸种剂浸种+2次50%瑞飞特乳油处理的杂草稻防除效果最佳,水稻增产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鉴于国内至今尚无水稻条纹叶枯病品种抗性鉴定标准的现状,本文分别研究了接种时间、接种强度与水稻接种苗龄3因素对抗性鉴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适合抗性鉴定方法应为:接种时间48~72 h, 接种强度2~6头/株和水稻接种龄期0.5~1.5叶龄。以本研究结果为基础制定了水稻条纹叶枯病品种抗性鉴定的江苏省地方标准。  相似文献   

18.
7种杀菌剂对水稻白叶枯病防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合理选用防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本研究采用田间人工剪叶接种方法,开展了7种杀菌剂对白叶枯病防效评价。测试的杀菌剂对白叶枯病的田间防效和病斑抑制率均差异显著,其中20%噻唑锌SC防效最好,其次是20%噻菌铜SC,其他药剂防效和病斑抑制效果均较差。20%噻唑锌SC 450.00 mL/hm~2喷施2次处理的防效达62.84%、病斑抑制率为73.11%;20%噻菌铜SC 450.00 mL/hm~2防效为43.15%,病斑抑制率为54.84%。高效药剂的合理选用对提高病害防效具有显著作用。20%噻唑锌SC和20%噻菌铜SC是目前防治白叶枯病的较好药剂,建议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9.
申嗪霉素1%悬浮剂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申嗪霉素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中嗪霉素l%悬浮剂在水稻田土壤、田水、稻杆、糙米和稻壳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7.5%~108%。申嗪霉素在3地的稻秆和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96~2.53d、2.06~3.61d。14d稻杆、稻壳最终残留量〈0.01mg/kg(最低检出浓度),稻米、土壤最终残留量〈0.004mg/kg(最低检出浓度)。  相似文献   

20.
不同育秧方式对稻瘟病发生为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育秧方式对比试验的结果显示,秧田期在接种菌源条件下,旱育秧叶瘟较水育秧发生早、为害重;大田期在不防治条件下,旱育秧叶瘟、穗瘟发生为害显著轻于水育秧。说明在防止菌源进入的前提下,旱育秧是控制稻瘟病的一项好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