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草综述     
《农村实用技术》2007,(4):35-35
"参苓术草,芎归地芍"俗称中药八大碗,意思是这八种药材在中医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其中的草就是指甘草.甘草是常用的也是重要的中药材,能调和百药,解百毒,故有"国老"之称,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故有"十方九草"之说.我国医家对甘草的使用由来已久,最早的记录载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称"美草"、"国老",列为上品.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称甘草为"甜草",陕西称甘草为"甜根子".  相似文献   

2.
《宁夏农林科技》2014,(1):110-110
<正>甘草胭脂蚧,有"甘草癌症"之说,属于同翅目,珠蚧科,胭珠蚧属昆虫。寄生于甘草根茎部,造成植株根部糜烂干枯,对人工种植甘草造成严重危害。危害程度随甘草种植年限逐年加重,3年生人工甘草危害率达到20%~40%,甚至绝产。甘草胭脂蚧具有繁殖量大、扩散速度快、防治难度大的特点,是制约人工甘草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甘草病虫害测报及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专题,宁夏农林科学院植保所对甘草胭脂蚧灾  相似文献   

3.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甘草产业的发展现状,认为甘草产业正处于产销两旺的态势.并指出没有稳定的采种基地是制约甘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提出了建立稳定的甘草采种基地,开展甘草采种基地建设技术攻关,构建现代甘草种子产业,及早开展甘草良种选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方波  李毳  李龙 《新疆农业科学》2002,39(3):176-177
甘草为多年生豆科作物,是主要药用植物之一,有十药九草"百药之王"美称,同时也是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的天然植物资源,新疆是甘草主要产区,且品种多,质量好,据有关部门测定,同是五年生甘草,新疆红皮甘草的甘草酸含量比内蒙古红皮甘草高2~3个百分点,高达10%~12%,三年生的甘草,其甘草酸亦可达7%左右.2000年国家将甘草列为国家紧控物资,不准随意挖取野生甘草,因此人工栽培种植甘草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及广大农民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宁夏农林科技》2014,(12):111-111
<正>甘草育苗移栽是甘草人工栽培的主要模式,移栽后可明显提高甘草生长速度和产量,长期以来一直依靠人工移栽。随着近些年来人工成本显著增加,人工移栽甘草成为甘草人工栽培主要的技术瓶颈。自2013年以来,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申请并承担实施了"甘草移栽机试制及应用"研发项目,在有效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与专业生产厂家合作,通过近2年的攻关,经多次田间试机并夜以继日的加班改型后,于4月中旬试制出了集机械开沟、人工辅助分苗、覆土于一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对"白城甘草"正式实施地理标志保护。这标志着白城市又有一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入围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可以从特殊的产品质量监控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受益。"白城甘草"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将有利于保护"白城甘草"的质量和特色,有利于维护"白城甘草"的原产地地位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有利于促  相似文献   

7.
甘草育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又名甜草,粉甘草,为豆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从古至今,是一种常用中药,有中和、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等作用.享有"国老"与"十药九草"之称,被国家列为重点专控药材.甘草酸作为甜味剂,也可用作调制香烟的香料.我国大量出口甘草及提取物到欧美及东南亚国家,是我国医药行业大宗的出口创汇药材.  相似文献   

8.
甘草育苗移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eh.)又名甜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从古至今,广为药用,享有"国老"与"十药九草"之称,被国家列为重点专控药材.甘草酸作为甜味剂比蔗糖甜200~300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一种最好的天然甜味剂.近年来国际崇尚自然的潮流日盛,"甘草热"日渐兴起,我国大量出口甘草及提取物到欧美及东南亚国家,是我国医药行业大宗的出口创汇药材.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浓度的IAA、GA3、KT、ABA、MeJA对甘草种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植物激素各浓度处理对甘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同。其中,随IAA浓度的增加甘草种子发芽率下降;ABA对甘草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非常强;MeJA对甘草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小;GA3和KT对甘草种子的萌发表现出了"双重性"效应,即高浓度抑制萌发,低浓度促进萌发。甘草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随植物激素处理浓度的增加均逐渐降低。不同植物激素处理对甘草幼苗的株高、根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甘草的栽培和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又叫乌拉尔甘草,别名甜草、甜根子、粉草、甜甘草,为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作为我国2000多种草药中用量最大的传统中药材,素有"十方九草,无草不成方"之说,为我国著名的国药之一.以根和根状茎入药.其所含药物成分主要有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内酯及黄酮类和香豆素类.据药典记述:"味甘、性平,有补脾益气、缓中补虚、润肺解毒、止咳祛痰、清热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咳嗽气喘、伤风、胃痛、肢体疼痛等症".由于国内、国际市场对甘草需求量的增大,使甘草供不应求,所以,种植甘草市场广阔,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1.
甘草为常用大宗药材,药食兼用品种,年需要量巨大,位列诸药前列。近年来,家种甘草的生产和销售量趋增,市场较野生品畅销。甘草国之药老,有"十方九草"之美誉,被大量用于临床配方,同时,甘草提取物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化工等领域,并有大量的出口。  相似文献   

12.
盐池甘草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在中药材历史上深厚的积淀,而使盐池县成为"中国甘草之乡".盐池甘草经历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曲折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发展局面,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依然很多.现就目前甘草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整理出来,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3.
甘草是宁夏中部干旱带扬黄新灌区人工栽培的主要药材。文章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扬黄新灌区灰钙土土壤养分状况,以甘草药材产量为目标函数,选择单位面积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为调控因子,采用"3414"试验方法,开展了灰钙土壤甘草优化施肥数学模型研究。研究得出,宁夏中部干旱带(盐池)扬黄新灌区灰钙土壤移栽一年生的甘草药材产量大于6 000kg/hm2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施纯N 260.28~328.80 kg/hm2、施纯P2O5102.36~115.80 kg/hm2、施纯K2O 57.66~67.77 kg/hm2。  相似文献   

14.
祁小军 《农业与技术》2014,(5):21+32-21,32
红寺堡区地处宁夏中部,属荒漠半荒漠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光照充足、日均温差大,为沙生甘草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本文介绍了新时期开展甘草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对于促进该地区甘草产业发展,走甘草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之路,确保现代中药材质量"安全、有效、稳定、可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耕除草是甘草栽培中的主要田间管理措施,对甘草的产量、品质、商品率以及最后的采挖有重大影响。若除草措施滞后,造成甘草田间杂草丛生,不仅和甘草争水、争肥,使甘草的产量降低,而且采挖用工成倍增加,使种植甘草的纯收入严重减少。因此,做好甘草田间杂草的防除,是提高栽培甘草的产量和质量,增加收入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甘草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甘草又名甜草根、粉草、灵通、国老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品种有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黄甘草、云南甘草、圆果甘草、刺果甘草,定西地区栽培的甘草品种主要是乌拉尔甘草.我国的甘草主产于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及东北省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17.
<正>甘草渣是甘草在提取甘草浸膏、甘草酸等产品后的残渣,其营养成分非常丰富,据分析,每千克干甘草渣含粗蛋白75克、粗纤维43克、粗脂肪8克,除此之外还含有许多甘草产生的生物活性成份,如甘草黄酮、生物碱等,这些成份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基质,添加少量辅助物质,通过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转化,就能将甘草渣转变为满足植物生长的生物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18.
正甘草作为重要的传统中药,市场需求量稳中有升。多年来,由于无计划盲目采挖,野生甘草资源趋于匮乏,甘草人工栽培已成为必然趋势。甘草育苗移栽是甘草人工栽培的关键,培育甘草优质种苗已成为甘草栽培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全膜覆盖栽培最大的优势是具有抑制水分蒸发、提高地温的作用。兰州邦夫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甘草不同育  相似文献   

19.
甘草别名甜草、甜根子、甜甘草、粉甘草等。素有国老之称。主产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地,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及东北地区也有分布,内蒙古的杭锦旗是我国的甘草之乡。目前各地栽培的都是乌拉尔甘草。甘草味甜,根及根茎中含有较多的甘草甜素,除药用外,还广泛用于食品工业  相似文献   

20.
甘草是传统的大宗中药材,近年来,由于过度开采,野生甘草面积减少,质量不断下降,甘草资源危机严重,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恶化.本试验在豫东黄泛沙区进行了甘草的引种栽培试验.应用植物化学等方法,研究在河南省黄泛沙区引种甘草的栽培技术,探索了在河南省黄泛沙区引种栽培甘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