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菌核病是江苏省油菜花期的重要病害之一,综合一系列相关因素分析,预计全省油菜菌核病中等至偏重发生,其中沿江、苏南和沿海地区达偏重发生。3月下旬江苏省油菜由南向北陆续进入盛花期,各地要切实打好以菌核病为主的油菜花期病虫防治总体战。防治措施:今年江苏省油菜南北生  相似文献   

2.
<正> 油菜菌核病在江苏省通州市一直发生严重。药剂防治成为控制油菜菌核病害危害的主要手段。多菌灵(MBC)因其杀菌谱广,内吸性强,防病效果好,广泛应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曾使油菜菌核病得到有效控制。但自1995年以来,多菌灵防治菌核病的药效大幅度下降,即使加大用药量,也难以控制其危害。为此,作者于1996~2002年通过室内测定和田间试验,开展了油菜菌核病抗性监测和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现将该课题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正>油菜菌核病从苗期到成熟期都可发生,但以终花期至接近成熟期发病较重,菌核病危害油菜叶片、叶柄、茎秆、花和荚,但以茎秆发病最重。感病植株其叶片、茎秆、花瓣、常易腐烂,病荚往往提早枯死,茎秆腐烂而造成大量倒伏。一般发病  相似文献   

4.
<正>根据近期汉中和安康监测菌核病菌核萌发情况,结合油菜品种抗性、油菜花期及气象因素等综合分析,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预计油菜菌核病在该省陕南地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00多万亩,但部分感病品种或偏重发生。鉴于油菜盛花期与病菌子囊孢子释放期基本相吻合,会出现在3月下旬,因此油菜菌核病防治适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  相似文献   

5.
降水,温度对油菜菌核病的影响及防病指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菌核病是里下河地区的首要病害,常年发病指数约20%,损失产量二成左右。通过对兴化、扬州8年的油菜菌核病发生情况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油菜开花期的降雨量是导致并加重菌核病的决定因素,而且均气温对菌核病的影响不大。病害不仅使千粒重降低,导致增产,而且使含油率下降,影响品质。本文还对防治指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特别是近几年来受暖冬气候的影响,油菜茎秆开裂现象发生比较普遍,造成一些地方菌核病危害特别严重。防治油菜菌核病,要抓住开春后的这一阶段,开展综合防治,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发生特点: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以菌核在种子、土壤和油菜病残体中越冬。每年10~12月,土壤湿度大时,少数菌核可以直接萌发,长出菌  相似文献   

7.
浅谈油菜菌核病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油菜的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的病害就是菌核病,这种病变伤害力极其强大,而且发生的频率也特别高,成为了油菜种植中常年性的病症,是油菜种植中的重点防治项目。对于这种病症的日益增多增强,种植者已经不堪重负。对油菜菌核病的危害进行分析,也对如何防治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可以使油菜种植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8.
<正>油菜是江苏省南通市主要夏熟作物之一,2015年种植面积达40万亩左右。油菜菌核病属典型的气候性病害,近几年来,此病在该地连年偏重至大发生,成为威胁油菜高产优质的关键因子,严重影响油菜的增产增收。据江苏省植保站预测,2015年全省油菜菌核病将达偏重程度发生,如果油菜花期遇连续阴雨天气,油菜菌核病将大发生暴发流行,将导致油菜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因此,抓住适期,选准药剂,认真  相似文献   

9.
及时地开展好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工作,是夺取油菜优质高产的关键。阐述了南阳市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并提出具体的农业防治措施,为南阳市油菜科学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菌核病是由腐殖营养型寄生真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侵染引起的一种广谱性病害,严重危害油菜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从菌核病的危害及发病原因;病原菌和寄主的互作机制,包括核盘菌侵染油菜的途径、方式及油菜通过植物激素(JA/ET和SA等)介导的信号转导以及MAPK信号途径诱导防御基因表达,合成降解真菌细胞壁的酶类,植保素与木质素、酚类化合物、硫苷、生物碱等抗病次生代谢物抵御核盘菌侵染;生物防治、无花瓣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菌核病防治技术;抗菌核病油菜育种研究进展四个方面对油菜菌核病研究进行论述,分析了菌核病及其抗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解释菌核病分子机理及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44份大豆微核心种质抗菌核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由真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侵染,是世界范围的大豆病害,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主要病害。本研究利用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4个菌核病分离物对44份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连续2年的田间接种鉴定,筛选抗/耐菌核病的大豆种质资源,为大豆抗菌核病育种提供优异抗性种质。结果表明,(1)不同大豆种质对菌核病的抗性不同,在44份微核心种质中,中抗种质6份(13.64%),中感种质27份(61.36%),感病种质9份(20.45%),高感I种质2份(4.55%),其中合丰24、大天鹅蛋、倪丁花眉豆、牛毛黄、大黄豆和五月黄6个中抗种质可作为抗性亲本用于大豆抗菌核病育种。(2)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4个菌核病分离物致病性不同,分离物黑西5(黑龙江省,大豆),病情指数49.32,病斑长度达到5.93 mm,致病性最强;黑饶24(黑龙江省,大豆)与Qin 24(青海省,油菜)致病性次之;Hef 50(安徽省,油菜),病情指数为39.02,病斑长度为3.65 mm,致病性最弱。用黑西5鉴定和筛选抗菌核病大豆种质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保护地菜豆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天津地区保护地菜豆菌核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此菌在多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菌落生长温度范围为5~30℃,最适菌落生长温度为18~23℃。菌丝生长的适宜湿度为90%~100%;在所测试的碳源中,病原菌对乳糖利用最好;在供试的氮源中,对硫酸铵利用最好;菌丝在pH3~10均可生长,生长的最佳pH值为6.5。  相似文献   

13.
油菜是主要油料作物之一,由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引起的菌核病(sclerotiniastemrot)是油菜的主要病害。针对当前与菌核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本研究从4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概括:(1)核盘菌的侵染方式以及在侵染过程中核盘菌分泌的草酸与寄主中钙离子的动态关系;(2)油菜通过合成植保素、酚类化合物、木质素、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等来抵抗核盘菌入侵的抗病机理;(3)现有综合防治技术中抗性种质筛选、无花瓣育种和生物防治;(4)利用与草酸代谢相关基因、抗病相关基因、防御相关转录因子基因和抗菌肽基因开展的油菜基因工程研究成果。并且进一步提出了未来油菜抗菌核病研究的可能方向,这些总结与建议为今后油菜抗菌核病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油菜花瓣实验检测油菜菌核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油菜菌核病是由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引起的,是世界范围内造成损失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害主要通过感染了核盘菌子囊孢子的花瓣落在植株茎、叶上来侵染植株。本实验采用添加了两种不同PH指示剂的改良型Steadman’s培养基检测被子囊孢子感染的花瓣,样品采自合肥的两块不同试验田,在油菜花期(3月下旬~4月中旬)每天采摘新鲜花瓣在室温下培养,结果表明整个花期,除1块田1天没有检测出外,其余每天都有被子囊孢子感染的花瓣出现(感染子囊孢子的花瓣接种后培养基变色)。油菜初花期被子囊孢子感染的花瓣较少,而盛花期和终花期被感染的花瓣较多,第一块田被感染的花瓣数在两种培养基上出现的百分率分别为32.0%和40.2%,第二块田分别为27.3%和35.7%。第一块田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指分别为2.7%和1.8,第二块田分别为1.5%和0.4。子囊孢子感染的花瓣数与后期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r=0.829,r0.05=0.811)。研究被感染的花瓣数可以帮助决定最适宜的病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15.
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是引起油菜菌核病的病原真菌。核盘菌侵染植物细胞早期,可分泌一些细胞壁降解酶, 如不同类型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 PG)。这些酶对病菌在植物组织上的定植起关键作用, 同时酶活性的高低也决定病原菌的毒性或致病性。PG可以激活细胞的防卫反应而与其酶活性无关。为了解PG的信号转导途径, 利用RT-PCR方法克隆了核盘菌的PG基因, 将PG的编码区与酵母GAL4的DNA结合功能区融合, 构建到酵母诱饵蛋白表达载体PGBKT7中; 然后在酵母中构建了油菜cDNA表达文库。通过酵母双杂交方法在油菜cDNA表达文库中对与PG互作的蛋白进行了筛选, 分离到一个与PG互作的蛋白, 测序及BLAST分析表明该蛋白含有一个与钙离子结合的结构域, 称为C2结构域(C2-domain), 推测该蛋白是一种钙依赖的膜结合蛋白。该蛋白与拟南芥中一个含C2结构域功能未知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高达80.24%。利用半定量PCR分析了核盘菌诱导后该基因在油菜花、茎、叶中的表达, 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克隆到的C2蛋白与其他物种中的C2蛋白比较发现, 与钙离子结合的天冬氨酸残基很保守。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保护地菜豆菌核病的田间发病规律,为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分析,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菜豆菌核病的发病情况,以及气象因子与菜豆菌核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地表残花带菌检出率秋季高于春季;植株茎蔓发病率和豆荚发病率,秋季显著高于春季;10月份是菜豆菌核病的发病高峰期;在发病适期内,阴雨日数与发病率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方程式为Y=-7.5425+1.7153X,相关系数r=0.8516;天津地区菜豆菌核病菌能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安全越冬。秋季低温多雨有利于菌核病发生和流行,发病率与阴雨日数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he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in cauliflower to stalk rot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was investigated in population from six generations of six crosses. Disease incidence was recorded on 4 parents, 6 Fs 1, 6 Fs 2 and 12 back-crosses in a screenhouse under artificially created epiphytotic conditions. Resistance to stalk rot in this set of parents was found to be polygenic and under the control of recessive genes and due primarily to additive gene action. A breeding strategy emphasizing recurrent selection should lead to improvement in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8.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is a major limiting factor for sunflower (Helianthus annuus) productio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1) evaluate a large number of current sunflower lines for their reaction to Sclerotinia, and (2) determine the optimum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their selection. A set of 85 inbred lines was screened under artificial leaf infection in three environments. The test revealed ample variation for all resistance traits in the current germplasm. A line selected from NDBLOS, an oilseed sunflower germplasm poo, and its derivatives were most resistant to Sclerotinia. Lines derived from interspecific crosses with the wild species Helianthus tuberosus and Helianthus argophyllus also showed satisfactory Sclerotinia resistance. The evaluation of five plants per plot in two replications and four environments appears to be a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selection response.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中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需求,利用安徽省江淮、沿江和皖南3个区域代表站1991—2010年油菜菌核病观测数据和气象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确定影响菌核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影响时段和气象因子,再通过归一化处理、加权等方法得到影响油菜菌核病发生发展的综合气象条件指数。以综合气象条件指数为自变量,以油菜菌核病加权平均病株率为因变量,采用曲线回归方法,建立不同区域代表站油菜菌核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模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江淮、沿江和皖南地区拟合准确率分别为80%、70%和75%;利用模型对2011—2013年发生情况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江淮地区代表站全部正确,沿江和皖南地区代表站均为2年正确,一年与实际发生情况误差一个等级。建立的模型基本上能满足油菜菌核病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及时向政府和游客提供准确的花期预报,指导乡村旅游活动,[方法]应用2004-2015年油菜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建立基于ForcTT模型的有效积温法则和逐步回归两种不同的预测模型。[结果]结果表明:基于ForcTT模型的有效积温法则有效避免了有效积温法则中各生育期不确定性的问题。两种预测模型得到的近三年普花期预测值结果相近,与实况值偏差略大,但能准确体现前后年的花期变化。经异地调查发现,积温模型更能体现花期在不同区域的时间差异。[结论]由此,基于ForcTT模型的有效积温法则可作为油菜花期预报的有效手段,为开展更有效的旅游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