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黄河口水域为典型的河口生态系统,构建黄河口近岸渔业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鱼类生物完整性,为河口典型渔业水域的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参考。基于2020年在黄河口近岸水域利用底拖网进行的鱼类资源调查,分别以1982—1983年和2013—2014年的调查数据为参照点,从种类组成与丰度、繁殖共位群和营养结构等方面筛选了14个评价指标,构建了黄河口近岸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评价指标体系,采用1、3、5赋值法计算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用以评价黄河口近岸渔业水域的健康状况。结果显示,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黄河口近岸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水平“差”;与2013—2014年相比,黄河口近岸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水平为“好”。这表明,较20世纪80年代初,近40年来黄河口近岸水域生态健康状况下降严重,处于较差的水平;但与2013—2014年相比较,2020年黄河口近岸水域生态健康状况变化不明显。过度捕捞、环境污染、黄河入海径流量锐减等因素致使黄河口水域鱼类栖息环境恶化,资源结构破坏,生物完整性降低,生态健康状况下降。  相似文献   

2.
分析不同时期秦岭黑河流域鱼类生物完整性的特点及变化情况,为该流域水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西安市重要水源地的保护提供参考。以鱼类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和历史资料收集,应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秦岭黑河流域鱼类记录1980年代34种、 1990年代18种,2018年调查到鱼类17种。根据研究区域的鱼类生态特点,筛选鱼类总种类数、鳅科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鲤科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高耐污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低耐污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肉食性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杂食性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等8个指标用于建立评价体系。1980年代秦岭黑河流域F-IBI得分为57,生物完整性"极好";1990年代F-IBI得分为18,生物完整性"极差";2018年F-IBI得分为30,生物完整性"差"。秦岭黑河流域鱼类资源减少,种类组成趋向单一化,鱼类生物完整性呈下降趋势,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相关部门应对厚畛子镇、陈河镇等关键源区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红水河流域开发特点和鱼类群聚组成特征,构建红水河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梯级开发对红水河不同生境类型的鱼类生物完整性的影响。河流参照状态和基准值由1982—1994年鱼类历史监测数据分析得到;监测值是2013年调查的鱼类数据;现状值为2018年鱼类数据。针对红水河鱼类区系特点和高强度水电开发特征,选取总种类数占期望值比例、鲤科鱼类所占比例、鲿科鱼类所占比例、鲇科鱼类所占比例、耐受性鱼类个体所占比例、渔获物中出现的科数所占比例、杂食性鱼类个体所占比例、底栖动物食性鱼类个体所占比例、顶级肉食性鱼类所占比例和外来种个体所占比例等10个指标构建红水河IBI指标体系。结果表明:2013年25个采样江段的IBI值为38 ~ 80分,均值62分。其中,24%的江段生物完整性等级为“好”;32%的江段生物完整性等级为“一般”;44%的江段生物完整性等级为“差”。从生境类型来看,支流生物完整性明显优于水库、库尾回水区。此外,现状数据评价的结果为:2018年红水河IBI值为64分,高于2013年均值62分,生物完整性均处于“一般”等级。  相似文献   

4.
莱州湾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莱州湾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该水域的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6-2017年在莱州湾采用底拖网开展鱼类资源调查,共捕获鱼类52种。参照1982-1983年的历史资料确定评价标准,从鱼类种类组成与丰度、繁殖共位群和营养结构等角度,筛选适用于莱州湾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Fish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F-IBI)评价的指标体系,得到鱼类总种类数、冷温性鱼类比例、中上层鱼类种类数比例、平均单位网次渔获量、多样性指数、产浮性卵鱼类比例、产粘着性卵鱼类比例、低耐污鱼类种数比例、广食性鱼类比例、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比例、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比例和杂食性鱼类比例等12个参数指标。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计算F-IBI,结果显示:莱州湾水域的F-IBI得分为30,其完整性等级为“差”,表明莱州湾水域生态健康状况差。建议采取面源污染控制和基于生态系统保护的渔业管理恢复莱州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时空尺度下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群落谱系结构的分布格局以及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根据 2013 年 6 月、7 月、8 月、10 月和 2014 年 2 月、4 月和 5 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开展的 7 个航次的鱼类资源调查数据, 基于鱼类系统发育关系, 分别以各月份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的鱼类群落、全年和不同月份在各个站位上出现的鱼类为目标群落, 应用净亲缘关系指数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谱系结构的时空变化, 并探讨了影响群落构建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 鱼类群落谱系结构在 2 月、4 月呈现发散状态, 竞争排斥可能是影响鱼类群落构建的主导因素; 在其他月份均为谱系聚集状态, 生境过滤可能是鱼类群落构建的主导因素。在站位尺度上, 从全年来看, 入海口处的站位点鱼类群落呈现为谱系发散, 竞争排斥起着主导作用, 而其他站位鱼类群落谱系结构表现为谱系聚集, 生境过滤为主要驱动因素; 在各月份中, 站位间鱼类净亲缘关系指数变化较小, 除 2 月和 4 月外, 各月份中多数站位上鱼类群落表现为谱系聚集, 生境过滤起着主导作用。不同时空尺度下,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群落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和谱系结构; 在较大时空尺度下, 生境过滤对鱼类群落谱系结构起主导作用, 而在较小时空尺度下竞争排斥则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谢志伟  杨刚  庄平  赵峰  耿智  蒋俊  张涛 《海洋渔业》2024,(2):140-150
为了解长江口水域的生态健康状况,应用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根据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长江口水域14个站点的鱼类调查数据,构建了以历史数据作为主要参照基准值,以偏离程度作为赋分标准的评价体系。从30个侯选指标中筛选出14个评价指标建立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结果显示,长江口整体F-IBI得分为44,评价为较差,鱼类生物量减少,低洄游性鱼类比例减少,河口定居鱼类比例增加;耐受性鱼类比例显著增加;产浮性卵鱼类比例减少;游泳生物食性鱼类比例显著降低,混合生物食性鱼类比例增加是制约得分的重要因素。各站点的F-IBI得分介于25~66之间,评价等级介于差~一般之间,其中,口门站点平均得分为51.29,评价为较差;北支站点平均得分为40.56,评价为较差;南支水域平均得分为33.33,评价为差;生态状况呈现出口门海滨优于河口段,北支优于南支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水域主要渔业生物资源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长江口水域20世纪90年代的拖网生产资料以及生物学测定数据,分析该水域拖网生产的渔获种类及优势种的资源变化状况。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各时期长江口水域拖网生产的渔获物中,鱼类占92%以上,头足类和甲壳类所占的百分比较小,分别在8%和1%以下。每个时期的拖网生产的种类数基本相当,都为40种左右;同一时期的不同季节和各季节的不同时期间的种类数均有明显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口水域拖网渔获物优势种类的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90年代初期到末期,大部分传统优势种的渔获比例相对稳定,某些优势种的渔获比例有较大的波动或急剧减少,小型低质鱼种的渔获比例和种数增加。对带鱼、小黄鱼的体长组成结构分析表明它们的群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趋于明显的小型化,当前的小型化程度已经相当严重;而在此期间黄鲫的体长组成结构变化不大。该水域的优势种类组成和主要优势种类体长组成结构的变化是和逐渐增加的捕捞力量以及水域环境变化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2020年黄河口须子网生计渔业和生物组成周年监测数据,开展黄河口潮间带渔业生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研究,评价须子网生产对黄河口渔业资源补充的影响。结果显示,黄河口潮间带的渔业生物种类丰富,共鉴定记录61种生物,以鱼类和甲壳类居多。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组成均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多样性水平以夏季7―8月较高,秋季10―11月较低;5―9月、10―11月组群分别具有较高的种类组成相似度。各类群的数量组成中,4―7月螺类数量居多,8月螺类和鱼类数量居多,9月鱼类数量居多,10―11月蟹类数量居多。鱼类是各调查月渔获的优势类群,其中,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 (Liza haematocheila)为各调查月都出现的优势种。个体大小–频数百分比分布显示,黄河口潮间带是小型渔业生物以及多种幼鱼分布的重要区域。4―9月,渔获物的主体均由个体重量< 2 g的生物组成(44%~82%),鱼类以个体质量< 20 g为主,优势种类组成月更替明显。研究表明,开展须子网生计渔业调查和监测是采集黄河口沿岸咸、淡水交汇区潮间带包括鱼类补充群体在内的诸多渔业生物分布资料的有效途径。研究还表明,须子网渔业生产虽为黄河口沿岸当地传统的生计渔业,但其低选择性及在迁移通道的布设方式等易对渔业资源自然补充和增殖养护群体造成破坏,建议主管部门根据幼鱼种类组成和出现季节特征,重点在夏季和初秋季对该渔业的网目和布设区域进行相应管控。  相似文献   

9.
湛江港邻近水域游泳生物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5年湛江港邻近水域秋冬2季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分析和研究了该水域游泳生物的种类组成及其资源密度的分布。结果表明,该水域共有游泳生物131种,分隶于16目60科,其中鱼类89种,甲壳类34种,头足类8种,大多属于印度-太平洋区系。鱼类以暖水性种类为主(91.01%),暖温性种类少(8.99%),没有出现冷水性种类。甲壳类和头足类以暖水性的种类为绝对优势,广温性的种类相对较少,暖温性的种类最少,也没有出现冷水性种类。游泳生物渔获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动,秋季渔获率(16.91 kg·h~(-1))高于冬季(10.82 kg·h~(-1))。2季调查渔获率鱼类最多,其后依次为甲壳类、头足类。秋季和冬季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分别为528.44和338.13 kg·km~(-2)。文章并提出了渔业资源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伊犁河流域的健康状况,应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建立了伊犁河流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2012年-2014年在伊犁河流域设置了6个采样断面,进行鱼类资源调查。从36个候选指标中筛选了8个核心指标用于构建伊犁河流域F-IBI评价体系。通过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有1个采样断面处于极好的健康状态,3个处于好的健康状态,2个处于一般状态。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整体上处于好的水平。基于FIBI体系的健康评价结果与其他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这表明构建的F-IBI体系对伊犁河流域的健康状况评估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作为伊犁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评估北运河水系生态状况,为判别北运河水系水生态恢复成效提供参考。2020 年5月、8月调查了北运河13个采样点的鱼类及生境状况,采集到鱼类20种,分属3目9科18属。采用F-IBI评价北运河健康状况。选择人类活动干扰较轻的点作为参照点,从物种种类组成与丰富度、营养结构、耐受性和敏感性、繁殖共位群以及鱼类数量等5个方面构建F-IBI候选指标体系,然后依据分布范围检验、敏感性分析和相关性检验,筛选出F-IBI 核心指标体系,包括鱼类物种数、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鲤科物种数百分比、漂流性卵鱼类个体数百分比、沉性卵鱼类个体数百分比、黏性卵鱼类个体数百分比、外来物种数量所占比例。采用比值法计算各采样点F-IBI值,并将其划分为“优”“良”“中”“一般”和“差”5个健康评价等级,评价各采样点健康状况。评价结果表明:北运河健康状况整体为中等偏上,其中7.69%的采样点健康状况为“优”,23.08% 的采样点健康状况为“良”,53.85%的采样点健康状况为“中”,15.38%的采样点健康状况为“一般”。北运河水生态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2.
13.
本研究采用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动态生物气候分室模型预估的长江口和黄河口鱼类资源密度增量分布结果,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RCP2.6、RCP6.0和RCP8.5)对长江口和黄河口渔业生态系统健康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分析.从生态环境、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三个层面构建了长江口和黄河口渔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2015-2050年,长江口和黄河口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水平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即RCP2.6情景下健康水平最高,RCP6.0情景次之,RCP8.5情景最低.两个河口的健康水平随时间推移在RCP2.6情景下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在RCP6.0情景下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在RCP8.5情景下两个河口略有差异,黄河口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长江口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若以2050年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作为“最终状态”,两个河口RCP2.6情景下的健康水平高于RCP6.0和RCP8.5情景:长江口RCP2.6情景下的健康评价值为0.61,是RCP6.0和RCP8.5情景下健康评价值的1.9倍和1.8倍;黄河口RCP2.6情景下的健康评价值分别是RCP6.0和RCP8.5情景的2.8倍和2.2倍.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辽河干流生物完整性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河流生物完整性内涵,从食物网复杂性和生物保有指数两个方面构建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法对辽河干流进行生物完整性评价。通过对比2012年与2015年评价结果发现,2015年辽河干流生物完整性总体评价为“差”,其中食物网复杂性总体评价为“良”,生物保有指数总体评价为“差”。与2012年相比,2015年辽河干流生物完整性有所好转但改善不显著,其中食物网复杂性有明显改善的点位共计13个点,占评价区域的76.47%;生物保有指数有所提升,但除福德店外均不显著。对比2012年与2015年营养链和物种丰度结果,2015年营养链与物种丰度明显高于2012年,说明辽河干流食物网络复杂度增加,生物完整性有所提高。结合辽河干流食物网变化情况,得出影响辽河干流生物完整性的主要因素为生物保有率降低导致高营养级物种缺失和营养链的断裂。  相似文献   

15.
应用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长江上游河流健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13年11月-2014年6月对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五个断面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四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38属95种。对13个备选指标进行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构建了适合长江上游的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指标体系,即香农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浮游植物密度、硅藻密度百分比等参数指标。采用3分制法、4分制法和比值法分别对生物指标计分,评价结果显示:高庄桥、羊石处于"健康"状态;白沙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江安、德感处于"亚健康"向"一般"过渡状态。综合来看,三种评价方法所反映各样点的健康状况基本一致,只是4分制法和比值法在划分评价等级上更细致,评价结果更精确。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N、pH与P-IBI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6.
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地理学特征与鱼类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历史和调查资料为基础,介绍了莱州湾及黄河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其发育史,指出莱州湾是一个年轻的海湾,而黄河三角洲则是一个不稳定的河口三角洲。莱变地质构造复杂,东部为上升区,西部属沉陷区;黄河三角洲则属于淤泥岸坡,沉积物呈从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细化为特征,其水文特征因地处暖温带北缘、属季风气候区。在陆上气候、黄河冲淡水和黄海冷水团交互影响下,本水域形成温、盐季节变化显著,逆时针环流、往复流性质的潮流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