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建立了茶树叶片中可溶性糖的高效液相色谱一蒸发光散射检测(HPLC-ELSD)的测定方法。以AgilentZorbax carbohydrate柱为分离柱,流动相为乙腈-水(75:25,V/V),流速1.0 mL.min-1,柱温30℃,上样量10μL。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85℃,雾化器温度36℃。通过该方法测定越冬期间皖茶91、乌牛早、平阳特早和龙井43叶片中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越冬期间3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幅度一致:皖茶91龙井43平阳特早乌牛早。在茶树叶片中的含量均随着气温的降低呈现增长趋势,且具有较好的规律性。蔗糖作为茶树叶片中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用HPLC-ELSD法可以方便、快速、准确的检测出来。因此低温胁迫下通过HPLC-ELSD法测定茶树叶片中蔗糖含量的变化,可作为鉴定茶树品种抗寒性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茶树叶片中可溶性糖的高效液相色谱一蒸发光散射检测(HPLC-ELSD)的测定方法。以AgilentZorbax carbohydrate柱为分离柱,流动相为乙腈-水(75:25,V/V),流速1.0 mL.min-1,柱温30℃,上样量10μL。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85℃,雾化器温度36℃。通过该方法测定越冬期间皖茶91、乌牛早、平阳特早和龙井43叶片中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越冬期间3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幅度一致:皖茶91>龙井43>平阳特早>乌牛早。在茶树叶片中的含量均随着气温的降低呈现增长趋势,且具有较好的规律性。蔗糖作为茶树叶片中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用HPLC-ELSD法可以方便、快速、准确的检测出来。因此低温胁迫下通过HPLC-ELSD法测定茶树叶片中蔗糖含量的变化,可作为鉴定茶树品种抗寒性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北方高寒地区对紫花苜蓿越冬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当地紫花苜蓿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越冬前后苜蓿根系为试验材料,于2013 年10 月15 日、10 月30 日、11 月15 日、2014 年3 月30日、4 月15 日、4 月30 日挖根采样,-80℃冰箱保存,并于2014 年春进行越冬率调查。通过测定6 种紫花苜蓿在高寒地区越冬前后可溶性糖、全氮、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对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抗寒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公农1 号’和‘草原3 号’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含量 在越冬最冷月(11 月)含量高于其他品种,其次是‘龙牧806’和‘Wega7F’,均具有较高的抗寒能力,而‘敖汉’和‘WL319 HQ’的各项指标略低,抗寒能力较弱。供试的6 种紫花苜蓿在佳木斯地区整个越冬期间其抵抗严寒能力大小为:‘公农1号’>‘草原3号’>‘龙牧806’>‘Wega7F’>‘敖汉’>‘WL319 HQ’。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武夷山地方茶树种质主要生化成分特性和茶多糖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差异,测定了31份武夷山地方茶树种质主要生化成分含量,采用水提醇沉淀法提取茶多糖,并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比较了茶多糖SOD活力。结果表明,武夷山地方茶树种质主要生化成分存在较强的变异和遗传多样性,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平均变异系数为21.84%,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08,平均改良潜力为50.92%;茶多酚、游离氨基酸、黄酮类化合物、可溶性糖含量和酚氨比均呈正态分布;茶多酚含量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提取的前2个主成分包含了5个生化指标81.08%的信息,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是5个生化性状的特征指标,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名前5位的茶树种质为‘白牡丹’‘红海棠’‘向天梅’‘半天妖’和‘香石角’,可作为武夷山茶区优质乌龙茶品种选育和推广栽培的良好材料;基于生化成分的聚类分析将31份茶树种质分为3类,第Ⅰ类群13份种质茶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高,可溶性糖含量低,第Ⅱ类群8份种质游离氨基酸含量较低,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第Ⅲ类群10份种质酚氨比...  相似文献   

5.
以"乌牛早"、"劲锋"、"平阳特早"一年生茶树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培条件下钙过量对3个茶树品种新梢生化成分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对钙过量处理的承受能力存在差异,其中钙过量处理对"乌牛早"品种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蛋白质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对"劲锋"品种各生化成分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对"平阳特早"品种氨基酸、咖啡碱、蛋白质含量均有显著影响,而对茶多酚、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3个品种对高浓度钙离子反应的敏感性顺序为乌牛早平阳特早劲锋。  相似文献   

6.
自然越冬状态下四翅滨藜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翅滨藜抗寒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月—翌年3月四翅滨藜总含水量逐渐降低;10月—12月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缓慢上升,而后上升幅度加大;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在越冬期间保持较高水平,10月—翌年1月可溶性糖逐渐增加,3月份有所下降;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整个越冬期间相对比较稳定,而类胡萝卜素含量11月—翌年3月高于10月份。说明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提高是四翅滨藜对低温环境的主要反应,可以作为评价其抗寒性的生理指标参数。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木薯抗朱砂叶螨机理,以2个木薯品种‘新选048’和‘桂热4号’为材料,在朱砂叶螨发生危害时期,观察不同木薯品种受害程度并对其抗螨性进行鉴定,测定叶片单宁、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及叶绿素的含量,分析各生理指标与朱砂叶螨危害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新选048’对朱砂叶螨的抗性优于‘桂热4号’。不同木薯品种,叶片单宁、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及叶绿素含量不同;‘新选048’叶片单宁及叶绿素含量均高于‘桂热4号’,而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则反之;螨害指数与单宁含量、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木薯抗螨性与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单宁、叶绿素含量密切相关,这些指标可作为木薯对朱砂叶螨抗性评价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渗透调节物质和水分状态与琯溪蜜柚抗寒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 12年生王官溪蜜柚为试验材料 ,分析越冬期间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 ,束缚水质量分数及束缚水 /自由水比值的变化动态 .结果表明 :11月份到翌年 1月份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增加趋势 ,而后下降 ;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最大值均出现在 2月份 ,3月份二者质量分数下降 ,但仍高于越冬初期 (11月份 ) ;束缚水 /自由水比值随气温的降低而升高 . 3种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及束缚水 /自由水比值与越冬期气温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6种冬小麦幼苗叶片在低温胁迫下其体内可溶性蛋白、脯氨酸、游离氨基酸等代谢物的含量变化,比较了越冬期和返青期冬小麦叶片中代谢物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几种冬小麦在低温胁迫下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增加更显著.抗寒性较强的小偃6号和西农383积累脯氨酸、游离氨基酸等主要代谢物的能力较强,西农580和小偃22次之,84加97和陕农981较弱,该结果与冬小麦耐寒性强弱一致.研究表明冬小麦抗寒性与相关代谢物的积累相关,通过对这些代谢物质的检测可以为冬小麦的引种、育种及抗寒品种的筛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水分胁迫对水稻叶片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营养液培养条件下,测定了水稻品种金优402幼苗叶片中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经50g/L PEG-6000处理5d的植株,其叶片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均增加。PEG处理1d,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总量上升到最大值,并分别达到对照的1.6倍和1.98倍;PEG处理3d,游离脯氨酸上升到最大值,达到对照的1.6倍,游离脯氨酸维持较高值的时间比可溶性糖多2d。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总量的累积在水分胁迫前期均表现为急剧上升的趋势,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下降的趋势为先剧烈后缓慢,最后在胁迫解除2d后减少到接近对照的水平。试验期间,水稻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数在处理与对照间无明显差异,两者均在4%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不同春、蕙兰名品耐低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永畅 《农学学报》2013,3(2):50-53
为研究国兰不同品种的耐低温性,筛选耐低温品种,通过人工低温处理,对5个春、蕙兰名品叶片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半致死温度进行分析,研究了它们与国兰耐低温性之间的关系,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5个国兰品种的耐低温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程度的加深,国兰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叶片半致死温度为‘宋梅’<‘新上海’<‘老极品’<‘集圆’<‘大一品’,5个国兰品种耐低温性能力综合评价为‘新上海’>‘大一品’>‘集圆’>‘老极品’>‘宋梅’。  相似文献   

12.
彩叶芋2个品种抗寒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彩叶芋Caladium bicolor 2个品种的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低温处理(0~20℃),研究彩叶芋叶片中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计算其半致死温度。2种彩叶芋品种叶片的半致死温度均较高。相对电导率与抗寒性呈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SOD活性与抗寒性呈正相关。研究分析表明:各个指标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品种间的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量、SOD活性可以更好地反应彩叶芋在低温下的生理变化及不同品种之间的抗寒性差异,可定为彩叶芋品种抗寒鉴定的初步指标。游离脯氨酸与彩叶芋抗寒性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彩叶芋抗寒性的强弱为漆斑彩叶芋Caladium bicolor‘Wightii’>红艳彩叶芋‘Postman Joyner’。  相似文献   

13.
低温胁迫对竹子3种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8种竹子离体叶片为材料进行低温胁迫试验,研究低温胁迫对竹子3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导致竹子叶片组织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均有明显变化.-25℃条件下,8个供试竹种可溶性蛋白为2.37~5.18mg/g、可溶性糖为21.22~52.27 mg/g、游离脯氨酸为139.75~1 21...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高丛、半高丛和矮丛越橘品种果实糖酸含量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特点,探讨果实糖积累与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相关关系,为越橘糖酸代谢机理和品质调控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5个越橘品种(高丛越橘:‘斯巴坦’、‘泽西’,半高丛越橘:‘北村’、‘北蓝’,矮丛越橘:‘美登’)不同发育阶段果实的糖酸组分和叶片中糖组分进行测定。【结果】供试的5个越橘品种成熟果实总糖平均含量为102.04 mg•g-1 FW,其中‘斯巴坦’含量最高,‘北村’最低。葡萄糖和果糖占总糖含量的97.90%—99.47%,二者含量比值1﹕1,均随果实发育呈迅速增加趋势,蔗糖和山梨醇在果实发育早期含量很低并随果实发育降低,在成熟果实中含量极微。供试高丛和半高丛越橘成熟果实总酸平均含量为7.10 mg•g-1 FW,柠檬酸是主要有机酸,占总酸含量的76.94%,随果实发育先上升后下降,奎宁酸和苹果酸在幼果期占较大比重,随果实成熟含量下降。供试矮丛越橘品种‘美登’和半高丛越橘品种‘北村’酸组成及变化趋势相似,即奎宁酸是成熟果实的主要酸,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品种,且随果实发育持续下降,其次是柠檬酸和酒石酸。叶片中山梨醇占叶片总糖含量的67.28%,花后42 d(成熟前15 d)达到最高值,之后迅速降低。【结论】矮丛越橘品种‘美登’和半高丛越橘品种‘北村’有机酸构成特点区别于供试的高丛品种和半高丛品种‘北蓝’;山梨醇是越橘碳水化合物积累的主要形式;越橘成熟前15 d是果实膨大、糖分积累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5.
以‘东湖早’和‘早钟6号’枇杷为材料,分析比较其叶片营养状况,探讨枇杷养分吸收特性。结果表明,‘东湖早’枇杷春梢叶片氮含量、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早钟6号’,而2个品种的夏梢、秋梢、冬梢均无显著性差异;2个品种的春梢、夏梢、秋梢和冬梢叶片全磷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2个品种的春梢叶片全钾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东湖早’枇杷夏梢叶片全钾含量显著低于‘早钟6号’,秋梢和冬梢叶片均显著高于‘早钟6号’。2个品种氮的吸收高峰均在冬梢,磷和钾的吸收高峰均在春梢。  相似文献   

16.
高温胁迫对25个油茶品种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探索高温条件下油茶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规律,以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油茶种质资源圃中25个油茶优良品种为材料,对成年大树的水培枝条进行常温对照、40℃和45℃等3种温度处理,处理时间8h,并测定了其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常温对照相比,40℃、45℃高温胁迫后,25个油茶品种的可溶性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增加63.29%、77.88%,游离脯氨酸平均含量分别增加40.82%、83.97%,可溶性糖平均含量分别增加56.57%、147.26%;油茶品种间上述各指标在同一温度胁迫下差异极显著。由此可见,高温胁迫使油茶品种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升高,且不同油茶品种间存在显著的耐热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茶树对低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揭示茶树适应逆境的生理机制及其与茶树抗寒性关系,本试验以扦插苗福鼎大白和实生苗鸠坑种的两年生枝条为试材,在不同低温胁迫时间下对茶树叶片中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以及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茶树叶片内O2.-产生速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H2O2、MDA含量显著升高,脯氨酸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绝对含量的增加,减缓了细胞膜透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以‘新盛玉’甜瓜为接穗,‘甜砧一号’为砧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浓度防落素处理对保护地甜瓜叶片生理指标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防落素处理表现有差异;随着防落素处理浓度的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以20 mg/L处理含量最高; POD、SOD、CAT和PPO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以20 mg/L处理活性最高;MDA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以20 mg/L处理含量最低;防落素处理提高了果实蔗糖、还原糖含量,降低了果实VC、粗纤维含量。叶片生理指标可作为确定甜瓜生产上应用防落素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源EBR(24-表油菜素内酯)对低温胁迫下葡萄幼苗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方法】以欧亚种(Vitis vinifera L.)鲜食葡萄品种‘紫脆无核’营养袋扦插苗为试材,分别在4℃和0℃低温条件下,研究外源EBR对葡萄幼苗4种抗氧化酶活性(CAT、SOD、POD及APX)、超氧阴离子( )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在两种低温胁迫条件下,外源EBR处理均使葡萄叶片抗氧化酶CAT、POD、SOD及APX活性升高,且总体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同时也使葡萄叶片抗氧化物质GSH及AsA含量升高,在4℃和0℃条件下,GSH平均含量较对照分别升高5.4%及7.8%,AsA含量分别升高8.8%及13.0%;EBR处理使叶片 及MDA含量降低, 平均较对照分别降低28.5%及17.3%,MDA含量分别降低6.8%及7.5%;EBR处理明显提高了葡萄幼苗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平均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8.4%和59.1%、3.5%和5.2%及18.6%和25.0%。【结论】在低温胁迫下,外源EBR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物质含量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减少了活性氧(ROS)的积累及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产生,增强了葡萄幼苗耐低温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