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菌(Plasmopara viticola)孢子囊的田间扩散规律,揭示葡萄霜霉病田间流行机制,为该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2017年,在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采用定量风流孢子捕捉仪捕获田间葡萄霜霉菌孢子囊,监测孢子囊田间扩散数量,并结合田间病情指数和气象因子探讨孢子囊扩散规律,评估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的流行程度和主要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葡萄霜霉菌孢子囊在田间有10:00和24:00两个扩散高峰;孢子囊扩散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分布在近地面冠层,在水平方向上受葡萄叶幕阻隔形成多个孢子囊捕获中心;孢子囊扩散季节动态曲线呈倒"U"型,先缓慢上升后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田间孢子囊扩散数量与前7 d平均最低气温、前7 d平均温度、前7 d累计雨日和捕孢后第15天的田间病情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6(P0.01),0.371(P0.05),0.364(P0.05)和0.636(P0.01);与捕孢间隔期是否降雨和捕孢当日的田间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9(P0.05)和-0.378(P0.05)。【结论】通过测定葡萄霜霉菌孢子囊扩散密度,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可以预测葡萄霜霉病田间发生情况,为该病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控产(30 t/hm2)栽培方法,对葡萄塑料大棚、避雨和露地3种栽培方式下的主要物候期、果实品质和病害发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下,藤稔葡萄的生物学表现不同。塑料大棚栽培的果实,其成熟期分别比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提前18、20 d;塑料大棚栽培的果实风味佳,固酸比极显著高于避雨栽培,避雨栽培显著高于露地栽培;调查多发病害黑痘病和霜霉病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塑料大棚栽培极显著低于露地栽培,避雨栽培显著低于露地栽培;白粉病的2项指标为塑料栽培显著低于露地栽培,避雨栽培与露地栽培间无显著差异。藤稔葡萄在荆州地区栽培的最佳方式是塑料大棚栽培。  相似文献   

3.
酿酒葡萄赤霞珠避雨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降低雨水对酿酒葡萄生长的影响,提高酿酒葡萄品质。[方法]2011—2012年在赤霞珠葡萄上开展避雨栽培试验,研究避雨栽培对赤霞珠葡萄病害发生与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避雨栽培能够有效降低赤霞珠霜霉病、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生;在葡萄生长后期降雨较多的年份,避雨栽培可确保葡萄顺利通过成熟期;在葡萄生长后期降雨较少的年份,避雨栽培赤霞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有机酸等指标相比露地栽培差异不明显;在同等酿造条件下,避雨栽培赤霞珠酿造的葡萄酒在口感、色泽等方面明显优于露地栽培。[结论]避雨栽培能够有效降低雨水对酿酒葡萄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全面了解广东葡萄一年两收设施避雨生产模式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明确其防治关键物候期。【方法】在 2016—2019 年进行走访式和常规式调查按治早治小的原则,根据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相对应的葡萄物候期和防治实践确定防治关键期。【结果】在设施避雨模式下,广东一年两收葡萄病害发生最严重的是白粉病,其次是溃疡病、霜霉病、穗轴褐枯病、灰霉病、日灼病、气灼病、毛毡病等;虫害发生最严重的是蓟马,主要物种是茶黄蓟马、烟蓟马、棕榈蓟马,其次是二斑叶螨、斜纹夜蛾、中喙丽金龟、缺节瘿螨等。与露地栽培的主要病虫害有较大差异。防治关键期重点在休眠期(修剪清园期)、开花前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果实转色期、果实成熟期。【结论】广东葡萄一年两收设施避雨模式主要病虫害种类不同于露地栽培,具有易重叠发生、危害期较长、多种病虫害出现两个甚至多个发生高峰期、同一病虫害更易爆发等特点。应对广东一年两收设施葡萄病虫害应当有针对性抓关键期防治,重点做好休眠期清园,消灭病虫源,结合花期果期等防治关键期开展有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5.
湖南山坡地刺葡萄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雨栽培技术在南方各省的鲜食葡萄种植中已经普及,但在山坡地刺葡萄种植中运用较少。对刺葡萄在避雨栽培模式与露天栽培模式下进行物候期的观测、果实品质分析、霜霉病病情发生情况分析。结果表明:避雨栽培模式下刺葡萄的物候期整体延后,避雨栽培比露天栽培条件下果实完熟期延后了20 d,落叶期延后了33 d;避雨栽培模式下的刺葡萄较露天栽培的果实品质更优,其中果实增重11.4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升39.74%,果皮变薄17.65%;避雨栽培的病情指数最低为0,低于露地栽培0.75,最高为27.57,低于露地栽培46.37。以上结果表明山坡地避雨栽培是非常好的刺葡萄栽培方式,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葡萄灰霉病,又叫葡萄灰腐病,俗称"烂花穗",是葡萄生产中常发且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露地栽培葡萄在高温多湿的环境易发生病虫危害,葡萄成熟期遇雨易裂果而腐烂,成熟期集中出现生产性过剩无法与市场紧密对接,设施葡萄产业在南方由此快速发展,栽培面积不断增加,大棚促成栽培和避雨栽培目前已是浙江省葡萄设施栽培的主要模式。但设施栽培是一个独特的栽培环境系统,由于通风受限,在南方春季易造成阴湿环境,为病害的发生流行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避雨栽培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对早熟砂梨品质的影响,为早熟砂梨避雨栽培模式的运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早熟砂梨苏翠1号和翠冠为材料,进行避雨栽培,以露地栽培为对照,分析避雨栽培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及其对砂梨果实糖酸含量、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果皮硬度和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2种栽培模式的温度与光照强度日变化曲线均呈峰形,峰值分别出现在午后13:00-14:00和10:00-14:00,湿度日变化趋势与温度相反,呈"V"型;避雨栽培环境下日平均温度和湿度均较露地栽培高,光照强度及土壤平均水分含量明显低于露地栽培。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下梨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P0.05),其中苏翠1号提高14.02%,翠冠提高23.77%;可溶性糖中的果糖、葡萄糖及山梨醇含量在避雨栽培下均较露地栽培显著提高(P0.05),其中苏翠1号分别提高24.32%,22.22%和30.77%,翠冠分别提高22.02%,26.73%和21.18%。2种模式果实的糖酸比和固酸比差异也较大,苏翠1号避雨栽培糖酸比、固酸比较露地栽培分别提高36.13%和19.33%,翠冠则分别提高47.19%和19.23%。避雨栽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皮硬度及单株产量与露地栽培相比升高,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避雨栽培环境温湿度较露地栽培高且日变化和极差值大,光照强度及土壤平均含水量低,果实品质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避雨栽培对台农一号芒果园温度、湿度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我国南方多雨地区开展芒果避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搭建简易大棚,对3年生台农一号芒从开花前期至采果结束进行全程避雨栽培,以露地栽培为对照(CK),观测棚内外温度和湿度的日变化情况,测定分析芒果采后相关生理指标及病害发生情况.[结果]避雨栽培模式下,芒果冠层日均温度比露地提高0.7℃,日均相对湿度较露地降低6.0%.避雨栽培模式下果实外表光洁,平均单果重比露地栽培提高14.00 g,采后病害发生率较露地降低33.5%(绝对值,下同).果实品质分析结果显示,避雨栽培模式下芒果的可滴定酸含量较露地降低0.012 mg/100 gFW,维生素C(Vc)含量提高0.01 mg/100 gFW,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升高1.20%.[结论]避雨栽培可有效提高大棚内台农一号芒果树冠层温度、降低湿度,有利于降低芒果果实采后贮存期的病害发生程度,提高果实品质,适合在我国南方多雨的芒果种植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避雨栽培对番茄生长微环境及病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金鹏一号’番茄为试材,在四川番茄春作栽培期间,采用避雨栽培的方法,改变番茄生长小环境,以露地栽培为对照,通过测定温度、湿度、光照强度,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研究避雨栽培条件对番茄生长微环境及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雨栽培条件下晴天对地温,植株基部、中部气温有影响但不明显,棚顶温升高影响较大;晴天光照强,避雨栽培透光率较高,为82.8%~93.7%,雨天光照强度低,透光率降低,为71.8%~88.8%;晴天避雨栽培下相对湿度较露地高2.04%~14.6%,雨天避雨栽培湿度显著低于露地,降幅达14.51%~15.55%;露地栽培病害发生早,发病重,避雨栽培病害发生迟,发病轻,番茄主要病害早、晚疫病分别比对照(露地)降低了54.59%、95.65%。  相似文献   

10.
连续2年选择西昌葡萄种植相对比较集中的西宁镇、西乡乡、川兴镇以及礼州镇,使用五点法调查葡萄在露地栽培、避雨栽培、大棚栽培3种不同栽培条件下葡萄白粉病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露地栽培通风透光性好,能够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避雨栽培可以达到避雨效果,但棚内局部温度高,易形成干旱条件,白粉病病害较严重;大棚栽培棚内环境高温、高湿,白粉病病害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1.
新疆葡萄重大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新疆的葡萄产区具有典型的地理区域分布特点,不同区域葡萄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不同.通过研究葡萄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提出新疆葡萄病虫害区域化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方法]通过五点取样法,对病虫害进行分级和定点定株调查.[结果]北疆地区葡萄以霜霉病为害为主,6~7月为病害初发期,8月为发病高峰期;哈密地区以葡萄白粉病及穗轴褐枯病为主,葡萄白粉病发病初期为6月下旬~7月初,发病高峰期为7月下旬~8月中旬;穗轴褐枯病发病初期为5月上旬~下旬,发病高峰期为5月下旬~6月中旬.吐鲁番地区则以葡萄斑叶蝉为主,为害自每年4月初~10月,5和8月发生量最大,是葡萄斑叶蝉发生的盛期.[结论]在葡萄病虫害治理的多项科研成果基础上,结合新技术、新农药的应用,提出以农业栽培管理措施和物理机械防治为基础,环境友好农药早期防控技术为辅助措施的新疆葡萄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为新疆葡萄绿色食品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葡萄霜霉病田间消长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调查研究葡萄霜霉病的田间流行动态,以期提出合理的用药时间和药剂种类.[方法]采用5点法对新疆北部昌吉市葡萄霜霉病的田间消长规律进行调查,采用叶盘法测定不同药剂对葡萄藉霉病菌的敏感性;采用生测法筛选葡萄霜霉病田间药剂.[结果]6-7月降雨量和降雨次数是导致北疆葡萄霜霉病流行的主要因子之一.霜疫必克、杜邦易保对葡萄霜霉病菌表现出较强的毒力,对葡萄霜霉病菌比较敏感,属一个敏感水平,杀毒矾次之,而甲霜灵对葡萄霜霉菌表现出极不敏感.通过两年对10种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葡萄霜霉病发病期喷施安克、霜疫必克、杀毒矾,隔7d喷一次,连续喷2次,相对防效达61.59;-71.70;,比其它药剂防效明显.[结论]新疆昌吉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危害程度与降雨日持续时间和雨量大小呈一定的相关性.安克、霜疫必克、杀毒矾三种杀菌剂具有良好控制病害蔓延效果,且属低毒农药,对葡萄安全,对环境污染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葡萄霜霉病是新疆葡萄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通过抗病品种进行防治是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搞清目前当地一些品种对葡萄霜霉病的抗性,为防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不同葡萄品种的室内离体叶片接种试验、田间接种试验、大田发病情况调查及不同品种田间接种后病斑大小和单斑含孢量的测定,及其叶片背面气孔数量和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等,对不同品种的抗性进行比较和鉴定.[结果]室内外接种试验和大田调查都表明,在供试品种中,弗雷和克瑞森比较抗病,且其病斑较小,单斑含孢量也较少.其叶片气孔数量和大小与感病品种无核白鸡心等相比也较少而小.[结论]克瑞森和弗雷比较抗病,无核紫、紫香无核、红提、无核白鸡心和里扎马特等感病或高度感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新疆伊犁河谷地区是我国红地球葡萄的主要产区之一.探讨伊犁河谷地区葡萄园生草对有机红地球葡萄主要病虫害的影响.[方法]2008-2010年,在有机葡萄园设置了4种处理:有机-清耕、有机-首蓿、有机-白三叶和常规防治对照,田间调查伊犁地区有机红地球葡萄的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评估葡萄行间生草对其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结果]在伊犁河谷地区红地球葡萄园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是葡萄箱霉病、葡萄褐斑病和葡萄毛毡病.葡萄园人工生草可改善果园的生态条件,在高温干旱年份,这三种病害发生极轻,不用防治(2008年);在当年4-6月降雨相对较少,葡萄霜霉病和褐斑病发生较轻的年份(2009年),在有机葡萄行间种植紫花苜蓿或白三叶对这些病虫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在当年4-6月降水相对较多,发病较重的年份(2010年)则会加重病情.对于葡萄毛毡病,尽管两年的发病情况有所差异,分析表明有机葡萄行间种植紫花苜蓿和白三叶对控制该病发生有一定的效果.[结论]在有机葡萄生产中应该趋利避害,综合考虑分析有机葡萄园生草对病虫害的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葡萄白粉病发病规律研究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在哈密地区葡萄白粉病发病规律研究,摸清葡萄白粉病发病规律及生物学特性,明确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进行商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筛选试验,为葡萄白粉病的防治提供技术保障.[方法]2003-2009年,定点对葡萄白粉病发病时间、发生规律、筛选药剂进行试验.[结果]葡萄白粉病初期发病为6月下旬-7月初,发病高峰期为7月下旬-8月中旬.温度20-30℃、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有利于病害流行.杜邦福星、敌力康、40;信生防效,分别达86.89;、1.84.02;和81.32;,[结论]加强葡萄防病栽培技术的应用,在葡萄白粉病发病初期采用杜邦福星、敌力康、信生高效低毒农药进行统防统治,喷药2次,间隔10 d喷一次,可以有效控制葡萄白粉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处理对霜霉菌侵染葡萄叶片的影响,为探究葡萄霜霉病的致病机理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以欧亚种酿酒葡萄(Vitis vinifera.L)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叶片为材料,在霜霉菌侵染离体葡萄叶片的初期,研究不同浓度的EBR处理(0.1、0.5和1.0 mg·L~(-1) EBR)对葡萄叶片霜霉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霜霉菌菌丝生长、孢囊梗的形成、气孔周围孢子数量、葡萄叶片气孔开度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结果】EBR各处理均显著抑制了接种霜霉菌0.5 h后葡萄叶片气孔开度,以及接种后1 d和2 d病菌菌丝的发育。0.5和1.0 mg·L~(-1) EBR处理均显著抑制了接种霜霉菌0.5 h后叶片气孔周围的游动孢子数量和3 d后菌丝体在侵染区域的覆盖面积;接种4 d后,EBR各处理均显著抑制了霜霉菌孢子囊数量以及叶片发病率与病情指数,且0.5 mg·L~(-1)和1.0 mg·L~(-1) EBR处理降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幅度最大,发病率分别比CK降低51.4%和45.0%,病情指数分别降低71.2%和62.9%。总体而言,0.5 mg·L~(-1)和1.0 mg·L~(-1) EBR处理抑制霜霉菌生长发育较为显著,且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0.5 mg·L~(-1) EBR处理的叶片脱落酸(ABA)、茉莉酸(JA)和水杨酸(SA)含量与CK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气孔孔径与SA含量,ABA含量与J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EBR处理提高了葡萄叶片抵御霜霉菌侵染的能力,可能与其抑制病菌发育,改变寄主内源激素含量,从而促进气孔关闭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抗霜霉病抑制消减文库构建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离和获得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抗霜霉病相关基因片段的EST序列。【方法】以高抗霜霉病的中国野生华东葡萄(V.pseudoreticulata)白河-35-1 株系为材料,以田间接种葡萄霜霉菌的幼嫩叶片为处理,以田间自然生长的未接种幼嫩叶片为对照,分别提取RNA,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抗霜霉病基因的消减正交和反交两个文库,在文库中,选择3个EST序列,用半定量PT-PCR检验构建文库中EST片段的表达情况。【结果】构建的文库中EST片段的大小在150~900 bp,经筛选文库,得到正交库有效的ESTs 85条,反交库ESTs 29条,所获序列经过BLASTn和BLASTx网上序列比对,其中有78条ESTs与GenBank中其它植物相关基因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31条为未知功能序列,已登录GenBank 114条ESTs,登录号:FG106789-FG106902。进一步利用半定量RT-PCR 对文库中3个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证明这些EST序列是可以表达的。【结论】经初步分析这些序列的功能,涉及抗病信号传导、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核酸代谢、光合作用及膜运输和代谢等方面,其中获得与抗病直接相关的ESTs 23条,下一步是通过对获得的EST序列进行末端快速分析(RACE)技术,获得抗霜霉病基因全长序列,并进行原核和真核表达研究验证基因全长序列功能,为研究葡萄抗霜霉病的基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顺架龙干式(V+水平)叶幕栽培模式对吐鲁番地区鲜食葡萄果穗微域环境、果实品质、白粉病发生情况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鲜食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吐鲁番地区新郁葡萄为试材,采用顺架龙干式(V+水平)叶幕栽培,以传统小棚架栽培为对照,比较2种栽培模式下果实发育期果穗微域环境和采收期果实品质、白粉病发生情况及经济效益差异。【结果】相比传统小棚架栽培,顺架龙干式(V+水平)叶幕栽培提高了新郁葡萄果实发育期微域环境的光、热水平,平均温差增大2.37℃,日均总辐射是小棚架的1.47倍,减小了果实表面湿度及高湿度比例,改善了果穗微域环境;葡萄果粒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皮花色苷含量增幅分别为32.09%、31.04%和171.43%,果实成熟期提前10 d,且着色、成熟一致性较好,果实综合品质、耐贮运性和商品率均明显提高,叶片白粉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59.49 %和60.85 %,简便高效的栽培模式减少了生产成本投入,667m2经济效益提高86.50 %。【结论】吐鲁番地区新郁葡萄采用顺架龙干式(V+水平)叶幕栽培模式较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整形方式对赤霞珠葡萄白粉病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新疆吐鲁番地区酿酒葡萄栽培整形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年生欧亚种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试材,分别进行厂字形、F形、Y形、多主蔓扇形整形,对各整形处理8到9月白粉病发病情况、产量及果实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厂形、F形、Y形相比扇形整形能够显著减轻吐鲁番地区酿酒葡萄赤霞珠叶片白粉病危害,且厂形和Y形整形能够显著减轻白粉病对成熟期赤霞珠葡萄果实的危害;厂形和Y形较扇形整形显著降低了葡萄产量,而厂形整形产量较合理,平均产量为13 540.70 kg/hm2;厂形、F形、Y形相比扇形成熟度、总花色素浓度、总酚、果皮颜色值、种皮颜色值显著提高,均能显著改善酿酒葡萄品质,其中厂形整形果穗和果粒质量均最大,分别为113.41和1.29 g,且果穗紧密度适中,还原糖最高,为178.37 g/L,果皮、种皮颜色较深,成熟度更好,果皮酚类物质含量也更高,综合品质最优。【结论】酿酒葡萄厂形整形能够有效减轻吐鲁番地区酿酒葡萄白粉病的危害,具有合理的产量和较高的酿酒品质,可作为吐鲁番地区酿酒葡萄栽培的一种好的整形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2008年石河子地区葡萄烂果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方法]通过田间调查、室内品种抗性鉴定与大田品种抗病性调查及实地了解病害发生整个过程中的田间管理措施,特别是激素使用次数和用量等,查阅相关气象资料,比较不同单位、不同年度间相关措施和烂果程度间的差异,从而找出引起烂果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结果]2008年石河子地区葡萄烂果病发生最严重的品种是无核紫,激素使用次数过多和过量导致裂果,是诱发烂果病发生的主要原因,8月上旬的久旱遇雨对该病发生也有明显促进作用.[结论]引起2008年石河子地区葡萄大量烂果主要与品种、激素使用过量和气候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