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阐述了复合地基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现状.找出了我国发展复合地基技术理论与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及褥垫层加固机理,地基刚度分布对地基反力分布的影响。群桩效应及群桩合理布型等提出了今后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喷粉桩在茅草街大桥接线软基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强  龙琼 《森林工程》2004,20(6):46-48
对茅草街大桥接线地段软基采用喷粉桩处理设计和施工进行介绍 ,并对两种不同桩距承载力进行试验分析和沉降观测分析 ,从而发现 ,改变桩距处理后复合地基强度均有明显提高 ,且沉降均匀。为洞庭湖区软基处理工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简述桩基础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物高度和跨度越来越大,因此,如何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技术要求也就成为设计者们思考的问题之一。桩基础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和工业建筑等各类工程中,本文主要介绍桩基础的分类,并简要介绍桩基础及群桩在设计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不利影响,即挤土效应和群桩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新圩镇宁江大桥的水文、地质情况和极软岩石的特征,对2号桥墩桩基的桩长采用摩擦桩和支承桩公式计算,分析两种计算结果在极软岩石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朴世一 《林业科技》2010,35(2):68-70
针对林区道路测设条件的特殊性,提出不用经纬仪,而用两把钢尺测设圆曲线细部桩的筒易测设方法。该方法对其科学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得出了“整桩距”和“整桩号”两种情况下的测设参数——偏支距d的计算公式,并以“整桩号法”为实例阐明了其测设过程。  相似文献   

6.
蜀柏毒蛾卵与初龄幼虫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m—m、m—s~2、logs~2—logm的相关分析,认为蜀柏毒蛾两代卵和初龄幼虫种群在林间呈负二项分布。其格局的结构均是以个体群结构存在,个体群内个体间相互吸引,第1代卵和两代的初龄幼虫个体群呈聚集分布,而越冬代卵期种群的个体群呈随机分布。探讨了公共K值,分析了聚集因素。  相似文献   

7.
早就听说龙马山生活着一群与众不同的猴群,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希望有一天能把这群猴子拍下来。近日,我们再次进驻龙马山,终于把专家正式认定为滇金丝猴群的“国宝”摄入镜头,了却一桩心愿。龙马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检槽乡炼登村境内,山系呈南北走向,西面溪流注入  相似文献   

8.
金华林区为解决春夏木材流送过程中,木排的安全停泊和洪水头冲击时的漂木事故,因地制宜的建造了两种水泥链桩,现介绍如下: 1.大型水泥链桩。是正体式一次浇捣成钢筋混凝土链桩,每只链桩的安全吊排量为一贴大排,计120立方米木材。2.中型水泥链桩。是分级式二次捣成的钢筋混凝土链桩,先预制吊排圆柱体,再浇捣链桩体,每只链桩的安全吊排量为六条小排,计50立方米木材。此两种水泥链桩建造地点,要求选在坚实的黄土层或岩石层。  相似文献   

9.
简介新圩镇宁江大桥的水文、地质情况和极软岩石的特征,对2号桥墩桩基的桩长采用摩擦桩和支承桩公式计算,分析两种计算结果在极软岩石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基桩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基桩做一定的假设后,将其简化为一维弹性杆件,根据基桩埋置于地下后的受力情况,推导了应力波在桩身中传播的阻尼波动方程.分别对完全摩擦桩、端承桩、摩擦端承桩分析了其位移和速度的动态响应,并对其多频谐振特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可以在频率域中分析桩身的完整性,并根据桩底的嵌固系数来判断基桩与持力层的接触情况.  相似文献   

11.
筛胸梳爪叩甲触角感器的电镜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筛胸梳爪叩甲成虫触角的感器类型、数量、形态及分布特征,比较雌雄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筛胸梳爪叩甲雌、雄成虫触角由1节柄节、1节梗节和9节鞭节3部分构成。雌成虫包括8类触角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弯膝形感器、鱼钩形感器、钉帽形感器、圆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又分2种亚型,锥形感器分3种亚型。雄成虫除上述8类感器以外还分布有1类凹槽钉形感器。在筛胸梳爪叩甲成虫触角上分布较多的前3种感器依次是毛形感器Ⅱ、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除凹槽钉形感器外,其他同类感器在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数量及分布差异不显著。基于各感器的形态、数量及分布,对筛胸梳爪叩甲各触角感器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森林病虫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铁良  董振辉  于治军  赵清山  蒋凤燕 《林业科学》2003,39(3):172-176,t003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是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方针的一项主要内容 ,也是科学控灾的基础和前提。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情况极为严重 ,年均发生面积达 6 67× 1 0 6hm2 以上 ,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损失超过 5 0 0多亿元 ,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事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当前以松材线虫病 (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 (SteineretBuhrer) )、松毛虫 (Dendrolimusspp .)、杨树蛀干害虫、美国白蛾 (HyphantriaCunea (Drar…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生理生化指标的特性,对与林木生长及抗性有关常用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目前生理生化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主要应用进行了综述,包括亲本选配、间接选择和杂种优势的生理生化机制等几个方面。对今后该类指标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乐昌含笑家系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乐昌含笑17个家系1~2年生树高、地径、主干通直度、树冠浓密度和叶片大小等生长指标和形质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2个生长指标和3个形质指标在家系间的差异均达到不同程度的显著水平;生长指标具有显著的家系×地点互作效应,而形质指标的差异不显著;所有指标在地点间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早期树高和地径遗传力在0.60~0.86之间,受到较强的遗传控制。九曲水林场试验点所有参试家系的树高年平均生长量达0.90m,地径年平均生长量达2.23cm,是林分树高、地径年生长量最高的试验点,其中表现较好的家系有乐九4和乐九5;大坑山林场试验点稍次之,其中表现较好的家系有乐九4、乐九3、乐两15和乐两12;增城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点年生长量较高的家系为乐两6。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谷城县天然红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红椿种群的分布格局,通过野外调查,采用样方法,运用7种多样性指数研究两个样地的乔灌草多样性,并对各多样性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运用7种不同分布格局指数,对不同红椿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灌木和乔木层香农指数差异显著;乔灌草层各样性指数间相关性较高;不同样地种群分别为集群分布和泊松分布。人为干扰造成群落不同样地草灌乔多样性下降,种群分布格局变化;天然红椿种群呈泊松分布,人为干扰下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6.
选择12和14地位指数的2种立地的林分,分别设置6种和5种保留密度,对间伐4年后的23年生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种数随着林分保留密度的增大,12和14地位指数的林分均表现为由逐渐增加至一个峰值后逐渐减少;适宜的保留密度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的多样性,12和14地位指数林分的植物多样性分别以保留密度130株/667 m2和100株/667 m2的样地为最优;随着林分密度与冠层郁闭度的增大,林下植物类型有由阳性植物为主向中性与荫性变化的趋势,而形成阳性、中性及荫性共存的多态性植物群落;适宜的保留密度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的生物量和植被总盖度,12和14地位指数林分的林下植物生物量和植被总盖度分别以保留密度130株/667 m2和90株/667 m2的样地为最佳;2种地位指数不同保留密度林分的林下枯落物自然风干重、枯落物层厚及腐殖质层厚差异均不显著,而林下地被物鲜重和植被总盖度则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7.
①斑块特征指数分析表明:各景观类型的密度、分维数指数都较小,植被景观的深展指数都不高,扩散比较均匀,没有极端复杂的形状产生,植被景观在演替系列中还没有普遍达到演替的顶级,斑块之间自相似程度较高。②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总体多样性程度高。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的结果所包含的意义一致,这种一致性充分说明了各植被景观类型分布均匀,各景观类型地位相差较小。③空间构型指数分析表明:保护区的斑块密度为1.001,即1 km2上有1.001个斑块。这说明斑块数目较少。各景观类型分布也较均匀。保护区景观破碎度指数为0.007,这表明该区植被景观在研究期内所表现的生境破碎化程度是很低的。每一植被景观类型破碎度指数最高的是灌丛和灌草丛景观,其次为栲林景观,其余的破碎度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内部生境破碎化指数以灌丛和灌草丛景观、栲林景观为最低,它们的单独斑块面积较大,故破碎化指数较低。其它景观类型的破碎化指数相差不大,这与植被顺向演替是相关的。景观分离度指数的排序结果与斑块密度的排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TM遥感数据在中甸县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TM遥感数据,对迪庆州中甸县森林资源调查进行目视判读,对影像判读的关键检验指标-一致率、正判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一致率为91%;面积地类综合正判率为95.3%。均超过细则规定要求。(2)在不同的建标线路上及不同的地类中均获得了较高的和较为稳定的正判率。  相似文献   

19.
土壤干湿交替对青檀幼苗生理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试验人工模拟喀斯特地区常见的干湿交替环境,研究青檀幼苗生理和生长指标的变化以及旱后复水的恢复能力.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环境下幼苗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因干湿交替处理次数而异.经过1次干湿交替处理的幼苗叶片水分饱和亏缺,根和茎木质部水势,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片质膜透性等指标变化剧烈,2次处理变化相对缓和,而3次处理变化幅度又加大,这反映了幼苗从反应、适应到不适应的过程.干旱复水后,各项指标的恢复度与干湿交替处理次数呈负相关.恢复过程中补偿效应普遍存在,尤其以生长上的补偿效应最明显,这是幼苗对反复干旱-复水环境的一种适应策略.干湿交替处理对生长初期青檀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大于速生期,对生长指标的影响则相反.因此,速生期幼苗遭遇反复的干旱-复水处理会严重制约其生长潜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本项研究采用TTC法和纸床发芽法分别测定工业大麻4个品种种子的生活力和发芽率,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种子生活力(x)与发芽率(y)符合y=a+bx的直线关系,相关系数R=0.912 9以上,为极显著正相关;利用这种关系,可根据快速测定种子的生活力计算出相应的发芽率,其理论值与实验测定值具有一致性。此研究结果为估算工业大麻种子发芽率提供了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