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延药睡莲(Nymphaea nouchali Burm. f.)是海南原产的睡莲属原生种和珍稀水生花卉,具有重要的观赏、生态价值及一定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也是开展热带睡莲新品种培育的良好材料。为了全面了解海南岛延药睡莲的资源分布及保护现状,为其科学保护和有序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对延药睡莲资源进行多次野外调查,记录观测延药睡莲分布、生境条件及生存状况。结果表明:延药睡莲在海口、万宁、昌江、三亚、乐东等市县有自然分布,各分布点野生植株数量及生长势不一,其中三亚甘什岭分布点延药睡莲的生长状况较好,而乐东球港村分布点的植株数量最多;延药睡莲主要生长于水深0.2~1.6 m的静态水体中,对水质和水位等生活环境的要求较高,极易因环境因素的干扰而导致种群规模减少乃至消失;延药睡莲的自然分布点大多处于未保护状态,受外来生物入侵和人为因素干扰严重,野生数量稀少,已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适宜睡莲花粉离体萌发的培养基和低温保存的方法,以睡莲品种‘默笙’和3份原种睡莲的花粉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最适宜的培养基,观测睡莲花粉在不同温度下保存的萌发率。结果表明,4种澳系睡莲花粉的最适培养基的各组分浓度不同,花粉的生活力存在差异,澳洲原生浅色睡莲与澳洲原生深色睡莲的花粉生活力较高,分别为43.90%和45.63%;‘默笙’睡莲的花粉生活力次之,为31.84%;‘白巨睡莲’的花粉生活力较低,为9.73%;4种澳系睡莲花粉均不耐贮藏,不同温度下保存72 h后萌发率均为0。本研究结果可为睡莲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花粉的低温保存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海南引种的86份睡莲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对45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相关性、聚类、主成分等分析。结果表明:86份睡莲表型性状存在着丰富的变异。13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612~2.041,最高的是花瓣宽度(2.041),最低的是萼片枚数(0.612);32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259~1.648,最高的是花色(1.648),而柱头盘颜色(0.259)和中轴突颜色(0.259)两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最低。13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9.98%~122.06%,其中具有强变异的性状有两个,分别为雄蕊个数(122.06%)、花瓣总数(109.87%)。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叶宽等6对性状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聚类分析将86份睡莲分为4个类群,依次为:广热带睡莲品种群、澳大利亚睡莲品种群、古热带睡莲品种群、广温带睡莲品种群。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5的8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60.838%。86份供试睡莲综合评分排名最高的为‘澳洲白巨’睡莲,最低的为‘小白子午莲’睡莲。  相似文献   

4.
简要地描述了茶树在庭院绿化中的几种应用和家庭中的微型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5.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从国内外引种的46份睡莲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其中的原生种及原生变种构建DNA指纹图谱,旨在阐明其亲缘关系基础上,为睡莲分类鉴定、杂交育种、功能基因的挖掘和利用及图位克隆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在46份睡莲种质资源中共扩增出281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条带数为28.1条,多态性条带281条,多态性比例为100%;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197,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65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1.4139,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相似系数值在0.51~0.98之间,基于遗传相似系数建立了聚类树状图,揭示了46份睡莲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并在相似系数水平为0.68时,可将所有供试材料聚为6类。对总计24个睡莲原生种及原生变种构建了DNA指纹图谱,依据图谱差异可鉴定不同的睡莲种质。  相似文献   

6.
睡莲属(Nymphaea)植物是我国新兴的水生花卉,其中重瓣型睡莲的花态丰满艳丽,一直倍受睡莲爱好者、育种者的喜爱和关注,在水生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日渐广泛,但在育种的过程中,育种者经常遇到杂交不结实的现象,导致重瓣型睡莲品种难以培育。为探索重瓣睡莲难以结实的原因,以重瓣睡莲中较具代表性的品种‘泰国王’为实验组,以育性较好的品种‘公牛眼’为对照组,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其授粉后不同时期的子房进行显微结构比较,采用扫描电镜进一步观察样本的柱头和胚珠,通过RNA-seq测序分析发育与败育子房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2个睡莲品种的柱头表面均分布着多细胞单列乳突,细胞间的连接处形成一圈圈凹槽,乳突数量庞大、排列紧密,配合自身的结构能更容易捕获外来的花粉。‘公牛眼’授粉7 d后子房中大部分胚珠发育成红色种子,10 d后子房膨大成果实,种皮由红色转黑色,形成成熟的种子;重瓣睡莲‘泰国王’授粉7 d后无种子形成,子房中有部分胚珠发育,其表皮变为红色,形态特征与‘公牛眼’授粉4 d后的红色胚珠相似,由此推测少量胚珠可能完成了受精,但无法进一步发育,10 d后子房完全败育。显微结构观察可知,授粉7 d后2个品种的胚珠发育产生明显差异,‘公牛眼’的胚珠明显增大,合子开始分裂形成胚,而‘泰国王’胚珠内珠心萎缩,胚珠逐步败育消解,授粉10 d后,‘公牛眼’胚珠的珠被增厚形成种皮,胚开始发育,进一步向种子形态转变。由转录组测序分析可知,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光合作用、卟啉和叶绿素代谢、核糖体、淀粉和蔗糖代谢等通路,这些通路可能是影响睡莲子房发育的关键途径,推测‘泰国王’子房败育可能是因为自身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了蔗糖、淀粉等营养物质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睡莲叶片胎生现象是繁育途径的重要补充,对种群的传播、扩散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有重要作用。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和分析睡莲叶片胎生现象相关的代谢路径和调控基因,为深入认识睡莲叶片胎生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以叶片具有胎生现象的‘小花睡莲’(X)和叶片无胎生现象的‘蓝星睡莲’(L)为材料,利用RNA-Seq技术对叶片4个发育阶段的叶脐部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对照(L)和样品(X)叶片不同发育阶段测序结果: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中,34 909个基因(48.65%)表达上调,36 850个基因(51.35%)表达下调。DEGs分析显示,随着叶片的发育,X和L上调基因和下调基因数均呈增加趋势。对L1-vs-X1、L4-vs-X4阶段的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表明,DEGs主要富集在质膜和膜相关成分、胞外区域、细胞壁等相关的细胞组分中,涉及到代谢过程、生物合成和应急响应等;Pathway代谢通路表明,DEGs主要参与到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氨基酸类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甘油磷脂类代谢以及细胞周期相关等过程。对DEGs进一步分析,克隆出了4个可能参与睡莲叶片胎生发育的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8.
以蓝药睡莲为材料,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睡莲花总酚的水提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为试验因素,利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原则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蓝药睡莲总酚水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4℃、液料比43∶1 mL/g、提取时间51min,在此条件下所得总酚提取率为11.5%,与预测值基本相符合,为睡莲花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前言 在脱毒微型种薯的生产中,早期育苗,能使当年5~7月间收获的一批微型种薯,在休眠期打破后,于8~10月间出现发芽的情况,在过去的生产中,由于芽的过度生长而导致微型种薯的萎蔫失水而废弃.尤其对于重量在700 mg以下的微型小薯,发芽后不能再利用,因此,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本试验利用微型小薯(700mg以下)芽的单节快繁,摸索出了脱毒微型种薯单节快繁的新方法,在生产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微型化生产的技术关键在于控制植株个体生长;而其首要条件是种苗基础和营养水平.利用普通日光温室,在瓶苗假植或使用已有的微型薯育苗的基础上,采取砂床剪枝扦插和高密度少肥栽培生产微型薯,比移栽瓶苗或直播微型薯的办法更好.即在剪枝扦插后40天收获,平均获得单薯重1~5克的微型薯个数占总数的(76.0~91.6%,最高达100%.单薯重1克以上的4个规格1~3克、大于3克、大于5克、大于10克)微型薯直播亩产达1806~2194公斤,接近或超过大薯切块直播(1962公斤/亩),但4个规格微型薯的含量不呈规律性差异.单薯重小于1克的微型薯育苗移栽亩产达2299公斤,略高于大规格微型薯直播产量.但考虑其利用价值,将单薯重小于1克的微型薯作为脱毒原原种微型化生产的基础种苗使用更合适.  相似文献   

11.
以两年生杜鹃红山茶(Camelliaazalea)扦插苗为材料,研究遮光率分别为0、30%、50%、80%条件下其生长发育和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分析光照强度对杜鹃红山茶生长发育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为合理栽培及提高品系抗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遮光率的增加,杜鹃红山茶的苗高、地径、冠幅、分枝数、成活率、根部干质量、茎部干质量、叶片干质量、总干质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且均在50%遮光条件下处于最高水平。随着遮光强度的增加,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表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且均在50%遮光条件下处于最低水平;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适度的遮光处理有助于杜鹃红山茶幼苗的生长,50%遮光条件下杜鹃红山茶幼苗栽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吊罗山薹草在生境适宜性中对光照及水分的需求特性,采用人工控制光照强度和土壤含水量的方法(设置4个光照和3个水分水平的双因素实验),研究光照强度和土壤含水量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水分条件抑制吊罗山薹草的生长,但40%(L3)光照和30%(W3)水分的互作下各项指标表现相对较好,说明适当的遮荫有助于减少水分亏缺对其造成的伤害;全光照(L1)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Pn)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生长受到抑制,而40%(L3)光照条件下,Pn值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均出现最高值;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40%(L3)光照和10%(L4)光照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全光照(L1)和70%(L2)光照条件下的差异显著,说明吊罗山薹草对高光敏感。综上,吊罗山薹草在生境选择上不适宜低郁闭度和低水分,40%光照和70%土壤水分是其最佳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13.
以多年生花叶鹅掌柴(Schefflera odorata cv.Variegata)成年植株为试验材料,选择同一植株上的3种颜色叶片,分别为全绿叶(whole green leaf,WGL)、花叶(variegated leaf,VL)和黄叶(whole yellow leaf,WYL),测定其光合色素含量、光响应曲线...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利用热区农业废弃物砂仁茎叶及优质牧草资源,添加不同比例的砂仁茎叶与‘热研4号’王草混合青贮,研究其对王草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的影响,筛选最佳混合青贮比例,以期提高饲料营养品质。按照完全随机设计试验,鲜重基础条件下,‘热研4号’王草和砂仁茎叶的混合比例依梯度分为100∶0(对照组)、90∶10(A1组)、80∶20(A2组)、70∶30(A3组),每组均加入10 mg/kg的EM菌,青贮30 d后开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乳酸(LA)/乙酸(AA)比值均大于2,均有少量丙酸(PA)和丁酸(BA)检出。A2和A3组感官品质为优良;随着砂仁茎叶比例升高,青贮料pH显著升高,各处理组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脂肪(EE)和粗灰分(ASH)均呈现上升趋势;铵态氮/总氮(NH3-N/TN)、LA和AA含量逐渐降低,且A3组NH3-N/TN显著低于CK和A1组(P<0.05);各处理组LA和A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各处理组间LA和A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A3组的DM、CP、EE和ASH含量显著高于CK(P<0.05),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低于CK(P<0.05),且A1、A2和A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低于CK(P<0.05);从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考虑,建议砂仁茎叶与‘热研4号’王草以30∶70比例混合青贮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百合是花卉市场备受欢迎的球根花卉,花型美丽,花色淡雅,花香迷人,其中重瓣百合由于雄蕊退化、无花粉、花型优美、观赏期长等优点备受消费者青睐,本研究以东方型重瓣百合‘Carolina’为试材,采用6个不同浓度(50、100、200、400、600、800 mg/L)的GA3对其进行叶面喷施处理,以清水为对照,通过测定其株高、茎粗及采后品质等指标,探讨GA3对重瓣百合‘Carolina’生长及采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试验中400 mg/L GA3对促进‘Carolina’株高、花苞长度、花朵开放率效果最好,分别比对照高10.40%、9.13%、17.78%,达到极显著差异;800 mg/L GA3对‘Carolina’叶绿素相对含量的积累有促进作用;100 mg/L GA3对‘Carolina’整株花期延长效果最佳,比对照长10.64%;在种球方面,800 mg/L GA3对种球单个鲜重、总重量和平均根数的促进作用较好。瓶插期间,100 mg/L GA3对延缓花枝鲜重、提高花苞开放率、延长单朵花期和整株花期效果最好;600 mg/L GA3对延缓瓶插叶绿素相对含量和MDA的积累,提高SOD和POD酶活性作用最佳,达到极显著差异。综合比较来看,600 mg/L GA3对重瓣百合‘Carolina’作用效果最佳,400 mg/L次之。  相似文献   

16.
遮光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与先玉335,在大田条件分别于7叶全展期(T1)、13叶全展期(T2)、吐丝期(T3)、吐丝后15 d(T4)进行50%遮光处理,研究不同时期遮光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遮光均导致玉米终极生长量(a)、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Gmax)、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平均净同化率(MNAR)和收获指数(HI)降低,致使干物质积累与产量不同程度降低,吐丝后15 d遮光对干物质与产量影响最大。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遮光处理对穗粒数与千粒重影响较大,穗粒数减少占主导,其次是千粒重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营养物质在木薯抗螨性中的重要作用,在获得遗传稳定的抗、感螨参照标准木薯品种的基础上,采用分光光度法开展了朱砂叶螨为害前后抗、感螨参照标准木薯品种叶组织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朱砂叶螨为害1、4、8 d的抗螨参照标准木薯品种C1115叶组织中的游离氨基酸(FAA)、可溶性糖(WSS)、可溶性氮(SN)含量均显著降低,分别是为害前的69.69%、69.29%和63.42%,73.16%、73.71%和72.75%,45.97%、46.21%和46.13%(P<0.05);但糖氮比(S/N)显著升高,是为害前的159.15%、159.46%和157.83%(P<0.05),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无显著变化。螨害1、4、8 d的感螨参照标准木薯品种BRA900叶组织中的FAA含量和WSS含量与为害前无显著差异,SN含量显著升高,是为害前的148.50%、148.73%和148.77%;S/N显著降低,是为害前的62.61%、61.48%和61.92%;Pro含量显著升高,是为害前的373.82%、367.33%和362.61%,但为害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