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哲罗鱼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平均初始体重为80 g的哲罗鱼(Hucho taimen)进行了8周养殖实验,以检验其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实验共设5个处理组,4组鱼分别被饥饿1周、2周、3周、4周后再恢复正常投喂,1组正常投喂作为对照,分别用S1、S2、S3、S4、C表示。实验结果显示:饥饿过程中各饥饿组鱼体重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饥饿结束时S2、S3、S4组鱼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结束时S1、S2、S3组鱼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S4组鱼体重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恢复投喂期间除S1组外其他饥饿组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饥饿过程中,其耗氧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恢复投喂后逐渐上升,其中S1、S2、S3组在各自恢复投喂后5 d、9 d、12 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S4组则在其恢复投喂后24 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导致鱼躯干脂肪含量下降,躯干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恢复投喂结束时各饥饿组鱼躯干水分、脂肪、蛋白质含量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躯干灰分含量除S4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表明,人工养殖哲罗鱼饥饿1~3周表现出完全补偿生长,饥饿4周表现出部分补偿生长。恢复投喂期间各饥饿组鱼对食物的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表明哲罗鱼恢复生长中出现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摄食水平和食物转化率共同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在(28±1)℃水温条件下,以4种循环饥饿的投喂方式饲养初始体重为1.58 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研究其补偿生长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实验分为四组,第一组每天投喂,为对照组,第二组投喂4 d后饥饿1 d,第三组投喂2 d后饥饿1 d,第四组投喂1 d后饥饿1 d,4种方式分别以C、R1/4、R1/2和R1/1表示,试验持续60 d。结果显示,3个试验组的实际摄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饲料转化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导致3个试验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体重未赶上对照组,而且饥饿时间越长,体重增长率越低。鱼体的蛋白质、灰分含量未受到投喂方式的显著影响,干物质、脂肪和能量含量随饥饿时间增加显著下降;肥满度、肝体比、ATP酶、SOD酶活性以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也随饥饿时间的增加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的壳聚糖,采用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方式A:连续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方式B:连续投喂添加0.5%壳聚糖的饲料,连续组;方式C:先投喂0.5%壳聚糖饲料再投喂基础饲料且每15天间隔投喂,不连续组)饲喂初始体重(19.46±0.04)g的草鱼60d后,对草鱼进行饥饿胁迫处理[各投喂方式分为投喂组(feeding,F)和饥饿组(starvation,S)],以生长、一氧化氮(nitrogenoxide,NO)含量和溶菌酶(lysozyme,LSZ)活性为指标考察壳聚糖不同投喂方式对草鱼抗饥饿胁迫处理的能力。结果显示,(1)连续组和不连续组60d时草鱼增长率和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d饥饿处理后也呈现投喂组和饥饿组的增长率和增重率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2)对照组头肾、肝胰脏NO含量和血清、头肾溶菌酶活性饥饿组显著高于投喂组(P<0.05),连续组除头肾外NO含量和各组织溶菌酶活性饥饿组显著低于投喂组(P<0.05)或与投喂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连续组除脾脏外NO含量和除肝胰脏外的溶菌酶活性饥饿组显著低于投喂组(P<0.05)或与投喂组无显著差异(P>0...  相似文献   

4.
饥饿后再投喂对异育银鲫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25±2)℃条件下,对体重(15.6±0.84)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和再投喂的恢复生长实验。实验把异育银鲫分为4组,为Ⅰ组(持续投喂48 d)、Ⅱ组(饥饿8 d后再投喂40 d)、Ⅲ组(饥饿16 d后再投喂32 d)和Ⅳ组(饥饿24 d后再投喂24 d),每组20尾鱼,研究再投喂后体重和体成分(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灰分)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持续投喂组相比,饥饿8 d后异育银鲫体重下降了13.28%,饥饿16 d和24 d后体重分别下降了22.36%和33.03%。短期饥饿(Ⅱ)组,再恢复投喂8 d后能实现完全补偿生长,而中长期饥饿组(Ⅲ和Ⅳ)分别在投喂16 d和24 d后表现为部分补偿生长。在饥饿和恢复投喂过程中其体成分呈现规律性变化:各试验组饥饿后,粗蛋白和粗脂肪显著下降,而水分和灰分含量上升,而再投喂后,各营养成分逐渐恢复。Ⅱ组再投喂8 d后,粗脂肪和粗灰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蛋白质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水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再投喂40 d后,粗蛋白和水分亦恢复到对照水平,Ⅲ组恢复投喂16 d后,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恢复投喂32 d后,除灰分外,其余成分皆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Ⅳ组再投喂24 d后,除水分外,其余各营养成分皆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结果表明,实现异育银鲫完全补偿生长,其饥饿时间以短时间饥饿8 d为宜。  相似文献   

5.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点带石斑鱼幼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9.2±0.2℃条件下,对点带石斑鱼幼鱼(1.832±0.03 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结果表明:饥饿组在恢复投喂后,体重迅速增重,且S2的体重超过了S0,但两者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他各饥饿组的体重均显著低于S0和S2组(P<0.05)。点带石斑鱼经饥饿再恢复投喂,其特殊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高于S0(P<0.05);食物转化率呈波动变化,各饥饿组的食物转化率大部分均低于S0。比较分析认为,S2为完全补偿生长,其他各试验组为部分补偿生长,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恢复生长阶段提高摄食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不同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尼罗罗非鱼补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建  王琨  陈建春  叶继丹 《水产学报》2014,38(6):869-876
为了探讨尼罗罗非鱼对不同循环饥饿投喂模式的补偿生长效应,本实验分别采用每天投喂(S0)及饥饿1 d+投喂3 d(S1F3)、饥饿1 d+投喂5 d(S1F5)、饥饿1 d+投喂7 d(S1F7)、饥饿2 d+投喂3 d(S2F3)、饥饿2 d+投喂5 d(S2F5)和饥饿2 d+投喂7 d(S2F7)6种不同的循环投喂模式,用含33%蛋白质和8%脂肪的饲料饲养尼罗罗非鱼(均重13.50 g),饲喂期为43 d。结果显示,S0组的增重率(806.74%)最高,与S1F3、S1F5和S1F7组差异不显著,但分别比S2F3、S2F5和S2F7组显著提高40.3%、33.6%和10.4%;S0组的特定生长率最低(5.36%),显著低于其他各组;与对照组相比,采用循环投喂模式没有改善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但却能明显提高日摄食率;各实验处理组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鱼体灰分含量、肌肉RNA/DNA比值及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素氮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S1F3、S1F5和S1F7组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及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与S0组差异不显著,但S2F3、S2F5和S2F7组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及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S0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S0组。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在S1F3、S1F5和S1F7模式下获得了完全补偿生长,而在S2F3、S2F5和S2F7模式下仅获得了部分补偿生长,且均是通过提高恢复投喂期间的摄食量来实现补偿生长。在获得完全补偿生长的3组中,S1F3组的实际投喂天数最短,仅为33 d,比每天投喂模式缩短了23.3%,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饥饿1 d+投喂3 d是最佳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华鲟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实验设4个循环饥饿组(T1:饥饿1 d,饱食投喂3 d;T2:连续饥饿2 d,饱食投喂4 d;T3:连续饥饿4 d,饱食投喂6 d;T4:连续饥饿7 d,饱食投喂8 d)和1个对照组(T0:每天饱食投喂)。结果显示:在水温21.5~25.4℃条件下,T1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均超过对照组,表现为超补偿生长;T2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接近对照组,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T1、T2组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T4组实际摄食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4个循环饥饿组幼鱼肝体比及脏体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肌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下降,同时水分和灰分含量上升;从饥饿2 d组开始,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蛋白质含量比脂肪含量下降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体长(10.63±0.20)cm、体重(17.63±0.72)g锦鲤(Cryprinus carpiod)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试验设5个组,分别为正常投喂和4个循环饥饿投喂组,其中循环饥饿投喂组投喂方式分别为:饥饿1 d后投喂3 d、饥饿1 d后投喂5 d、饥饿2 d后投喂3 d、饥饿2 d后投喂5 d,试验水温为(27.0±1.0)℃,试验周期为40 d。试验结果表明:循环饥饿1 d后投喂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投喂的(P0.05),但末均长、末均重、总摄食量、相对增重率和饲料利用率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推测其补偿生长应是通过提高摄食率来实现的;循环饥饿2d后投喂的末均长、末均重、总摄食量、特定生长率、相对增重率均显著低于正常投喂的(P0.05),而摄食率、饲料利用率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但是否对其生理机能造成伤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4个循环饥饿投喂组的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较正常投喂组有所降低,而水分和灰分含量有所升高。因此,循环饥饿1 d后投喂3 d的实际投喂时间较短,且为完全补偿生长,是最佳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循环饥饿投喂模式下许氏平鲉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的变化,分别采用每日投喂(对照组)、饥饿2 d投喂1 d、饥饿2 d投喂2 d、饥饿2 d投喂3 d、饥饿2 d投喂4 d和饥饿2 d投喂5 d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初始体长(10.25±0.74) cm、体质量(16.77±2.72) g的许氏平鲉幼鱼进行为期67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饥饿2 d投喂5 d试验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均最高,表现为超补偿生长;饥饿2 d投喂4 d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饥饿2 d投喂1 d、饥饿2 d投喂2 d和饥饿2 d投喂3 d试验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各组间的饲料效率、肝体指数和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照组的脏体指数显著高于循环饥饿投喂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循环饥饿投喂组(除饥饿2 d投喂5 d试验组外)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对异育银鲫进行饥饿2周后恢复投喂处理,分析体质量(107.2±7.0)g的异育银鲫的生长率及卵巢发育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饥饿处理2周后,异育银鲫恢复投喂2周,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投喂组,体质量增长接近正常投喂组,出现完全补偿生长.在饥饿过程中,卵巢发育相关指标性腺成熟系数、肝体指数、血清磷含量、血清钙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饥饿1周,性腺成熟系数显著低于投喂组水平;饥饿2周,肝体指数血清磷、血清钙含量和血清钙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投喂组水平.恢复投喂后,4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仍显著低于投喂组水平.说明异育银鲫饥饿2周后恢复投喂2周,其卵巢发育的恢复滞后于身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鲢、鳙胰蛋白酶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黄峰 《水产学报》1996,20(1):68-71
鲢、鳙胰蛋白酶的研究黄峰,严安生,汪小东(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关键词鲢,鳙,胰蛋白酶STUDIESINTRYPSININSILVERCARPANDBIGHEADCARP¥HuangFeng;YanAnshengandWangXiaodon...  相似文献   

12.
用24种随机引物对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的草鱼,鲤亚科(Cyprininae)的柏氏鲤和3个地理种群鲤(荷包红鲤、黑龙江野鲤和德国镜鲤)进行RAPD分析,构建了这5种鱼类的基因组指纹图谱。通过对获得的基因组指纹图谱的量化分析,利用UPGMA重建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鲤种内3个地理种群之间的相似性高于鲤和柏氏鲤种间的相似性,而草鱼与另4种鲤亚科鱼类亚科之间的差异明显高于柏氏鲤、黑龙  相似文献   

13.
徐伟 《水产学报》2005,29(3):339-343
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水晶彩鲫、红鲫、锦鲤和荷包红鲤的相互杂交试验,测定各个杂交组合子代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体色分离比例。结果表明:4种鱼能够相互杂交受精,孵出鱼苗。孵化率锦鲤自交最低为46.4%,其它组合为70%~80%;杂交鱼苗经28d的人工饲养,水晶彩鲫与荷包红鲤、锦鲤的正、反杂交,同其它杂交组合比较有明显的差别,其生长速度慢,个体之间差异大,成活率低;杂交子代的体型分为3类:鲫鱼型、鲤鱼型和鲤鲫型。鳞片反光组织(虹彩细胞或鸟粪素细胞)为2类:完全型、缺失型。体色分离复杂多样,水晶彩鲫与红鲫杂交是水晶彩鲫,红鲫与锦鲤、荷包红鲤杂交是青灰色鲤鲫杂种,水晶彩鲫与锦鲤、荷包红鲤杂交都会出现水晶彩色和青灰色鲤鲫杂种。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鲢、鳙、草鱼、青鱼种群分化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赵金良 《水产学报》1996,20(2):104-110
为查明长江中下游鲢、鳙、草鱼、青鱼有无不同种群,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了长江中游天鹅洲故道、汉阳、瑞昌江段和下游安庆江段鲢、鳙、草鱼、青鱼各4个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变异。同种鱼各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未见有显著差异。遗传距离D值均小于0.001。由此,初步认为长江中下游的鲢、鳙、草鱼、青鱼应各属一个没有显著遗传分化的种群,我们称之为“长江种群”。因而,在长江中下游选择一处优良保护场所就有可能达到就地保护长  相似文献   

15.
李思发 《水产学报》1997,21(2):143-151
主要报导长江原种亲鱼鲢、鳙、草鱼和青鱼的形态特征、年龄生长和繁殖特性。通过可数可量参数的测定,年龄生长、性成熟年龄、繁殖力、成熟系数及卵比重等单项的相对关系的研究,讨论并提出了原种亲鱼鲢、鳙、草鱼、青鱼的标准参数,可供原种场生产管理、原种检测及种质资源保护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晶彩鲫、红鲫和锦鲤的腹膜脏层黑色素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水晶彩鲫(Carassius auratus transparent coloredvar.)、红鲫(C.a.redvar.)和锦鲤(Cyprinus carpio ornamentalvar.)腹膜脏层黑色素进行肉眼观察和密度分布统计。结果表明,这3种鱼的不同体色个体,腹膜脏层黑色素的密度不同。依据黑色素的密度,将其分为Ⅰ~Ⅵ级。水晶彩鲫的腹膜脏层黑色素密度:肉白a个体为Ⅰ级(无黑色素分布),肉白b和红白个体多数在Ⅰ~Ⅱ级,红色个体多数在Ⅰ~Ⅳ级,杂色个体多数在Ⅳ~Ⅵ级,密度表现出依次递增的趋势。红鲫的腹膜脏层黑色素密度:白色个体分布在Ⅲ级,红白个体分布在Ⅲ~Ⅳ级,红色个体分布在Ⅲ~Ⅴ级,杂色分布在Ⅳ~Ⅵ级,青灰色分布在Ⅴ~Ⅵ级,密度依次也表现出递增的趋势。锦鲤的腹膜脏层黑色素密度:体表没有黑色斑纹的红、黄、白、红白和黄白等个体为Ⅰ级,无黑色素分布;体表有黑色斑纹的红黑、黄黑、白黑和红白黑等个体多数有黑色素出现,主要分布在Ⅳ级。[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44-148]  相似文献   

17.
几种鲤、鲫鱼腹膜色素细胞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伟  曹顶臣  李池陶 《水产学杂志》2005,18(1):66-68,F003
通过普通鲫、普通鲤、红鲫、荷包红鲤、水晶彩鲫和锦鲤的腹膜脏层和腹膜壁层色素细胞观察,腹膜脏层分布有黑色素细胞,其中普通鲫致密完整,普通鲤和红鲫密集均匀,水晶彩鲫和锦鲤缺失,荷包红鲤完全缺失;腹膜壁层分布有鸟粪素细胞,除水晶彩鲫缺失,其它品种致密完整。  相似文献   

18.
鲤鲫杂交(♀)×鲫(♂)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雌性鲤鲫杂交与雄性鲫鱼回交,制备了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并对其1龄鱼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进行了测定。其主要性状为:回交子代的背鳍条Ⅲ,15~18;臀鳍条Ⅲ,4~6;侧线鳞27~36;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同为5~6;鳃耙28~33;体长为体高的(2.35±0.11)倍,为头长的(3.33±0.13)倍,为尾柄长的(6.36±0.54)倍;头长为眼径的(4.54±0.20)倍;为眼间距的(1.74±0.07)倍;为尾柄高的(1.96±0.1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0±0.28)倍;体高为头高的(1.59±0.09)倍。结果表明,该回交子代鱼在可数和可量性状上都有个别性状产生变易,但大多数性状相对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9.
青鱼和草鱼葡萄糖耐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典型的淡水肉食性鱼类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s)和草食性鱼类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为对象进行糖耐量初步实验。青鱼和草鱼的体重分别为(63±3)g和(46±2)g,在实验室适应4周后禁食24h,以高剂量(H)1.67g/(kg体重)和低剂量(L)0.42g/(kg体重)灌喂葡萄糖,比较研究其代谢反应。结果显示,2种鱼灌喂不同剂量葡萄糖后都出现持久的高血糖,青鱼血糖含量高于灌喂相同剂量的草鱼,灌喂剂量越高,血糖含量越高。草鱼组及青鱼L组在灌喂葡萄糖后血浆总氨基酸和甘油三酯先降后升,但青鱼H组口服葡萄糖后血浆总氨基酸和甘油三酯先升高。青鱼H组和草鱼H组在灌喂葡萄糖后最初1h和2h肝糖原含量分别下降至2.62%和5.46%。实验结果提示,青鱼糖耐量比草鱼低;高糖负荷后两种鱼的内分泌调节规律可能不同;较高葡萄糖负荷还引起应激反应,应激反应的强弱可能与糖耐量大小呈反比,与负荷剂量呈正比。  相似文献   

20.
大伙房水库鲢鳙的生长及生长模型_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严朝晖 《水产学报》1995,19(1):28-34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拟合鱼类生长的灰色动态生长模型,并应用这一模型和一般VBGF及特殊VBGF拟合了大伙房水库鲢鳙的体长生长和体重生长。这三个模型拟合鲢的体长生长的残差平方和分别产7.77、8.56、1815.9,拟合链的体重生长的残差平方和分别是0.07、0.15、53.88,拟合鳙的体长生长的残差平方和分别是2.47、5.49、2295.3,拟合鳙的体重生长的残差平方和分别为1.0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