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立了一种利用离子色谱仪(IC)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联用分析饮用水中BrO3-与Br-的方法.使用IonPacAS19(4 ×250 mm)型色谱柱,在流速1 ml/min及30 mmol/L NH4NO3(pH 8.0)淋洗液下进行BrO3-和Br-的分离.在最佳条件下,BrO3-与Br-的检出限(以3倍基线噪声比计)分别为0.25、0.20 μg/L(基于峰面积),不同浓度溴形态标准溶液8次平行测定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 ~3.4%.应用该方法对饮用水中溴的形态进行了分析,目标物在水样品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8%~ 102%.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饮用水样品中溴形态的日常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高级氧化技术对水中莠去津处理效果,分别通过臭氧(O3)氧化与活性炭组合工艺、紫外(UV)消毒与活性炭组合工艺、臭氧-紫外与活性炭组合工艺这3种处理方法对松花江哈尔滨段江水中的莠去津处理效果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莠去津去除效果O3/UV-活性炭工艺>UV-活性炭工艺>O3-活性炭工艺,且与活性炭联用技术都比单独工艺效果要好,经O3/UV-活性炭工艺处理后出水中莠去津的平均浓度为0.033 μg/L.  相似文献   

3.
臭氧破解对剩余污泥性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研究臭氧破解污泥后对活性污泥的影响,在活性污泥中通入臭氧进行污泥破解静态实验。结果表明,活性污泥进行臭氧破解后,污泥溶液中的SCOD、TN、NH3-N和TP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都有不同程度的溶出,其中SCOD在臭氧投加量(O3/ss)为0.12 g/g时浓度从13.7 mg/L上升到433.7 mg/L、TN在臭氧投加量(O3/ss)为0.08 g/g时质量浓度从6.97 mg/L上升到13.92 mg/L、NH3-N在臭氧投加量(O3/ss)为0.1 g/g时质量浓度从0.23 mg/L上升到14.41 mg/L、TP在臭氧投加量(O3/ss)为0.1 g/g时质量浓度从1.01 mg/L上升到14.77 mg/L;污泥破解后,污泥溶液中的pH值随臭氧投加量增加逐渐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4.
高爱舫  吴财松  郑心愿  高鹏  方亚其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9):4226-4228,4232
采用臭氧氧化法处理直接紫染料废水,考察了反应时间、臭氧投加量和初始pH等条件下臭氧氧化过程对废水COD和色度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氧化过程中COD去除率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强,随着反应时间和初始pH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色度的去除率随着臭氧投加量和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初始pH的增加先增加后略有减小.当初始pH为10、臭氧投加量为35 μg/L、处理7min时,COD去除率达92.8%,色度去除率可达98.3%,污水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污泥臭氧氧化破解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臭氧破解污泥的效率,降低剩余污泥原位减量成本,采用自制的污泥臭氧氧化反应装置,重点研究了臭氧投量、pH值和初始污泥浓度对污泥破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0mg/g是破解污泥的临界臭氧投量,高于此值,污泥固体颗粒开始溶解,并随着臭氧投量的增加而增加;中性、偏酸性环境和较高的污泥初始浓度有利于污泥的臭氧氧化破解。综合考虑污泥破解后胞内物质释放情况,确定最佳操作条件:臭氧投量为208mg/g,pH值为6,初始污泥浓度为19629mg/L。  相似文献   

6.
使用phreeqc软件计算黄浦江水的碳酸钙沉淀势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Potential,CCPP),首次分析了地表水CCPP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差异原因,并作黄浦江水pH与CCPP的统计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免费开源的phreeqc程序计算CCPP的精度同商业软件不相上下.CCPP计算值与实验值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计算时水质参数偏少.统计分析表明,黄浦江水的pH与CCPP值有一定关联,控制计算CCPP值为6~10 mg/L时,实际水体CCPP值约为0~4 mg/L,基本满足水质稳定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米曲霉产α-淀粉酶的发酵水平,运用响应面法优化米曲霉产α--淀粉酶发酵培养基.首先,利用Plaekett-Burman设计法从影响发酵水平的7个因素中高效地筛选出3个关键因素:豆粕粉、pH值和FeSO4·7H2O.在此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设计,拟合得到多元二次方程,并通过对方程的方差分析和方程求解,获得米曲霉产α-淀粉酶的最优发酵培养基为:豆粕粉18.51g/L、pH值6.39、FeSO4·7H2O 0.0092 g/L、玉米粉60g/L、K2HPO4· 3H2O 2.5 g/L、NaNO3 4.5 g/L、MgSO4·7H2O 0.8 g/L.发酵水平预测值为839.5 U/mL,试验验证值为843 U/mL,较优化前提高20%左右,且试验值与模型计算值相差+0.4%.  相似文献   

8.
采用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某水厂滤后水,结果表明:臭氧化对UV254去除效果明显,平均去除率为55.7%;去除CODMn的臭氧投加量以4~6 mg/L为宜,超过此范围去除率有所下降;NH3-N去除效果较差,部分出水甚至高于原水;改变臭氧投加方式可以明显降低溴酸盐(BrO3-)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9.
为获取丁酸梭菌芽孢高密度发酵工艺,以丁酸梭菌DSY-1为试验材料,以芽孢数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碳源、氮源、接种量、初始pH值、培养温度和正交试验,并通过5 L发酵罐进行中和剂选择.结果表明,菌株DSY-1以C6H12O630 g/L、酵母提取粉10 g/L、NaCl 5 g/L、乙酸钠5 g/L、K2HPO43 g/L、MgSO4·7H2O 0.3 g/L、L-半胱氨酸酸盐0.5 g/L为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为6.5,培养温度为35℃,接种量为2.5%,5 L发酵灌发酵使用12.5%氨水作中和剂时,菌株DSY-1芽孢数最大,达9.3亿CFU/mL.  相似文献   

10.
通过纯水体系和模拟水体系的对比,研究苯酚、Cl~-、Fe(Ⅲ)的初始浓度以及pH值等因素对苯酚氯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光反应时间的增加,氯代苯酚的生成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苯酚浓度越高,氯代苯酚的生成量越高;Cl~-、Fe(Ⅲ)浓度增加,氯代苯酚的生成量升高,但二者浓度继续增加时,氯代苯酚的生成量反而下降;模拟水体系与纯水体系相比,模拟水中的共存离子促进了氯代苯酚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白河湾河流形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5,(11):105-108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健康的河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河流系统的健康需要由多样、生态的河流水文形态来保障。本文选取北京市怀柔区白河的部分河段为研究对象,在2010—2014年5年间对其河流水文形态状况进行了5次实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2010—2014年5年时间内,河流水文形态状况逐年变差,到2014年研究区河段保持自然河流水文特性的河道长度只占研究区总长度的14.7%;河流水文形态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对河流的扰动,不合理的河道整治工程以及当地群众的河流生态保护意识较差。最后提出了被破坏河道的水文修复方法,以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江河源区地域界定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通过现有的各种文献资料、遥感资料,结合实地考察,确定江河源区主要包括江源地区和河源地区,江源地区主要指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其流域面积约为19.4578万km2;河源地区主要指黄河源区,其流域面积为12.3612万km2(不包括甘川大转弯);江河源区流域面积在青海省境内为31.8190万km2。  相似文献   

13.
江河源区生态地理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气候—地貌—植被模式,在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因素的基础上,将江河源区划分为黄河东部河谷高原暖温半干旱农牧交错水土流失生态大区、高原凉温带大区、高原冷温带大区、高原寒带大区4个大区;再分别以降水、植被和人类活动为主要因子,将其划分为7个二级区,11个三级区。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社会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这个指标体系就四道河水库对老牛河区域的社会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四道河水库的建设将会促进老牛河区域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了解目前国内外对青藏高原研究,尤其是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现阶段关于江河源区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江河源区气候暖干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是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不同区域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温湿变化的差异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影响。探讨江河源区气候变化趋势,是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江河源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2年来该区域不同站点和整个区域的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江河源区全区及各站点的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升幅随站点位置、季节的不同而变化,气温最高年份大多出现在最近十多年间;1980年以来,源区和大多数站点的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暖季降水量普遍减少,冷季降水量则有不同程度增加;蒸发量年际间波动大,变化规律复杂,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源区大多数站点和整个源区的平均年蒸发量均表现为上升趋势。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使江河源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对海河、永定新河、独流减河河口实地采集的水样和沉积物中的CODMn、TN、TP及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河、永定新河、独流减河河口水质污染非常严重,多超过V类水质标准;对"三河口"沉积物污染进行分析,重金属的综合污染特征显示,Cu、Zn、Cr处于中污染水平,Pb、Hg、Cd和As都处于低污染水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顺序依次为Cu>Cr>Zn>As>Hg>Pb>Cd。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研究沉积物重金属的相关性及来源,8种重金属污染物可由3个主成分反映84.93%,贡献率分别为47.53%、21.86%和15.54%;Cu、Zn、Hg、Cd具有较强相关性;海河河口沉积物重金属多因子污染度最大(Cd值为7.66),其次为永定新河(Cd值为6.18),独流减河重金属多因子污染度最小(Cd值为4.83)。  相似文献   

18.
基于江阴市2012~2013年4条应用不同综合治理措施的小城镇河道的监测数据,建立具有河流水文、河流形态、河岸带状况、水质理化参数、河流生物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河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河道治理后的恢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4条河道的健康状况级别在差~一般~亚健康之间,冬季低温、枯水期差于夏季高温、丰水期。按照健康指数恶化序列,依次为沿山河、团结河、华士河和花家浜。河流形态、河岸带状况、水生生物是河流健康主要的制约因子。  相似文献   

19.
20.
汪德玉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5):978-979,981
以多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采取综合多因子和主导因子相结合,多级序和逐级控制相联系,科学性和实用性兼备的原则和方法,对江淮皇陵进了立地类型的划分.提出了以地貌、局部地形、土壤因子为主要依据的分类系统.共划分了4个立地类型小区,7个立地类型组,21个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