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采集江苏省滨海县滩涂盐碱地土壤,以菜园土壤作为对照,系统研究了微生物区系及生态、生理特征.结果表明,盐碱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对照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除细菌数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外,真菌、放线菌、解磷菌及钾细菌数量分别比对照土壤低1.57倍、22.34倍、5.59倍及259.39倍,达极显著差异;盐碱土基础呼吸作用、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比对照低1.01倍(达极显著差异)、0.94倍(达显著差异),但基础代谢商(qCO2)却和对照无显著差异;盐碱土过氧化氢酶活性比对照低1.19倍,而脲酶活性却比对照高0.41倍,均达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集江苏省滨海县滩涂盐碱地土壤,以菜园土壤作为对照,系统研究了微生物区系及生态、生理特征。结果表明,盐碱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对照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除细菌数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外,真菌、放线菌、解磷菌及钾细菌数量分别比对照土壤低1.57倍、22.34倍、5.59倍及259.39倍,达极显著差异;盐碱土基础呼吸作用、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比对照低1.01倍(达极显著差异)、0.94倍(达显著差异),但基础代谢商(qCO2)却和对照无显著差异;盐碱土过氧化氢酶活性比对照低1.19倍,而脲酶活性却比对照高0.41倍,均达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大蒜连作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目的]研究大蒜长期连作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蒜连作0(CK)、5、10、15和20年的土壤再分别盆栽大蒜,以大蒜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变化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随连作年限的增加,根际真菌数量持续上升,连作20年的土壤约为对照的2.88倍.而其它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只在短期内(5-10年)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相比,连作10年的大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各增加了8.72%和25.81%,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芳香族化合物降解菌分别为对照的5.63、11.60和3.35倍.连作10年的大蒜根系分泌物对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等土壤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6.67%、41.67%、203.13%、23.73%和43.65%,但长期连作(15-20年)后均呈现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氨化细菌与脲酶、多酚氧化酶均呈显著正相关;芳香族分解菌与脲酶、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正相关;细菌、微生物总量分别与磷酸酶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大蒜连作5-10年,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上升,未发生连作障碍;但连作15-20年,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失调,土壤酶活性下降,连作障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套种吉祥草和清耕对猕猴桃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相关性,为丰富猕猴桃生态学理论,猕猴桃优质生产及猕猴桃园套种吉祥草栽培模式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猕猴桃行间套种吉祥草,以清耕为对照,测定不同生长期猕猴桃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含水量及果实的产量品质,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套种吉祥草可显著提高不同时期猕猴桃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促进猕猴桃产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改善,并随套种年限的延长趋于增加。连续4年套种吉祥草猕猴桃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比对照分别提高27.85%-54.34%、28.57%-96.05%和16.39%-148.38%,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含水量分别为对照的0.20-0.61倍、0.30-0.87倍、0.41-0.65倍、0.23-0.32倍和0.05-0.16倍;果实单果体积和亩产量分别提高3.26%和4.88%;果实达食用时,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干物质和可滴定酸分别提高15.24%、5.46%、12.11%、5.63%和4.12%。相关性分析表明,套种吉祥草的猕猴桃树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与脲酶和磷酸酶活性达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负相关;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与猕猴桃果实单果重和品质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套种吉祥草对提高猕猴桃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增加果实产量和改善品质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油茶林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与油茶产量之间的关系,为油茶林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盛果期油茶成林为试验对象,在湖南邵阳县的油茶主产区选取11个样地,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探讨油茶林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生物特性差异以及油茶林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之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碱性磷酸酶、总磷酸酶、脲酶活性和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在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之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下同).在油茶林根际土壤中,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真菌数量在高产与低产间差异显著,高产区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真菌数量的均值分别比低产区高31.8%、44.7%和109.3%;中性磷酸酶、总磷酸酶、脲酶活性在高产区与低产区间有极显著差异,高产区中性磷酸酶、总磷酸酶、脲酶活性的均值分别比低产区高38.3%、31.7%和48.5%.油茶林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总磷酸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和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与产量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结论]油茶林土壤生物特性与产量密切相关.总磷酸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和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可考虑作为油茶林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工纯林和混交林土壤中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分布特征及三者的关系,为合理治理、改造人工纯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秦岭山区,对典型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落叶松(Larixkaempferi)、锐齿栎(Quercus alienavar.acuteserrata)、灰楸(Catalpa fargesii)纯林及各混交林土壤的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养分进行了定位监测。【结果】针阔混交林可提高土壤全N、速效N、全P和有机质含量;混交林土壤转化酶、脲酶活性平均值较人工纯林分别提高了16.66%和53.76%,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总量平均值较针叶纯林提高95.87%,其中细菌数量提高幅度为104.47%,达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土壤转化酶与脲酶、过氧化氢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r<0.05),并与土壤细菌数量及土壤基本养分(全N、速效N、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土壤放线菌与土壤全N、速效N、有机质含量和pH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针阔混交林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并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微生物的再分配;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能够及时反映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生物有机液肥施用对新疆玉米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市售的某生物有机液肥对土壤的改良效应,以新疆玉米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梯度稀释混菌平板法和BIOLOG-ECO分析技术,研究了施用该有机液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该有机液肥后,土壤速效P、K含量上升,与对照(不施有机液肥)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速效K含量的变化尤为突出,比对照多162mg/kg;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为对照的2.28倍,其中以真菌数量的上升幅度最大,为对照的3.75倍,细菌和放线菌则分别为对照的2.59倍和1.97倍;土壤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增强,代谢功能多样性增加,施生物有机液肥后,土壤微生物的AWCD值、碳源利用种数(S)、Shannon指数、McIntosh指数及均匀度均高于对照,其中AWCD值、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与对照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胺类、多聚物和羧酸类碳源的代谢能力增强,其中对胺类底物的代谢利用变化最为显著,有机液肥处理组中胺类代谢的AWCD值是对照的14.17倍。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明确大蒜连作障碍形成的原因,研究了连作0(对照)、10、20、30 a大蒜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大蒜鳞茎产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相比,连作10、20、30 a鳞茎产量分别下降22.74%、26.48%、27.16%;大蒜根际土壤p H值呈上升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整体上土壤全氮、全磷、有效钾、碱解氮、有效锌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数量呈先下降(0~20 a)后上升(30 a)趋势,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土壤酶活性呈先降后升趋势,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连作20 a最低,碱性磷酸酶活性以10 a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整体上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钾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土壤p H值、有机质和缓效钾含量呈负相关;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与所测微生物数量(除真菌外)皆呈正相关,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放线菌数量相关性达显著水平,脲酶活性与固氮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大蒜长期连作后,大蒜鳞茎产量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p H值上升,土壤养分失衡;连作20 a大蒜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达到最低水平,而连作30 a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回升,但微生物结构并没有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种植巨菌草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通过野外采集土样及盆栽试验,比较分析种植巨菌草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种植巨菌草的土壤生态效应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种植巨菌草2年不同采样时间的处理组5月(NaT)、10月(NbT)、次年1月(NcT)及其对照组(NaK、NbK、NcK);盆栽试验处理组NpT和对照组NpK,测定并分析采集土样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种植巨菌草试验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分析的结果与盆栽试验一致。巨菌草种植各处理组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盆栽处理组NpT的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对照组增幅最大,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分别是对照组的5.7、9.6和9.1倍;各处理组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NbT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外,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巨菌草的种植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表明巨菌草种植对于改善土壤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底栖鱼类对水田土壤微生物的扰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勇军  孙刚  房岩  韩国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96-12498
[目的]研究底栖鱼类泥鳅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生理群)的扰动效应。[方法]通过田间定位定量试验,采用平板表面涂抹法和稀释法进行分析。[结果]试验水田的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是放线菌和真菌。养鱼水田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对照水田,分别达到显著(P〈0.05)、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养鱼水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明显高于对照水田,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养鱼水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也高于对照水田,但未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底栖鱼类促进了土壤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和氨化细菌的生长,抑制了反硝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的繁殖。[结论]底栖鱼类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和生理群具有重要影响,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生化活性,有助于增加土壤N、P、S等养分元素的供给能力和养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With increased cultivation of transgenic Bacillus thuringiensis(Bt) cotton in the saline alkaline soil of China, assessments of transgenic crop biosafety have focused on the effects of soil salinity on rhizosphere microbes and Bt protein residues. In 2013 and 2014,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on the rhizosphere microbial biomass,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Bt protein contents of the soil under transgenic Bt cotton(variety GK19) and its parental non-transgenic cotton(Simian 3) cultivated at various salinity levels(1.15, 6.00 and 11.46 dS m~(-1)). Under soil salinity stress, trace amounts of Bt proteins were observed in the Bt cotton GK19 rhizosphere soil, although the protein content increased with cotton growth and increased soil salinity levels. The populations of slight halophilic bacteria, phosphate solubilizing bacteria, ammonifying bacteria, nitrifying bacteria and denitrifying bacteria decreased with increased soil salinity in the Bt and non-Bt cotton rhizosphere soil, and th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icrobial respiration and soil catalase, urease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also decreased. Correlat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increased Bt protein content in the Bt cotton rhizosphere soil may have been caused by the slower decomposition of soil microorganisms, which suggests that salinity was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the relevant activities of the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indicates that Bt proteins had no clear adverse effects on the soil microorganism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ay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risk assessment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otton in saline alkaline soil.  相似文献   

12.
通过3个水平上的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了氯氰菊酯对紫色土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表明,氯氰菊酯对紫色土细菌的影响表现为"促进-抑制-恢复":6~21d,LQ-L和LQ-M处理下的细菌数分别减少了53.1%,63.2%;11~21d,LQ-H处理下的细菌数减少了97.5%;26d后细菌数量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土壤真菌对氯氰菊酯极其敏感,处理后真菌数量显著降低,3周后恢复至对照水平.氯氰菊酯对紫色土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第1,11,16和21dLQ-M处理下的土壤磷酸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79.7%,67.7%,65.3%和26.9%.结果表明,真菌可作为指示紫色土环境污染的菌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残留态氯氰菊酯在土壤的降解有关;氯氰菊酯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可以间接增强土壤磷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农业措施对草莓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农业措施对草莓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活性、功能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利用土壤酶学方法、微生物培养方法和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与不施肥相比,莓-稻水旱轮作、米糠+日晒和石灰氮均显著提高草莓连作土壤细菌所占比例、细菌/真菌、土壤微生物总数、AWCD、土壤脱氢酶活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莓-稻水旱轮作和米糠+日晒还能提高土壤脲酶活性。与习惯施肥相比,莓-稻水旱轮作、米糠+日晒可显著提高草莓连作土壤AWCD、Mcintosh指数,莓-稻水旱轮作和米糠+日晒分别显著提高土壤脲酶和脱氢酶的活性。主成分分析表明,莓-稻水旱轮作、米糠+日晒和石灰氮条件下草莓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特征与习惯施肥及不施肥显著不同。[结论]莓-稻水旱轮作和米糠+日晒是控制草莓连作土壤生物退化的有效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14.
陈义群  董元华  王辉  黄冠燚  霍恒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286-15289,15294
[目的]探讨不同农业措施对草莓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活性、功能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利用土壤酶学方法、微生物培养方法和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与不施肥相比,莓-稻水旱轮作、米糠+日晒和石灰氮均显著提高草莓连作土壤细菌所占比例、细菌/真菌、土壤微生物总数、AWCD、土壤脱氢酶活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莓-稻水旱轮作和米糠+日晒还能提高土壤脲酶活性。与习惯施肥相比,莓-稻水旱轮作、米糠+日晒可显著提高草莓连作土壤AWCD、Mcintosh指数,莓-稻水旱轮作和米糠+日晒分别显著提高土壤脲酶和脱氢酶的活性。主成分分析表明,莓-稻水旱轮作、米糠+日晒和石灰氮条件下草莓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特征与习惯施肥及不施肥显著不同。[结论]莓-稻水旱轮作和米糠+日晒是控制草莓连作土壤生物退化的有效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常用杀线剂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采用土壤常规分析方法,研究2种化学杀线剂(阿维·噻唑膦和氟吡菌酰胺)和4种生物杀线剂(厚孢轮枝菌、淡紫拟青霉、辣根素和茶枯抑线生物菌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杀线剂的对照相比,2种化学杀线剂对苗期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均表现出显著(P<0.05)的促进作用,而至成熟期后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降至对照水平及以下。4种生物杀线剂中,茶枯抑线生物菌肥对苗期土壤细菌/真菌表现出显著(P<0.05)的抑制作用,对真菌数量表现出显著(P<0.05)的促进作用,在成熟期对土壤细菌数量和细菌/真菌表现出显著(P<0.05)的促进作用,而对真菌数量无显著影响。6种杀线剂施用后对土壤脲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2种化学杀线剂和生物杀线剂厚孢轮枝菌、淡紫拟青霉和辣根素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在苗期和成熟期分别表现出显著(P<0.05)的增强作用和抑制作用,茶枯抑线生物菌肥仅对成熟期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表现出显著(P<0.05)的抑制作用。茶枯抑线生物菌肥对苗期和成熟期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表现出显著(P<0.05)的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其他杀线剂则始终表现出显著(P<0.05)的抑制作用。6种杀线剂显著(P<0.05)影响土壤铵态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施用杀线剂后,土壤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在苗期时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至成熟期后,除茶枯抑线生物菌肥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外,其他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苗期时,施用杀线剂各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均显著(P<0.05)低于对照;但成熟期时,各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无显著差异。综上,这6种杀线剂对土壤微生物、土壤脲酶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可逐渐恢复,但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的作用效果持续时间较长,可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土壤中的有机磷矿化和碳循环。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解磷微生物菌肥对香蕉土壤根际微生态的影响,利用T-RFLP(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分析土壤均匀度指数、香农指数和优势种群等分析微生物多样性,研究高效解磷菌剂与化学磷肥的不同组合施用方式对香蕉植株的生长情况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CK相比,T处理组香蕉苗较CK组生长健壮,地上部分鲜重平均值为42.2 cm,明显比CK高出35.2%。接M-3-01解磷细菌处理组T1、T3生长势最为显著(P0.05),其中,T3株高和茎围分别是CK的1.26、1.16倍。T-RFLP技术分析微生物多样性表明,T1、T3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指标分别为2.12/2.11和0.93/0.88,与CCK差异性不明显,但略微高于CK。同时,分析土壤优势种群,处理组T1、T3处理组土壤优势微生物种群数分别为12和14,数目基本与处理前土壤CCK的一致,而T2略低于CK。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和北里孢菌(Kitasatospora)只存在于CK和施用解磷菌剂T1、T3处理土壤中。土壤种植香蕉苗后,不同施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的稳定具有积极影响。因此,施用高效解磷菌剂对维持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均匀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柳桉、邓恩桉和尾巨桉3种桉树林地根际土壤解磷细菌进行分离和筛选,并对其解磷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3种林分根际土壤中均存在大量的解磷细菌,其中的解有机磷细菌数量为(2.23~4.17)×104cfu·g-1,溶无机磷细菌数量为(2.05~4.00)×104cfu·g-1,解有机磷细菌数量多于溶无机磷细菌数量.不同林分根际土壤解磷细菌数量分布有差异,其数量大小为:柳桉尾巨桉邓恩桉.(2)筛选到12株溶无机磷细菌和14株解有机磷细菌,且不同解磷细菌的解磷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12株溶无机磷细菌在无机磷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含量为55.854~367.169μg·m L-1,最大为P7菌株;14株解有机磷细菌在有机磷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含量为11.374~30.330μg·m L-1,最大为YP菌株.溶无机磷细菌溶解的无机磷含量与蒙金娜无机磷培养基的p H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解有机磷细菌分解的有机磷含量与卵黄培养基的p H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综上所述,26株解磷细菌中,P7菌株溶解无机磷的能力最强,YP8菌株分解有机磷的能力最强,这两个菌株可作为下一步研制桉树微生物肥料的重点菌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揭示添加石灰石粉和微生物肥料对发病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方法  以死亡的山核桃林地土壤为试验对象,开展添加对照土(ck)、石灰石粉(LP)、芽孢杆菌Bacillus液(SL)、微生物复合肥(MCF)等处理的培养试验。分别在20、40、60、120 d时采集土壤样品,应用常规理化分析方法、定量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分析不同处理对山核桃林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添加的有益菌剂在土壤中的竞争能力和存活时间。  结果  LP处理提高了土壤pH值,但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没有显著影响。SL处理和MCF处理显著(P < 0.05)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养分;SL处理提高了土壤pH值,短期内(60 d)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丰度,但微生物多样性降低;MCF处理降低土壤pH值,显著(P < 0.05)增加了土壤真菌的丰度,短期内(40 d)增加了细菌丰度,但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显著降低(P < 0.05),真菌多样性增加不明显。DGGE图谱结果表明:MCF处理和SL处理添加的有益微生物有效时间长达120 d,能很好地发挥其促生长、增加有益菌的比例,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  结论  MCF、SL和LP可明显改良山核桃林地土壤化学性状和提高土壤有益菌数量,可作为退化山核桃林地的土壤改良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不同原料制备的生物质炭能否缓解长期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胁迫效应,为污染土壤生物质炭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将竹材边角料(BB)、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蒲壳(PB)和玉米Zea mays秸秆(CB)制备的3种生物质炭分别以3%比例(炭土质量比)添加到长期受铅、镉污染土壤中,分析生物质炭短期施用下土壤养分、重金属有效质量分数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特征。  结果  3种生物质炭添加均未影响土壤重金属全量,而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氯化钙可提取态铅、镉质量分数。与不施生物质炭处理相比,BB、PB和CB分别使可提取态铅质量分数显著(P<0.05)降低了69%、84%和72%;使可提取态镉质量分数显著(P<0.05)降低了26%、63%和36%,且PB处理显著(P<0.05)低于BB和CB处理。PB和CB添加均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pH(0.79和0.51个pH单位)、有机碳质量分数(37%和74%)、全氮质量分数(12%和41%),而BB添加对其影响不显著。BB、PB和CB分别使土壤磷脂脂肪酸总量提高了33%~56%、革兰氏阳性菌提高了30%~41%、革兰氏阴性菌提高了40%~66%、放线菌提高了34%~52%、真菌提高了33%~79%,但3种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除PB和CB处理的磷脂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BB处理)。3种生物质炭均显著(P<0.05)提高了脱氢酶活性(2~6倍),但未影响土壤基础呼吸速率,而PB处理显著(P<0.05)降低了细菌胁迫指数(13.9%),提高了底物诱导呼吸速率。  结论  山核桃蒲壳制备的生物质炭可作为较好的改良剂,降低土壤铅镉有效性,恢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图4表3参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