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制了一种向螺旋进气道入口喷射空气的可变涡流进气系统-控制涡流型可变涡流进气系统,试验研究了该系统对直喷式柴油机排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不影响进气充量的情况下,可以明显减少直喷式柴油机排气中微粒的质量浓度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2.
直喷式柴油机可变涡流进气系统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一种直喷式柴油机控制涡流型可变涡流进气系统,并在气道稳流实验台上对该进气系统的充气性能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涡流型进气系统能够在不改变原机气道充气性能的前提下实现对进气涡流强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ZH1105W 柴油机采用直喷式燃烧室,节油效果显著,但对油料和机子的使用也较为严格。1.油料选用恰当.冬季使用 HC-8号柴油机机油,夏季使用 HC-11号柴油机机油.柴油机燃油,应使用0号轻柴油,冬季可使用负10号轻柴油,夏季也可使用正10号轻柴油。  相似文献   

4.
进气道是飞行器动力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测量进气道流量系数是进气道风洞试验的重要内容。对来流马赫数Ma=4.5,5.0和6.0状态下皮托管进气道开展流量系数测量研究,通过对比理论值和实测值,获取各状态流量系数修正系数。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来流马赫数增加,进气道流量系数与理论值偏差较明显,并逐渐增大。超声速风洞试验通常认为测量截面总温与来流总温相等,通过对测量截面总温与来流总温偏差以及测量截面流场畸变情况的分析,判断测量偏差主要是由测量截面总温等于来流总温的假设导致的。在高超声速风洞试验中,由于模型壁面热交换的存在,测量截面总温低于来流总温,进气道流量系数测量时需要进行总温修正,以提高流量测量精度。   相似文献   

5.
利用超声波雾化原理,设计了超声波雾化系统,并在涡流室式柴油机上进行进气道供雾化乙醇的试验。试验乙醇供给量为标定供油量的20%,改变柴油供给量进行负荷调整,并测试标定转速下不同负荷的发动机燃油消耗量和排放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超声波乙醇雾化系统,能够满足进气道供乙醇的性能要求,使柴油机燃用乙醇/柴油双燃料过程中表现出稳定的工作性能;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和碳烟排放比原机低,尤其满负荷时碳烟降幅可达60%;能量消耗量率与原机基本相当,碳氢化合物(HC)排放比原机高。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1105柴油机的改进原理,对改进前的花瓣型燃烧室和改进后的盆形燃烧室建立了几何模型并划分动态网格.利用仿真软件STAR-CD对改进前后的1105柴油机的燃烧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了两种不同燃烧室的缸内气相流场及其燃烧的温度场和压力场,并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模拟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改进后的盆形燃烧室的1105柴油机有更好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表明在模拟精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发动机缸内燃烧过程的三维仿真计算可用来降低产品的研制周期和费用,是一种有效的研究和设计手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了稳流阀性能的台架试验及其结果,该阀是渔船轴带发电机的定量泵液压恒速装置的关键元件。试验分别测定了该阀在输入流量变化和系统的电网负载波动时对阀恒流量输出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和评价该阀及其系统的实用性,为改善系统和稳流阀的性能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传统单螺旋排肥器排肥口物料流量随时间波动变化造成排肥均匀性低的问题进行改进。【方法】通过离散元法仿真分析单螺旋排肥器的排肥过程,针对单螺旋排肥器排肥均匀性低的问题设计一种螺旋双轮排肥器;通过理论分析确定该螺旋双轮排肥器理论排肥量,并建立以中心距、螺距、叶片高度、叶片厚度、螺旋叶片内径为设计变量,有效储肥体积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排肥器进行结构优化,并以史丹利复合肥颗粒为肥料对螺旋双轮排肥器进行台架试验验证。【结果】优化后结构参数分别为中心距49.8 mm,螺距32.5 mm,叶片高度15.2 mm,叶片厚度2.3 mm,螺旋叶片内径13.6 mm。对优化后的排肥器进行台架对比试验,在不同转速下螺旋双轮排肥器较单螺旋排肥器排肥均匀性波动系数平均减少26.62%,实际排肥量平均提升75.41%,并得到螺旋双轮排肥器转速与排肥量的线性函数方程。【结论】螺旋双轮排肥器解决了单螺旋排肥器的现存排肥流量波动问题,优化后的排肥器排肥均匀性更好,排肥量更大,且可实现转速变化控制精量施肥。  相似文献   

9.
轴流式脱粒分离装置脱出物沿滚筒切向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螺旋叶片带板齿式轴流脱粒分离装置试验台,进行了水稻脱粒试验,目的是研究轴流式脱粒分离装置脱出物在滚筒切向的分步规律,通过试验研究,建立了脱出物沿滚筒切向分布的多项式曲线数学模型。还介绍了试验所用试验台的总体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贮存过程中不同形状玉米颗粒与镀锌钢板间滚动摩擦系数对颗粒堆基底接触力分布的影响,采用离散元法数值模拟标定球形、锥形和矩形玉米颗粒间滚动摩擦系数。玉米颗粒形状越不规则,滚动摩擦系数越大,其中锥形玉米颗粒间滚动摩擦系数最大。以3种形状玉米颗粒与镀锌钢板间滚动摩擦系数为因素,以玉米颗粒与基底法向、切向接触力平均值为指标,作3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模拟试验,运用Design-Expert8.0.6软件数据处理,基于结合响应曲面法分析试验结果。随玉米颗粒与镀锌钢板间滚动摩擦系数增加,玉米颗粒与基底间法向和切向接触力平均值均先增大后趋于稳定,且模拟试验得玉米颗粒与基底法向接触力分布规律与物理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粮仓设计及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适宜广西种植的耐旱水稻品种,选用ZH88、中旱3号、桂旱1号、ZH103、兆禾占、ZH86等6个品种(系)作供试材料.试验按照生产大田正常管理灌水和水稻在开花幼穗期进行水分胁迫(土壤持水量为13%)15 d,过后复水正常管理,对供试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抗旱系数比较.结果表明:ZH88、中旱3号、ZH103的抗旱性强,综合表现优于其他品种(系).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掺氢式沼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西北高原地区空气稀薄、进气压力相对较低、发动机功率下降和现有双燃料发动机成本高的现状,在分析了几种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改装方案后,对ZS1115小型柴油机供气系统、供油系统等进行研究,设计出1套由混合器、增压中冷装置和调速装置组成的控制系统,实现了双燃料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并提出了1种氢气进气道并联沼气进气道、氢气节气门与沼气进气节气门串联的附加系统,提高了混合气的燃烧速度.结果表明:该双燃料发动机功率维持在原柴油机水平,燃油消耗率明显提高,成本低,在西北地区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为该地区双燃料发动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将20号重质柴油与0号轻柴油以不同的比例配制成三种样油,在S195柴油机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油完全能保证柴油机正常工作.并依据正交试验法调整柴油机结构参数后,其动力性和经济性较原机使用0号柴油有所提高,从而改变了中高速柴油机只燃用轻柴油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综合论述了影响涡流室式柴油机冷起动性的结构和运行方面的因素;对变起动孔倾角和孔径对起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成功地解决了165 F柴油机的冷起动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俄罗斯落叶松为对象,采用稳态平板导热仪测量其在35、50、65及80℃时,绝干—71%含水率条件下的导热系数,进而探讨木材弦径向导热系数在各影响因素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俄罗斯落叶松木材导热系数随含水率的降低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径向导热系数变化范围在0.0376~0.1521 W· m-1· K-1,而弦向则在0.0488~01.121 W· m-1· K-1;径向导热系数大于弦向,二者比值在1.119~1.738;根据实验所得数据模拟得出温度和含水率对导热系数的二元回归方程,弦径向方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97.8%和99.2%。  相似文献   

16.
刘刚  张国忠 《油气储运》2006,25(7):26-28
利用管流试验装置和偏光显微镜系统,对XT稠油乳状液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XT稠油乳状液为W/O/W型多重乳状液,常温下添加800mg/L乳化剂,降粘效果和稳定效果较好,剪切流量对乳状液的稳定性影响明显,剪切流量增大时,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7.
孟江  任连城  魏小林  张燕 《油气储运》2012,31(3):167-170,247,248
利用试验环道对胜利新滩含水65%稠油的W/O乳状液采用转相乳化法形成O/W乳状液的性质进行测试。3种不同方案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环道试验配制的乳状液液滴尺寸分布范围大,稳定性较差;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环道流量和乳化剂加量对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影响较大;流量越大,O/W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越好;在一定范围内,乳化剂加量越大,O/W乳状液稳定性越好。在管流条件下,形成O/W乳状液和乳化剂在管壁吸附均可降低管输摩阻,乳状液的稳定性是影响管道压降的主要因素。温度变化对O/W乳状液的表观粘度影响不大,同时,加剂0.8mg/g形成的O/W乳状液停输再启动不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18.
运用水轮机运转特性曲线,求取水轮机工作点的效率和计算水轮机的过流量,以近似率定蜗壳流量系数,并与现场效率试验的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计算流量与实测流量的最大偏差可控制在4%以下,可广泛应用于蜗壳流量系数的近似率定。  相似文献   

19.
针对堰槽组合设施在遭遇洪水、水位较高时引发的坡脚掏蚀、岸坡冲刷崩塌等问题,将设施两侧堰顶设置一定坡度,形成向槽内倾斜的臂坡,使水流向设施中部集中,减少对两岸边坡的冲蚀。采用水力性能试验的方法,对3种臂坡(0,1/16和1/8)在12种流量(6~61 L/s)条件下的中垂面水深、弗汝德数沿程变化规律、臂坡对设施泄流能力的影响及流量公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种臂坡下的堰槽组合设施水深沿程变化相似,随着臂坡的增大,中垂线上游水位壅高增大,两侧堰靠近岸坡一侧的堰上水深减小,明显减少了水流对两岸边坡的冲蚀;2)臂坡对临界流断面位置影响较小,集中出现在排淤量水槽梯形窄段的后半段;同一流量下,堰槽组合设施的流量系数随臂坡的增大而减小;同一臂坡下,堰槽组合设施的流量系数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减小;3)相对水头较小时,流量系数变化明显,相对水头较大时,流量系数相对稳定,将流量系数分为变动流量系数和稳定流量系数2个区,并分别拟合出不同臂坡条件下的流量计算公式,与实测流量相比,臂坡为0、1/16和1/8时,相对误差绝对值的最大值分别为2.22%、2.37%和2.21%,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88%、0.95%和1.15%。此外,在流量为11 和21 L/s时,臂坡的增大使得流量公式计算值的相对误差由-2.22%降至-0.44%和由2.35%降至-0.24%。综上,臂坡的存在能够减少水流对两岸边坡的冲蚀,对临界流断面的影响较小,增大臂坡还可有效提高堰槽组合设施在小流量情况下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20.
对于在过水土石坝上设置圆弧曲线堰后的过流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几组圆弧曲线堰过流能力的比较,初步分析了圆弧曲线堰的流量系数变化规律及圆弧半径等对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圆弧曲线堰相对于梯形堰有着更大的流量系数。同时,圆弧曲线堰的流量系数随圆弧半径R值的减小而增大,上下游坡度较陡的圆弧曲线堰具有较大的流量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