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震霖 《植物保护》1965,3(5):175-175
枇杷黄毛虫以幼虫食害嫩芽、嫩叶及幼枝,受害严重的植株全树仅留叶脉,形成秃梢,生长大受影响。 本试验是1960年7月间在厦门市热作试验场两年生枇杷园內进行,采用药剂有  相似文献   

2.
正枇杷黄毛虫是食叶性害虫,对枇杷所造成的危害极为严重。随着近年来枇杷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其为害也随之加剧。枇杷是喜钾作物,应多施钾肥,但也要注意各营养元素的合理配用,防止偏施或过量施用某一种肥料。1为害状况枇杷黄毛虫主要以幼虫咬食枇杷叶片。一龄幼虫具有群集性,二龄开始分散,三龄以后食量大增。据观察,幼虫在一般情况下主要对枇杷新梢叶片造成为害。每当枇杷新梢抽发之后便会有一个虫口上升时期,随着枇杷叶片成熟,田间虫量也有下降的趋  相似文献   

3.
重庆合川枇杷的几种主要虫害防治●庄稼门诊一、黄毛虫分布于浙江、福建、广西、四川、重庆等省(市、区),是枇杷的主要害虫,还可危害梨、李、石榴、芒果等植物。幼虫食害枇杷嫩叶、嫩芽、猖獗时也危害老叶、嫩茎和花果。严重时整株叶片食完仅剩叶脉,甚至枯死。其成雌...  相似文献   

4.
枇杷瘤蛾(Melanographia flexilineata Hampson)又名枇杷黄毛虫,属灯蛾科,是枇杷主要害虫之一.幼虫啃食幼芽、嫩叶、老叶、嫩茎表皮和果实,严重时食光全部叶片或大部分叶芽,导致果小、青果多、成熟迟,被害果成腐果或僵果,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叶斑病是贵阳市枇杷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为了较好地控制其为害,保证枇杷质量安全,选择5种药剂对枇杷叶斑病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43%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枇杷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且施用安全。  相似文献   

6.
根据小麦黄花叶病防控项目要求和生产需求,我们选择了0. 135%赤·吲·芸苔可湿性粉剂(碧护)、中量元素水溶肥料(沃生)、30%噁霉灵等3种药剂对小麦黄花叶病发病田进行药剂拌种防治试验,选择了0. 135%赤·吲·芸苔可湿性粉剂、中量元素水溶肥料、30%噁霉灵、8%宁南霉素、5%氨基寡糖素等5种药剂对小麦黄花叶病发病田进行药剂喷雾防治试验,结果表明,0. 135%赤·吲·芸苔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效果较好,为45. 40%,增产效果为20. 90%; 0. 135%赤·吲·芸苔可湿性粉剂和5%氨基寡糖素喷雾防治效果较好,分别为64. 66%和61. 19%,增产效果分别为13. 41%和12. 91%,这2种防治方法和药剂在生产中可作为综合防治措施用于病区防治。  相似文献   

7.
巫超莲 《植物医生》2007,20(5):37-38
枇杷作为龙泉驿区四大夏季水果之一,占据着重要的经济地位,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枇杷病害越来越严重,而且市场上防治枇杷病害的专用药剂很少,为了解决果农防治难的问题,笔者通过精心筛选,采用了一种仿生性广普杀菌剂——阿米西达(醚菌酯),于2003-2004年进行了试验示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重庆合川市从1980~1990年在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的帮助指导下,先后从福建、浙江等省引进优质枇杷解放钟、洛阳青、大五星等10多个品种在渝南(重庆至四川南充)公路沿线的大石、古楼等地栽植310万株,目前常年产果250万kg,产值1500多万元,居西南之冠。他们获得稳产高产的主要经验之一是科学防虫治虫。1黄毛虫1.1分布为害黄毛虫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重庆等省区市,是较难治的枇杷害虫,幼虫食枇杷嫩叶、嫩芽,猖獗时也为害老叶、嫩茎、花果;严重时整株叶片食光剩极少叶脉,甚至发生枯死。1.2识别成雌虫体长9~9.5mm,翅展20~22mm,雄虫略小。体灰…  相似文献   

9.
王豪 《植物医生》2014,(5):12-12
枇杷木虱是歙县枇杷生产的重要害虫,主要以若虫为害,在枇杷花穗期和幼果期形成2个若虫发生为害高峰期,并可诱发煤烟病。生产上以保花保果为重点,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时开展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0.
针对茶园中的茶黄螨和茶橙瘿螨进行4种常用杀螨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效果好的防治药剂,为有效控制茶树螨类的为害提供防治建议,结果显示:4种药剂对茶黄螨和茶橙瘿螨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 枇杷瘤蛾Melanographia flexilineata Hampson俗称枇杷黄毛虫,是枇杷的最重要害虫。作者于1986-1988年,在浙江省余杭县塘南乡和杭州室内,对其某些生物学特性作了进一步观察,现简报如下: 一.年生活史 此虫在我国南方枇杷产区每年发生代数,过去文献记载多有分歧,据吴富泉等5年的连续观察,浙江余抗塘栖一年发生4代。我们于1986和1987年在同地继续观察,一年亦发生4代(图1),但越冬代  相似文献   

12.
银杏茶黄蓟马为害特性观察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郯城县银杏茶黄蓟马发生为害特性的系统调查研究和药剂防治试验,明确了该虫的发生为害特点和年生活史,并提出了施药次数和药剂防治的适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枇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炭疽病是枇杷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枇杷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引起枇杷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多样,防治困难.[方法]为明确江西省宜春市枇杷炭疽病的病原种类,获得有效的防治药剂,研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枇杷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引起江西宜春上高县枇杷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所选的6种药剂对枇杷炭疽病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申嗦霉素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014 mg/L,其次为30%苯甲·嘧菌酯、50%咪鲜胺锰盐、400 g/L氟硅唑,其EC50分别为0.020,0.021,0.026 mg/L.[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枇杷炭疽病菌的致病机理及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试验结果表明,20%吡虫啉可溶性液剂、50%稻丰散乳油、5%阿维菌素乳油、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和2.5%溴氰菊酯乳油等5种药剂对枇杷梨木虱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5种药剂轮换使用,可有效延缓枇杷梨木虱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5.
黄栀子原产于中国,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其果是传统中药,经济价值极高。绿灰蝶是我国黄栀子种植区的重要害虫之一,但目前尚未有登记的防治农药。为筛选出安全、有效防治黄栀子绿灰蝶的杀虫剂,参照田间药效试验的一般方法,设计并开展此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制剂用量90、105、120mL/667m^2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制剂用量30mL/667m^2对黄栀子绿灰蝶均有较好防效,药后3d防效均在81%以上,药后10d防效均在95%,药后20d防效均为100%,保果效果均在93%以上。  相似文献   

16.
3种新型杀虫剂对苹果黄蚜的毒力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3种药剂对苹果黄蚜的毒力,并在田间进行了防治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3种新型药剂中,双丙环虫酯和氟吡呋喃酮对苹果黄蚜的毒力较高,LC50分别为3.16 mg/L和23.58 mg/L,三氟苯嘧啶毒力较低,LC50为329.92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苹果黄蚜均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和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各处理3~7 d防效为82.19%~93.45%,药后30 d防效达到78.91%~87.92%;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2.5 mg/kg和4.2 mg/kg处理药后3~7 d防效为94.64%~97.04%,药后21 d防效仍可达88%以上。因此,3种新型药剂均可以用于防治苹果黄蚜,田间使用时推荐有效成分用量为双丙环虫酯2.5~4.2 mg/kg,氟吡呋喃酮113~170 mg/kg,三氟苯嘧啶28~80 mg/kg。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试验对黄胫侎缘蝽的年生活史及各虫态习性进行了观察。同时,进行了化学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黄胫侎缘蝽在浙江云和地区1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地下枯枝落叶和草丛中越冬,主要为害期集中在6—9月份。林分结构、郁闭度、坡位及施肥对黄胫侎缘蝽为害均有明显影响。喷施8%的氯氰菊酯微囊剂或480 g/L毒死蜱乳油对黄胫侎缘蝽的防治效果达100%,对楠木枝枯病的抑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针对苹果黄蚜防治药剂类型单一、药剂敏感性下降等问题,采用浸叶法开展几种药剂对苹果黄蚜室内毒力测定,并用共毒系数法进行联合毒力评价。结果显示,氟啶虫胺腈和阿维菌素在8∶1~1∶8、氟啶虫胺腈和吡虫啉1∶1、氟啶虫胺腈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4∶1~1∶4配比范围对苹果黄蚜有增效作用,3种组合最佳增效比均为1∶1。田间应用结果显示,药后3~21 d,22%氟啶虫胺腈SC单剂对苹果黄蚜防效达94.77%~99.40%;22%氟啶虫胺腈SC分别与5%阿维菌素EC、70%吡虫啉WG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按有效成分1∶1混配后对苹果黄蚜防效达86.43%~97.00%,均显著高于相应单剂对照,持效期可达21 d。推荐采用氟啶虫胺腈单剂及氟啶虫胺腈与阿维菌素、吡虫啉或高效氯氟氰菊酯混配剂作为替代药剂防治苹果黄蚜。  相似文献   

19.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大螟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防治水稻大螟药剂,进行了大螟防治药剂筛选试验,对6种供试药剂进行了小区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一、二代大螟1~2龄幼虫发生盛期,阿维.氟酰胺10%乳油30mL/667m2,氯虫苯甲酰胺200克/升10mL/667m2,或者甜核.苏云菌可湿性粉剂30mL/667m2对大螟防治效果良好,分别达到94.26%,86.89%和84.43%,优于其它供试药剂,是防治大螟的优良药剂。  相似文献   

20.
使用4种杀菌剂不同剂量处理防治莴苣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4种杀菌剂对莴苣霜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每种杀菌剂的防效随用药量增大而提高。试验药剂1%申嗪霉素SC 18 g/ha、80%代森锰锌WP 3 000 g/ha防效与对照药剂80%烯酰吗啉WP 300 g/ha防效相当;试验药剂30%吡唑醚菌酯EW 99 g/ha的防效略低于对照药剂80%烯酰吗啉WP的防效,但无显著差异;试验药剂20%霜脲氰SC 3个处理的防效均极显著低于对照药剂80%烯酰吗啉WP的防效。根据试验结果,试验药剂20%霜脲氰SC在试验中防效偏低,不作为田间防治莴苣霜霉病的推荐药剂,另外3种试验药剂1%申嗪霉素SC、80%代森锰锌WP、30%吡唑醚菌酯EW在试验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田间防治莴苣霜霉病的药剂轮换使用。推荐使用有效成分用量为1%申嗪霉素SC 15~18 g/ha、80%代森锰锌WP 2 400~3 000 g/ha、30%吡唑醚菌酯EW 99 g/ha。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喷雾,7~10 d后进行下一次施药,连续防治2~3次。用药液量750 L/ha,均匀喷雾于莴苣叶片正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