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北亚热带江苏省句容县引种推广融水优良种源杉木造林的幼林阶段结果表明,融水优良种源杉木生长快,结实少,适应性较强,有明显的增产趋势。良好立地,4年生时,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年均生长量达0.70—1.40米和0.7—l.9厘米,分别比相同地形的同龄当地对照杉木增加38.8—207.6%和1—2倍。中等立地,树高、胸径、年均生长量达0.55~0.89米和0.6~1.1厘米,分别比当地对照杉木增加31.9—94.5%和83.3—207.1%。经预测,12年生时于材蓄积量(包括间伐材)达180.53—218.82立方米/公顷,于材纯收益达5.25—6.72万元/公顷,比同龄对照杉木增加2.53—3.42万元/公顷,经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鄂西北秃杉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秃杉引种栽培试验表明,秃杉在鄂西北地区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病虫害少等特点, 在同一立地条件下秃杉平均高生长量比杉木高36.2%,平均胸径比杉木高71.0%,为优良珍贵的速生用材树种和园林观赏树种。秃杉种源试验结果表明:种内存在遗传变异,生长量与经度、纬度呈负相关,低纬度的云南林科院种源,材积生长高于种源平均材积生长量32.1%。  相似文献   

3.
用平均解析木的测定材料研究表明,杉木不同种源的地上干材生长和生物量有显著置信的差异。变异具有纬度和温度(热量)影响为主,冷暖变化明显的地理效应趋势,并可用线性回归模型表示。在较差立地条件下,9年生时,广西融水、湖南江华、贵州锦屏、四川犍为等优良种源,比当地同龄对照杉木生长量高,高径比大,冠径比小,树皮率低;每公顷林分地上部份和干材部份的生物量(鲜重,干重)分别增加23.42~32.19%和38.01~77.19%。  相似文献   

4.
杉木不同种源地上干材与生物量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平均解析木测定材料研究表明,杉木不同种源地上干材生长和生物量有显著置信的差异。变异具有纬度和温度(热量)影响为主,冷暖变化明显的地理效应趋势,并可用线性回归模型表示,在较差立地条件下,9年生时,广西融水,湖南江华,贵州锦屏,四川犍为等优良种源,比当地同龄对照杉木生长量高,高径比大,冠径比小,树皮率低;每百平方米林分地上部分和干材部分的生物量(鲜重,干重)分别增加22.42%-32.19%和38.  相似文献   

5.
用平均解析木测定材料研究表明,杉木不同种源的地上干材生长和生物量有显著置信的差异。变异具有纬度和温度(热量)影响为主,冷暖变化明显的地理效应趋势,并可用线性回归模型表示。在较差立地条件下,9年生时,广西融水、湖南江华、贵州绵屏四川犍为等优良种源,比当地同龄对照杉木生长量高,高径比大,冠径比小,树皮率低;每百平方米林分地上部分和干材部分的生物量(鲜重,干重)分别增加22.42%-32.19%和38.01%-77.19%  相似文献   

6.
杉木是我国南方优良的速生用材树种.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一定遗传差异的地理种源.为了选择适宜当地造林的优良种源,我们按照全国第一次杉木种源试验的要求,于一九七七年春在句容、宜兴、老山林场及本所进行种源试验.本文根据试验取得的苗期生长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研究不同杉木种的间苗期生长差异.  相似文献   

7.
屏边苗族自治县栽培杉木历史悠久,种源来自文山等地。解放前,多为农户零星栽培自用。建国后,国营迷拉地林场于1958年开始营造大面积人工杉木林。在国营林场的带动下,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杉木成了屏边主要用材林造林树种。并表现出独特的优良特性。杉木是我国南方的速生树种,栽培较为广泛,由于长期的人工栽培形成了各种环境型的地理种源,为选择当地适宜种源,屏边县于1977年先后3次引种了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33年生杉木种源试验林生长性状的调查研究,了解杉木种源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地理变异模式,对早期选择的效果进行检验,确定杉木种源早期选择的适宜年龄,并为试验区选择适生的优良种源。【方法】以1981年在广西柳州营造的杉木全分布区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参试种源为199个,在5、6、8、12和33年生时测定每木胸径和树高,分析不同种源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林龄的遗传变异规律,采用趋势面技术分析杉木地理变异规律,采用早晚相关确定早期选择的林龄范围,利用聚类分析对优良种源长期选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不同生长时期杉木种源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 01);参试杉木种源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的遗传力达到0. 35~0. 76,随着林龄的增长,各性状的遗传力呈现上升并逐渐稳定的趋势;杉木种源间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胸径和树高生长地理变异模式均表现为双向渐变,经度方向呈现不显著的正向变异,纬度方向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变幅较大;种源早期选择的研究表明在6~12年生时选择能包含决选69%~74%的种源;从199个参试种源中筛选出42个生长较快速的种源,其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达到24. 04cm、15. 31 m和0. 31 m3,与广西当地种源相比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增加15. 70%、11. 13%、40. 17%,平均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0. 36%、8. 66%和31. 65%。【结论】杉木种源在不同林龄生长差异极显著,且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呈现上升并逐渐稳定的趋势。早期选择在6~12年生时更有利于提高杉木遗传改良的效率。42个生长优良的杉木种源被选择出来,与广西当地种源相比有较大生长增幅,适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周边地区造林推广。  相似文献   

9.
杉木分布范围广,栽培历史悠久,形成了具有一定生境的地理种源.选择适合当地生境的最佳种源,成活率高,成材快,适应性强,生产力高,材质好.尤其对分布广的树种,利用种内群体间的差异进行选择,比单株选育的效果要快得多.种源选择是杉木早期选择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早期选择可以提高选择效  相似文献   

10.
在吴县太湖孤山丘陵进行的55个产地杉木种源造林试验表明,种源间生长柱状、抗性、适应性状有显著的差异。种源选择增产效果显著。11年生时,广西融水,贵州锦屏,福建南平,四川洪雅、荣径,广东乐昌,广西那坡、浦北、信宜等种源丰产性好,适应性、抗性较强,小径材材积比本省对照杉木增加41.16~96.90m3/hm2,表型增益,遗传增益分别达46.5%~109.6%和13.3%~31.3%,可供当地营造杉木短轮伐(12~15年)小径材建材林选用。广西融水种源丰产性最佳,适应性强,是应推广应用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1.
针对苏南低山丘陵地处杉木北缘区的自然条件,推广杉木造林优良种源采取的技术。通过实施遗传控制、立地局部控制、初植密度控制和有关育苗、造林、幼林间种配套技术,使优良种源显示出明显生长优势和增产潜力。幼林达到或超过部、省速丰林标准。4年生树高、胸径分别比当地杉增加31.7~94.5%、83.2~207.1%。中等立地条件,12年生每公顷小径材平均比当地杉木增产18m~3,新增经济收益0.9~1.08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7.5~9.0。按推广缩值系数0.6,平均遗传改良增产40%,出材率0.65,每立方米小径材500~600元,推广面积4666.7公顷计算,可增产小径材8.4万m~3,新增纯益4200~5040万元;并因幼林提早2年郁闭,节省抚育费用14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的杉木地理种源生长状况的差异,筛选适宜于试验区发展的杉木优良种源,促进杉木种源水平的长期遗传改良。[方法]利用1981年营造的杉木种源试验林在5、10、31年生时的测定材料,分析不同种源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林龄的遗传参数变异规律,利用早晚相关和聚类分析对优良种源长期选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不同林龄的杉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31年生时最大种源的各性状值较最小种源的各性状分别高75.86%,48.55%,263.76%;杉木在种源间的变异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以纬向变异为主,由南向北,杉木的生长量先增大后减小,即我国西南和东南部种源生长较好。参试杉木种源不同林龄时各性状的遗传力为0.750~0.875,说明各性状受较高水平的遗传控制;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在不同林龄间表型相关和秩相关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认为杉木早期选择宜在10年生左右;从169个参试种源中筛选出29个生长较快速的种源,大部分种源来自福建省,还包含贵州、广西和湖南等地的种源,其中,生长最好的是福建崇安、顺昌、尤溪等福建北部种源,其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23.21%~31.45%、15.60%~20.19%、59.94%~89.97%。[结论]早期选择的年龄对缩短杉木育种周期影响明显,在10年生选择更有利于提高杉木遗传改良的效率,从31年生杉木成熟林中选择出的29个优良种源较当地种源有较大增幅,适宜在江西省及周边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杉木是我国特有重要用材树种,也是我省主要造林树种。为了解杉木不同地理种源在我省不同地区的适应能力、生长量和抗逆性,给当地杉木造林选择优良种源;为研究杉木地理变异规律,对杉木种子调拨和建立杉木良种基地提供可靠依据;为发掘和保存杉木优良素质,给进一步选育杉木良种提供育种材料,我们参加了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协作组,于1977  相似文献   

14.
对49个杉木地理种源进行了生长发育及种源选择的研究。初步摸清了杉木在河南的变异规律。通过统计分析,用综合评定法评选出6个适宜河南生长的优良种源,优良种源的树高、材积分别比本省对照种源大11.3%和30%,增产效果明显。同时为河南杉木造林区提出调种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种源杉木细根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及其地理分布规律,筛选出养分高效利用的杉木种源,以我国杉木分布区内的16个当地种源杉木林为研究对象,用根序分级法测定细根平均直径(RAD)、比表面积(SSA)、组织密度(RTD)、比根长(SRL)及其C、N、P含量等功能性状指标,分析细根功能性状在不同种源和不同分布区间的差异及变化规律,揭示不同序级细根性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杉木细根形态存在显著差异(P<0.05),云南马关、广西融水(南带)种源的细根RAD总体上大于河南信阳、湖北罗田(北带)种源。不同分布区杉木细根SRL和SSA表现为:中带西区>中带中区>北带>中带东区>南带。细根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种源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河南信阳种源细根各根序内C含量和C∶N最小。细根C含量在不同分布区间表现为:中带中区>中带西区>中带东区>南带>北带,而N含量则相反。N∶P表现为:南带>中带东区>北带>中带中区>中带西区。冗余分析发现,细根RAD和年平均气温是影响C含量的主控因子。各根级N含量与...  相似文献   

16.
在生产实践中可发现到,不同种源营造的杉木林分,生长差别悬殊;一些小规模的杉木种源试验结果也显示出进行杉木种源选择的增产潜力。我县在1973年冬便开始进行了杉木地理种源试验,初步确定了几个适于本县生长的优良杉木种源,乐昌杉种是其中之一。1976年以来,我县杉种又作为试验种之一,参加了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该试验经过几年较系统的试验比较,已于1985年底初步综合评选出了一批我国南岭山地的杉木优良种源,其中我县的杉种也是有较明显增产效益的优良种源之一。一、九省杉木种源在乐昌的生长评定(一)试验情况1973年冬,搜集了湖南江华、会同,广东乐昌(大源茅坪),贵州天柱,浙江丽水,广西融水,福建莱州,江苏宜兴、江西赣州,四川德昌等九省十个产地的杉木种子,在乐昌县大源区进行了地理种源试验。试验点位于北纬25°,东经113°,海拔高700m,最低气温-2—5℃,最高气温30—  相似文献   

17.
杉木造林区种源选择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杉木地理种源第一次试验21个试验点上19个种源的六年生幼林和第二次试验45个试验点上43个种源的三年生幼林的生长发育及适应性状进行分析,评定各种源的优劣以及与环境的互作。研究表明:种源间差异极显著,如六年生幼林材积的选择效果平均达20%,优劣种源间平均相差3.3倍。根据生长量、稳定性、开花结实和耐寒性等指标,综合评定选出南岭山地为我国杉木的优良种源区。同时,依据各造林区试验结果,初步确定能获得明显增产效益的优良种源,并提出了杉木种子的调拨意见,定出可作为我国杉木良种基地的最优种源区域。  相似文献   

18.
杉木种源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借助9年生杉木种源个体2水平试验林,研究了若干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是:①杉木不同种源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差异,这是种源选择的依据;②种源内株间变异量>种源间变异量;③种源的遗传力>种源内株间个体的遗传力;④在相同的研究性状上,种源的选择进展>种源内个体的选择进展;⑤在相同的变异层次上,不同性状的选择进展各异;⑤单纯的种源选择方案产生的选择进展,比种源内个体的选择进展要大,但比优良种源内选择优良个体方案所产生的选择进展要小。  相似文献   

19.
《江西林业科技》1994,(3):18-22
对49个杉木地理种源进行了生长发育及种源选择的研究。初步摸清了杉木在河南的变异规律,通过统计分析,用综合评定法评选出6个适宜河南生长的优良种源,优良源的树高,材积分别比本省对照种源大11.3%和30%,增产效果明显,同时为河南杉木造林区提出调种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经过4年对全国44个杉木种子园种用价值测试研究,初步筛选出天峨、庆元、洪雅等10个种子园为最优种子园。其4年生(连苗期)材积比全国最佳杉木种源融水种源增益幅度达18.2~118.2%,比本地种源增益幅度达116.2~300%。因此,可以初步判断这10个种子园种用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