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对油棕种质资源进行深入、高效的利用,本研究对新引进的9个油棕品种,90份油棕种质资源的20个农艺性状进行田间观测和记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90份材料果穗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3.26),最小的为果实形状(0.865)。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不同,最大的为果穗重(43.99),茎高的变异系数最小(10.41)。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5个主要因子,分别为株高、果穗重、果实总重量、果肉含油率及种仁含油率,累计贡献率为70.272%。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4大类群,其中类群I的36份油棕材料总体表现为矮株、矮茎、产油量高、棕榈油品质较好的品种,是选育高含油量、高品质棕榈油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2.
为在巴拿马枯萎病高抗品种‘中蕉9号’推广应用中合理施肥和进行有效的养分管理。以大田正常管理条件下的‘中蕉9号’为试材,采用整株肢解法研究‘中蕉9号’香蕉根、茎、叶、果穗4个器官的干物质氮磷钾养分累积及分配规律,以探讨其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结果表明,‘中蕉9号’单株鲜重、干重平均为(145.35±6.42)、(18.18±0.70) kg/株,干物质不足整个植株鲜重的1/8,干物质中灰分仅占8%。4个器官鲜重大小依次是茎(93.53 kg/株)>果穗(33.38 kg/株)>叶(14.93 kg/株)>根(3.51 kg/株)。干物质累积分配规律和鲜重一致,即茎>果穗>叶>根。茎的干重为8.44 kg/株,其中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假茎中(76%),球头仅占24%。叶的干重为2.77 kg/株,干物质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是56%,在叶柄中的分配比例是44%。果穗的干重为6.71 kg/株,其中果实的干物质分配比高达94%,果轴的仅占6%。对整株香蕉而言,约2/3的干物质分配到根茎叶中,即2/3的光合产物用于根茎叶的生长,而只有约1/3的光合产物用于果实生长。平均而言,‘中蕉9号’每株累积吸收纯氮116.89 g、纯磷23.67 g、纯钾510.29 g,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1.00:0.20:4.37。氮磷钾吸收累积量在4个器官中的分配大小依次是:茎>果穗>叶>根;根、茎、叶、果穗中的N:P:K比例分别为1.00:0.21:6.82、1.00:0.25:7.38、1.00:0.13:1.96、1.00:0.21:3.10,可见4个器官中,茎部吸收累积氮磷钾总量以及钾的比例最大。‘中蕉9号’根茎叶特别是茎中干物质和钾的吸收累积量远大于巴西蕉是其养分管理值得重视的一个特点。根据‘中蕉9号’生物量和氮磷钾吸收累积分配规律,参考巴西蕉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中蕉9号’的养分管理的建议:孕蕾前应适当控制养分水分供应,限制茎叶徒长和养分消耗;肥料N:P2O5:K2O的比例可参考巴西蕉的营养特性,在孕蕾前采用2.0:0.5~1.0:1.0,在孕蕾至抽蕾期,采用1.0:0.5:2.0,抽蕾后至收获前采用1.0:0.5:2.5~3.0的配方。为了做到更好的养分管理和实现化肥高效利用,‘中蕉9号’茎和叶中积累如此多的碳水化合物和钾以及如何促进他们运输到果实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2008—2019年通过安徽省审定水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抗性、米质等性状。结果表明,2008—2019年共有314个水稻品种通过安徽省审定,其中,籼稻257个、占比81.8%,粳稻57个、占比18.2%;种业企业是选育单位的主体,其参与选育的品种占比高达75.2%;随着年代的推进,除中粳稻品种外,通过审定品种的生育期总体呈延长趋势,晚籼稻和晚粳稻生育期表现更加明显;随着年代的推进,产量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晚粳稻增幅更加显著;对稻瘟病抗性的表现总体较为理想,大部分品种处于“中感”至“中抗”水平,但“抗”级以上品种占比仅为3.8%;对稻曲病抗性的表现同样较为理想,大部分品种处于“感”至“中抗”水平,“抗”级以上品种占比38.7%;米质达部颁标准3级及以上的品种占比83.1%,但达2级及以上的品种仅占36.3%。因此,要围绕“抗性更强、米质更优”进行安徽省的水稻育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桂丰早’‘桂冠早’‘桂龙1号’‘古山2号’‘石硖’5个早熟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不同品种(品系)果实生长发育和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5个早熟龙眼品种(系)的横纵径、单果重、可食率、色差a*c*值均呈上升或波动上升;色差L*b*值呈快速上升后缓慢波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大多数品种的维生素C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色差值和大多数品种的可滴定酸呈逐渐下降或波动下降;可溶性糖在成熟前是逐渐上升的,到后期则波动变化;可溶性蛋白呈“M”或“W”型波动;‘桂丰早’和‘桂冠早’比‘石硖’提前1周进入成熟期;‘桂龙1号’的退糖最慢;‘桂丰早’的横径、单果重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大,‘桂冠早’的纵径最大,‘桂龙1号’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而可滴定酸含量最低,‘石硖’的可食率最高;综合评价成熟期的果实品质,则‘桂丰早’最佳,其次是‘石硖’,最后是‘桂龙1号’‘古山2号’和‘桂冠早’。  相似文献   

5.
Δ9硬脂酰-ACP脱氢酶(Δ9 stearoyl-ACP dehydrogenase,SAD)是植物中重要的脂肪酸脱氢酶,在调控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非洲油棕和杂交油棕为材料,在油棕果实油脂积累期,分别测定花后120、140、160 d 3个时期的脂肪酸组分;从油棕中克隆SAD基因,并对其理化性质、进化关系、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AD在2个油棕品种果实成熟期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非洲油棕中总不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比例(55.76%~60.27%)显著高于杂交油棕(37.2%~45.43%),杂交油棕中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比例(51.61%~56.92%)显著高于非洲油棕(35.54%~38.64%);鉴定了7个基因命名为:EgSAD1~EgSAD4OeSAD1~OeSAD3;EgSAD基因编码的肽链平均为413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3.41~45.92 kDa,等电点为5.99~7.13,蛋白不稳定指数为44.07~53.25,总平均亲水性为-0.496~-0.405。OeSAD基因编码的肽链平均为40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4.94~49.39 kDa,等电点为6.05~7.14,蛋白不稳定指数为43.44~44.61,总平均亲水性为-0.554~-0.489。多序列比对分析,油棕SAD基因氨基酸序列中存在典型SAD特征的保守组氨酸富集区:EENRHG和DEKRHE。在SAD的启动子上鉴定出植物激素响应、逆境胁迫响应、光响应和逆境响应顺式作用元件。EgSADs在油棕果实成熟过程中呈上调表达趋势,EgSAD1EgSAD2在杂交油棕中表达量显著高于非洲油棕,OeSADs在杂交油棕果实花后140 d中表达量最高,在杂交油棕的3个时期中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在花后120 d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花后120 d和160 d。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SAD调控油棕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为棕榈科多年生乔木,是热带重要油料作物之一。其果实生产的油脂可作为食用油脂、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逐年增加,而用于种植的土地有限,因此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成为油棕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以优良油棕母树叶片为外植体的组培苗既保存亲本优良的遗传性状,遗传性状又均一,可明显提高油棕单位面积产油量。因此油棕组培苗繁育是短期内满足产业技术需求的有效途径。移栽驯化是油棕组培苗繁育的关键环节之一,但该环节存在组培苗较难移栽成活、长势弱等问题,为选择适合驯化移栽的油棕组培苗的关键因素,建立系统高效的油棕组培苗驯化移栽技术,本研究对油棕组培苗开展了根系状况、基质、遮荫条件、湿度调控措施、不同月份的对比实验,观察其成活及生长情况,统计成活率和平均每株新增叶片量。结果表明,高6~ 8 cm,具3张叶,有侧根的油棕组培苗适宜出瓶移栽;椰糠+砂壤土表土(体积比2∶1)适宜用于移栽基质;驯化移栽时期宜选在高温季节(如儋州市3—11月);移栽后宜置于具遮光度为75%的遮阳网双层遮荫;组培苗栽植于穴盘后宜置于可自动调控湿度的育苗箱中,移栽0~15 d设置湿度下限值95%,15~30 d设置湿度下限值75%,30 d后打开育苗箱,停止湿度调控装置运转,置于自然湿度条件下培养,其移栽驯化成活率达98.67%,新增叶片量1.20片/株。综上,根系状况、基质、遮荫条件、湿度调控措施、不同月份是油棕组培苗移栽成活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油棕组培苗规模化驯化移栽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为其他棕榈科植物的组培苗驯化移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12个台农菠萝品种进行试种,比较各品种特性。结果表明:12个菠萝品种的株高变幅为47.60~92.40 cm;叶长变幅为54.40~97.00 cm,叶宽变幅为4.28~6.48 cm;大多数为无刺品种,各品种叶面颜色有所不同;圆锥形果和圆柱形果居多,各品种果皮颜色由黄绿色至金黄色,果肉颜色大多数为淡黄色。其中10个品种的单果重大于650 g,6个品种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15%,总酸含量最低的为台农19号,Vc含量最高的为台农4号,粗纤维含量高的品种有台农1号、2号和20号,菠萝蛋白酶含量高于500 U/g的品种有台农13、16-19号。从果实大小、果形外观、口感品质3方面综合评价,台农16-19号符合当前生产和消费需求,适于在中国菠萝主产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适应贵州地区种植的朝天椒品种,以资源圃收集的48份朝天椒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粗脂肪、蛋白质、维生素C、辣椒素、粗纤维、干物质等6项品质指标和产量进行测定,并利用隶属函数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48份朝天椒种质资源的品质和产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粗脂肪含量范围在0.12~0.71 g/100 g之间,平均含量为0.47 g/100 g,品种‘黔辣10号’含量最高;蛋白质含量范围在2.36~3.67 g/100 g之间,平均含量为2.90 g/100 g,品种‘DZ-33’含量最高;维生素C含量范围在48.51~74.64 mg/100 g之间,平均含量为59.07 mg/100 g,品种‘子弹头’含量最高;辣椒素含量范围在6.63~72.54 mg/100 g之间,平均含量为31.49 mg/100 g,品种‘香脆白米椒’含量最高;粗纤维含量范围在2.32%~10.45%之间,平均含量为7.59%,品种‘黔辣18号’含量最高;干物质含量范围在11.12%~20.98%之间,平均含量为15.66%,品种‘单生理想’含量最高;干椒产量范围在189.66~442.81 kg/667 m2之间,平均产量为304.62 kg/667 m2,品种‘2018-70’平均干椒产量最高。6项品质指标的平均隶属度值在0.29~0.75之间,相差0.46,种质资源间差异较大。聚类分析可将48份朝天椒种质资源分为3大类群,第Ⅰ类群包括26份种质资源,占总资源数的54.17%,6项品质指标的平均含量和平均干椒产量都处于居中水平;第Ⅱ类群包括16份种质资源,占总资源数的33.33%,6项品质指标的平均含量都处于最低水平,但平均干椒产量处于最高水平;第Ⅲ类群包括6份种质资源,占总资源数的12.50%,6项品质指标的平均含量都处于最高水平,综合品质表现最好,但平均干椒产量最低。开展朝天椒种质资源品质和产量的综合评价分析,可为朝天椒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以及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DWARF5DWF5)基因,编码7-脱氢胆固醇还原酶(7-dehydrocholesterol reductase),是甾醇合成的关键酶,通过调控甾醇的合成参与植物油体(oil bodies,OBS)的形成。为了探究DWF5基因对油棕果肉中油体发育的影响,以‘热油4号’为材料,提取油棕果肉的RNA,以反转录的cDNA为模板进行基因的全长克隆,获得2个EgDWF5基因并分别命名为EgDWF5-1EgDWF5-2。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其理化性质、结构特点和亲缘关系等进行分析预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在油棕的根、茎、叶、花及花后不同时期的果实进行表达水平分析。结果表明:EgDWF5-1EgDWF5-2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数量分别为434个和374个,相对分子质量为49.71 kDa和42.68 kDa,等电点为8.61和8.69,其蛋白不稳定指数为38.60和38.13,脂肪族指数为98.80和96.68,总平均亲水性为0.347和0.313,均具有疏水性。EgDWF5与水稻和玉米亲缘关系最近,与其他物种关系较远。qRT-PCR分析表明,EgDWF5基因在油棕的各个器官均有表达,其中EgDWF5-1基因在果肉中高表达,显著高于根、叶、花等部位,其表达趋势为花后12~18周升高,至20周时达到最高后表达量逐渐降低,这与油棕果肉中油体的发育趋势基本一致。EgDWF5-2基因在根和茎中高表达而在果肉中表达量低,其果肉中表达趋势为花后12~18周逐渐降低。因此,推测EgDWF5-1参与调控油棕的油体发育,EgDWF5-2未参与该调控而可能在油棕的生长发育中发挥功能。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EgDWF5基因调控油棕中油体的形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目前没有专门的油棕授粉昆虫,油棕园主要靠风媒和人工授粉。为研究人工授粉对油棕产量的影响,分别在12个油棕品种上进行了试验,并与风媒授粉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人工授粉:(1)显著提高了座果率,平均由62.25%提高至89.18%;(2)显著改善了产量性状指标,其中:平均果串重由6.18kg增加至12.40kg,增幅100.64%;果实占果穗平均比重由52.53%增加至66.02%,增幅13.49%;果穗含油率平均由21.71%增加至28.76%,增幅7.05%;核仁占鲜果串比重平均由7.70%增加至8.62%,增幅0.92%;(3)显著提高了鲜果产量,平均增加了61.1%,毛棕油产量提高了113.4%,经济收益增幅达103.23%。  相似文献   

11.
可可作为重要的特色热带经济作物,目前国内主栽品种单一,为鉴定筛选出优异的可可品系,以培育我国可可新优品种。本研究以XYS-1、XYS-2、XYS-3、XYS-4、XYS-5、‘热引4号’等6个可可品系(种)为材料,在海南万宁对其植物学、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XYS-5果实成熟周期最长达192 d,XYS-1果实成熟周期最短仅为162 d;XYS-4果实长度最长,平均达到218.27 mm,与其他5个品系(种)差异显著;XYS-2的产量最高,平均单果种子干重为46.48 g,平均单株结果量为59个;XYS-2的产量除与’热引4号’差异不显著外,与XYS-1、XYS-3、XYS-4、XYS-5差异均显著;XYS-5可可脂含量最高,平均值达51.27%,显著高于’热引4号’,XYS-1可可脂含量最低,平均值为43.67%。XYS-2、XYS-4品系植株长势强、产量高、品质稳定,可作为可可新品系(种)在海南进行扩大种植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对筛选到的20株麻疯树优良单株的产量性状指标和种子特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单株果数、单株种子数、单株果重和单株种子重的变异系数均大于60%,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而百粒重、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种子含水量和种子含油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09%、1.67%、1.99%、2.04%、11.84%和7.02%,相对选择潜力较小;(2)单株果数、单株种数、单株果重和单株种子重4个性状反映了单株产量,且相互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则反映了种子饱满程度,因此可选取单株种重和百粒重作为麻疯树优良单株筛选评价的主要指标;(3)种子含油量可在将来获得麻疯树高产稳产品种的基础上作为高油品种的筛选评价指标;(4)优良单株CPT1的单株种重、百粒重和种子含油量分别为676.84g、62.04g和34.43%,其产量性状和含油量表现较好,可作为生产上优良品种进一步筛选和培育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按照油茶优树选择的行业技术规程,经过4年的调查,从海南当地油茶自然林分中选择出6株油茶优树,单株年产鲜果6.5~61.3 kg,平均每平方米冠幅产鲜果1.04~2.67 kg,平均鲜果含油率6.51%~9.30%,病果率在3%以下。所选择的油茶优树具有产果量高、含油率高、抗油茶炭疽病能力强等特征,可以作为进一步培育海南油茶良种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香蕉新株系"漳蕉8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台湾北蕉”离体试管芽经^(60)Co γ射线辐照后所培育的试管苗,在苗圃培育长出新叶后直到大田栽培期间都可观察到大量的变异植株。1995-1999年对28个优良变异单株进行筛选、株系比较试验和多点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8号株系的假茎颜色、叶柄长度、株型以及果轴茸毛等性状与“台湾北蕉”有明显区别,且果穗外观较好,果指较长、较重;8号株系株产比“台湾北蕉”增加10%以上(差异达显或极显水平),果实品质略优于“台湾北蕉”。该株系现定名为“漳蕉8号”。  相似文献   

15.
北部产区长林系列油茶良种果实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第一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为了选择适宜北部产区推广应用的油茶品种,以河南省光山县、新县和安徽省金寨县3个试验地的8个长林系列油茶品种(长林3号、4号、18号、23号、27号、40号、53号、55号)为材料,对果实性状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综合品质优良的品种。结果表明:(1)不同试验地对鲜果果径和鲜果出籽率的影响显著,对鲜果质量、鲜果果高、鲜籽质量的影响极显著;(2)不同试验地对茶油脂肪酸各组分含量的影响不显著;(3)不同品种在鲜果质量、鲜果果高、鲜果果径、鲜籽质量、鲜果出籽率、干出仁率、干仁含油率等指标上差异极显著;(4)不同品种在茶油脂肪酸各组分含量上差异不显著,长林53号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值最大;仅从不饱和脂肪酸的角度分析,金寨县的长林53号表现优良;(5)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仅考虑第一主成分,长林55号评价值(0.935)最高;各试验地排名依次为:金寨县(1.103)>光山县(0.032)>新县(-1.153)。综合评价认为,在北部油茶产区,长林53号、长林4号、长林18号和长林55号的果实性状综合表现较其它4个品种优良,可作为该产区优先推广应用的良种。  相似文献   

16.
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原产非洲,是重要的热带木本油料作物,产油效率极高.目前油棕广泛种植在东南亚、非洲、中南美洲和我国的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油棕果实压榨的棕榈油是重要的食用油和工业原料.脂肪酸在植物质体中合成,然后转运到内质网上进行加工和修饰.为了研究油棕脂肪酸的转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